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合集下载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1989年Morris等首次将其用于抗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现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有效抗增殖作用比环孢素(C17A) 强50~500倍,肾毒性比环孢素和他克罗司都低。1999年应用于临床。从目前临床应用来看,RAPA有很好的抗排 斥作用,且与环孢霉素A(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 型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01 英文翻译
03 临床主要
目录
02 的分类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 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 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
以环孢素(环孢菌素、环孢菌素A、山地明、赛斯平、环孢多肽A、环孢灵(Cy-A、Cs-A)、新出地明 (Neoral)和他克莫司为代表,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 2(IL-2) 的效应环节,干扰细胞活化,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CsA和FK506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余药 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它们主要的副作用是具有肾毒性;
临床主要
环孢菌素 他克莫司
雷帕霉素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咪唑立宾
芬戈莫德 (fingolimod)
七十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取名为环 孢素(CsA),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 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经10年的临床试验应用研究证实其抗排斥反应作用较其 他药物强而且副作用小的多。故于八十年代末被批准正式注册投入市场应用。CsA近20年的临床应用显示了神奇 的效果,使得除小肠移植外,肝、肾、心及心/肺、胰移植的病人/移植物一年存活率达70-85%,而在此之前仅 30-50%。CsA相关性神经毒性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10-2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因素。轻度以头痛、 肢体震颤、感觉障碍等多见,中度以视力障碍为主。CsA相关神经毒性的重症表现发生率极低。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一、激素类药物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

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

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五类: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增殖,特别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的增殖,在高浓度时可使淋巴细胞溶解;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活性;抑制补体的活性。

常用药物如强的松等。

(2)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ALG),进入人体后即可与淋巴细胞结合,在吞噬细胞及补体参与下,使淋巴细胞被吞噬或溶解,从而导致外周
血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该制剂是用人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从血清
中提取丙种球蛋白制成的。

ALG常与肾上腺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联合使用,用来抑制同种异体脏器移植病人的移植排斥反应,以达到
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保存脏器的功能。

(3)烷化剂,可与细胞中的DNA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及功能,使
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停止分裂繁殖甚至死亡。

如环磷酰胺(CP)和硫
唑嘌呤。

(4)抗代谢药物,可通过对参与代谢的酶的竞争,干扰DNA的合成,阻
止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的分裂繁殖。

如巯基嘌呤,可缓延病变过程,
但不能根除疾病。

(5)中药免疫抑制剂。

中药中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多能抑
制免疫应答,对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有一定效果。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免疫抑制剂定义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

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1、钙调素抑制剂类:环孢菌素CsA类、他克莫司(FK506)2、抗代谢类:硫唑嘌呤、霉酚酸脂(MMF)3、激素类:甲强龙、醋酸泼尼松4、生物制剂:抗T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免疫抑制剂用药原则1、预防性用药:环孢素A、FK506、霉酚酸脂(MMF)等。

2、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救治用药):MP(甲基强的松龙)、ALG或ATG、霉酚酸脂(MMF)、FK506等。

3、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ATG、ALG等。

4、二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三联: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环孢素A(新山地明)激素(醋酸泼尼松)+抗代谢类(骁悉)+FK506(他克莫司)常用免疫抑制剂1、环孢素(CsA):新山地明(进口)田可、赛斯平(国产)作用机理属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免疫应答,通过破坏使T 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阻断参与排斥反应的体液和细胞效应机制,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新山地明受进食和昼夜节律的影响较山地明小,所以服药时间不必将用餐考虑在内。

环孢素A依靠胆汁排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症或严重胃肠功能障碍都会影响环保素A的吸收和代谢。

只有极少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且不能经透析去除,所以对于肾脏功能不全者和需透析治疗的患者,均不需调整药物浓度。

副作用(1)肾毒性:血清肌酐、尿素氮增高;肾功能损害。

个体差异大,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移植肾损害很难鉴别。

且发生肾损害时,血药浓度可能正常,甚至偏低。

(2)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毒性,其发生率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剂汇总2

