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田间排水1

合集下载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二节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2、渠线选线步骤: 1)初步勘察; “纸上谈兵”,选定渠线大体位置,定出 几条渠道比较线,做初步查勘。
工作:测出干渠上的主要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和高程,
大致确定分水口的位置及支渠方向,选1~2条线路
作为复勘的依据。
PPT文档演模板
2)设计代表年法 方法:
首先,选择设计代表年;
其次,对设计代表年中的每一年,进
行水量平衡和分析。
第三,选择设计代表年中实际引水流量
最大的年份,作为设计代表年,并以该最 大引水量作为设计流量。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一节 灌溉水源、取水方式
2、拦河坝高度的确定 其高度满足三个要求: (1)应满足灌溉所需要的引水高程; (2)在满足引水要求的前提下,淹没损失 最小; (3)适当考虑综合利用的要求。
三、灌溉渠系设计
2、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 断面的主要依据。
最小流量:校核对下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 件,判断当上级渠道输送最小流量时,下 级渠道能否引足相应的最小流量。
加大流量:确定渠道断面水深和渠顶高程 的依据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二节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二节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 置
灌溉系统 组成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农业灌溉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
第二节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 置
灌溉系统组成
取水枢纽、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排泄 水沟渠、灌区或圩区内部的蓄水工程、各 种田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

第六章草坪灌水与排水

第六章草坪灌水与排水

无风的情况下,一定喷灌强度下的喷头喷洒的距离。

对于喷头流量三0.25m3/h时,喷头射程是指雨量桶收集雨量为0.3mm/h点的距离;对于喷头流量<0.25m3/h时,喷头射程是指雨量桶收集雨量为0.15mm/h点的距离。

3、喷头流量喷头单位时间内经喷头喷出的水量,用m3/h或升/分钟表示。

4、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地面上洒水的深度二、管材喷灌常用的塑料管有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等。

它们的承压力随管壁厚度和管径不同而异,一般为0.4〜0・6Mpa。

硬塑料管的优点是: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一般可用20年以上;重量小,搬运容易;内壁光滑、水力性能好,过水能力稳定;有一定的韧性,能适应较小的不均匀沉陷。

缺点是:材质受温度影响大,高温发生变形,低温变脆;受光、热老化后,强度逐渐降低,工作压力不稳定;膨胀系数大等。

三、自动控制设备(一)全自动化灌溉系统全自动化灌溉系统不需要人直接参与,通过预先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和根据反映作物需水的某些参量可以长时间地自动启闭水泵和自动按一定的轮灌顺序进行灌溉。

人的作用只是调整控制程序和检修控制设备。

这种系统中,除灌水器(喷头、滴头等)、管道、管件及水泵、电机外,还有中央控制器、自动阀、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等)及电线等。

(二)半自动化灌溉系统半自动化灌溉系统中在田间没有安装传感器,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溉周期等均是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而不是根据作物和土壤水分及气象状况的反馈信息来控制的。

这类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不一样,如有的泵站实行自动控制,有的泵站采用手动控制;有的没有中央控制器,而只是在各支管上安装了一些顺序转换阀或体积阀等。

四、园林草坪喷灌的特点园林草坪是为改善环境、增加美感、陶冶性情等目的而栽植的,因此要求它们最好常年生长皆绿,每年只需剪而不必种植,另外,草坪使土壤渗吸速度降低,要求采用少量频灌法灌溉,而且为了节约劳力和资金、提高喷灌质量的要求,园林草坪灌溉大多采用自动化控制固定式喷灌系统。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对于
提高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田间排水和保水两
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田间排水是水稻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合理的排水可以解决
农田内水分过剩的问题,防止因积水引起的根部缺氧和水稻病虫害的
发生。

首先,要做好土壤地势平整化工作,保证排水的顺畅。

其次,
可以利用渠道和水沟等设施进行排水,有效降低地下水位。

此外,密植、姜黄、相链培边沟、整平地、曲渠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排水。

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排水措施,确保水稻生长环境的良好。

而保水措施同样不可忽视。

良好的保水措施可以保持土壤地下水位,增加土壤湿润度,提高土壤保肥能力,有利于水稻生长。

首先,要做
好灌溉工作,保证田间水源充足。

其次,可以采用秸秆保水、覆盖膜
保水、人工湿地保水等方法,减少水分蒸发。

此外,科学使用有机肥
料和复合肥料,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田间种植水稻过程中,也可
以通过调整地膜、排水渠、沟渠等设施,有效达到保水的效果。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对于水稻的健康生长、
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排水和保水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水稻
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问题,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保护水稻生态环境,为
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更多的排水
和保水技术,提高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第21学时第六章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1)

