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雷达组成及原理

合集下载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探知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海、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部分。

一、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和反射。

雷达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

1. 发射器:发射器负责产生一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到目标区域。

雷达系统通常使用射频发射器,它能够产生高频率的无线电波。

2. 接收器:接收器接收目标区域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接收器必须具备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能力,以接收微弱的反射信号。

3.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用于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并从中提取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它通过比较发射的信号与接收到的反射信号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目标的特征。

雷达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工作。

当雷达发射器发射出一束电磁波时,它会沿直线路径传播到目标区域,与目标物体相互作用后部分被反射回来。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并测量信号的时间延迟、频率变化和相位差异等参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雷达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二、雷达的工作模式雷达可以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特定的需求。

常见的雷达工作模式有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

1. 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发送连续的射频信号,并且同时接收反射信号。

它适用于测量目标的速度和距离,但无法提供目标的细节信息。

2.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发送一系列短脉冲信号,并在每个脉冲之后接收反射信号。

脉冲雷达可以提供目标的细节信息,如目标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

三、雷达的应用领域雷达技术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雷达应用领域:1. 军事应用:雷达在军事领域用于追踪、侦查和识别敌方目标。

它可以帮助军队在战场上实时掌握敌军动态,提高作战效率和精确度。

2. 航空和航海导航:雷达在航空和航海领域中用于飞行器和船只的导航和避障。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课件-新版.ppt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课件-新版.ppt

微波传输线 发射脉冲
发射机
T/R 触发器
天线 回波
接收机
电源
船电
显示器
Fig1-2 (2)
回波 船首线 方位
精品
T/R
Receiver
Transmitter
第二节 雷达的基本组成、作用
一、基本组成七部分及作用:
1、定时器(触发电路、同步电路等): 是雷达的指挥中心,产生周期性的窄脉冲——触发脉冲 送:1)发射机:控制发射开始 2)接收机:控制近距离增益 3)显示器:控制计时开始
船舶导航雷达
精品
第一章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
引言
Radar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雷达:发射微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波,对目标进行探测 和测定目标信息
现代雷达 IBS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位、导航、避碰
主要传感器
精品
雷达 罗经 计程仪 GNSS AIS ECDIS
二、船用雷达单元构成:
1、三单元雷达: 收发机(触发电路、发射机、接收机、收发开关) 显示器、天线、中频电源
2、二单元雷达: 天线收发机、显示器、精中品频电源
荧光屏的单位长度:在不同量程代表不同的距离
二. 雷达测方位原理
1、利用收发定向天线 ,只向一个方向发射雷达波且 只接收此方向上的目标的反射回波
2、天线旋转依次向四周发射雷达波,则可探知周围 物标的方位——天线的精品方向即目标的方向
触发器
天线
方位与 船首线
收发机 回波
显示器
ARPA
Fig1-2(1)
第二节 雷达的基本组成、作用
5、接收机:超外差式,将微弱回波信号放大千万倍以符合

雷达探测原理

雷达探测原理

雷达探测原理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远程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天气预报和无人驾驶等领域。

雷达的探测原理主要基于回波信号,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来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

以下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1.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雷达系统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用来发射高频电磁波,而接收器用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回波信号。

发射器会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辐射到目标区域。

接收器会捕获回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以供后续处理和分析。

2. 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雷达系统可以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种类型。

脉冲雷达是以脉冲的形式发送和接收电磁波,通过测量脉冲的时间延迟和回波的强度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

连续波雷达则是以连续的形式发送和接收电磁波,通过测量频率差异来判断目标的速度。

3. 雷达信号的传播和散射一旦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器发出,它会以光速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遇到许多障碍物,如建筑物、云层、大气颗粒等。

这些物体会导致电磁波被散射、反射、折射或吸收。

当电磁波与目标相遇时,一部分能量会被目标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散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回波信号的强度和相位会受到目标的物理属性和雷达参数的影响。

接收器会捕获回波信号并测量其强度和时间延迟。

4. 距离测量雷达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当电磁波发射后,它会沿直线传播,直到遇到目标。

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取决于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并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计算距离的方法可以是通过测量脉冲雷达的脉冲宽度,或通过连续波雷达的频率差异。

