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病害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斑节对虾的养殖

斑节对虾的养殖

经济效益:养 殖成本与收益 之间的差额, 需要考虑投资 回报率和利润
率等因素
风险评估:评 估市场风险、 养殖风险等因 素,以及应对 风险的策略和
措施
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选择优良品种
合理密植
科学养殖管理
防治病害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盐度:适宜盐度范 围为20-30ppt,最 高盐度不超过 35ppt
pH值:适宜pH值 范围为7.5-8.5, 最低pH值不低于 7.0
溶解氧:水中的溶 解氧应保持在 5mg/L以上
养殖池的布局
养殖池的大小:根据养殖 规模和虾的密度确定
养殖池的形状:一般为长 方形或圆形
养殖池的深度:根据虾的 种类和生长阶段决定
料费用。
药物费用:预 防和治疗虾病 所需的药物费
用。
养殖收益概算
养殖周期:一般 为3-4个月
养殖成本:包括 种苗、饲料、人 工、租金等
养殖收益:售价 与成本之间的差 价
经济效益:养殖 收益与养殖成本 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效益评估
养殖成本:包 括种苗、饲料、 养殖设备、租
金等
养殖收益:根 据市场价格和 养殖产量计算
养殖池的底部材料:一般 为沙质或硬质底
养殖池的消毒
养殖池的消毒是养殖斑节对虾的重要步骤之一,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消毒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泼洒。 消毒时间一般在养殖池使用前进行,确保池水干净无菌,为斑节对虾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消毒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穿戴防护服、手套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肝胰腺坏死病:对 虾肝胰腺出现病变, 影响其消化和免疫 功能
弧菌病:对虾身体 出现弯曲、畸形等 症状,由弧菌感染 引起

斑节对虾养殖期管理(七)

斑节对虾养殖期管理(七)

斑节对虾养殖期管理(七)摘要:五、斑节对虾养植的生产程序斑节对虾养殖的养成阶段时间短,当前广东与福建有些地区一年养殖两造,一般第一造在粤西沿海80天可收成,第二造时间稍长为110天左右。

养虾收成之后就要进行包括排除积水、封闸晒塘、清理塘底、维修堤坝、清整沟渠、安装闸网、清池除害、过滤五、斑节对虾养植的生产程序斑节对虾养殖的养成阶段时间短,当前广东与福建有些地区一年养殖两造,一般第一造在粤西沿海80天可收成,第二造时间稍长为110天左右。

养虾收成之后就要进行包括排除积水、封闸晒塘、清理塘底、维修堤坝、清整沟渠、安装闸网、清池除害、过滤进水、繁殖基础饵料,以及运苗、过数、下塘等项工作。

上述工作先后有序,具有时间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如果一个生产环节被疏忽就会造成后面工作的被动,需一环紧扣一环,务必认真做好。

六、斑节对虾养成管理主要措施斑节对虾的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比较细,各个生产环节紧紧衔接,一环脱节,往往就会贻误全局,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抓好关键的技术措施。

(一)在整个养殖周期应着重抓好如下5个重要环节:1.虾塘整治关:重点抓好堤坝修理,堵塞漏洞,挖深环池沟,提高水位,清淤必须彻底,晒塘不少于一个月。

同时每亩撒生石灰100千克。

2.投苗保苗关:主要做好严格选购优质的虾苗,虾苗规格要求达到1.2厘米以上。

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一万尾左右。

投苗必须做到“虾苗不健壮数量不足不投,未培养基础饵料不投,气候不宜水质不符不投”。

投苗后必须注意查苗保苗,早期适量投喂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如鱼肉或牡蛎肉等。

3.水、饵关:抓好水质管理和饵料投放是整个养殖过程的重要环节。

水质管理要做到早期要肥,中、后期要活;要在闸门进水口安装锥形网,以增大水交换量;饵料投喂坚持少吃多餐、营养搭配、粗精互补的原则,做到勤投喂,勤观察。

4.病害的防治关:主要抓预防,经常巡塘观察虾活动情况,采取药物与生物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5.适时收虾关:主要抓养虾周期的缩短。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海水养殖斑节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但其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威胁,如白化病、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等。

为了保证斑节对虾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进行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方法。