免疫抑制剂汇总2

适应症
• 1.肾移植术后。本品可有效抑制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和移植肾的抗 宿主反应,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 2.肾小球肾炎。对各类肾小球肾炎均有一定疗效,但对微小病变型肾病 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疗效较好。
• 3.糖尿病肾病。本品可抑制免疫系统,使胰腺B细胞破坏减少,有利于提 高胰岛素疗效。对I型糖尿病疗效尚好。
作用机制
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核苷 酸脱氢酶(IMPDH),阻断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细胞内GMP和GTP的缺乏,阻断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周 期停留在S期,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 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 直接抑制活化的多克隆B细胞,减少抗体产生; 抑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合成,发挥抗炎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系膜细胞的增殖; 抗血管增殖作用,对血管炎病变疗效较好; 选择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诱导活性T细胞凋亡。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疱疹病毒感染。 抑制淋巴细胞嘌呤合成的高选择性,药物耐受性较好,没有肝脏和肾脏
毒性。
注意事项
MMF一般需与激素合用,激素剂量比单用激素稍小、减量稍快。 MMF与FK506合用时会相互增高血药浓度,与CsA合用无此作用。 MMF与雷帕霉素合用时可增加MPA浓度,增加骨髓抑制的风险。 MMF不能与硫唑嘌呤合用,但停药后可继续用硫唑嘌呤。
• 8.常规应用时,成人剂量应小于每天每千克体重5mg,小儿剂量应小于 每天每千克体重 6mg,以减少肾毒性的发生。
• 9.当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超过原水平30%时,应减少剂量每天每千克体 重0.5~1mg。
• 10.当基础Scr异常时,本品开始剂量应小于每天每千克体重2.5mg。

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讲解学习

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讲解学习
2020/4/9
硫唑嘌呤作用机理
通过多种途径干扰细 胞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和代谢,影响细胞 DNA以及RNA的合成 。
主要作用于效应T细胞 或B细胞的增殖期,也 作用于细胞分化过程, 也可以阻止IL-2的产生 。 2020/4/9
5-磷酸核糖 Aza (-) PRPP合成酶
PRPP
IMP
Aza (-)
2020/4/9
硫唑嘌呤 (Aza)
20世纪40年代 Eliton和Hitchings合成,临床用 于治疗白血病; 1959年 Schwarz和Damashek发现6-巯基嘌呤 可抑制皮肤迟发超敏反应; 1960年 Calne证实Aza可抑制狗移植肾的排斥反 应; 1963年Starzl将Aza与激素组合,成为经典的肾 移植免疫抑制方案,直到CSA问世。
• 主要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机体 的免疫功能;亦可明显抑制NK细胞的 功能
2020/4/9
CTX用法
• 经典用法
– 200 mg/次 iv Qod – 或 100~150 mg/d,分1~2次口服 – 累积量达 6~8g 后停药
• 冲击疗法
– 0.8~1.0 g/次,加入生理盐水 250~500 ml中 – 静滴,2~3小时滴完,每月一次,共6月 – 以后每3月用1次,累计量≤150 mg/kg
2020/4/9
MMF
➢ MPA是一种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 IMPDH抑制剂。在经典合成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可导致细胞内 GMP 和 GTP 的缺乏,抑制 DNA合 成。 ➢淋巴细胞的嘌呤合成完全依靠经典合成途径细胞 将停留在S期而不再增殖,非淋巴细胞的嘌呤代谢可 通过补救途径进行,因此MMF很少引起骨髓抑制, 肝、肾毒性。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疗法一、免疫抑制剂目前发现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化学制剂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化学制剂大部分来源于抗肿瘤物,主要有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二大类。

1.烷化剂常用的烷化剂包括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破坏DNA的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处于增殖中的细胞对烷化剂比较敏感。

T、B细胞被抗原活化后,进入增殖、分化阶段,对烷化剂的作用也较敏感,因此可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在烷化剂中,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应用最广,它对B细胞有很强抑制作用,因此在适当剂量下可以明显抑制抗体的产生。

T细胞的不同亚类对环磷酰胺的敏感性不同,TS细胞较敏感,TH细胞稍差。

目前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2.抗代谢药用于免疫抑制的抗代谢药主要有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以及叶酸拮抗剂二大类。

前者如硫唑嘌呤,主要通过于干扰DNA复制而起作用;后者有氨甲蝶呤等,主要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起作用。

硫唑嘌呤对淋巴细胞作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因此在器官移植中应用较多。

(二)激素许多激素都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抗炎及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治疗。

在器官移植中,糖皮质激素也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三)真菌代谢产物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孢素A和FK-506。

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1.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 CsA是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

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和注意事项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和注意事项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和注意事项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其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从而减少或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和免疫介导的疾病。

然而,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易感染、激素依赖、高血压等。

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逐渐减少剂量和定期监测体征的原则。

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和森立曲普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来减少免疫反应。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毒性。

