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16~18世纪) 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近代文明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具体表现:(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①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美洲农作物传入;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手工业:私营超过官营;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

③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长途贸易发达;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科技: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4)外交: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三、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席海英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摘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现将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简单梳理和解读,希望对高考备考能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此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来描述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可谓最贴切不过了。

大动荡:既有社会制度的演变带来的动荡,又有诸侯国间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动荡。

奴隶制度的逐渐崩溃,封建制度的日渐形成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社会变化。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诸侯争霸,争霸战争此伏彼起,战国七国争雄,兼并战争或连横或合纵,连绵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统一。

但也就在这种动荡不安中,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时的祖国历史在动荡中变革,在动荡中发展,在动荡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大变革:这时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

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井田制的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的日渐形成并壮大;二是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政治方面出现了改革和变法,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最终确立下来。

此时著名的改革和变法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但是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由于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社会经济依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专题史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专题史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权制度开始形成
思想 西学东渐发展;批判传统文化
文化:“士”阶层活 跃,百家争鸣
中美建交 文化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外交:加独入立亚自太主经和合平组外织交、政加策入;世50贸、
7外0年交代:外不交平成等就条约体系;弱国外交
中中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的的两两次次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比较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结 秦统一,确立 果 中央集权体制
法治、中央集权、奖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西方文化的传入
民主、科学、新道德、 新文学,五四后宣传马 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传播
3、两次转型及思想变迁的主要差异
❖ 动因:内部发展所至/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双重影响; ❖ 制度: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 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荡涤封建文化促进社会发
展; ❖ 思想内容:中国传统思想/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 外交:封闭/开放; ❖ 影响:影响面小/影响面大。
影响世界
二、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

中国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现实和历史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是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制度变革,分别是1950年代的土改和公有制改造,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

土改和公有制改造是中国早期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新中国取消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所有私有财产,建立了人民公有制经济,实行了土地改革。

这场转型和改革为中国建立了一套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实行了一些过激的措施,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给一些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这个转型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背景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并不相同,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与西方国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有自己特色的“走一段、看一段、再走一段”的改革思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这条道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也让中国经济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历史上无法匹敌的成功。

20世纪末至今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目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个过程中,中国转向市场化的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也越来越多。

市场化改革不仅包括了经济方面,也涉及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将继续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中国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虽然中国在转型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需要调整和完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监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五次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五次转型




传统上对于“旧社会”有个官定的说法曰“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半殖民地” 意味着 “半独 立”, 而“半封建” 意味着“半资本主义”。 1949年以后“半独立”变成了全独立,“半资本主 义”却没有变成全资本主义,相反外国资本、民间 私人资本都为国有、公有资本所代替,在农村则消 灭了地主租佃制,于是“半资”、“半封”都为国 家社会主义体制所取代。 但是所有这些过程并非开始于1949…划定 抗战前中国主张、抗战后曾部分控制
中以 喜 缅西 马 段( 拉 以“ 雅 外麦 山 )克 以 地马 南 区洪 、 的线 高 重” 黎 要中 贡 性印 山 、
中国工业资本属性结构变化(%,按1936 年不变价格计算,不含东北与台湾) 年份 外国资本 民营资本 1936 61.4 32.81 1946 32.8 21.97
中国外贸进口构成(%)
1893
0.6 20.8 42.5
1936
6.1
51.4
78.6
直接消费品
其他投资品
机器
内忧外患中的艰难增长


从甲午当年(1894)到193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从42.493亿两增至192.252亿两,净增了3.52倍。 同一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1.98倍。中国的 人均GDP则由1894年的10.2两增至1930年的40.8两, 平均每18年翻一番。而在1890年以前的长达70年间, 中国的人均GDP总共只增长了17.6%。 而且这种增长呈加速度态势:1887-1920年间中国 GDP每年平均增长3.55%,1920-1931年间年均 增长率已提高到5.62%。尽管横向比较,中国经济 的国际地位仍然十分可怜,然而纵向对比,这个时 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说是慢的,它高于大多 数发达国家,也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幅度, 更远远高于印度这类我们通常喜欢比较的发展中大 国。