首先,疾病预防对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养殖非常关键。

合理的疾病预防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疾病对养殖斑节对虾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疾病预防方法:1. 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

对用具、设备和容器也需要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细菌。

2. 合理饲养管理:对斑节对虾的饲养管理要科学合理,不过度投喂或过度饲养。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增加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3. 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和病害传播。

因此,在海水养殖斑节对虾时,应根据鱼池的大小和水质条件,控制合适的养殖密度,以保证对虾健康生长。

其次,健康管理对于海水养殖斑节对虾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防止疫情扩散和恶化,并保持对虾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健康管理方法:1. 定期的检查和观察:养殖者应定期检查对虾的体质和行为,观察是否有明显异常。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2. 强化营养管理: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对虾的身体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害能力。

养殖者应根据对虾的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并确保其正常摄食。

3. 病虫害预警:建立有效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养殖者可以通过观察症状、采集标本等方式进行病害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总之,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疾病预防措施和健康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为养殖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疾病防控及养殖保健措施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疾病防控及养殖保健措施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疾病防控及养殖保健措施虾类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品安全价值,而斑节对虾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品种之一。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等原因,斑节对虾养殖中常常遇到各种疾病问题。

本文将介绍斑节对虾常见的疾病以及疾病的防控和养殖保健措施。

1. 疾病诊断与鉴别在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虾体异常和病症表现。

为了准确诊断和鉴别虾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首先,观察斑节对虾的行为和食量。

正常健康的对虾通常具有活泼的行为,食量饱满。

而患病的虾往往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其次,观察虾体外观。

感染疾病的虾体色泽变化明显,虾体有出血点和损伤,甚至出现溃疡和坏死现象。

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

可采集患病虾体的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培养,以明确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2. 常见疾病防控措施2.1 外源性感染防控外源性感染是斑节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通过水体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传播。

为了预防外源性感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澈,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盐度,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机会。

其次,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养殖设备和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最后,筛选健康种苗。

购买斑节对虾种苗时应选择健康的个体,避免引入疾病源。

2.2 斑节对虾白藓病防控白藓病是斑节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通常由霉菌引起。

为了防止斑节对虾白藓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保持水体清洁。

定期清理养殖池和过滤装置,清除池底的污物和残饵,减少霉菌滋生的环境。

其次,加强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澈,适合斑节对虾生长发育,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使用防霉菌药物。

在初期病情发现时,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病菌繁殖。

2.3 厌氧性细菌感染防控厌氧性细菌感染是斑节对虾养殖中常见而且具有较大破坏力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厌氧性细菌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饲料管理。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养虾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

预防虾病要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放苗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养殖期间要定期泼洒0.3ppm~0.4ppm 强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对池水消毒杀菌,还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净化水质和底质,每亩用量为15公斤~20公斤。

每半个月投喂一次药饵,按照维生素c3‰~5‰、大蒜素2‰、鱼肝油3‰~5‰添加于饵料,每天喂药饵两次,连喂5天~7天。

用这些方法防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杆状病毒病因:由MBV杆状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对虾肝、胰脏破坏,使之变白、萎缩或肿胀腐烂。

症状:厌食、不脱皮,生长缓慢,外观无特殊病状,一个月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死亡率高达100%。

防治:同“白斑病”。

处理:同“白斑病”。

致病细菌感染病因病状:对虾发生断须、红腿、烂眼、荧光、黄鳃、黑鳃等细菌性感染症状。

①防治:根据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净”500~800克/亩,第二天施用“绿威”1ppm全池泼洒,排毒解毒,稳定水质。

②按1%比例,用“强力威”拌饵,连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强力素”拌饵,每天喂饵三次,连用十天后改为1%拌饵,每天傍晚一次,直到对虾收获。

④如使用渔乐(白斑净)拌饵口服,效果更好。

线虫寄生症由于线虫大量寄生于表壳和鳃部,使虾体行动迟缓,活力降低,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能蜕壳,久则死亡。

线虫多由中间宿主如下杂鱼、桡足类等将虫体或卵带入池中,育苗期间则多由丰年虫或藻类带入引起。

防治方法:饵料必须严格消毒,做好水质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铜1×10-6-2×10-6或高锰酸钾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斑综合症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微红,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

