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
南美白对虾病毒病暴发的前兆及预防措施

向排水中泼洒上述消毒剂. 并且充分搅拌 水体。 考虑到养殖后的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 的
有机物质需要消耗大量 的氯制剂 . 以. 所 要将
消毒 剂 的药物 浓 度达 到 1. p 为宜 。 5 pm O
() 意 c注
氯制剂对皮肤 的刺激和腐蚀性 比较强 , 因 此 , 消 毒操 作过 程 中 , 者 必须 带好 口罩 、 在 操作 手 套 、 睛 和适 宜 的劳 保 服 , 免 将 药 物 溅 到 眼 避 身上。 丢弃消毒液废液时 。 必须在适宜的容器内 中和 以后再 排 水 。 以采 用市 售检 查 管道 水用 可
暂曝晒 , 覆盖土工膜 , 进行下造养殖 。 这样既可
隔离 底 层 还原 环境 . 可 防止 虾 池返 酸 。 在 又 清 理 过 的虾 池 中施 用 生 石 灰 10公 斤庙 , 5 如
带水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 12公斤生石灰 , - 也
可使用漂白粉 4p m 有效氯 ≥3%) 茶籽饼 0p ( 0 。
氧气 , 并且还会产生硫化氢、 氨氮等有毒物质 ,
解氧不足 . 如果虾以前 已感染 了病毒 , 很快会
因溶 氧不 足 而 引发 病 毒病 的暴 发 . 成全 池 虾 造 养 殖 失败 。 3 暴 雨 或 阴天 。在 阴 天 或暴 雨 天 气 里 , . 下 由于 阳光 不 足 , 植 物 光 合 作 用 不 强 , 容 浮游 很 易 造 成 水 中 溶解 氧不 足 , 果 碰 到 下 雨 . 如 由于 雨 水 的 盐 分低 , 酸 度 高 , 以 引 起 藻 类 的 大 含 可 量 死 亡 , 溶 氧不 足 , 加 上 下 雨 引 起 水 质 造成 再 因 子 的改 变 . 身 感染 病 毒 的虾 由于体 质 弱 很 本 容 易 引起 大规 模 的 发病 死 亡 。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结构蛋白质VP12的研究

构 建 了重组 质粒 p E T — H i s . v p l 2 . 将 该 质粒 转化 到 E . c o l i B L 2 1中表 达 并 纯化 了重组 V P 1 2蛋 白 , 用该
中 图分 类 号 : P 7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9 - 7 2 ( 2 0 1 3 ) 0 4 - 0 5 1 7 - 0 7
对 虾 白斑 综 合 症 病 毒 ( w h i t e s p o t s y n d r o m e v i —
( 2 0 0 9 ) 利 用酵 母 双 杂 交 和 F a r — We s t e r n等 方 法 发 现
离心 , 仅用 几 步普 通 的差 速 离 心 便 可 以 获得 大 量 的
病 粒子囊 膜 结 构 均完 整 . 在此 基础 上 , 通 过广 泛应用 蛋 白质组 学
该病 毒 是 一 种 纺 锤 状 , 不 形 成 包 涵 体 的 环 状 双 链 D N A病 毒 . 该 病 毒 的基 因组 约 3 0 5 k b _ 3 , 具有 潜 在 的5 3 1个 O R F , 其中 1 8 1个 O R F可能 具备 编 码功 能 蛋 白的功 能 . 本实验 室 于 2 0 0 5年报 道 了一种 简单 有 效 的从感 染螯 虾 的组织 中提 取 大量完 整病 毒粒 子 的 方法 _ 6 J . 此 方法 过程 中不包 括 复 杂 的 密 度梯 度 超 速
C 一 末端 能 够 与 V P 2 4 发 生 相 互 作 用 1 o l ; X i e等 ( 2 0 0 5 ) 发现 V P 2 6能 够 与 宿 主 细 胞 的 a c t i n相 互 作 用, 并且利用免疫共沉淀和 F a r - We s t e r n发 现 V P 2 8 能够 分 别 与 V P 2 6和 V P 2 4有 相 互 作 用 , 并 且 认 为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WSS)的预防控制技术初探