中国近代史演变历程及规律

中国近代史演变历程及规律

中国近代史演变历程及规律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清末至1949年的历史,包括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1):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次民族解放运动,并逐步形成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制体系。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五四时期(1911-1949):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国民党建立、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改革运动的高潮时期,标志着中国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并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

首先,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政治制度、法制体系、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革,并逐步形成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并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此外,中国近代史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化改革运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并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历程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是中国文化改革运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和变革,并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
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 (1949)
三大政治 制度、
一五计划、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后
民主法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1978)
完善、
体制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1、方式——战国百年变法运动,典型是秦国商鞅变法;
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
比较
政治
经济
春秋战国
分封制 瓦解、
封建私有制形成、
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 百家争鸣
明清时期
强化、
近代中国
封建传统中国 开放的西方对
——
早期民主 启蒙思想
闭关的中国
——
鸦片战争后 (1840)
进入“两 半”,
自然经济解体、
新思想萌发
辛亥革命前后 (1912) 确立、
民主政体 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科学
3、过渡表现
夏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政治
分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Βιβλιοθήκη 封国制郡县制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侵略的破坏性、建设性
“半殖民地”是从主权独立社会向殖民地发展,是历史的沉沦,但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
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英国
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美国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中国
下的多党合作制
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关注中国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
答案:改革开放。启示: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
新。
宗教
宗哲政经文教美等
文艺成就、思 思想解放、新教派、 思想解放、革命动员、
影响
想解放、产生 科学、促进宗
民族宗教、促进资本 政治构想、促进科技、
主义
影响世界
教和资本主义
中外近代化比较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
转变过程中,有五次发展机遇,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5、租佃关系日趋普及化。
经济转型的表现(商品经济与工业化)
1、自给封闭——市场开放;
2、手工劳动——机器生产;
3、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4、分散孤立——世界市场;
(参照中外比较专题表1—3)
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特点
1、生产力迅速发展,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
2、伴随着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和自然界的征服与破坏;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3、生产组织形式——个体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
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小农经济局限有三:脆弱、劳苦、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
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4)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失误。试分析中国
出现失误的原因。
答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5)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是
怎样抓住这一机遇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古希腊
础上任期制、议
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为
古罗马
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 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
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
古代中 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
③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入世等;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
内容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经济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政治 专制君权(人治)
民主法权(法治)
思想
儒家思想
人文主义
科技
传统科技
自然科学
社会 孤立分散(闭关)
整体世界(扩张)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晖,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为什么中国没能发
生同样的变革?
答案: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政策。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给世界带来新的
发展机遇。概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努力。
答案: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新文
这个过渡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沦为完全殖民地,所以半殖民地的另
一半含义是半独立。“半殖民地”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革命,革命目标
是反对列强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
——殖
民侵略的破坏性
“半封建”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但
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最终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半封建社
会的另一半含义是半资本主义。“半封建”引发阶级矛盾和民主革命,
3、建立起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
思想文明 文艺复兴
时间 14—16世纪
宗教改革 16世纪上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中心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批判 教会神学体系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封建神权、王 权与特权
形式
复兴古希腊古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
罗马文化
权威
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 科学
(1)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
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请
说出其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答案: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余
革命目标是反封建、实现现代化。 ——殖
民侵略的建设性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 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在技术、作物、耕地等方面的发展;手 工业在私营、产值方面的发展;商业在白银、市镇、市场等方面繁荣; 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 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学 东渐开端 ⑤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后初步 发展,一战间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快速发展; ⑥政治: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 国,颁布约法;国民政府特征; ⑦文化:向西方学习思潮、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 化运动民主科学 ⑧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 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若干问题、三大纲领; 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⑥1954年颁布宪法;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2、结果:初步确立 3、表现: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 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
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政治文明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