白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最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

斑节对虾的病害防治

斑节对虾的病害防治

斑节对虾的病害防治摘要:1)细菌性疾病病原有两类,一类是孤菌,另一类是单胞肝菌和气单胞肝菌。

病状:幼体活力明显下降,游泳不活泼,趋光性弱,腹部弓起,在水中打旋,不摄食,体色变白、久之则死亡。

预防:彻底清池,对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合理投饵,合理密度。

治疗:(1)全池泼洒3-5ppm1)细菌性疾病病原有两类,一类是孤菌,另一类是单胞肝菌和气单胞肝菌。

病状:幼体活力明显下降,游泳不活泼,趋光性弱,腹部弓起,在水中打旋,不摄食,体色变白、久之则死亡。

预防:彻底清池,对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合理投饵,合理密度。

治疗:(1)全池泼洒3-5ppm土霉素或2-3ppm氯霉素,一天一次,连泼3天。

(2)在幼饵中(如豆浆、蛋黄)中加1g/kg土霉素或氯霉素投喂,连喂三天。

(3)用2-3ppm磺胺异噻唑或磺胺噻唑全池泼洒;也可用0.5-1.5ppm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内斯等全池泼洒,连泼三天。

2)真菌病病源:真菌(霉菌),主要有链壶菌、离壶菌、海壶菌三种。

病状:致病的卵子及幼体内充满菌丝,卵子停止发育,很快死亡。

幼体不活泼,趋光性减弱,不摄食,下沉死亡。

治疗:(1)全池泼洒0.006×10-6-0.01×10-6孔雀保,一般一次即可。

(2)制霉菌素8×10-6-10×10-6全池泼洒,连续1-2次。

(3)全池泼洒0.01×10-6氟乐灵。

3)缘毛类纤毛虫病病原:原生虫物缘毛类纤毛虫,主要有钟虫、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等。

病状:游泳迟缓,妨碍摄食,生长减慢,蜕不下壳,最终下沉死亡。

防治:早期发现时,迅速更换新水。

4)丝状细菌病病原:以毛霉容发菌为多见。

病状:该菌附着后,使卵子不能继续发育,幼体活力减弱沉底而死亡。

防治:应保持水质清净。

此外育苗期间的病害还很多,诸如,畸形病(刺毛萎缩病),气泡病、中肠腺坏死病等等。

目前一些病毒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关键是要注意水质,饵料条件的改善,以预防为主。

斑节对虾(竹节虾)

斑节对虾(竹节虾)

斑节对虾(竹节虾)斑节对虾,俗称草虾、鬼虾、竹节虾等,属暖水性虾类,是世界上三大养殖虾类中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对虾养殖品种。

斑节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盐范围广、杂食性、耐高温、产量高、可鲜活长途运销、售价高等特点,我国华南沿海近年来已大面积推广养殖。

为了促进斑节对虾养殖健康发展,现结合养虾实践,将斑节对虾养殖技术简介如下,供参考。

一、斑节对虾的生态习性斑节对虾喜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一般白天潜底不动,傍晚食欲最强,开始频繁的觅食活动。

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5~25,而且越接近10生长越快。

适温范围为14℃~34℃,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水温低于18℃以下时停止摄食,水温只要不低于12℃,就不会死亡。

杂食性强,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为35%~40%,贝类、杂鱼、虾、花生麸、麦麸等均可摄食。

自然海区中捕获的斑节对虾最大体长可达33厘米,体重达500克~600克。

虾苗在池塘养殖80天~100天,体长可达12厘米~13厘米,体长日均生长厘米~厘米,体重达25克左右。

每公斤虾可达40尾~60尾,一般亩单产100公斤~200公斤,1年可养两造。

二、虾池建设虾池应选择风浪小、潮浪畅通、滩涂平坦、水质清澈、没有污染源的中高潮线附近海区建设,以沙质底最好,沙泥底质次之。

一般潮差应在2米~3米之间,高潮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海水盐度为10~20,ph值为~。

虾池长方形,长、宽比为2∶1~4∶1,沿着进水渠道作非字形排列。

虾池面积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为好,池深米,水深米左右,池底要平坦,排水闸底低于池底30厘米~40厘米,便于排干池水。

