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的经济地位与作用-王胜光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科技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机制。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这些园区通常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设立和运营本身就是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园区内的企业集中了大量高科技产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吸引和孵化高科技企业,园区为当地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并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由于园区内企业的集聚效应,园区周边的相关产业链也会得到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向上和向下的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园区内的企业通常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园区内通常集聚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科研合作机制。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
园区也常常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园区通常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到园区工作和创业。
同时,园区也积极推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器、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为企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这些人才的流入和培养,进一步增加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倾向于引进海归人才和国际留学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资源,一些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这些条件,无法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
相约张江 共谋未来——“相约张江·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论坛”侧记

中国 科 学 院 科 技 政 策 研 究 所 王 胜 光教 授作 了题 为 《 发展 战略性 新 对 兴 产 业 的 几 点 政 策思 考 》的 主 题 报
告 。他 首先 从美 国计算 机和 转基 因农
业 两个 案例 出发 ,向与 会代 表清晰 地
科 技 部 火 炬 中心 局 级 调 研 员 马彦 民 主持 会 议
鼓励 创新 创业 ,积 累了 非常成 功 的经
验 。世界 上很 多专 家有 一个 共识 ,整
个 中国国家 创新 环境 的改 善 ,得益 于 当 年 国 家 的超 前 部 署 ,即 创 建 高 新
区 。经过2 多年 的发 展 ,如今 的 中国 O
促 进发 展区 域创新 三螺 旋型 。第二 ,
促 进面 向产业 的技 术发 展 ,需 要建 立
合 作研 究平 台或 者产业 技术研 究院 。
第三 ,推动 产业链 的规 模优 势 ,打 造 龙 头企 业和 集群 。第 四 ,发 展对影 响 产 业链 外部 环节 的控制 能 力 ,作产 业
的 金 融 垄 断 资 本 。 第 五 ,构 建 园 区 战
制功能 。领先战 略的实施 需要 有强大
的产业推进 组织 或价值链 控制组 织 , 管委会的作用无可替 代。 ” 长 城 企 业 战略 研 究所 所 长 王 德 禄是 高新区 的老朋友 ,一直 在跟踪 高 新 区的发展研 究 ,在 本次论坛 上 ,他
指 出了发展战略 性新兴 产业容 易走入 的几个 误区 ,发人深 省。他说 : “ 战
会 议 总 结 性 发 言 ,他 说 : “ 年 一 一
度 ,我们相 聚相约张 江 。今 天 ,我们
者 寄予了殷 切的期 望 ,在 “ 调结构 , 转 方式” 的大背景 下 ,各地政府都 很
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九决定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发展方向的五大关键词及其解读

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九决定国家高新区十三五
发展方向的五大关键词及其解读
王胜光;朱常海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
【年(卷),期】2015(0)9
【摘要】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际、国内经济及其产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
大的战略部署,笔者认为,新常态、全球化、新范式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发展这五个关键词可以基本概括当前的新形势.