这些数据会通过信号处理和算法来进行计算和解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目标距离。

5. 方位和高度测量雷达也可以用于测量目标的方位和高度。

为了确定目标的方位,雷达系统通常采用天线阵列或旋转天线,通过检测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异来确定目标的方位角度。

对于高度的测量,雷达一般使用仰角来确定目标的高度。

第2讲雷达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

第2讲雷达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

1.2.5 目标速度和其他特征参数测量
1. 目标径向速度的测量
有些雷达除确定目标的位置外, 还需测定运动目标的相对速度, 例如测量飞机
或导弹飞行时的速度。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存在相对速度时, 接收到回波信号的
载频相对于发射信号的载频产生一个频移, 这个频移在物理学上称为多普勒频移,
它的数值为
fd
2vr
2R=ctr

R ctr 2
1.2.4 目标位置的测量
式中, R为目标到雷达站的单程距离, 单位为m; tr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 达之间的时间间隔, 单位为s; c为光速,c=3×108m/s。
由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很快, 雷达技术常用的时间单位为μs, 回波脉冲
滞后于发射脉冲为一个微秒时, 所对应的目标斜距离R为
2. 目标尺寸和形状
如果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力, 就可以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由于许 多目标的尺寸在数十米量级, 因而分辨能力应为数米或更小。目前雷达的分辨 力在距离维已能达到, 但在通常作用距离下切向距离(RQ)维的分辨力还远达不 到, 增加天线的实际孔径来解决此问题是不现实的。然而当雷达和目标的各个 部分有相对运动时, 就可以利用多普勒频率域的分辨力来获得切向距离维的分 辨力。例如,装于飞机和宇宙飞船上的SAR(综合孔径)雷达, 与目标的相对运 动是由雷达的运动产生的。 高分辨力雷达可以获得目标在距离和切向距离方 向的轮廓(雷达成像)。
式中, fd为多普勒频移,单位为Hz; vr为雷达与目标之间的径向速度, 单位为m/s; λ为载波波长,单位为m。
1.2.5 目标速度和其他特征参数测量
当目标向着雷达站运动时, vr>0, 回波载频提高; 反之vr <0, 回波载频降低。雷 达只要能够测量出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fd , 就可以确定目标与雷达站之间的 相对速度。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课件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课件

雷达的分类
01
脉冲雷达
发射脉冲信号,通过测量脉冲 信号往返时间计算目标距离。
02
连续波雷达
发射连续波信号,通过测量信 号频率变化计算目标距离和速
度。
03
合成孔径雷达
利用高速平台对目标区域进行 扫描,形成高分辨率的合成孔
径图像。
雷达的应用
军事侦察
利用雷达探测敌方军事目标,如飞机、 坦克等。
气象观测
指雷达在存在欺骗干扰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并检测到目标的能力 ,通常由信号鉴别和抗干扰算法决定。
多目标处理能力
跟踪能力
指雷达在同一时间内能够跟踪的 目标数量,通常由数据处理能力 和硬件资源决定。
分辨能力
指雷达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分辨的 目标数量,通常由信号处理算法 和天线波束宽度决定。
05
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
天线是雷达系统的辐射和接收单元,负责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波束形成是天线的重要技术,通过控制天线阵列的相位和幅度,形成具有特定形状 和方向的波束。
天线的性能指标包括方向图、增益、副瓣电平和极化方式等。
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
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负责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处 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负责对雷达系统获取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当目标相对于雷达移动时,反 射的电磁波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被雷达接收并转换为 目标的相对速度。
速度测量的精度受到多普勒效 应的影响,而分辨率则受到雷 达工作频率和采样率的影响。
03
雷达系统组成
发射机
发射机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组件之 一,负责产生高功率的射频信号

它通常包括振荡器、功率放大器 和调制器等组件,用于将低功率 信号放大并调制为所需的波形。

346雷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346雷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346雷达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探测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方向和其他相关信息的一种工具。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天气预报、海洋勘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的原理很简单,它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工作。

当雷达发射器发出电磁波时,这些波会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并在遇到目标物体时被反射回来。

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反射信号,并通过分析其强度、频率和时间延迟等参数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和其他信息。

雷达系统通常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装置和显示器等组成。

发射器负责产生和发射电磁波,接收器则负责接收反射信号。

信号处理装置用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

最后,这些信息会通过显示器或其他方式展示给操作人员。

雷达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军事方面,雷达可以用于目标跟踪、无人机探测、导弹防御等任务。

