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合集下载

农业部公告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及特征

农业部公告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及特征第一章节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我部对原《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发布的农业部第96号公告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附件: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第二章节: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一类动物疫病(17种,其中水生动物疫病2种)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注: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控制和扑灭措施:(一)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行封锁。

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病。

(三)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染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二类动物疫病(77种,其中水生动物疫病17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绵羊和山羊病(2种):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猪病(12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马病(5种):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禽病(18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兔病(4种):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粘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蜜蜂病(2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鱼类病(11种):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症甲壳类病(6种):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白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注: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第七章养殖虾类的疾病

第七章养殖虾类的疾病
形态特征: (1)体形体色,与中国对虾很相似,甲壳较博, 正常体色为青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 状, 故有白肢虾之称。 (2)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过第一触角柄的第2节, 其齿式为5—9/2—4。
5. 罗氏沼虾
又称淡水长脚虾,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虾,罗 氏沼虾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味美、营 养好、易驯养、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等优点, 因而被不少国家重视,目前我过以有10多个省市 进行养殖。 形态特征:(1)体形体色,体色淡青蓝色,间 有棕黄色斑纹,体躯肥壮,比对虾粗短,头胸部 较粗大,腹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小。(2)额角,较 长,末端向上弯,齿式为12—15/10—13。(3) 第二步足粗大,特别是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发达, 呈蔚蓝状,显得格外壮观。
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检测嗜酸性圆形包涵体或EM下检测病毒
粒子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3. 中肠腺坏死病毒病(BMNV病,BMN病)
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5.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IHHNV病)
病原: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 ),属于ss DNA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 径20nm,无被膜,有包涵体。病毒位于鳃、前中肠、神经、 造血组织、生殖腺、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中。
虾类解剖图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虾病
一、概述 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养殖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之一,对全球养虾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考试:2021水生动物兽医(临床科目)真题模拟及答案(2)

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考试:2021水生动物兽医(临床科目)真题模拟及答案(2)

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考试:2021水生动物兽医(临床科目)真题模拟及答案(2)1、下列选项不属于病理性增生的是()。

(单选题)A. 淡水鱼类的小瓜虫病症导致“白点病”发生B. 繁殖期雄性金鱼的胸鳍上皮细胞的“追星”现象C. 海水鱼类的刺激隐核虫形成的结节现象D. 鱼类的鳃丝上皮细胞形成的“棒状鳃”试题答案:B2、下列病变属于不可复性病理变化的是()。

(单选题)A. 神经性萎缩B. 短时间充血C. 颗粒变性D. 坏死试题答案:D3、污染动物性食品的农药主要来源不包括()。

(单选题)A. 用药后的直接污染B. 从环境中吸入C. 通过食物链富集D. 意外污染E. 防腐剂添加剂污染试题答案:E4、某鱼鳃瓣黏液增多,鱼鳃苍白或出现点状充血、出血。

鳃瓣边缘糜烂和缺损,整个鳞片呈青灰色,无食欲,呼吸困难,由此可以推断该病为()。

(单选题)A. 链球菌病B. 爱德华菌病C. 鳃霉病D. 水霉病试题答案:C5、下列关于固着类纤毛虫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 寄生虫病原包括聚缩虫、钟虫和单缩虫B. 虫体呈倒钟罩形,前端为口盘,口盘边缘有纤毛C. 固着类纤毛虫是共栖生物,分布是世界性的,附着在虾蟹生活史的各个时期D. 虾蟹生长发育迅速易发生此病试题答案:D6、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

(单选题)A. 局部作用B. 吸收作用C. 原发作用D. 间接作用试题答案:C7、罗氏沼虾白尾病的()是引起我国虾苗发病的重要原因。

(单选题)A. 垂直传播B. 经口传播C. 血液传播D. 接触传播试题答案:A8、以下关于气单胞菌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 该病的共同症状是体表和附肢受伤B. 部分病虾出现鳃丝局部或全部变黑坏死C. 黑色结节只出现在淋巴器官中D. 血淋巴混浊,呈灰白色,凝固性降低甚至不凝固试题答案:C9、关于肿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 良性肿瘤形成的肿块界限一般是明显的,恶性肿瘤形状不规则B. 良性肿瘤生长比恶性肿瘤生长慢C. 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呈浸润和膨胀性生长D. 良性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比恶性的低试题答案:D10、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不包括()。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1白斑症病毒病【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原】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ens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临诊】根据临床病状可以诊断。

进一步诊断可用组织切片法、T——E染色法、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ELISA法、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诊断。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

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

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

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

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

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

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

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ereatic parvovirus(简称HPV)]。

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临诊】临床诊断可依据病虾的病状,也可用肝胰腺涂片以T-E(曲利本蓝一伊红)或Giemsa(吉姆萨)或孔雀绿染色法,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虾病主要有哪些常见的?如何预防?

虾病主要有哪些常见的?如何预防?