第21学时第六章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1)

第21学时第六章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1)第一节草本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一、间苗、定苗、补苗间苗是田间管理中一项调控植物密度的技术措施。

对于用种子直播繁殖的药用植物,在生产上为了防止缺苗和便于选留壮苗,其播种量一般大于所需苗数。

播种出苗后需及时间苗,除去过密、瘦弱和有病虫的幼苗,选留生长健壮的苗株。

间苗宜早不宜迟。

过迟间苗,幼苗生长过密会引起光照和养分不足,通风不良,造成植株细弱,易遭病虫害。

同时,由于苗大根深,间苗困难,且易伤害附近植株。

大田直播间苗一般进行2~3次,最后一次间苗称为定苗。

但是,在药用植物栽培中,有的药用植物由于繁殖材料较贵,是不进行间苗工作的,如人参、西洋参、黄连、西红花、贝母等。

二、中耕除草与培土中耕是药用植物在生育期间对土壤进行的表土耕作。

中耕可以减少地表蒸发,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及通气性,为大量吸收降水及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肥力。

中耕还能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危害。

杂草一般出苗早,生长速度快,但同时也是病虫滋生和蔓延的场所,对药用植物生长极为不利,必须及时清除。

清除杂草方法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代替人工和机械除草,它不仅可以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目前,化学除草剂已在薄荷、颠茄、芍药等多种药用植物栽培上应用。

但是,现代规范化栽培不提倡使用除草剂。

目前,药用植物生产中一般是人工除草为主。

除草要与中耕结合起来,中耕除草一般是在药用植物封行前选晴天土壤湿度不大时进行。

中耕深度视药用植物地下部分生长情况而定。

射干、贝母、延胡索、半夏等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中耕宜浅;而牛膝、白芷、芍药、黄芪等主根长,入土深,中耕可适当深些。

中耕深度一般是4~6 cm。

中耕次数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植物生长情况而定。

幼苗阶段杂草最易滋生,土壤也易板结,中耕除草次数宜多;成苗阶段,枝叶生长茂密,中耕除草次数宜少,以免损伤植株。

天气干旱,土壤黏重,应多中耕,雨后或灌水后应及时中耕,避免土壤板结。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

水稻种植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田间种植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排水和保水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以提供参考。

一、田间排水措施1. 建设排水沟在水稻田中,为了防止积水导致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并保证正常生长,需要建设排水沟。

排水沟通常位于水田的周边或田间交界处,可利用土方开挖或机械施工方式进行。

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应根据田地的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排水的畅通。

2. 清理农田杂草在水稻生长期间,杂草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的竞争作用,并且影响水田的排水情况。

因此,在水稻种植前后和生长期中,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水稻田面的整洁,以充分利用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果。

3. 加强水田疏松管理疏松管理是水稻田排水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翻耕、整地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促进排水效果。

疏松管理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二、田间保水措施1. 合理灌溉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田间种植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

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含水量,确定适当的灌溉量,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避免水分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2. 划定田埂和沟渠在水稻田中,通过划定田埂和沟渠,可以有效地保持田面水分。

田埂和沟渠的设置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水位。

田埂和沟渠的宽度和高度应根据土壤、降雨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3. 覆盖保水在水稻田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覆盖保水的措施。

比如,在水稻幼苗期采用稻草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温度变化;在水稻成熟期利用膜覆盖,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总结:田间排水和保水措施是水稻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排水沟、清理农田杂草、加强水田疏松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稻田的排水状况;而合理灌溉、划定田埂和沟渠、覆盖保水等措施,则可以保持水稻田的水分供应。

只有在田间采取适当的排水和保水措施,才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实现稳定的农业生产。

农田排水概述

农田排水概述

§1 农田排水概述作物的长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但是也不是水越多越好,水太多也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使作物死亡。