【总页数】7页(P160-166)
【作者】王胜光;朱常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一先进国家高新区要率先迈向世界一流园区[J], 王胜光;刘会武
2.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二关于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创业中国”行动的建议 [J], 王胜光;赵夫增;刘会武
3.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十国家高新区应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 [J], 刘
会武
4.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主题文章之十一国家高新区十三五科技创新离不开1+6
发展思路 [J], 刘会武;张路娜
5.国家高新区面向全球、战略提升主题文章之九国家高新区“四个跨越”的再认识与解读 [J], 刘会武;刘单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高新区:合芜蚌区域的创新源——合肥高新区:更多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访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几个机 遇 。
一
宋 道 军 : 是我 们不 断 深化 企业创新 能 力建设 , 一 鼓 励 企业 走 自主创 新 发 展 之 路 。目 , 前 高新 区内大部
分企业都与国内外的一些大学、 研究所建立了 广泛的合
作 关 系, 包括 项 目合 作 开 发、 才培 养等, 让 企业 能 人 这 够 有源 源 不 断 的新 产品 出来 。 新 的 源头在 高校 , 创 在 科 研 院所。 肥 科教 资源 比较丰 富, 有 5多所 高校 、 合 拥 O
以 大 力 支 持 , 动 漫 及 服 务 外 包 产 业 要
加 快 发 展 步 伐 将
公 共 安 全 产 业 打 造
成 合 肥 高 新 区 新 的 特 色 产 业 。 将 合 肥 高 新 区 建 设 为 创 新 能 力 强 劲 、 高 端 产
业 发 达 、 国 际 化 水
平 较 高 、 创 新 人 才
经济 发展 方 式的 转 变 , 整 好产业 结构 , 调 使安 徽 真 正
走 上新 型 工 业化 道路 , 0 8 安 徽省 实施 了 “ 芜蚌 20年 合 自 创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试 验 区” 设 方 案 。 肥 市作 主 建 合
作出好文章来。
二是 为科 技 成 果 快 速 转 化 , 中小 科 技 企业 快 为
人 心。 高新 区, 在 帮助 企业加 快 发 展 已是 人 人 共 识 。 记 者 : 机 遇 面 前 , 肥 高新 区做 了哪 些 方面 的 在 合
准备 ?
记者 : 合肥高新区最近几年的快速 发展得益于
哪 些 方面 ? 术 道 军 : 肥 高新 区好 的政 策 多, 合 因而机 遇也 就
浅谈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浅谈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领域。
在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支持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产业园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技术领先、产业聚集、市场集成的独特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集成了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科技部门等资源的产业园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资源整合和互动,开发区能够对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促进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的结合。
同时,开发区通过提供专业的科技服务和金融支持等方式,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加入其中。
这种创新机制的不断推进,将为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产业协作,提高产业附加值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形态。
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形成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格局,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同时,开发区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人才支持等资源,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附加值,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就业和人才流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资源,为区域就业、人才流动带来了机遇和优势。
开发区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人才待遇等方式,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开发区丰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等设施,也吸引了更多的高端人才流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四、吸引外资,提高区域竞争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独特优势和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投资机构到该区投资和创业。
这些企业和投资机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产业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国家级高新区简介介绍

综上所述,国家级高新区在 政策环境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未来将继续得到国家和地 方政府的重点支持,成为推 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 擎。
04
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介绍
区内知名企业概况
1 2 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国家级 高新区设有重要研发基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 发展。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待遇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 境,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06
总结与展望
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成果总结
01
经济增长引擎
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优惠政策和创新环境
,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入驻,有效推动了当地和全国的经济增长。
02
产业集聚效应
高新区内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
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03
技术创新与转化
国家级高新区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
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将继续注重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创 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产城融合
未来高新区将更加注重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城市、生态 的协调与共生。
优化营商环境
高新区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 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 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高新 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
才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腾讯科技有限公司
凭借其强大的互联网生态布局,腾讯在社交、游戏、金融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 腾讯不断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拓展,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科技创新高地 科学发展引擎——率先走在前列的潍坊国家高新区