在航空方面,雷达常被用于飞行导航、防撞系统等。

在天气预报和海洋勘测中,雷达可以探测降雨、风暴和海洋浪涌等自然现象。

尽管雷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比如,现代雷达系统通常采用多普勒效应,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目标物体的速度。

此外,雷达系统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总之,雷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测和测量工具。

它通过利用电磁波与目标物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雷达技术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对于提供清晰而有逻辑的文章表达至关重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346雷达原理。

首先,在引言部分1.1中,我们将概述346雷达原理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以便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第一篇:雷达工作原理雷达的原理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

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

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

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其中S:目标距离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

(完整版)雷达组成及原理.doc

(完整版)雷达组成及原理.doc

雷达的组成及其原理课程名称:现代阵列并行信号处理技术姓名:杜凯洋学号: 2015010904025教师:王文钦教授一.简介雷达( Radar,即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意为无线电搜索和测距。

它是运用各种无线电定位方法,探测、识别各种目标,测定目标坐标和其它情报的装置。

在现代军事和生产中,雷达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空军和纳粹德国空军的“不列颠”空战,使雷达的重要性显露的非常清楚。

雷达由天线系统、发射装置、接收装置、防干扰设备、显示器、信号处理器、电源等组成。

其中,天线是雷达实现大空域、多功能、多目标的技术关键之一;信号处理器是雷达具有多功能能力的核心组件之雷达种类很多,可按多种方法分类:(1)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2)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3)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二.雷达的组成(一)概述1、天线:辐射能量和接收回波(单基地脉冲雷达),(天线形状,波束形状,扫描方式)。

2、收发开关:收发隔离。

3、发射机:直接振荡式(如磁控管振荡器),功率放大式(如主振放大式),(稳定,产生复杂波形,可相参处理)。

4、接收机:超外差,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检波,视频放大等。

(接收机部分也进行一些信号处理,如匹配滤波等),接收机中的检波器通常是包络检波,对于多普勒处理则采用相位检波器。

5、信号处理:消除不需要的信号及干扰而通过或加强由目标产生的回波信号,通常在检测判决之前完成( MTI,多普勒滤波器组,脉冲压缩),许多现代雷达也在检测判决之后完成。

6、显示器(终端):原始视频,或经过处理的信息。

7、同步设备(视频综合器):是雷达机的频率和时间标准(只有功率放大式(主振放大式)才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的组成及其原理课程名称:现代阵列并行信号处理技术姓名:***学号:*************教师:王文钦教授一.简介雷达(Radar,即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意为无线电搜索和测距。

它是运用各种无线电定位方法,探测、识别各种目标,测定目标坐标和其它情报的装置。

在现代军事和生产中,雷达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空军和纳粹德国空军的“不列颠”空战,使雷达的重要性显露的非常清楚。

雷达由天线系统、发射装置、接收装置、防干扰设备、显示器、信号处理器、电源等组成。

其中,天线是雷达实现大空域、多功能、多目标的技术关键之一;信号处理器是雷达具有多功能能力的核心组件之雷达种类很多,可按多种方法分类:(1)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2)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3)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二. 雷达的组成(一)概述1、天线:辐射能量和接收回波(单基地脉冲雷达),(天线形状,波束形状,扫描方式)。

2、收发开关:收发隔离。

3、发射机:直接振荡式(如磁控管振荡器),功率放大式(如主振放大式),(稳定,产生复杂波形,可相参处理)。

4、接收机:超外差,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检波,视频放大等。

(接收机部分也进行一些信号处理,如匹配滤波等),接收机中的检波器通常是包络检波,对于多普勒处理则采用相位检波器。

5、信号处理:消除不需要的信号及干扰而通过或加强由目标产生的回波信号,通常在检测判决之前完成(MTI,多普勒滤波器组,脉冲压缩),许多现代雷达也在检测判决之后完成。

6、显示器(终端):原始视频,或经过处理的信息。

7、同步设备(视频综合器):是雷达机的频率和时间标准(只有功率放大式(主振放大式)才有)。

(二)雷达发射机1、单级振荡式:大功率电磁振荡产生与调制同时完成(一个器件)图2-1 单级振荡式发射机(1)定时器提供以r T 为间隔的脉冲触发信号(2) 脉冲调制器:在触发脉冲信号激励下产生脉宽为τ的大功率视频脉冲信号。

