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医院是一个拯救生命、治疗疾病的地方,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感染传播的场所。

医院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感染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预防与控制、消毒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和流程。

二、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清洁、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院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于病房、诊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要增加清洁和消毒的频率。

医疗器械和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其无菌状态。

在清洁和消毒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碘伏等,消毒方法包括擦拭、浸泡、熏蒸等。

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使用范围,以保证消毒效果。

三、规范无菌操作技术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例如,在进行注射、采血、导尿、手术等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等。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操作结束后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四、加强手卫生管理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手卫生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医院应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等。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等情况下,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督和监测,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检测,确保手卫生措施的落实。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急诊科是医院治疗各类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

它具有疾病多样、患者集中、病情复杂、人员流动性大、诊疗操作侵入性强、管理开放等特点。

人员流动性大,监控难度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院内感染爆发的重要一环。

由于这些特点,病人在其他部位(例如伤口)较易受感染,影响他们自己的康复过程。

分析了急诊科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医院感染;护理对策院内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

由于感染有一定的疾病潜伏期,院内感染也包括在医院感染后出院的病人。

由于院内感染的成因复杂,涉及面广,本文从护理学的角度总结了急诊科院内感染重症监护室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和症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侵入性手术日益增多,使得治疗方法也日益增多。

急诊科是门诊感染的高危区域,在医院中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主要从消毒、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监测监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措施。

本文探讨了急诊科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环节,并探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1)护理环境差: 急诊科是医疗活动集中的地区。

很多病人都有家人陪伴。

此外,许多医护人员参与急救,很容易增加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

不良的护理环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期的情绪,而且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2)患者自身因素: 对于体重指数高的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层过厚,容易影响手术,延长手术时间。

同时,组织供应减少,容易形成空洞,因此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

医源性因素: 外科手术增加了细菌侵袭的可能性,破坏了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病原菌成功地侵袭了伤口,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操作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对术后切口感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4)护士缺乏院内感染控制知识、手部卫生观念及护理技术。

(5)季节和环境因素: 气温升高时,人体容易潮湿出汗,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标签: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妇产科是医院预防感染的重点科室之一,工作人员每天与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污染物接触。

妇产科本身就是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科室,做好妇产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为有效地控制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感染危险因素1.1工作环境污染妇产科医护人员每天工作的病房、分娩室、手术室,都会遭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种污染物污染。

1.2各种污染物具有传染性妇产科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若未加防护,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污染物,不仅易发生医源性传染,而且妇产科人员被感染的概率也高。

1.3个人防护不当工作人员着装不整、操作时未戴工作帽、口罩、手套等,特别是分娩室、手术室,每天接触的患者可能有某种传染病,特别是感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都是传染源,个人防护不当,可引起医务人员感染。

1.4操作的仪器设备污染操作的仪器设备有的直接接触,如听诊器、血压计、B超、内窥镜、手术器械等都可能被污染,污染的仪器设备不及时消毒处理也会造成妇产科人员感染。

1.5医用垃圾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妇产科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敷料、一次性卫生用品等,这些医用垃圾是重要的传染源,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

2预防措施2.1加强学习和培训妇产科人员定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同时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及要求。

2.2环境要求及消毒妇产科手术室应符合Ⅲ级一般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级别:手术区空气洁净度级别10 000级,沉降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2个/30 min,Φ90皿(75个/m3);周边区及洁净辅助用房空气洁净度级别10 0000级,沉降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4个/30 min,Φ90皿(150个/m3)[1]。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手术室是医院中高风险区域之一,因为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术后恢复阶段的感染预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制定和实施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二、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环境管理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是预防感染的第一步。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明亮、无尘、无菌。

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手术室内的细菌浓度低于一定标准。

手术室应采用层流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无菌。

此外,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手术室内的表面和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2. 人员管理手术室人员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所有手术室人员都应接受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并严格遵守相关规程。

手术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应进行手卫生和更衣换鞋。

手术室人员应佩戴消毒口罩、帽子和手套,根据手术需要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此外,手术室人员应减少手术间的人员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3. 患者管理患者是手术室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室应采取有效的皮肤消毒措施,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消毒。

手术后,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4. 物品和设备管理手术室内的物品和设备是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