90 科学中国人 2016年9月·综合 【科技投资】潍坊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27.1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科学发展引擎,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正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中国(潍坊)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参与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区域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汽车及装备制造、声光电子、生物医药、软件信息产业,培育3D打印、生命健康、测绘地理信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海洋科技等新兴产业,已有115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14家上市、挂牌企业和15支股票,建成9个国家级、17个省级特色产业化基地。
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实力强大。
潍柴动力高新产业园、福田汽车工业园、盛瑞自动变速器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已聚集51家企业,到2020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是国家科技创新高地 科学发展引擎——率先走在前列的潍坊国家高新区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潍坊动力机械产业基地。
绿色动力、国际潍柴,实施“互联网+制造”战略,并购法国博杜安,重组意大利法拉帝和德国凯傲、林德液压,重型发动机、重型变速箱、豪华游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十三五”末将跨入世界500强行列。
福田汽车山东多功能汽车厂,作为福田集团2020战略重镇,背依世界主流汽车制造商,正建设商务汽车、M P V与发动机、汽车模具生产研发一体化的综合性制造基地。
盛瑞传动公司,设有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8挡自动变速器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和中国汽车工业科技一等奖,正在打造国际一流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研发制造领军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新区20周年纪念系列主题(1/10)回顾高新区的本质与历史作用王胜光、程郁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家高新区历经20年,从酝酿试点到创建成长,从稳步发展到二次扩张,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冉冉绽放的绚丽琵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中国奇迹”的典型代表。
回顾过去,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增长、创新体系、体制创新、政策脉络、国际化等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崛起中的贡献和作用。
作为纪念国家高新区20周年序列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将重温及再析国家高新区的概念本质,然后从经济发展和创新支撑两个方面剖析高新区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贡献和作用。
一、高新区的本质:兼具创新与经济的双重功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建设已经跨过20个年头。
20年来在指导高新区建设的思想层面和理解高新区发展的认识层面上都有模糊之处,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主导高新区发展的观念和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对高新区功能和作用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建设路径的多元化。
就当前阶段而言,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全面概括高新区的存在意义。
首先,中国的高新区是经典意义上的科学园区(Science Park)或科技园区(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吗?显然不全是。
科技园区的经典意义是在大学周围开辟一块地方,用以在这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因为其邻近大学易于知识的供给和传播,同时也便于尚在大学实1王胜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程郁,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验室供职的专利持有者或成果获得者能够有空间和机会完成知识的商业化。
20多年前,我国酝酿和讨论建设高新区也同样是基于这样的原始动机。
但这样的导向性并没有在高新区整个的起步建设阶段乃至后来的发展壮大阶段得以完全体现。
在实际过程中,我国高新区的建设总体上仍然是走产业区或工业区的发展道路。
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原始产业区的框架下注入新的发展内涵,使其能够兼具科技园和产业区双重角色定位,但不能由此认为高新区就是经典意义上的科技园。
今天看来,20年前定名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不是定名为“智力密集开发区2”或“科技园区”,更加吻合我国的实际,也相对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我国高新区建设与主流科学园区建设功能上的差异。
但至今,对这样的有所区别的概念和内涵仍存在许多误解,在宏观决策部门和学界往往仍习惯于用单一“科技园区”的思维来认识高新区和判断高新区,习惯于认为高新区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空间,而不是搞产业的地方。
其次,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还是以科技属性为重?显然,基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现实考量,中国高新区具备产业区和科学园区的双重角色。
这样的双重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从开展“研发和创新”的角度做单一的理解。
从地方工作的着力点看,高新区是以经济属性为重,并且从高新区一开始建设这样的属性就不断被强化。
其实,在绝大多数建设高新区的城市(不论是省会城市还是地县级城市),高新区都是被当成支撑一方经济来看待的,高新区首先被赋予了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和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功能。
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等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因此,如果要问高新区是一个搞产业的地方还是一个搞创新的地方,高新区首先是一个搞21985年,当时国家科委首次立项做的对建设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可行性研究,开始的项目名称就是“中国智力密集区研究”产业的地方,其次才是搞创新。
这尽管有点背离了最初宏观层面设计者们的本意,但立足于产业、立足于规模经济实力再搞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建设高新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也是一些地方工作的同志经常谈到的,创新需要花钱,而高新区只能靠发展产业挣到钱才有可能支持和鼓励创新。
当然,创新是高新区存在的根本。
高新区需要孕育和孵化创新、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这是高新区存在的理由也是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
这样,中国的高新区就有了两种价值存在,一是经济或产业价值的存在,二是创新的价值存在。
在高新区里两种价值的存在是交织和共生的。
之所以要做上述概念的梳理,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往往会造成观念上的偏差,而这些观念对高新区的政策导向会产生直接影响。
回顾20年前,中央政府建设中国高新区的决策初衷是以发挥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目的的。
这样的导向实际只是着眼于提供一个小的样板,能够在这样的样板区实现科研与生产结合的试验,但20年来高新区的发展并没有遵循初始设计者的本意。
这源于两点:一是当时条件下国内科技产业发展的程度极低,而开放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巨大冲击,仅仅通过实现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新区的路径不现实;二是国内传统产业和相对落后的区域,在发展的选择上有路径依赖,高新区对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不直接。