虾病主要有哪些常见的?如何预防?为了提高产量、方便管理,近代的虾养殖都是采用集约化养殖,集中养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虾病的爆发率的提高,虾病的危害已经逐渐成为制约虾养殖业高产,高效,低成本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虾养殖过程中,对虾病要做到积极的预防,才能有效的避免虾病的发生。

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导致虾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为了提高产量、方便管理,近代的虾养殖都是采用集约化养殖,集中养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虾病的爆发率的提高,虾病的危害已经逐渐成为制约虾养殖业高产,高效,低成本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虾养殖过程中,对虾病要做到积极的预防,才能有效的避免虾病的发生。

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导致虾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虾病发生原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引起的,虾类也不例外,引起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病原生物。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大型寄生虫等。

病原生物是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但仅有病原生物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能否致病要视这些病原生物存在的状态、毒力及量的多寡。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在生活史中的某一个时期较易侵人虾体。

同样的一种细菌,有的具有毒力,有的则无毒力,某些细菌毒力的强弱与其是否具有荚膜有关,具有荚膜的毒力强,反之则弱。

在量的方面,一般而言量少时不一定能引起疾病,当量达到某一程度以上时才有致病力。

宿主(或寄主,即虾本身)。

疾病的发生与寄主的健康状况或其他客观状况有关,主要包括虾的大小及性别、遗传、营养及免疫等。

例如有些疾病只发生在虾卵及虾的幼体,而有些则只发生在成虾。

同种虾在同样状况下对同一种病原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有些个体抵抗力强,而另外一些个体则抵抗力弱,抵抗力弱的虾就容易得病。

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引起某些疾病,如缺乏某种维生素可引起虾体机能障碍。

同时,本身具有免疫力的虾也不易得病。

环境因素。

环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虾类产生不利影响,如水温、溶氧、pH 值、盐度、光照、透明度、水流量、放养密度和有毒物质等,超越了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就能致病。

斑节对虾养殖中这几点一定要注意

斑节对虾养殖中这几点一定要注意

斑节对虾养殖中这⼏点⼀定要注意斑节对虾因其质优价⾼,受到⾼端消费群体的追捧,价格⼀路飙升,近⼏年来在粤西地区养殖规模迅速扩⼤。

2⽉中下旬期间,华南各地不少空塘的养殖户已开始进⾏投苗,⽽斑节虾成为热门选养对象,同时由于养殖户普遍看好疫情后的市场环境,近期斑节虾养殖户投苗积极性⾼涨,部分省区投苗率已超8成。

1、最适宜在泥沙底质⼟塘养殖,表现出适应性强、⽣长速度较快、个体规格整齐的优势。

2、养殖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应激能⼒,脱壳后恢复快、死亡率低。

3、适合多种养殖模式,能与罗⾮鱼、⽯斑鱼混养,也能进⾏⾼密度精养。

4、能养出⼤规格商品虾,⾁质紧实,蛋⽩含量⾼。

蒸煮后⾊泽红润光亮,⾁质细嫩鲜美。

误区⼀:乱⽤农家肥肥塘很多养殖户喜欢使⽤⽣物粪肥,如鸡鸭粪便、猪粪等进⾏肥塘,且使⽤量还⾮常⼤,有的甚⾄超过10公⽄/亩,殊不知这些未经处理粪便含有⼤量的病原微⽣物,经过⼤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是导致对虾发病偷死的罪魁祸⾸。

误区⼆:前期不投料,后期拌各种营养品很多养殖户认为只要把天然饵料培育好了,养殖前期基本就可以不投饲料,⽽到了后期发现对虾⽣长速度慢,⼜⼤量投喂各种⾼营养的⽣物饲料,如螺⾁、鸭蛋等,不仅不能如愿以偿,反⽽导致⽔体进⼀步恶化,增加养殖风险。

误区三:重调⽔,轻改底由于⽇本对虾养殖周期长达半年以上,对⽔质的要求也⽐较⾼,因此⼤多数养殖户都知道调⽔的重要性,也很舍得在这⽅⾯进⾏投⼊,但对于⽇本对虾栖息的池塘底部就少有关注了,导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偏⾼,造成对虾发⽣黄腮、⿊腮等现象。

斑节王对虾不耐受低温,适合在早造和中造⽓温较⾼的时节养殖。

⼟塘放苗密度2~5 万/ 亩,亩产可达到500~1200 ⽄。

对虾晚上摄⾷能⼒强,投料可稍多。

投苗1、建议选择晴朗天⽓,⽔温稳定在25℃以上时投苗;2、投苗前2⼩时应开增氧机搅活⽔体,同时投放应激类产品如VC、葡萄糖类;3、投苗时尽量避免将池⽔搅浑,先将苗袋放⼊池内浸20分钟,使袋内⽔温与池内⽔温接近(温差不超过3℃),在上风处⽔较深的地⽅顺风放苗,虾苗池⽔与虾塘⽔盐度差不超过5%。

黄头病

黄头病

黄头病(Yellow head diasese)
【病原】病原是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
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

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
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
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
一种独特的数日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

其它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
虾发病,并可与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疾
病的发生和蔓延。其它方法同白斑综合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disease)
【病原】该病病原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virus)。

【症状】病虾体色蓝灰或蓝褐色,胃附近白浊化,厌食、反应能力弱,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血旋转。

体表和鳃易于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池底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毒对II期蚤状幼体及以后各生长阶段的虾苗、幼虾及成虾均可感染,养殖环境的优劣对其死亡率有较大影响,一般死亡率为20%-90%。

污染的水质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的亲虾可使卵核幼体受到感染。

由于虾有相残的习性,带病的虾被食后也会导致该病蔓延。

【防治方法】以防为主。

严格虾池清池、亲虾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