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类古籍医案及论述
中国医学古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医学古籍中国医学古籍中国的传统医学渊源流长,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而要想让大家学习到其中的精神,最简便的方法就只有通过阅览古籍。
《内经知要》《时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灵枢素问集注》《神农本草经》《脉经》《温病条辨》《难经》《医学源流论》《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方衍义》《中藏经》《濒湖脉学》《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知医必辨》《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傅青主女科》《针灸大成》《素女经》《外感温热篇》《吴普本草》《汤头歌诀》《新修本草》《脉学本草医方合编》《证治准绳》《医学实在易》《脉学本草医方汇编》《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伤寒论》《黄帝内经》中医文化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知识《要药分剂补正》《永类钤方》《无冤录》《医方药性合编》《历代名医蒙求》《赤水玄珠全集》《四海类聚方》《食物本草》《本草选》《药镜》《配方百篇》《雷公药性赋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草乘雅半偈》《银海精微》《续名医类案》《外科精义》《十四经发挥》《外科证治全生集》《厘正按摩要术》《经效产宝》《医学入门》《医宗金鉴》《明医杂著》《医说》《重楼玉钥》《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拾遗》《伤科补要》《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品汇精要》《吴医汇讲》《针灸甲乙经》《回回药方》《古今医统大全》《临证指南医案》《饮膳正《本草汇编》《炮炙大法》《藏府标本药式》《证治汇补》《鸡峰普济方》《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景岳全书》《济生方》《理伤续断方》《御药院方》《五十二病方》《颅囟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养老奉亲书》《外科正宗》《引书》《本草正义》《卫生宝鉴》《本草从新》《小品方》《名医类案》《证类本草》《医学纲目》《格致余论》《脉诀》《类经》《妇科玉尺》《外台秘要》《本草经集注》《本草崇原》《万病回春》《食疗本草》要》《千金要方》《外科精要》《难经》《本草纲目》《针灸大成》《温病条辨》《本草备要》《脉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医学源流论》《傅青主女科》古代中医基本典籍(十三)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摘要:
一、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概述
二、名老中医医案:流泪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二则
三、名老中医医话:全国名老中医简介
四、名老中医医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正文:
一、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概述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一部集中医医案、医话和医论精华的著作,汇集了全国各地知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本书不仅展现了名老中医们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还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名老中医医案:流泪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二则
医案一:患者为38 岁的女性教师,长期流泪不止,神疲少气,动则气短,面色白。
经过多方治疗无效,经冲洗,泪道通畅。
诊断为流泪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医案二:患者为右眼经常流泪,大眦部发痒发疼两年之久的男性。
半年前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上总管狭窄。
曾作右下泪小管、泪囊吻合术,溢泪消失。
后溢泪多发,并伴羞明流泪,眼痒等症状。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三、名老中医医话:全国名老中医简介
全国名老中医包括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张琪、刘炳凡、周仲瑛、任继学、晁恩祥、金世元、吉良晨、张学文、王永炎等200 多名。
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名老中医医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过程。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中医经典医案整理

中医经典医案整理
摘要
本文整理了一些中医经典医案,旨在探索中医药传统的丰富知
识和疗效。
这些经典医案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中
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引言
中医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和整理这些
医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经典医案不仅提供了疾
病的基本信息,还包含了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中
医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医经典医案
耳鼻喉疾病
- 病例一:某患者耳鸣不已,用千金藤汤治疗,显著改善听力。
- 病例二:某患者患有鼻窦炎,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症状得
到缓解。
内科疾病
- 病例一:某患者患有慢性肝炎,经过艾叶灸治疗,肝功能明显改善。
- 病例二:某患者出现乏力和消化不良,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症状明显减轻。
妇科疾病
- 病例一:某患者患有月经不调,采用逍遥散调经治疗,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 病例二:某患者患有子宫糜烂,应用艾灸和乌草煎治疗,子宫炎症减轻。
结论
中医经典医案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经典医案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中医的临床效果和疗效。
希望本文整理的中医经典医案能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中医医古文-医案六则PPT优选课件