此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导致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预防接种和定期进行体检。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类针对免疫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免疫介导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在使用靶向治疗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与医生密切合作: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药物期间,定期回访医生,并告知他们任何疗效或副作用的变化。

2.遵循用药规定: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

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不良反应。

3.注重个人卫生:免疫抑制剂可能会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和定期接种疫苗等。

4.定期检查: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9-1970年瑞士山道士公司在巴塞尔微生物研 究所进行抗真菌药物筛选时,从美国和挪威土壤 中分离到两种不完全真菌即光泽柱孢菌和多孔木 霉(后正名为雪白白僵菌)产生窄谱抗真菌抗生素 即环孢素。


1974年进行动物体内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197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肾移植实验 1980年实现CsA全合成 1983年FDA批准用于临床器官移植
中性十一环肽化合物

作用机制: 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中IL-2 基因的转录 增加TGF-β的表达

IL-2: 活化的T细胞产生 T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 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NF-AT

是一种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 完整的NF-AT有两个亚基组成: NF-Atn位 于核内, NF-Atc位于胞浆内


是第一个用专门设计的免疫抑制剂筛选模型筛选 出来的免疫抑制剂, 同时发现具有抗真菌活性 1988年阐明结构
1989年完成化学合成
1994年FDA批准作为器官移植用的免疫抑制剂应用
于临床

在结构上与CsA不相关,但两者作用机制相似,均 通过钙调磷酸酶的作用而阻断IL-2 的转录

不同点: FK506胞内的结合蛋白为 FKBP, FK506的肾毒性要比CsA小得多,因而治疗 窗口要大得多 FK506免疫抑制作用约为CsA的100倍,不良 反应亦较CsA少,故有望取代CsA成为器官 移植术后首选的免疫抑制剂 联合用药亦可取得协同效应
化学性质:



是一种中性、高亲脂性的由11个氨基酸组 成环聚肽免疫抑制剂。 氨基酸序列变异大,尤其是在2位 除CsA外,其天然的同系物有30多种
Me Me CH (MeLeu) CH2 Me
C C
H (MeBmt) (Abu) CH3 CH2
(MeVal) Me Me Me CH
CH2 H HO CH Me CH Me
(1)体外筛选方法: 1)促细胞分裂剂诱导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作用 典型的T-淋巴细胞促细胞分裂剂是两种植物促 细胞分裂素:CoA、PHA 淋巴细胞的刺激程度可以在加进植物凝集素的 条件下通过测定培养物中的增殖细胞或通过测 定3H-胸腺嘧啶掺进新合成的DNA的量而判定



淋巴细胞+植物凝集素+免疫增强剂组的 3H-胸腺嘧啶掺入淋巴细胞的量>不加免疫 增强剂的对照组 淋巴细胞+植物凝集素+免疫抑制剂组的 3H-胸腺嘧啶掺入淋巴细胞的量<不加免疫 抑制剂的对照组 CyA、B、C和灵红菌素就是用这种方法筛选 出来的


一、免疫反应及其调节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有:APC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APC的作用 T细胞按功能分为Th、Ts和 Tc (CTL) B细胞产生抗体,是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





免疫细胞间的调节作用:T- Mφ ,T-B, Th Ts , Ts - Tc ,其中Th 、 Ts 在免疫调节中起关键 作用
1896年Gosio发现的抗真菌抗生素


1952年阐明其化学结构
60年代用于治疗牛皮癣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1969年实现化学全合成 1995年FDA批准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




作用机制:抑制IMPDH脱氢酶 直接与B淋巴细胞作用抑制抗体产生 MPA 较少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无明显肝、肾毒 性,可用于基础肝、肾功能不良的器官移植患者。 用 MPA 代替 AZP 的新三联治疗可明显提高移植肾存 活率,减少CyA和激素的用量 吗替麦考酚脂(MMF):MPA的2-乙基脂类衍生物
与FK506结构非常相似
但作用于免疫系统的方式不同


RPM进入胞内与FK506竞争结合FKBP RPM-FKBP复合物作用的靶蛋白不是钙调磷 酸酶,而是RPM 的靶分子(mTOR) RPM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因子(IL-2)与其 受体结合所启动的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因 子作用抑制剂



RPM( 阻断IL-2驱动的T细胞增殖)与CsA (阻断IL-2的合成)具有强烈的协同作用 RPM与FK506合用时由于要竞争与FKBP的结 合,故存在拮抗作用,不宜合用 对T淋巴细胞抑制作用可以维持12小时以上, 高出环孢素、FK506近10小时,可望用于慢 性移植物排斥反应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