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和物品都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器械应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应采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或其他有效的消毒方法。

手术室内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 消毒灭菌管理手术室内的消毒灭菌工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应定期更换和检测手术室内的消毒液,确保其效能。

手术室内的灭菌盒应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器械或敷料包应定期清理灭菌。

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此外,手术室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措施表及改进表精选全文

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措施表及改进表精选全文
2、规范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1、每月自查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是否规范;
是口否口
2、无菌物品存放间环境清洁、阴凉、干燥、通风,物品置于物架上,离地220cm,离墙25cm,离天花板/50cm。
是口否口
降低医务人员针刺伤等职业暴露
1、定期考核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
识;
2、防护用具的配备。
1、加强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及宣教、不定期考
是□否口
2、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菌筛查,预防与控制临床耐药菌
是口否口
3、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是口否□
每月进行自评、整改
是□否□
血源性病原体暴露
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1、认真落实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是□否□
2、按全院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
是口否口
3、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及宣教、不定期考核相关人员
1、检查手卫生落实情况(洗手液、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及干手设施等);
是口否口
2、专人考核执行情况;
是口否口
3、宣传手卫生相关知识、制度、措施;
是□否□
4、每月进行手卫生监测并反馈。
是口否口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各环节进行生物监测。
1、按院感科要求,进行监测项目、监测频次;
是□否□
2、对采样的监测结果,分析原因,加强整改;
是口否□
3、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与环境卫生学相关时,应及时采样。
是□否□
规范无菌
技术操作
定期考核。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监督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
是口否口
2、定期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
是口否口
3、加强培训,持续质量改进。

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

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

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目的分析血透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近年来我科加强对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排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以加强预防和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

结果每月透析550余人次,到目前为止,透析患者未发生1例医院感染,医护人员也无感染发生。

结论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提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定期开展自查,及时查找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就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标签:血透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干预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病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对维持尿毒症患者的生命起到重要作用。

但随着血透患者的增多,血透室工作量大而繁重,人员活动性大,是一个医院感染高风险场所[1]。

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医院血透室管理而临的首要问题。

我科对血透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排查,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实施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血透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1.1环境污染因素血透室建筑布局不合理,床间距小,陪护管理不到位,患者家属随意进出,病室内人员密度相对较大,造成空气流动性差,污浊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1.2血透机自身因素血透室拥有血透机12台,使用年限均在两年以内,机器构造上存在缺陷,旁路及连接A,B浓缩液桶的管帽含金属结构,长期暴露在外,不易清洁消毒处理,很容易造成透析液污染。

1.3血透机消毒不彻底因素有研究表明回,在透析治疗过程中,透析机表面受到的细菌污染会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对透析前后透析机表面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各班次透析后透析机表面菌落计数均显著高于透析治疗前,不合格样本也均为透析后产生,用消毒液擦拭后采样合格率从擦拭前的93.9%升至100%。

护理人员平时因工作繁忙,忽略了机身表面的擦拭消毒,在操作时经常频繁接触操作面板,病原菌有可能通过护理人员手传染给下一个患者,造成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对所有识 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优先排序,确定 重点管理对象。
03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预防性控制措施
清洁和消毒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 和消毒,包括病房、手术 室、治疗室等,以减少细 菌和病毒的传播。
手卫生
加强手卫生宣传和教育, 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遵循 手卫生规范,减少交叉感 染。
卷等工作。
相关人员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参 与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05
培训和教育
培训对象和内容
医务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基础知识、预防控制措施、感染病例报告 等。
患者及家属
培训内容侧重于手卫生、防护用具使用等基本防护知识。
清洁和后勤人员
培训内容涉及日常清洁消毒操作、医疗废弃物处理等。
培训方式和时间
强化医疗废物管理
加强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的管 理,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07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感染风险评估实施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按照实施计划,对医院各个科室的 感染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采取了相应的 控制措施。
感染病例监测
加强了对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事件,有 效降低了感染率。
准。
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执 行情况,包括洗手、手 消毒等措施的落实情况。
监测方法
病例报告
建立感染病例报告制度,要求 医护人员及时报告感染病例,
并进行核实和调查。
微生物学监测
定期对医院环境和临床标本进 行微生物学监测,了解病原菌 的分布和耐药情况。
现场调查
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或部门进 行现场调查,了解感染发生的 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分析及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分析及控制措施