《 水产养殖}00 2 1 年第 l 期 0
南美白又 虾白斑综合征l S 硇预防控制技术和搽 习 WS )
周 晓东 , 陈文怡 , 张茂友 , 张元柱 , 顾建 华 , 徐 峥
( 州 市 水 生动 物 疫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苏 江苏 苏 州 2 50 ) 1O 6
动物携带病毒等的主要传播途径。无论是亲虾 、 苗 种、 水体或饵料等 , 如被该病毒污染后都可能成为 传播源 。为杜绝传播源 , 养成时首先要控制虾苗不
携 带病 毒 , 次要 控制好 养 成期 的水体 、 其 饵料 、 底泥
等传 播 源。 11 轮 虫传 播 .
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疗方 法 , 因此早期 预 防就显 得极 为重要 。病 原体 、 虾
1 WS V在 南美 白对 虾淡水 养殖 过程 中传 S 播 途 径
白斑病病毒传播途径主要 是以水平方式传播
的, 确认 了幼 苗带 病 毒 和水 中浮 游 动物 、 塘水 生 池
体和环境是产生虾病的重要 因素 , 三者相互作用的 影响 , 是虾病产生与否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从这
23 放 苗控 制 .
溶 氧 ≥5mg p /、H值 在 78 9之 问 、 氮< . m /、 t .~ 氨 05 gI 亚 硝基 氮 < . /、 化氧 < .1 /。 用 生物 、 00 mg 硫 5 L O0 L 运 mg
对 虾 白 斑 综 合 征 病 毒 ( ht so sn rm w i pt ydo e e vu , S 是迄 今 为止危 害 最为 严重 的一 种 对 虾 i sWSV) r 病毒 之一 , 病对 虾死亡 率可达 到 10 该 病典 型 发 %。 0 症状 是 对虾 甲壳 内侧 出现 05 2 . . mm大小 不 等 的 0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3)组织和病理学检查:依据前述病虾的组织病理特征对该病作 出诊断。该方法适用于桃拉综合征的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患 病对虾的确诊和对桃拉综合征的筛查,不适用于对潜伏性感染或 非感染性携带病毒标本进行疾病诊断。过渡期病虾角质层上皮多 处出现不规则黑化斑,血细胞聚集,软壳及虾红素不明显。慢性 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侵害凡纳滨对虾和细角对虾,对虾科滨对虾属所有
成员均对本病易感,中国明对虾也对本病易感;凡纳滨对虾除卵 、受精卵和虾蚴外,仔虾、幼虾及成虾等各期均对本病易感,主 要感染14~40日龄、体重0.05~5 g以下的仔虾,部分稚虾或成虾也 容易被感染。对虾科其他属成员经直接攻毒也可感染,但一般不 表现症状。细角对虾选择系对TSV(基因1型或A抗原型)有抵抗 力。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甲壳类病毒性疾病目录
1. 白斑综合征 2. 桃拉综合征 3. 黄头病 4.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对虾白斑综合症
白斑综合征俗称“白斑病”,是对虾的严重传染性疫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 一类动物疫病,2011年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 物健康法典》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4)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学鉴定 ① 生物诊断法:采用SPF凡纳滨对虾幼虾作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指 示器,对疑似感染虾进行生物检测,具体方法有口服法和注射法 。口服法:该法比较容易操作,可用较小的SPF凡纳滨对虾幼虾 进行试验。指示虾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以剁碎的疑似感染 虾样品饲喂,对照组以正常饲料饲喂,然后对两组虾进行临床观 察和大体病理、组织病理学诊断。注射法:将采集的可疑虾头或 全虾样品与TN缓冲液或2%的无菌生理盐水按1∶2或1∶3混合匀浆 ,离心取上清作为接种物,对指示虾进行肌内注射,然后进行临 床观察和外观症状、组织病理学诊断。注射接种法宜采用较大的 指示虾进行。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感染白斑综合症的研究

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 ur nal of Hengya ng Normal Univer sity No.6Vol.29Dec .2008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感染白斑综合症的研究潘忠诚1,2,王芳宇3,何建国2,赵志英2,翁少萍2,付小哲2,陈国良4(11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31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衡阳 421008;41广东湛江海茂公司,广东湛江 524001)摘 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凡纳滨对虾人工感染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死亡率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当凡纳滨对虾感染10-3、10-4、10-5WSSV (每尾注射剂量011mL ),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0±0)%,(78±213)%,(21±114)%。
当养殖在高(100尾/m 3)、中(50尾/m 3)和低密度组(25尾/m 3)的凡纳滨对虾感染10-4WSSV ,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1±217)%、(78±113)%、(63±119)%。
在相同养殖密度下的凡纳滨对虾感染10-4WSSV ,雌虾组和雄虾组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713±1183)%,(51±211)%(p <0105),白天的死亡率比晚上的低,差异显著(p <0105)。
另外,凡纳滨对虾注射感染的死亡率与投喂感染的死亡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0105)。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WSSV ;巢式PCR ;死亡率;人工感染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6—0063—05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人工养殖的三大对虾品种之一[1]。
当今,凡纳滨对虾在中国的人工养殖,大都从原来的土池养殖经过改造成地膜养殖[2]或高位池养殖模式[3],这种养殖模式不但提高单位面积的对虾产量,同时节约养殖资源,但高位池养殖系统也具有易暴发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同时高位池养殖系统的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邻近的海域,势必给近海环境造成污染。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WSV308的鉴定