因此缺水时需灌水,水多时则需排水。

前面已学了灌溉理论,本章开始学习农田排水理论。

农田水分太多可能造成的灾害有洪、涝、渍和盐碱等。

下面分别说明什么是涝灾、渍害和盐害,并介绍农田的排水要求、排水标准和排水措施等。

一、涝灾、渍害和盐害(一)涝灾(waterlogging)1.定义降雨过多形成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灾害。

2.涝灾与洪灾的区别涝灾:当地降雨引起地面积水。

洪灾:客水入境引起地面积水。

(二)渍害(subsurface waterlogging)1.定义:因地下水位过高或连续阴雨致使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2.成因:自然原因(1)降雨过多或阴雨连绵(2)地下水位过高,如滨湖地区(3)耕层滞水有粘土隔层、犁底层(4)地势低洼如兴化、建湖、泰县溱潼镇等地人为因素:(1)重灌轻排(2)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串灌串排3.渍与涝的区别渍:无地表积水涝:有地表积水渍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涝,渍也称为暗涝、地下涝、地涝等。

(三)盐害1.定义:土壤中含可溶性盐过多,使作物吸水困难,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中性盐:Nacl、Na2SO4等过多,称盐土碱性盐:NaCO3、NaHCO3等过多称碱土,或盐碱土2.盐碱地的形成形成的条件(1)地下水含盐量大;(2)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能达到地面形成过程1)地面蒸发、毛管水上升至地面;2)水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3)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

(绘示意图说明形成过程)次生盐碱地:由于灌溉不当(过量灌水,或只灌不排)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盐碱地称为次生盐碱地。

3.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二、农田排水要求和排水标准(一)农田排水要求1.除涝排水要求使作物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允许范围之内。

(1)不同作物、同一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耐淹能力不同,由表7-1可知旱作物中棉花耐淹能力较差,玉米耐淹能力较高。

第六章:灌溉渠道系统


第 一 节 灌 溉 渠 系 规 划 布 置
三、丘陵山区规划布置
山丘程较高,比降较缓; 一般渠线较长,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段较多; 沿渠交叉建筑物较多; 长藤结瓜系统
针对以上特点,规划时关键在于合理地确定干渠位置。
川 桥 水 库
川桥 一 级 站 川 桥 二 级站 川 桥 倒 虹 吸
集中编组 将邻近的几条渠道编为一组,上级渠道按组轮流 供水。采用这种编组方式,上级渠道的工作长度较短,输水损 失水量较小。但相邻几条渠道可能同属一个生产单位,会引起 灌水工作紧张。 插花编组 将同级渠道按编号的奇数或偶数分别编组,上级 渠道按组轮流供水。这种编组方式的优缺点恰好和集中编组的 优缺点相反。
3、渠道加大流量Q加大(Qj) 渠道加大流量Q 定义:考虑到灌区可能扩大种植面积或改变种植计划, 要求通 过比设计流量更大的流量。 确定:Qj=(1+k)Q设 式中: k为加大系数,取0.1~0.5。 作用:确定渠顶高程; 一般续灌渠道考虑加大流量,轮灌渠道不考虑。 一般续灌渠道考虑加大流量,轮灌渠道不考虑。
A = 0 .1 6 0 万 亩 A = 0 .6 0 0 万 亩
赵 桥 水 库
赵桥 站
A = 0 .0 6 0 万 亩
南 阳 水 库
A = 0 .4 4 0 万 亩
唐公 老 站
唐 公 新站
A = 0 .2 0 0 万 亩
唐 公 水 库
毛 营 水 库
A = 0 .0 3 0 万 亩
尖 山 站
A = 0 .4 0 0 万 亩
5、推算干渠设计流量 续灌渠道一般为干支渠道,渠道流量较大,上下游流量相差悬殊,这 就要求分段推算设计流量,各渠段采用不同的断面。另外,各级续灌渠 道的输水时间都等于灌区灌水延续时间,可以直接由下级渠道的毛流量 推算上级渠道的毛流量。所以,续灌渠道设计流量的推算方法是自下而 上逐级,逐段进行推算。 以下图为例:

农田水利学7-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耐淹水深(cm)
5~10
2~5 8~12 8~12 10~15
7~10
3~5 5~10 10~15
3~5 10~15 15~20 15~20
耐淹历时(d)
1~2
1~1.5 1~1.5 1.5~2 2~3
2~3
1~2 1~2 2~3
2~3 5~7 6~10 10~20
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的农作物 耐淹试验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选取。
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根系活动层土壤的含 水量的措施叫除渍。
a、治渍排水标准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
农作物排渍标准 是指农作物不受 渍害的农田地下 水排降标准,用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表示。耐渍 深度是指作物要 求的地下水埋深 。
b、耐渍时间和耐渍深度与作物品种及生育期有关
治渍排水工程应以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为工程控 制标准,一般可视作物根深不同而选用0.8~1.3m。 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0.4~0.6m; 稻作区在晒田期3~5d内降至0.4~0.6m;淹灌期的适宜渗漏率可选用 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农田水利学7-田间排水 原理与方法
2020/8/18
第一节 农田对排水的要求
田间排水系统是指末级固定沟渠控制范围内的 田间沟网或暗管系统。它是排水系统的基础, 和骨干排水系统一起,共同完成排出多余地面 、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任务,有效控制和调节农 田水分状况,消除涝、渍,防治盐碱化,与灌 溉系统一起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降雨、灌溉、 蒸发和农业措施等因素,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也可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当缺少上述资料时,可按表选用,或按下式 近似估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利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英
第六章 田间排水
第一节 涝灾、渍害和盐害
一、涝灾(waterlogging)
1.定义:降雨过多形成旱地积水或水田淹水 过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灾害 2.涝灾与洪灾的区别 涝灾:当地降雨引起地面积水。
洪灾:客水入境引起地面积水。
二、渍害(subsurface waterlogging) 1.定义:因地下水位过高或连续阴雨致使土壤过 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2.成因:自然原因 (1)降雨过多或阴雨连绵(2)地下水位过高 (3)耕层滞水 (4)地势低洼 人为因素:(1)重灌轻排 (2)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串灌串排 3.渍与涝的区别 渍:无地表积水 涝:有地表积水
水稻 淹灌期水田适宜渗漏量为2~8mm/d(粘性土取 小值,砂性土取大值)。
(2)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
2.农业措施: (1)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的一个重要 方法。 (2)种植耐盐作物。
3.化学措施:施用石膏
水分蒸发
水分+盐分
盐分累积
地下水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耐淹水深 淹水历 作物 生育期 作物 生育期 (cm) 时(d) 1~1.5 苗期-拔节 2~5 苗期 1~1.5 抽穗期 8~12 孕穗期 玉米 高梁 1.5~2 孕穗灌浆 8~12 灌浆期 成熟期 棉花 开花结铃 小麦 拔节-成熟 苗期-拔节 春谷 孕穗期 10~15 5~10 5~10 3~5 5~10 2~3 1~2 1~2 1~2 1~2 耐淹水 淹水历 深(cm) 时(d) 3~5 2~3 10~15 5~7 15~20 6~10
水深30cm 水深50cm
产生乙醇
淹水时间/d
一、 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2 防渍排水要求
地下水位高
1.地下水埋深与产量的关系
2.要求:地下水应保持适宜
埋深,且降雨后允许地下
土壤水分过多
根系缺氧呼吸
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但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降至适 宜埋深
产生乙醇 作物中毒
减产甚至死亡
3.不同作物、同一种作物不
二、农田排水标准
2.防渍标准 • 耐渍深度:防止农作物产生渍害的最小地下 ①(对于旱作地区)以设计排渍深度为 水埋深 控制标准,规定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 • 耐渍时间:作物生长期间,允许地下水短期
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 升至耐渍深度以上,其持续时间以不危害作 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 物生长为限度,该持续时间称耐渍时间
1.水利措施: (1)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控治地下水位