断等。
——注重记录的完整性科学性
2020/10/18
2
返回主页
古代医案
❖ 亦叫“脉案”。旨在介绍临床经验、心得和 教训,以此启发、指导或告戒读者。大都以叙事 为主,兼夹议论。详于理法方药的分析,关键细 节的描述,诊治过程中医者、病家、旁人的思考 过程和矛盾冲突等,较生动。
❖
——注重介绍临证心得经验
13
返回主页
泠然:清凉貌。
顾:反而。
2020/10/18
彥修聞之,曰:“吁!此必傳者之 妄也。”翌日天甫明,來視予脈, 煮小承氣湯飲予。藥下咽,覺所苦 者自上下,凡一再行,意泠然,越 日遂進粥,漸愈。
朋游因問彥修治法。答曰: “前診氣口脈虛,形雖實而面黃稍 白。此由平素與人接言多,多言者 中氣虛,又其人務竟已事,恒失之 饑而傷於飽,傷於飽,其流爲積, 積之久爲此證。夫滯下之病,謂宜 去其舊而新是圖,而我顧投以參.
第一课件网网站
2020/10/18
23
返回主页 返回
1、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 英、赤石脂
五 2、礜石、钟乳石、紫石英、云母石、 石 寒水石
3、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
2020/10/18
24
返回主页 返回
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 介宾前置
2020/10/18
25
返回主页 返回
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 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
加当归、黄芪成 “当归补血汤” ,有补气 生血之功效。
2020/10/18
31
返回主页 返回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
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曾任 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 重用士族,大建佛寺,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元 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后二年景引兵渡 江,攻破都城,他饥饿而死。长于文学,精乐律, 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 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
中医典籍医案分析

中医典籍医案分析
一、引言
中医典籍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医案是中医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中了解早期中医的诊断、治疗情况,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从《本草纲目》的《风溪志》医案中梳理其中医案的基本特点和分析方法,以期获得对中医案分析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本草纲目《风溪志》医案分析
1、《风溪志》医案集中于治疗眼病、咽喉病、皮肤病、咽喉病、神经病和其他疑难杂症的诊疗情况。
3、《风溪志》医案分析时,首先重要的是要做出准确的病机分析,着力于掌握病人的病史及其对症处理的合理性,及其药物的灵效和对症药剂的特异性,有效对症使用药物,避免不适当的药物选择,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和病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4、在药物的使用上。
古代医案

中医医案的特点中医的医案,也称病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疗机构中的医生为人治病时,如果遇到病人因故死亡,医生必须把病人死亡的情况记录下来,呈报给主管医疗事务的医师。
可见中国医学很早就已经有了关于疾病诊疗的记录。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经把自己诊治病人的情况作过详细的记录,称之为“诊籍”。
司马迁为淳于意立传时,收载了淳于意的25则“诊籍”。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医医案资料。
自《史记》以来,历代史书中的医家传记大多记有医家的医案,藉以反映其医术成就。
笔记、方志和文集等类古籍中,也有不少医案资料。
历代中医著作中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医案。
明代医家江瓘和他的儿子江应宿二人花费了近20年功夫精心搜集整理,将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医案分类著录,集成了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名医类案》。
此后医案的著述开始受到中医界的广泛重视。
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一批医案著作,其中既有类似《名医类案》那样汇集诸家医案成帙的,如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也有医家个人的医案专辑,如清代医家喻嘉言的《寓意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
医家本人记录医案,目的是积累和总结诊疗经验。
而学医者通过医案,则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他人的经验。
章太炎对中医医案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名家工巧,悉萃于是。
学者要想寻求前人心得,钻研医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代名医秦伯未编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其自序谓:“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
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认为医案融通理论和实践,是中医著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明代以前,医案的书写并没有什么规范的格式,基本上是一种随笔的记录。
写法上主要采用叙事的手法,整个疾病诊疗的过程包括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转归情况,医生的诊治方药和效果,医患双方的心理和交流,医生的心得感想等等,都可以列入医案的内容。
医古文名校精品课件——医案六则

宛:通“郁” 宛气:指郁结之热气
• 二阴:少阴,主寒水,指阴寒症。
• 一阳:少阳,主相火,指虚热症。
• 人体:
• 三阳 二阳 一阳 一阴 二阴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表
里———里
多热
多寒
三阴
厥阴 表
“二阴应外,一阳接内” ——表寒里热
第十六页,共60页。
“里热表寒”≠“真热假寒” 里热表寒——防风通圣散证
他饥饿而死。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
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 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有旦夕矣:指事情即将发生 ——赏赐大典
政:通“正”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以止汗。 见《伤寒论》38条 。
取:治理→治疗
《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河上公注:“取,治也。”
——明以前医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明以后为主,多温病医案
便于系
统查阅和
研究某病 某家的治 法经验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
——仓公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
第六页,共60页。
个人医案集
明· 薛己《薛氏医案》 清· 叶桂门人编集的《临证指南医案》 清· 吴瑭《吴鞠通医案》 清· 徐大椿《洄溪医案》
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的礼遇。
《公羊传·庄元年》何休注:
车马,衣服,乐则,朱户,
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
第二十七页,共60页。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
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曾 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 兵夺取帝位。重用士族,大建佛寺,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