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新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完整笔记(3)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完整笔记(3)第四章1. 伴性遗传:由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作伴性遗传。
P622. 定向反应:是个体对熟悉的、喜爱的刺激的本能反应。
简答论述1. 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P65答:产前发展分三个阶段:合子阶段、胚胎阶段、胎儿阶段。
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第一段概括答:导致胚胎发育导演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药物、辐射和营养不良这几类。
第五章婴儿期(出生-1岁)1. 无条件发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远未达到完善,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这是无条件反射。
P712. 前语言思维:儿童自身的动作获得的,对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最简单、最直接的关系的认识,比感知觉活动更复杂。
这种认识活动被称作前言语“思维”。
P92 02年名3. 双向性原则:儿童会主动选择与自己的先天倾向相吻合的环境。
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作“双向性原则”。
P1004.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P95依恋:依恋是婴儿对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婴儿最初的爱的表现。
P95分离焦虑:当婴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哭泣、找寻等不安的反应。
陌生人焦虑:当陌生人接近婴儿时他所表现出的哭泣、躲避等不安的情绪。
简答论述1. 婴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 P85举例答: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音的发展。
新生儿已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婴儿发音能力的发展比语音感知的发展要晚。
例证:遗传因素在发音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
先天聋童的发音也要经历第一和第二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时,他们发出的音位和音节数目与听力正常的婴儿相比略少一些。
到第三个阶段,先天聋童很少出现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更不会模仿发音,而且他们的自发发音也越来越少。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课堂笔记(2)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基本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强调无意识作用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基础):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核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现实原则”超我(最上层):来源于自我,又超脱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道德原则”(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性感区)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1.口唇期(0—1岁)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感兴趣于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形、啃咬中获得口部满足;没有受到限制——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受到限制——依赖、被动、悲观、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有关如厕训练的社会控制做出妥协让步;肛门期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可能会使儿童变得极端地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渴求(恋父、恋母情结);为避免惩罚而放弃这种欲望,取而代之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欲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时期;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游戏、学习、交往等)的兴趣。
5.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开始)性的能量大量涌现,产生性的冲动,通常采用剧烈运动来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开始逐渐建立成熟的性关系(自恋→异性恋)。
研究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研究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研究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以及人类群体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对研究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引起的。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支持与指导。
二、认知发展1. 传感器imotor(出生至2岁)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刺激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目标导向和基本数量概念等认知能力。
2. 前现象操作阶段(2-7岁):儿童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和符号思维,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境界转换,但还存在中心思维和固定化思维的倾向。
3.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儿童学会进行逻辑推理,能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操作,开始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4. 形式运作阶段(11岁至成年):青少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更加抽象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三、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过程。
情感发展受到遗传、生物、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玩耍期(1-3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基本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恐惧等。
但在情绪调节方面比较困难,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2. 早期儿童(3-6岁):儿童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并开始学会合适的情感调节方式。
但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仍然相对简单。
3. 中童期(6-12岁):儿童的情感表达愈加复杂,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开始具备情绪识别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4. 青春期(13-19岁):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青少年情感更加复杂,他们面临更多的情绪挑战,并需要学习有效地处理情绪和压力。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那叫一个头大。
书里的内容密密麻麻的,感觉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找笔记来帮忙,就像在黑暗里找手电筒一样。
我从同学那儿打听到有一份超详细的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
那同学神神秘秘地跟我说:“这笔记可不得了,就像是打开那本书的一把金钥匙。
”我半信半疑地拿过来一看,还真别说,这笔记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
它把书上那些复杂的理论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还配上了一些生动的小例子。
比如说,里面讲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笔记里详细地解释了每个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还举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说有个小朋友,大概处于前运算阶段吧,他看到爸爸把一个又高又细的杯子里的水倒进了一个又矮又粗的杯子里,就大声说:“爸爸,水变少了。
”他还不理解虽然杯子的形状变了,但是水的总量是不变的。
这个例子一下就让我理解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局限性。
但是光有笔记还不够啊,我还想挑战一下考研呢。
这时候就需要考研题库详解了。
我在网上到处找,跟朋友打听,就盼着能找到一份靠谱的。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碰到一个学姐。
我小心翼翼地问她:“学姐,你知道哪儿能找到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详解不?”学姐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你这小同学还挺上进呢。
我之前用过一份,感觉还不错,我给你找找联系方式啊。
”我当时那个激动啊,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拿到考研题库详解之后,我就一头扎了进去。
这题库详解可真是宝藏啊。
每一道题都有详细的解答,不仅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就像有个私人小老师在旁边耐心地给你讲解一样。
我经常和我的学习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从笔记和题库详解里看到的内容。
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关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拿着笔记说:“你们看,这里明明写着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会觉得全世界都在关注自己。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緒論第一节兒童發展心理學の研究對象與任務系統角度,種系或動物演化過程の研究,廣義の發展心理學,比較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個體研究,個體の胚胎期開始一直到衰老死亡の全過程,個體心理如何從低級水準向高級水準變化發展の。
一.描述兒童發展の普遍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個體在解決問題の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の現實の心理發展水準,既包括外顯の行為特徵又包括內隱の心理特徵。
真正の心理發展模式能反映生活在各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兒童共同具有の發展過程。
兒童の動作發展模式,語言獲得模式,皮亞傑所描述の兒童思維發展模式,都是兒童心理發展の普遍模式。
動作の發展遵循以下三個規律從上到下:頭部——軀幹——腳,抬頭——翻身——坐——爬——站——行走由遠及近:從身體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幹部位,動作發展越快由粗到細:先學會大肌肉,大幅度の粗動作,逐漸學會小肌肉の精細動作。
二.測量和解釋個別差異氣質特點可以通過母親の觀察與感受,氣質量表來加以評估。
智力測驗三.揭示兒童心理發展の原因和機制皮亞傑の兒童思維發展機制の依據是不同年齡段の孩子の思維機制在本質上是有差別の。
感知動作階段:思維離不開動作の參與,動作是思維の來源與過程前運算階段: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轉化具體運算階段:獲得了守恆の概念,具備了運算の性質,但對象只能停留在具體の對象形式運算階段:可擺脫具體の事物而進行抽象運演。
四.探究不同の外在環境對心理發展の影響決定心理發展の因素是遺傳與環境遺傳の作用在孩子出生時已經充分體現了環境則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施加影響看,其中幾個影響最大の因素:家庭:父母の養育方式,文化水準與職業狀況,父母個性,親子關係品質,家庭類型,物質生活條件(主要影響の因素)學校: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班級凝聚力,教師の教學與管理方式社區環境:鄰里關係,社區文化娛樂設施,獨生子女家庭,寄宿制,網路化社會。