2020年下半年院感风险评估分析及
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是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

没有及时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根据医院感染防控的工作性质与地位,选择事宜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我院的院感工作实际,对院感情况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

将是科室阶段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根据院感风险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通过总结近半年院内自查和上级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我院主要风险科室为手术室、病房、治疗室和处置室。

重点问题为:个别职工手卫生依从性差、消毒灭菌流程生疏、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问题。

防控措施:
1、重视手卫生工作,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重点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尤其是环节管理。

环境清洁、定置管理是基础,各项监测符合要求;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遵照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格。

3、以质控为手段、以数据为事实、以完善工作为目的做好重点科室各环节、危险因素的评估与监控,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督导落实与平时的质控检查中。

4、一次性耗材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物品严把洗、消、灭关卡,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增强无菌观念,物流、人流方向正确,医疗废物分类合理,正确。

2020年7月5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控制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000例医院
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0000例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
的2481例(2.07%);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下呼吸感染(35.12%),
其次是上呼吸道(32.47%);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8.37%)。
泌尿道插管(11.38%)、动静脉插管(13.45%)、恶性肿瘤(15.11%)、
手术(17.53%)。 结论 明确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密切监测,
并加强对其管理,这样才能够显著的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
(2013)08-244-01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微生物病源的栖息地。在医院
中常常会因为灭菌消毒达不到标准而引发医院感染,这样不仅对护
理质量、医疗水平产生影响,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及痛
苦[1]。为了进一步探究医院感染危险的因素,寻求其有效的控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000
例医院感染患者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20000例,均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
住院的医院感染患者,年龄3~78岁,平均48.5±3.6岁。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如有以下治疗的,均被归类至危险因素:手术、化
疗、放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
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等。选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医院感染的
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分析其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差
异有显著性为p0.05),见下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
经统计发现,患者感染的部位常集中在呼吸系统上,特别是上、
下呼吸道,感染尤为严重,所占比例达到32.47%和35.12%。
2.3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经回顾性分析,患者感染常因糖尿病、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
恶性肿瘤、手术等5中危险因素所致,比例依次为8.37%、11.38%、
13.45%、15.11%、17.53%。
3讨论
就感染因素而言,其发病率最高的5种分别是糖尿病、泌尿道插
管、动静脉插管、恶性肿瘤、手术。这些与引流时间长、手术难度
大、危重患者多有直接的联系[2]。高血糖削弱身体细胞的生理能
力,易感染。恶性肿瘤属于中消耗性疾病,其癌细胞会降低机体的
免疫能力,从而影响其体质。手术后会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制约,
吸道清除机制和机体的吞噬能力下降,细菌容易滞留,从而引发下
呼吸道感染;手术完成后不能经常下床活动,运动量少在一定程度
上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在使用呼吸机和气管插管的过程中,细菌
常粘连在气管中的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这样长时间会导致呼
吸困难,引发感染[3]。导管植入、动静脉插管和日常护理会引发
血流感染。据有关报道表明,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感染。
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放疗、化疗等使用的次数过多也会降低自
身的免疫系统,易受感染。
经过本次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
有复杂性,为此在日常护理和感染管理上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医
护人员要加强自我意识防范。强化护理知识,加强对感染知识的培
训和宣传,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研究发现,受感染的患者常
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内,但是还没有引起严重的流行症,这些都归
结于医院内感染的监控、管理力度的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
识增强等,能够有效地将感染预防措施落实,同时,病房内环境的
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危险因素的监控[4]。
总而言之,对于医院感染而言,应该尽量避免糖尿病、泌尿道插
管、动静脉插管、恶性肿瘤、手术,减少免疫抑制剂、激素、放疗、
化疗的使用频率,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改善病房的环境,同
时还应该增强患者的机体能力和免疫系统,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控
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任南,文细毛,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
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1):16-18.
[2]范珊红,金霞,吕桂芝,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患病率及危
险因素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45-247.
[3]毕重秀,朱洪权,辛秀琴.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7):864-865.
[4]郭丽珍,雷风仙,张丽平,等.住院患者留置尿管目标性监测
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09-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