每口虾池都要有独立进、排水闸门。

进、排水闸门的闸墙上设3道闸槽,中间槽用于安装闸板,内外槽安装闸网,槽宽6厘米,3道槽之间的距离米~米,以便操作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养虾池面积的1/3~1/2建设蓄水沉淀池。

高位池要选择离海区不远、易于抽水、水质干净稳定、沙质底、有淡水源的地方建设。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技术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技术
“科学、规范、安全”
遵循科学、规范的用药原则,确保药物使用安全,不损害人体健康 和环境。
“综合、系统、可持续”
采用综合、系统的防治方法,考虑环境、种苗、饲料和管理等多个 因素,实现可持续的病害防治。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斑节对虾养殖在我国已有多年 历史,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 步,病害防治也经历了不同的
发展阶段。
当前形势
针对斑节对虾养殖中面临的病害问 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和技术规范,但实际执行效果仍需 加强。
发展趋势
未来斑节对虾病害防治将更加注重 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如通过改善 养殖环境、强化生物防控等方法来 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பைடு நூலகம்
02
斑节对虾常见病害及诊断方法
病毒性疾病
疾病名称:白斑病毒病
预防和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 唑、氟康唑等,同时加强水质管理, 保持水体清洁。
寄生虫疾病
疾病名称:纤毛虫病
描述:由纤毛虫感染引起,病 虾甲壳和附肢表面出现一层灰 白色的绒毛状物,影响对虾的 呼吸和运动功能。
诊断:通过显微镜观察病虾的 甲壳和附肢表面,可见到纤毛 虫的存在。
预防和治疗:使用抗寄生虫药 物如甲硝唑、替硝唑等,同时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 。
严格检疫与消毒
对新引进的种虾进行严格 检疫,避免带入病原。对 养殖工具、饲料等进行定 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04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的挑战与对 策
耐药性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耐药性的问题
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病害防治,导致病原生物产 生耐药性,降低药物疗效。
解决方案
采用轮换用药方式,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限制药物使用次数和剂量;研发 新型抗药性改良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技术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的病害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虾的活动和摄饵情形,以便出现病情能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损失。

一般来说,健康的斑节对虾双须比虾体长,游泳足明净,肠胃较饱满,尾扇张开,遇光下遁;而食欲不振,仰头附壁,长须断损,肠胃空虚等,是发病的征兆。

常见虾病
1、尾棘萎缩病常发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弯曲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时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质污浊引起。

防治方法: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2、气泡病多发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一般出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出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

由于出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平衡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

致病原因是水中微细气泡被幼体纳入胃肠所致。

防治方法:加入新鲜的海水或换水,并加大充气量。

3、肝脏白浊病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及初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明,重者肠道也变白浊,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钠防治。

4、弧菌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

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

生病的幼体活动力明显下降,趋光性弱,腹部弓起,体色发白,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体内有大量的能活动的细菌。

受感染的幼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投入制霉菌素、磺胺类药有效。

5、红鳃病鳃部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部有树枝状的红色素,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防止细菌的继续感染,阻止病势蔓延。

6、烂鳃症养殖池底部烂泥巴或残饵腐败大量堆积而形成还原层,使鳃部附着大量杂质,鳃组织受堵塞、损伤、变色,全面性或局部性显现变黑症状。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管理,每天换水,连续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良剂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若是真菌性感染,可使用甲基蓝
8×10-6-10×10-6药浴。

7、黑斑病受环境因素的刺激、蜕壳时被残食所致的裂伤,或长期无法蜕壳,均容易罹患嗜几丁质细菌的附着或侵入体内,使得尾扇边缘及表壳出现黑色斑状。

防治方法:使用茶麸药浴,并换水及提高水温促进蜕壳,可除去表壳的黑斑,
但若细菌已侵入虾体的,则应淘汰。

8、烂尾症因过度刺激引起冲撞,或蜕壳时尾部受伤,而遭致嗜几丁质细菌或其它细菌的二次感染,使尾扇溃烂、缺损,若病症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此症常和黑斑病一起出现。