(2)加强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3)实行灌排分开,水旱分开 2.农业措施: (1)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结合水利措 施,客土改土;水旱轮作,轮种绿肥
(2)种植耐渍品种
(3)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三、防盐(降盐、压盐)
1.水利措施: (1)兴建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
成熟期 15~20 10~20 苗期 3~5 2~3 大豆 开花期 7~10 2~3 返青期 3~5 1~2 分蘖期 6~10 2~3 水稻 拔节期 15~25 孕穗期 20~25 4~6
成熟期 甘薯 全生育期
10~15 7~10
2~3 2~3
4~6 4~6
成熟期 30~35
主要农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
减产量/%
要求:排水工程在规定时间内, 耐涝能力:在作物产量不 将一定标准暴雨所产生的地面 耐涝能力依作物品种、 受明显影响下,所能承受 径流排除,使作物淹水深度和 生育阶段而不同。 淹水时间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 地面淹水的时间和深度。 长的允许范围之内。
100 80 60 40 20 0
0 3 6 9 12
②设计排渍深度是日常情况下地下水位 • 设计排渍深度:在治渍排水工程设计中,满 的埋深要求。 足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 ③按《规范》,排渍标准选取:
二、农田排水标准
3. 防止土壤盐碱化排水标准
①根据《规范》,地下水位应控制在临界
深度以下。
②地下水临界深度:P239。
③江苏降渍防盐标准:基本控制地下水位
三、盐害
1.定义:土壤中含可溶性盐、交换性钠含量
过多,使作物吸水困难,从而影响作物正
常生长的灾害。
2.盐碱地的形成
①形成的条件 (1)地下水含盐量大; (2)地下水位过高 ②形成过程
三、盐害
次生盐碱地:由于灌溉不合理起地下水位 上升,形成盐碱地称为次生盐碱地。
3. 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
同生育阶段耐渍能力不同
一、 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自 3 防治盐碱化对排水的要求 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 下,为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 水分蒸发 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 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水分+盐分 盐分累积
治盐要求:地下水埋深>地下 水临界埋深
地下水
地下水矿化度大,土壤质地轻, 灌溉条件差和农业技术措施粗放, 则地下水临界深度应大
在1~1.2米,盐碱地区还要适当加深。
第六章 田间排水
第三节 涝、渍、盐治理 (自学)
一、除涝
1.水利措施: ①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②开沟挖墒,排蓄结合 ③高低分开,分片排涝 ④自排为主,辅以抽排 ⑤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2.农业措施: ①易涝地区种耐涝作物。 ②局部洼地可作蓄涝养殖区。
二、排渍
2~5
5~10 >10
2.1~2.3
2.3~2.6 2.6~2.8
1.7~1.9
1.8~2.0 2.0~2.2
1.1~1.3
1.2~1.4 1.3~1.5
注:蒸发强烈地区取较大值,反之宜取较小值
排渍标准取值表
设计排渍深度 耐渍深度和耐渍时间 0.8~1.3m(视作 渍害敏感期间, 3~4d内地下水位 旱作 物根深不同) 降至0.4~0.6m 晒田期3~5天内地下水位降至0.4~0.6m
一、 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4 农业耕作条件对排水的要求
土壤含水率
土壤承重能力
地下埋深不小于0.6~
机械耕作效率
0.8m,排渍时间可根据各 地雨后耕作要求确定。
二、农田排水标准
1. 除涝标准 ① 概念:通常以在作物耐淹历时内排除某一重现期 的暴雨所产生的径流,使农田不受涝为排涝标准 ② 确定: a. 按《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设计暴雨重现 期、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 b. 一般可按《规范》或本地区的有关规定确定。 有条件时可进行经济分析论证确定。 c. 江苏省:日雨量150~200mm雨后1天排出,相 当于5年一遇。
拔节期及以后 晒田期
要求的排水时间 地下水埋深 (d) (m)
3~5 3~6 3~5 0.9~1.2 0.8~1.0 0.4~0.6
地下水埋深与农作物产量表
不同地下水埋深(cm)时的相 作物 对产量 40 60 90 120 150 95 100 冬小麦 58 77 89
大豆 豌豆 甜菜 马铃薯 58 50 71 90 80 90 84 100 89 100 92 95 95 100 97 92 100 100 100 96
100%时的产量 (kg/hm2)
4600 4100 2750 40500 26000
地下水临界深度 土壤质地
砂壤、轻壤 中壤 重壤、粘土
地下水矿化度(g/l) <2 1.8~2.1 1.5~1.7 1.0~1.2
第六章 农田排水概论
第二节 农田排水要求和排水标准
一、 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四项要求:

除涝排水的要求 防渍排水的要求 防盐碱化对排水的要求 耕作条件对排水的要求
排除多余的地面径流 排水要求 控制合适的地下水位
一、 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1 除涝排水要求
田间积水 作物受淹 缺氧呼吸 作物中毒 减产甚至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