对 虾 白斑 综 合 症 病 毒 核 衣 壳 蛋 白 WS 3 8的鉴 定 V0
吴成林 , 杨 丰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摘要: 结合 S SP G 电泳和 质谱 分析 , 现 了一 分 子 量为 5 k a的 蛋 白, D —A E 发 1D 它是 对虾
p 舢 J
.
分类委员会(ne a oa Cm ie o aoo yo Vrs IT ) I r tnl o m te nTxnm i e C V) 分类为 Nm vi e h — tn i t f u s( iaid i ra W s 目前对 该病 毒 的 主要 工作 集 中在对 其功 能基 因组 的研究 . WSV是至今发现的最大的病毒之一 , S 但对其繁殖及生理活性研究 的欠缺 , 防治该病毒至
实验 和免疫 电镜定 位 , 了解该 蛋 白在完 整病 毒颗粒 上 的确切 定位 .
1 材料和方法
收 稿 日期 ,0 60 -0 2 0 -32
基金项 目: 国家“ 6 ” 目(0 3 A 2 0 0 ; 83 项 2 0 A 6 6 2 ) 福建省 重大项 目(0 3 0 1 20F0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1 期 20 07年 2月
台
湾
海
峡
Vo RNAL OF 0C N0GRA HY N T W AN S RAI EA P I A1 T T
白斑 综合症 病毒 基 因 O Fwv0 R s38的表 达 产 物. wv0 将 s 8克隆 到 p THs 达 载体 , 3 E — i表 以 E clB21 宿 主茵 , .o I 为 i 成功表 达 并纯化 目的蛋 白后 制备 抗 体. s r l 实验 中 Wet b t e o n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防治方法

此 , 对 白斑 病 的预 防工 作尤 为重 要 。 首 先要做好养殖池塘 的清淤 、 消毒及培水 工 作 。 其次要选 择健 康无病毒 的虾池进 行放养 。 第三 , 饲养管理 过程 中要 注意 水质及各种理 化 因子 的变化 , 保持水体 的相对稳 定 。 第 四 , 投 喂 营养全 面 的颗 粒饲料 。 第五 , 坚持巡 塘 , 定期检查 , 正 确诊 断 , 积 极 治疗 。 养殖 过 程 中一 般 采用 益水宝 、 高能氧 、 亚 硝酸盐 降解灵 等 。 保持水体 的对稳 定 , 采用 二 溴海 因 、 强 克 10 1等进行池 塘消毒 , 杀灭 抑 制水体 中病原 微 生 物 的发生 、 发 展 。 饲 料 中添 加维 C 、 免疫 多糖 、 生 物 酶添 加
2 . 改 变投 饵 方 法 。 改水 中投 饵 为岸 上 投饵 , 以 免水 中投 饵沉 入 水 底 , 龟捡 食不干净 , 造成浪费并污染水质 , 危害 龟 的健康。 把饵料投在岸上 , 让龟爬上 岸采食 , 有利于饲养人 员观察 了解龟 的 采食食 陛和采食量 , 既不 污 染水质 , 又 不 浪费饵料 , 形成省料省水 、 省药物 的 良型 循 环 , 可 节 省饵料 投资5 % ~ 15 % 。
剂等提 高虾体 的免疫力 , 改善
肠 胃的微循环 , 同时添 加对 虾
病毒净 、 中鱼 尼 考等抗 菌 、 抑
毒药物控制体 内病原 微 生 物 的
发生 、 发展 。
治 疗 2
.
。
发病虾池 的控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法 : 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
洒 ,
其用 量 为0
1—
.
0
2
.
毫 克 /公
斤 , 2 d, 时后 采用 强克 10 1进 行全 池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disease)
【病原】该病病原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
该
病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有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及白斑杆状病毒等。
【症状】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
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
并且可见对虾肠胃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
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
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虾伴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空空的,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很容易剥离。
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时间长,甚至不凝。
【流行及危害】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
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cm以上。
该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即由于病虾把带毒的粪便排入水体中,污染了水体或饵料。
健康的虾吞食后感染,或健康的虾吞食病虾、死虾后感染,或使用发病池塘排出的污水而感染等。
白斑病也常继发弧菌病,使病虾死亡更加迅速,死亡率也更大。
发病前期水体理化因子变化较大,pH值在一天中的变化甚至超过0.5,水体的透明度较小,有机物的耗氧量较大。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虾池进
行放养;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