(3)功率射频振荡器:产生大功率射频信号。

特点:简单,廉价,高效,难以产生复杂调制,频率稳定性差,451010---。

2、主振放大式(主控振荡器加上射频放大链):先产生小功率的CW 振荡,再分多级进行调制和放大。

图2-2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1)定时器:给三个脉冲调制器提供不同时间,不同宽度的触发脉冲信号(2)固体微波源:是高稳定度的 CW 振荡器,在脉冲调制下形成输出脉冲(3)中间放大器:在微波源脉冲到达后很短时间处于放大状态,在微波脉冲结束后退出放大状态,受脉冲控制(4)出功率放大器:产生大功率的脉冲射频信号特点:调制准确,能够适应多种复杂调制,系统复杂,昂贵,效率低。

(三)雷达接收机一、 超外差雷达接收机的组成优点:灵敏度高、增益高、选择性好、适应性广。

图3-1 超外差式雷达接收机简化框图1、高频部分:(1)T/R 及保护器:发射机工作时,使接收机输入端短路,并对大信号限幅保护。

(2)低噪声高放:提高灵敏度,降低接收机噪声系数,热噪声增益。

(3)Mixer ,LD ,AFC :保证本振频率与发射频率差频为中频,实现变频。

2、中频部分及 AGC :(1)匹配滤波:max (/)o S N(2)AGC :auto gain control.3、视频部分:(1)检波:包络检波,同步(频)检波(正交两路) ,相位检波。

(2)放大:线形放大,对数放大,动态范围。

雷达接收机的主要质量指标1、灵敏度min i S :用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 min i S 表示,检测灵敏度,给定虚警概率 fa P ,达到指定检测概率d P 时的输入端的信号功率:min i S =i S |fa P =const ,d P =const保证下面灵敏所需接收机gain=120-160 dB ,min i S =-120~-140dbw 主要由中频完成。

2、工作频带宽度:指瞬时工作频率范围,频率捷变雷达要求的接收机工作频带宽度:10-20% 。

3、动态范围:表示接收机能够正常工作所允许的输入信号强度的变化范围,过载时的 i S |min i S ,80-120 dB 。

4、中频的选择与滤波特性:012R f f ≥∆ ,中频选择通常选择 30M ~500M ,抑制镜频.实际与发射波形特性,接收机工作带宽有关。

5、工作稳定性和频率稳定度:指当环境变化时,接收机性能参数受到影响的程度,频率稳定度,信号处理,采取频率稳定度、相位稳定度提高的本振,“稳定本振” 。

6、抗干扰能力:杂波干扰(MTI ,MTD ) 、有源干扰、假目标干扰。

7、微电子化和模块化结构。

MMIC 微波单片集成电路、IMIC 中频单片集成电路、ASIC 专用集成电路。

四、雷达的终端显示器和录取设备1、距离显示器: 图 4.1 显示目标的斜距坐标,用光点在荧光屏上偏转的振幅来表示目标回波的大小,所以又称为偏转调制显示器。

A 显:直线扫掠,扫掠线长度和雷达的距离量程相对应,直线的起始点为雷达,回波距离点的长度表示距离,有距离刻度。

A/R 显:A 显同上,R 显上 A 的某一段进行放大。

J 显:圆周扫掠,顶端为雷达圆弧长表示距离,读数精度提高π 倍。

2、平面显示器: 图4.2,又称 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显,显示斜距、方位,是二维显示器,用亮点来显示坐标,属亮度调制显示器。

P 显:圆心为雷达,径长表示距离,顶向方位为正北,圆周角表方位,顺时针方向。

偏心式 P 显:移动原点,使放大给定方向。

以上两种均为极坐标。

B 式显示:直角坐标,常用微 B 式显示,距离和方位只显示一段。

3、高度显示器:RHI 显示:水平距离和高度、仰角,雷达在左下方。

4.情况显示器:一次信息:雷达二次信息:表格数据、特征符号、地图等。

5.光栅扫描雷达显示器:数字显示技术的应用。

既能显示目标回波的二次信息,也能显示各种二次信息以及背景地图。

三.雷达原理(一)基本雷达方程 1、距离R 处任一点处的雷达发射信号功率密度:21222444t PG S S R R Rσσπππ==⋅,t P 雷达发射功率。