防治方法:预防可用四级铵类10×10-6药浴,治疗可用粒状有机铜1×10-6-1.8×10-6,含量为20%的有机碘0.1×10-6-0.4×10-6药浴。

9、钟形虫感染症体表因钟形虫大量寄生而呈棉絮状,不易蜕壳,步足及游泳足茎部亦会附着,若在鳃部大量繁殖,会造成缺氧,使鳃功能衰弱而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甲醛25×10-6-30×10-6药浴,若虾苗用15×10-6-20×10-6,严重者一周后再重复使用一次。

10、线虫寄生症由于线虫大量寄生于表壳和鳃部,使虾体行动迟缓,活力降低,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能蜕壳,久则死亡。

线虫多由中间宿主如下杂鱼、桡足类等将虫体或卵带入池中,育苗期间则多由丰年虫或藻类带入引起。

防治方法:饵料必须严格消毒,做好水质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铜1×10-6-2×10-6或高锰酸钾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11、丝藻附着症养虾池的透明度太高,丝藻就会大量繁生,附着于虾体,严重时长满虾体,会影响虾的活动和摄饵。

防治方法:利用水温刺激,促使其蜕壳。

附着较严重的,可用硫酸铜0.5×10-6-2×10-6药浴,以杀除丝藻及加速蜕壳。

12、卡土常(肝硬化、肠炎)患病时,虾体表壳变软,活动力差,并有靠岸现象,若将病虾的头胸部剪开可发现其肝胰腺有肿大发炎、变色或萎缩硬化的现象,后肠也可能有化脓现象,但鳃部有可能仍正常,也有可能因久病而呈黄鳃或烂鳃,死亡率相当高。

防治方法:选择健康的虾苗,以抵抗病原的侵袭,其次是避免虾粪、残饵、死藻及有机物的堆积,防止底质恶化和病原菌的繁殖。

患病时可用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土霉素等拌在饲料中投喂,以防止细菌的二次感染,投药量依虾体的大小而异。

13、变红症由于水质恶化或池底腐化,使池中产生有毒物质,导致体色变红、厌食、体重减轻、肉质变软并有靠岸或浮头现象,也有的是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的末期而引起虾体变红的,死亡率相当高。

防治方法:若因水质变化引起,则先换水质良好的水,并针对恶化原因加以改善。

若因底质腐化引起,则应抽除池底的腐败污物,并投入生石灰、微生物制剂。

但如果是细菌性或病毒性引起的,就很难医治了。

常用药物
1、高锰酸钾适用于外寄生虫驱除,及由细菌、霉菌、原虫、吸虫类、甲壳类等引起体表病变的疾患。

池塘不限期药浴为3×10-6-5×10-6,小池药浴为20×10-6,但不应超过1小时。

2、碘剂杀菌力强,而对组织的刺激性又较小,是最有效的杀菌剂,常用于卵、体表、池水的消毒及防治细菌性疾患。

长期间药浴0.02×10-6-0.6×10-6浓度,
短时间药浴(10-15分钟)100×10-6浓度。

3、硫酸铜适用于驱除藻类、细菌、外寄生性的原虫,单性生殖吸虫、甲壳类、贝壳类、水蛭及其他寄生虫。

用量为0.5×10-6-2×10-6(依池水中碳酸钙的含量多少而增减)。

4、生石灰一般在清池后撒布于池塘底面,用量视池底的酸碱度及土质而异,在较酸的黏土,每亩地可投1500-2000千克,一般每亩地约投600-700千克。

5、茶麸为含有10%Saponin的药粉,可促进虾的蜕壳,防止钟形虫和丝藻等的附着,也可用来杀除杂鱼。

用量为15×10-9-20×10-9,药浴一天能促进蜕壳,若每亩地用50-100千克,能杀除杂鱼。

6、甲醛常用于水霉菌、原虫、外寄生虫的防治。

用量为15×10-6-20×10-6药浴,药浴后应换水。

7、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水溶液非常稳定,治疗虾病时常作药浴之用,用量为100×10-6。

8、磺胺素属广谱抗菌剂,常用的有复方新诺明,百炎净等。

口服,第一天每千克虾重投200毫克,次日减半,连续服5天;药浴为0.1%,药浴时间10分钟。

专利查询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