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17卷第3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V01.17N o.3 1111堡!星塞些!!些堡垒!塞!!呈!堡矍!!錾墅呈坠!¥!型望¥垒篁!呈呈兰竺!量竺量!兰呈望!塑2;j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韩克玉,曲振霞(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特征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价值取向,探求治国的学问和方法;它凸现人的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强调个体自觉的道德主体性,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上的一种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中圈分类号:D 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44(2001)03一0049一02王朝统治者培植权威人格的惯用手段就是刻意拓宽权力距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人先在的精神财富,对人们的生离。

权力距离导致公民对政府和官员的疏离和冷漠;导致制衡活、工作、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中国当代政力量的匮乏,盛行腐败;导致清官期待心理;导致价值窄化和治文化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模式,而中国传统政全角色意识。

这种权力距离和权威人格的胶着状态,严重阻抑治文化是建立在群体本位价值观之上的集权政治,要想改变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必须缩短权这种模式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击垮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力距离,瓦解权威人格。

从中华民族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当政治文化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建立个体、主体本位价值观之社会稳定时,传统政治文化体现出消极作用;当国家有难时,上的民主政治体制的政治文化。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政治文化才表现出积极作用,外显为英雄行为。

那么如何体制的运行机制,与官僚政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其结果是市看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呢? 场经济急剧瓦解了官僚政治体制,造成了固有的政治文化的崩溃,这就是让中国公民痛心疾首的腐败堕落现象。

或许这是中国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应交的学费。

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相当完备,封建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势必会冲跨建立在治思想也非常系统、严密,在参与和作用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单一价值观基础上的传统政治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和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经长期演变、沉淀形成了治开辟道路。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经济与习俗-读严昌洪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已经逝去的一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脚步匆匆。

从皇帝高坐龙台,帝制威严,转瞬辛亥革命爆发,旧的王朝一夕而崩。

民国建立,旧的官僚,新的面目,民主共和未能如期而至。

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时政大局恍如轮转。

起于工农之间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从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逐渐将中国从革命、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的封闭时代引向全球化的道路,“与国际接轨”成为今日时代共语。

治乱变动之间,或是英雄建功之时,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难时世,生存或生活,都堪称为对生命的一种考验。

前言之时局,即为他们生存的时空环境,他们别无选择。

或荣或辱,或土或洋,或贫或富,或喜或悲,或生或死,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

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习俗礼仪等等,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

在后世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的社会生活理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题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惟其如此,历史方不是社会科学方法解构后支离破碎的断块,也不是逻辑重构后毫无生活气息的“客观规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变迁的窗口。

①通过“放电影”式的图文叙事,作者以十二章的内容分述服饰潮流、饮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观念、丧葬制度、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改良等主题,涵盖了事关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每一专题之中,又以历时性为线索,详述自清末、民国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渊源流变与时段特质。

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的主轴之下,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主体下的民众生活习性又有区别性的表达。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心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 。

展呈 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性 , 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 的消极作用主义
的基 础上 , 臣属心理 、 权力本 位、 民思想 、 贱 人治观念等等 , 构成 了中国传统 政治文 化的重要 内容 。 自由 、 平等 、 民主 、 法制 等思
维普资讯
第 6卷第 3期
20 06年 9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IN L O U N I DUS R P Y E H C OU t A F H NA N T Y OL T C NI
Vo. No j 16 I S p2 0 e. 0 6
论 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的现代转换
马 凤 棋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 50 7
[ 摘 要] 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中国必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的目标:
从 臣民的政 治文化走向公 民的政 治文化 。从 民本的政治文化 走向民主 的政 治文化 ,从人 治的政 治文化走 向德 法兼 治的政 治文化,从
[ y w r C i s tdi ots uu ; oe asrao Ke od1 ] h e ai n lc cl r m r tnf tn n er t p i te d n r o i o i m
我 国现阶段 的政治文化 是一种处 于现代 化进 程 中的政治 文化 , 正处于从 传统 型向现代 型的急剧转型过程 中。现代政治 文化 臼建设 离不开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 。传统政治文化 , , 1 是指 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 实践影 响下所形成 的人们对 于政 : 治关罗 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 , 是传统 国民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 对 于攻治 的感受 、 认识和道 德 习俗 规范 的复杂综合 , 包括 政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及路径研究朱桂湖(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永安 366000)【摘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能够净化高校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从三个层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感染力;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重点强调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建及道德培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中华民族最深刻、最本质的精神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高校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

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实现其思想政治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及路径展开具体论述,希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作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1]。

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而不断发展。

受多元化思想文化冲击浪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难题。

现阶段,高校普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提升路径【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宣传力度不够等。

为了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学模式等途径。

为了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等。

结论是,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提升措施要不断完善,这一作用必须被高度重视。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不足, 提升途径, 实践, 价值, 加强措施, 重要性, 完善, 作用, 结论1. 引言1.1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斗争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源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使命感。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力量,通过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红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现状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精神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本部分内容从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并重,内容侧重于三方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作为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多个方面的复杂性,包括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等等,并且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需求相融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强烈碰撞下,中国共产党保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先驱者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领域来发展。

这方面的努力包括:教育系统的改革、文化市场的建设、传统文化的重振以及全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创新的促进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特点尽管中国在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建立了独立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

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也导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还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关行业、广大群众的支持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的影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播的现状和趋势在当前社会与文化的快速变革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传播不再只是在国内进行,还走向世界。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影响已经开始扩散到全球。