五.提出幫助與指導兒童發展の具體方法是為了幫助兒童順利地度過每個發展階段,幫助兒童解決發展中遇到の困難或暫時の障礙。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基础领域之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一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而言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特点和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特征:连续性阶段性(发展具有年龄的特征)发展心理学包括2个主要部分和4个方面2个主要部分:(1)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2)社会性的发展特征4个方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动作和活动行为的发展思维发展言语和情绪的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解总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总系的发展是作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动物进化的特征个体的进化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了在社会过程当中所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一些行为方式。
社会化过程是指在一定环境上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发展,进而形成新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表现包括:学习、适应、交流、参与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了解、解释、预测和调控在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当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了解人类的成长过程(2)为了给进行教育提供非常好的参照(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心理学方法有相同地方: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量法、访谈法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同一时期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一个年级或某几个年级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
横断研究的优点:可以同时研究很多个较大的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横断研究的缺点:缺乏系统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比较复杂(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之内对儿童心理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同:横向研究是同时选择很多年龄进行同时施测纵向研究只选择其中一个对象来进行重复的测量纵向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纵向研究能够揭示同样一个人或同样一组被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纵向研究的优点:能够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纵向研究的局限性:1)样本容易减少2)反复测量(影响被试的发展、成长、情绪,给被试带来经验)3)时间较长,变量较多,长期追踪要经历时间、社会、环境的变量,可能会误导实验结果(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既采用了横向研究的方法,也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方法,既克服了横向研究的短处,保持了横向研究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因此其科学性、适用性非常强。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完整笔记(6)

8.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P212-P214 答:从分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入手:自我概念的形成首先表现为青少年对自身的外貌极为关注,并会因某些不甚令个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其次,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亦十分重视,并逐步形成有关自己学业表现的认识。
再者,青少年亦十分关心自己的个性特点。
自我评价方面,青少年最初还是重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逐步学会独立、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及能力。
自我体验的发展 P215答: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有关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先,自我体验更加丰富与敏感。
其次,自我体验更为深刻。
再者,自我体验具有易波动的特点。
自我控制的发展 P216答: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调节。
青少年的行为及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青少年自控能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9.艾里克森有关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02简 P217-P218答: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的核心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哪些影响?P222答: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属感;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所;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第十章成年早期和中期心理发展1.二元论阶段: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全白或全黑,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P254相对论阶段:此阶段个体通过权衡、比较不同的观点,审视各种理论,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
P2542.一般人的身体在20-25岁达到生理和感知能力最佳水平。
3.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01选社会生活条件、职业、身体健康状况4.引起成年期智力改变:生物性机能的衰退是引起流体智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林崇德第二版) (Chong-de lin The second edition ) 第一章 绪论 (一)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者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个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二)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③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2.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北师大2004研)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后期之前是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此外,继普莱尔以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拓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德国的施太伦等,都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也相继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法国的瓦龙等,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演变和发展时期。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意识理论观点的演变,原来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小,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以及格式塔学派;有的则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比纳/西蒙的测量学说;有的学派在革新后,仍有很强的势力,如新精神分析/新行为主义等。二是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现代化,发现了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新事实,从而丰富了儿童心理学的理论。
3.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进性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3)发展心理学问世。1930年美国的何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古德伊洛弗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三)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1.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1)横向整体化变化。①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等。②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原因有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邻近学科对发展心理学的促进作用。(2)纵向整体变化。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指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重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努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3. 研究理论的进展。 (1)一般理论的进展。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发展心理学研究,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和交易理论。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后天与先天的作用,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经学因素,信息加工因素,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力量。//(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如心理理论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品德是年龄/教育/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
(3)认知发展理论。 ①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A.卡洛尔提出了智力智力的三层级理论。他认为,智力的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B.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根据该理论,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大厦,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在一个是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水平。
②五种智力新理论。A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B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C.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96年提出了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究,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种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D.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康纳尔大学的塞西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E.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 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②肛门期(1~3 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