中国近30年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对工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而言,增量优化远比存量调整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新区不自觉地就走上了自身增量优化的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是去引领、带动和辐射他人,而更多地是把自身做成为不断壮大的新型经济结构成分。
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更多体现的是在体制、机制和改革层面,而并不完全在于导引其他领域和空间的工业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变。
所以,中国的高新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创新科技园,更是作为追求产业和经济的规模发展、开展创新和实现创新驱动的复合价值而存在。
她所需要实现的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造的良性互动。
二、高新区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20年的实践跨度看,高新区的诞生和存在首先在于极大加速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回想20年前,在高新区批准建设的初期,我国的工业技术基本停留在国外50-60年代水平,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制造在我国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现代制造技术的落后、新兴工业产成品的不足、现代消费领域以及新兴商品消费市场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工业经济进步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形式加速中国工业的进步、改善高技术产成品几乎空白的状况就成为上下广为认同的途径探索。
应该说20年来高新区在这一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按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主要是按产品的统计分类),2009年我国56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78706.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416.7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815.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1151.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8593.8亿元。
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879.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2009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60439亿元)的47.8%。
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883.4亿元;光机电达到6809.2亿元;新材料领域达到5880.8亿元;生物技术领域为3789.8亿元;其它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3595.1亿元,环境保护技术524.4亿元,航空航天技术247.7亿元,核应用技术31.6亿元,地球、空间、海洋工程152.4亿元。
不仅如此,高新区在迅速完成自身工业体系建立的同时,在制造加工能力方面逐步迈上了与发达国家同步的国际工业技术台阶。
2006年至2009年,高新区产品出口中64%以上来自于高技术产品,而同期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比重均值只有30%左右。
2009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创汇产品品种达59703种,实现产品出口创汇1382.8亿美元,高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总出口的68.94%,比同期全国水平高出近一倍。
应该说,高新区的建设完成了中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制成品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新区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工业国的工业技术差距。
高新区极大地促进或支撑了地方经济增长。
实际上,自高新区诞生开始各地就把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建设高新区、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争相建设高新区背后的主要动机。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1988年批准设立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的申请中就把建设高新区作为振兴北京经济、扩大北京就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20年的发展,高新区在完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使命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到2009年,据对56家国家高新区的统计,已有23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达到30%以上,16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当地城市GDP达到20%以上。
在城市财政收入及净利润方面,2009年各高新区上缴税收及净利润在其所在城市中的比重均值分别达35.56% 和32.38%,19个高新区上缴税收占比超过重40%。
图1 经开区与高新区的产值规模比较并且就整体而言,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也逐渐显现。
2006年,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2010年56个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28276.1亿元,比2009年增加5159.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重达7.1%。
四年内,国家高新区在数量规模没有显著扩张的条件下,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尽管过去人们总习惯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搞产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搞创新的。
但事实并不如此,高新区的产业价值存在意义已经日益凸显,目前国家高新区占有的空间区域、园区工业规模和产值、以及从业人员人数等都高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对全国的产值规模贡献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超越了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56家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12.04%(参见图1)。
可以说,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技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高新区的这种贡献规模和力度会持续加大,这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在不断扩区,各地从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普遍把高新区当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区域,普遍扩大高新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和增加工业开发用地的指标配置,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扩至518平方公里、常州高新区扩大到了439.2平方公里、南昌高新区扩大到了231平方公里等等;二是考虑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地方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升级和新批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如果考虑新升级的27家高新区,2010年83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为31703.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3.38%。
;三是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得增长速度,随时间的推演,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