高级病理学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

1.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途径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缺血时,一方面由于ATP减少,膜泵功能障碍,Ca2+进入细胞激活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XD大量转变为XO;另一方面,因氧分压降低,A TP依次讲解为ADP、AMP和次黄嘌呤,以致缺血组织内次黄嘌呤大量堆积。

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再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并进而催化黄嘌呤转变为尿酸的两步反应中都同时以分子氧为电子接受体,从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及活性氧。

2.组织缺血再灌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针对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采用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钠、低钙原则。

②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补充外源性ATP;针对线粒体损伤,应用氢醌、细胞色素C等。

③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低分子清除剂Vit E、Vit A、 Vit C等;酶性清除剂CAT、SOD 等;其他:别嘌呤醇、丹参、人参等。

④减轻钙超载:ARB、ACEI、ET受体拮抗剂等。

⑤各种预适应,调动机体内源性适应保护机制。

(二)动脉粥样硬化

3.试述动脉粥样硬化时粥样斑块的基本病理变化?

是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变性、坏死崩解,与病灶内的脂质混合成黄色粥样物质,故城粥样斑块,又称粥样瘤。

肉眼观: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镜下: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成的纤维帽下,深部含有大量无定形的胞外脂质及坏死物,可见胆固醇结晶及钙化,底部和边缘常有纤维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随着病灶的不断扩大,中膜可呈不同程度的萎缩。

4.简述动脉粥样硬化时斑块可能的继发性改变?

斑块内出血;粥样溃疡;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1)斑块内出血:AS的常见并发症。斑块底部或边缘新生毛细血管的破裂或动脉腔内血液经斑块溃疡处进入斑块导致。斑块内出血可形成血肿,向管腔膨出,使病变动脉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

(2)粥样溃疡: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破溃后病灶中的脂质和坏死组织碎片脱落而形成溃疡;脱落物质进入血流可引起胆固醇栓塞。

(3)血栓形成:斑块表面,尤其是溃疡形成处,可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血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梗死。血栓可以机化,但亦可脱落而引起栓塞。

(4)钙化:在斑块坏死灶或纤维帽内可发生钙化→动脉壁变硬变脆。

(5)动脉瘤形成:严重的AS,动脉中膜萎缩,管壁变薄不能承受血流的压力,致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出而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可自发或因外伤而破裂→出血。

(三)肾衰竭

5.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尿毒症的基本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肾衰竭:肾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最严重阶段,代谢终末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的综合征。

关系: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通用。尿素症是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各种晚期肾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6.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有哪些?

(1)尿的变化:尿量的变化(夜尿、多尿、少尿),尿渗透压的变化(早期:低比重尿或低渗尿、晚期:等渗尿),尿成分的变化(蛋白尿、血尿、脓尿、管型)。

(2)氮质血症: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钠、钾、镁、钙、磷、代谢性酸中毒。

(4)肾性骨营养不良:由于钙磷和Vit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酸中毒和铝积聚等所引起的骨病。

(5)肾性高血压:

(6)出血倾向:因为血小板质的变化

(7)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血液中毒性物质的潴留抑制RBC合成铁和叶酸不足;红细胞破坏增加;出血。

(四)肝功能不全

7.试述肝性脑病发生的氨中毒学说的基本内容。

各种原因→严重的肝脏病变→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侧支循环形成→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不足;肠道氨基酸、尿素以及肌肉、肾脏产氨增加→血氨进入血脑屏障增加→脑的代谢和功能障碍(脑内神经递质改变,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膜)→肝性脑病

8.什么是假神经递质?请试述肝性脑病发生的假神经递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定义:在结构上与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相似,但不能完

成真性神经递质功能的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各种原因→严重的肝脏病变→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或门体分流→苯乙胺酪胺经

肝脏排除受阻→随血入脑→经羟化酶羟化→转化为假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

乙醇胺)堆积于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真性神经递质被竞争性取代→脑干网

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神经冲动传递障碍→大脑皮层的兴奋冲动受阻→肝性昏迷

(五) 免疫组化

9.免疫组化实验中假阳性和假阴性常见的原因?

假阳性:①所用的抗体与其它无关的抗原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差,特别在应用多克隆抗体时更易出现;②所用抗体浓度过高或染色过程中切片干燥导致抗体与组织产生非特异性结合;③组织或细胞中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及生物素等产生非特异性显色。

假阴性:①组织处理不当,抗原丢失过多或被遮蔽;②抗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主要指一抗,即特异性抗体);③染色步骤遗漏及差错,或显色剂的选择、缓冲液的pH和离子强度不当等。

10.免疫组化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均可,但要注意防止脱片;②消除内源性过氧化酶和非特异性背景染色要充分;③PBS洗涤要充分;④要设阴性和阳性对照;⑤显色注意底物要适量、时间要严格控制;⑥消除内源性生物素活性:预先以0.01%抗生物素溶液作用切片20min;⑦ABC 复合物应在临用前30min配置;⑧ABC试剂保存温度以4℃为佳,保存达数年仍可获满意效果;⑨抗体保存:-20℃分装冻存,或于4℃常规使用,切忌反复冻融。

11.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原则。

①必须同时设对照染色:没有对照染色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是不可信的。

②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如EMA、LCA应定位在细胞膜上;CK应定位在细胞浆内;PCNA及p53蛋白应定位在细胞核内。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着色,一概不能视为阳性。

③阴性结果不能视为抗原不表达: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高低之分,有时可因染色方法灵敏度不够,而导致阴性反应,判断时应注意。

④尽量避开出血、坏死及切片刀痕和界面边缘细胞的阳性表达,特别是酶免疫标记:因为这类阳性着色多系内源干扰,或系人为因素所致。

⑤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应结合形态学综合分析。

(六)消化系统疾病

12. A型和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概念: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胃粘膜慢性炎,通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分类:A型:少见,与自身免疫有关,多伴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B型:占多数,与HP感染有关。病变主要在胃窦部, 多灶性。

A、B型胃炎比较

13.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病理变化

大体:胃溃疡:

1、好发的部位:胃小弯近幽门部,常为单发,直径2cm。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