这方面的趋势包括: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全球化的加剧、多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等。

五、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传播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信息与传媒等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面临着传统和现代、历史和现实、文化和民族的交融与平衡问题,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传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和传播,为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这些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提倡“仁爱”、“礼治”、“中庸”等观念,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多干预社会事务,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治理提供了一种灵活、温和的方式。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

法家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严格的执行来治理国家,强调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这种民本思想倡导统治者关心民生、保障人民的福祉,强调政治权力应该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思想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社会秩序、法治、民本等方
面,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推动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政治文化现况
摘要: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就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包括中国政治文化的
演变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功能以及发展前景上。在全球政治文化多
样化的情况下又怎样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
发展,以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特点;功能;发展前景;探究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
道德习俗规范的综合,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它是社会意识
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可传习性,其内容主要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要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
状则少不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上去剖析它,要有一个总体意识。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统治为核心的政
治文化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政治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王权崇拜和权威统治
构成当时政治文化观念的重要内容。“尊权”“王道”也成为当时一种在心理认识
上的特定表达。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打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封
闭的状态。“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启迪着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马克
思主义适合于当时中国具体实际,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新型民主的社会
主义国家。在建国后,由于经验的不足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并
没有得到完全的、彻底的实现五四时期的启蒙目标。在之后就很快转入社会主义
革命,因此是没有得到完成的。遗留下来的,反封建型文化仍然是当代中国政治
文化转型的一大难题。
(三)改革开放后,时至今日的中国政治文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着一场社会结构的转型,这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
响是深刻的,也是意义重大的,并形成了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中国政治
文化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二、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一)政治心理、政治理想趋于世俗化、功利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最大政治目标就“阶级斗争”
转变为“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着重点都转移到了如何更好的满足生活和享受
生活上。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
活水平。不追求好高骛远的、无法达到的远大目标,而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目
的。这样的转变是“态度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开始相
信自己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方向目标”。使得人民群众
拥有更多的信息去改变和实现目标,更具有实际作为和实际的效果。无论是在政
府评价和政治上不再盲目服从。
(二)对“极左政治”的追根究底
文革时期作为一个“发面教材”,对当代的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
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给人民群众的心里是留下一定的“根”,积淀在人们的思想
情感上。对于当时的那段时期我们不能妄下评论,但是可以确信一点即是现今的
我们从这样一个反面教材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教训。从“文革遗风”“极左”的历
史下,是否对当今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思想、组织建设上等都有着千丝万
缕的关联,这是需要我们考证和重视的。
(三)中国社会的政治心理、精神追求趋于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在政治思想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对自由的追求
和解放个性上显得更加的舒展和松弛。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出现了老
百姓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现象。我国现阶段主流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社
会主义政治文话,但也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其次,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更
加紧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各国的政治文化影响下,具有了多种性、多样性,
其中不乏“全盘西化”、“以我为中心”。再者,除了政治心理和精神追求,我们
还要看到在历史、传统、政治上存在着差异反映的,在对“文革”“极左思想”
上指出问题和批评。
以上三点是属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当代的政
治文化对于中国当今的社会有着怎样的功能和作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有着怎样
的发展前景和需要改进之处呢?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文化是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政治文化建设作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饱和以及对未回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参政意识法制观念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转型时期,形成了在改革开放后与中国政治文
化相适应的特有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增强。教化功能通过
教育宣传引导、社会政策等引导,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
(二)政治文化极大地培育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当代中国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型的主导的政治文化促进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公民
参与意识随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深刻的沉淀在人民群众的政
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当中,使得政治参与行为有序发展。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推动与维护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种极其重
要的无形力量。对加强政府行为的现代性具有一个指导作用。并且政治文化具有
维持政治关系的功能。要使政治关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要形成和这一政
治关系相适应、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当
前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关系。影响政治关系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
政治文化是思想基础 。
四、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不足在于相对滞后性,那么要
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我们就要找到问题并确立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方
向和基点。
(一)民主的政治文化
中国需要民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政治权利。而且民主思想也早在封建时期就被提出。“民
贵君轻”的思想是当时在君臣之间的一种说法,但这里所说的“民”和现在所说
的“民”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只能说在当时是就君民关系而言的。当然,以上这
些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完全法治民主的,而是说我们要在此民众的
基础上建立更加广泛的民主。
(二)法治的政治文化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让中国形成一个以“人治”
的政治文化,个人的权利就无处不折射出人治的特点。这样使得近代中国在发展
中屡遭失败。其实中国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更加需要彻底的法治的。只有这
样才能使得中国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全球化下的中国政治文化
全球化的进程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难遇的发展机会,使得正处于
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出多种政治文化共存的情况。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
敏锐的洞察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的道路,在一定的时期内,加快建设
政治文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加强核心的主流的政治文化的建设以及
提升民族凝聚力;政治认同和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也待提高;对于中外思想要
做到内外兼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做到综合创新等。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较传统的政治文化转向现代政治文化,有跨越
式的演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治文化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现代政治文
化的状态。中国政治文化的改造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是需要你我共
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功能》 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
3、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论析 理论与现代化 2012年第6期
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及其原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06期
5、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2期
6、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及创新初探 琼州学院学报 第19卷 第3期
7、论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1年第6期(总第122期)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政治文化现在及其解读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第2卷第6期
9、郭秀萍 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治文化 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8)
10、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和政治发展 熊光清 太平洋学报 2011年12月第
19卷 第12期

社政111班
1103010091
孙 元 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