20 世纪60 年代初,Umezawa 提出了酶抑制 剂的概念 认为微生物有机体内酶及其抑制剂是共存 的 导致了许多新的筛选模型与方法的建立, 开创了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其他生理 活性物质的新时代
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
基本概念

免疫反应(immunoreaction):机体免疫系统



70年代末,真菌产物环孢菌素A (cyclosporin A,CsA)的发现及其在抗移 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揭开了从微生物产物 中寻找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序幕 来源菌:真菌、链霉菌为主、稀有放线菌、 细菌也可 结构分类:大环内酯类、杂环类、肽类、 芳香族类(康乐霉素C)
几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剂
1.环孢素A(CsA,商品名新山地明)
Me (Sar) N CH2 3 CO NMe
MeN CH CO N L CO 10 Me CH CH2 CH L 9 Me (MeLeu) NMe 8 D CO CH N CO Me H (D-Ala)
CH C N CH CO N CH C L L L O H 2 OL L L CH N CO CH N C CH N CO CH Me (Ala) CH2 Me CH Me Me (MeLeu) CH Me Me (Val) CH2 CH Me Me (MeLeu)
根据制备来源分类:



微生物发酵产物: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 司、咪唑立宾 全合成类:激素类、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布列 奎钠 半合成类:麦考酚酸、SDZIMM125、脱氧精胍菌素 生物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 白、单克隆抗体
根据应用先后分类:




第1代:以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抗淋巴细胞球 蛋白为代表-非特异性、广泛免疫抑制 第2代:以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为代表-对T细 胞的相对特异性 第3代:以单克隆抗体、西罗莫司、麦考酚酸为 代表-作用于抗原呈递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第4代:以抗白细胞介素-α受体单克隆抗体、 FTY20为代表-针对改变细胞因子环境
疫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或称免疫治疗

免疫增强治疗(immunopotentiate therapy)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or)


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
免疫抑制治疗始于1959年,分四个阶段:




利用全身X-ray照射和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杀伤体内迅速分裂的细胞 采用选择性的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和全身淋 巴组织照射以消除免疫活性细胞 选择性作用于免疫活性细胞的亚群,代表药物CyA、 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在同种移植反应中诱导对外来抗原的耐受性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免疫细胞释放的可溶 性因子也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这些因子包 括IFN 、IL、CSF
二、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移植的种类: 自体移植 同种同基因移植 同种异基因移植 异种移植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超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 急性体液性排斥 急性细胞性排斥 慢性排斥 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 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Rapa除开发为免疫抑制剂外, 现已成功开 发为用于治疗心血管病的“Rapa支架”和 作用机理独特、毒性低的新抗癌药CCI-779
4、麦考酚酸(Mycoyehenolic ,MPA)


从霉菌(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菌株 的培养液里提取精制得到 为苯呋喃类化合物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根据药理作用分类: 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DNA或RNA合成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麦 考酚酸、咪唑立宾 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 细胞因子作用抑制剂:西罗莫司、来氟米特、胍 立莫司、SKF105685、MNA 生物学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莫罗单 抗-CD3、达克力莫、巴斯力莫、抗白细胞介素α受体抗体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冬虫夏草、雷公藤多甙
2)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定义:来自同种异体混合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 养时发生母细胞的转化而产生有丝分裂反应,获 得杀伤细胞的能力 靶细胞的增殖、应答细胞刺激作用的程度可通过 测定3H-胸腺嘧啶掺进靶细胞的量来判断,免疫增 强剂可增进这个反应,而抑制剂则减少这种反应。 FK506、FR-900520、FR-900523、FR-65814就是 通过这种方法筛选出来的


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CsA,FK-506)


在胞浆与受体蛋白-免疫亲和素结合 CyPA-CsA和FKBP-FK506的作用靶-钙调磷酸 酶 抑制NF-AT活性与IL-2基因的表达
3 雷帕霉素(RPM,西罗莫司,雷帕鸣)




是Ayerster实验室于1975年从太平洋Easler岛 (RapaNui)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的吸水链霉菌所产生 的代谢产物 因其分离场所名称为RapaNui岛,所以又被称为雷 帕霉素(Rapamycin) 1977年发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999年FDA允许将其作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用 于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是一种亲脂性31元环三烯大环内酯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