2、对于定向天线,考虑到天线增益G ,表示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则'124t PG S R π=3、以目标为圆心,雷达处散射的功率密度:21222444t PG S S R R R σσπππ==⋅, σ 雷达散射截面积。

4、雷达天线接收面积e A ,收到功率224(4)t e r e PGA P A S R σπ==. 5、最大测量距离:当雷达接收功率为接收机最小检测功率(即临界灵敏度)时min r P S =时,1/4max 2min [](4)t e PGA R S σπ=6.收发不同天线时,222444(4)t t t t r r r P G P G A P A R R R σσπππ⋅⋅⋅⋅=⋅⋅=⋅14max 2min[](4)t t r i P G A R S σπ⋅⋅⋅=⋅ 7. 收发共天线时,r t A A A ==2224144t t r t r P G A G G A R Rπσλππ⋅==⋅⋅⋅⋅ 24t r G A λπ⋅= 1122244max 222min min()()(4)(4)t t t r i i P G P A R S S σλσππλ⋅⋅⋅⋅⋅==⋅⋅⋅ 雷达实际作用距离受目标后向散射截面积σ 、 min i S 、噪声和其他干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服从统计学规律。

(二)雷达距离的测量磁波在均匀介质中以光速匀速直线传播;测量目标回波滞后于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 的测量:脉冲雷达采用脉冲法;连续波雷达采用频率法和相位法确定回波到达的位置:前沿法:以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测量到达时间。

特点:物理概念清楚(适用于人工测量)、前沿受回波大小及噪声影响中心法:以回波脉冲的中心测量回波到达时间。

特点:到达时间的测量不受波形的影响、适用于自动跟踪系统,采用专用电路;R t R t提高距离分辨力:发射脉宽窄、管子聚焦性要好、降低显示器量程、提高电子束扫描速度 提高单值可测距离:降低重复频率、多重频率法、舍脉冲法人工距离跟踪特点:1、锯齿电压法:跟踪范围大,精度低2、相位调制法:跟踪范围小,精度高3、复合法:跟踪范围大,精度高(三)角度测量雷达角度坐标的确定方位角α,高低角β绝对坐标表示法:方位角α——基准为正北,顺时针方向为正。

高低角β——基准为水平面,向上方向为正。

相对坐标表示法:测出目标相对于天线轴线的偏离角,再根据天线轴线的实际角度,计算出目标实际角度。

角度分辨力:雷达将相同距离上相互靠近的两个目标区分的最小角度。

角度分辨力由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决定。

振幅法:利用天线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值进行角度测量。

最大信号法:天线作圆周扫描或扇形扫描时,找出回波脉冲串的最大值(中心值)对应的波束轴线指向角度,即为目标所在方向。

等信号法:采用两个相同且彼此部分重叠的波束,当两个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相等时,等信号轴所指方向即为目标方向。

最小信号法:采用两个在零点处相切的波束,转动天线使显示器上的回波消失或最小时, 天线零值轴所指方向即为目标的角度。

波束的扫描方法:1、机械扫描:利用整个天线系统或其中一部分机械运动实现波束扫描。

(1)整个天线系统转动(2)馈源不动,反射体摆动(3)反射体不运动,馈源动优点:简单缺点:机械运动惯性大,扫描速度低,精度差2、电扫描:天线系统不做任何机械运动,利用电子技术实现波束扫描。

实现方法:相位法、频率法、时间延迟法特点:无惯性限制,波束控制迅速,方便灵活特别适用于要求波束快速扫描及巨型天线的雷达。

(四)运动目标检测及测速多普勒效应:1、连续波信号的多普勒效应雷达发射信号可表示为:在雷达发射站处接收到由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s ()r t 为:式中,00222()2r R t f R c πωπλ•==r t = 2R/c ,为回波滞后于发射信号的时间,其中R 为目])(cos[)()(0ϕω+-=-=r r r t t kA t t ks t s标和雷达站间的距离;c 为电磁波传播速度,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它等于光速;k 为回波的衰减系数。

如果目标固定不动, 则距离R 为常数。

回波与发射信号之间有固定相位差00222()2r R t f R c πωπλ•==,它是电磁波往返于雷达与目标之间所产生的相位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