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再次入院记录主诉:乏力、纳差3天上次(或历次)住院诊治情况:患者主因“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小便色泽加深9天”于2010 8-7到2010 8-26于我科住院治疗。
否认药物过敏史及患有急慢性及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T 36.5 ℃P 75次/分R 16 次/分BP 120/70 mmHg 神情合作、精神尚可、全身皮夫及巩膜重度黄染,前胸及颈部未见蜘蛛痣,未见肝掌及杵状指,头圆,头皮无血肿,完好,无破溃,五官端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右≈3:3㎜,对光反射(+),外耳道及鼻腔通畅,无渗血渗液,乳突无压痛,双侧腮腺无肿大,咽无充血,唇无发绀,伸舌居中,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音有力,律齐,HR:75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直肠及肛门未检,脊柱及四肢关节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
双侧膝跟腱反射存在,双Babinski征(-)。
肝功能:TBIL:135.9µmol/L DBIL:120.3µmol/L ALT:1412U/L AST:1049U/L GGT:113U/L ALP:187U/L。
入院后给予硫普罗宁,谷胱甘肽静脉点滴保肝,完善肝炎系列示:HBsAg(+) HBeAg(+) HBcAg(+),余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脾大,余未见异常。
经系统治疗19天,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肝功能示:TBIL:20.8µmol/L DBIL:14.9µmol/L ALT:91U/L AST:112U/L GGT:156U/L ALP:112U/L。
治疗有效,好转出院。
本次住院情况:患者近3天出现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尿黄等症状,饮食可,睡眠好,于家中未予诊治,今日来我院,经查体及询问病史后拟“慢性乙型肝炎”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者发病以来体重无减轻,大便颜色正常,皮肤无瘙痒及出血点,牙龈无出血,神志及性格无明显改变。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其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破坏、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
替诺福韦酯是一种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临床试验表明,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炎患者的症状和不良反应。
以下是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的具体内容:
1.抑制病毒复制: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研究表明,替诺福韦酯可以在治疗的前12周内快速抑制病毒载量,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维持住病毒低水平稳定。
因此,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的主要效果是抑制病毒复制。
2.改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会引起肝细胞的破坏和肝功能的异常,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改善肝功能,减轻症状。
一项对替诺福韦酯治疗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治疗的第24周,患者肝功能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病毒DNA以及ALT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3.减少不良反应: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较少,且严重程度较低。
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只出现了轻微的头痛、恶心、腹泻等不适感,而且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结束后迅速消失。
因此,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B18.1)汇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归属于病毒性肝炎 (B15-B19) B18 中慢性病毒性肝炎之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丁型肝炎病毒、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称血清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台湾又称为B 型肝炎(简称B肝)。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乙肝的发病原因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缩写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根据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 区、C区、P区和X区。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解读(1)全

预防
▲推荐意见4: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接种了HB1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l)。
▲推荐意见5: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第1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应>28d,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d(Al)。
▲推荐意见6: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剂60或3剂20|i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pi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2)应立即检测HBsAg、HBVDNA,3〜6个月后复查(Al)o
(3)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并有应答者,且已知抗-HBs阳性(抗-HBs^lOmIU/ml)者,可不再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疫苗。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
可再接种1剂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人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2个月程序)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2)管理传染源:对首次确定的HBsAg阳性者,如符合传染病报告标准的,应按规定向当地报告,并建议对其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对易推荐意见7:意外暴露于HBV者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二、病原学
HBV整合被认为与HBsAg持续表达和HCC发生密切相关HBV至少有9种(A型至I型)基因型和1种未定基因型(J型)12人我国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a治疗应答有关。HBV突变率较高,逆转录酶区的突变多与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有关,前S/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C区的部分突变可能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和HCC有关。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28/2024
24
第25页/共73页
八、病理学诊断
•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 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和周边 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 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S),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 肝炎防治方案>;国际上常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
2/28/2024
21
第22页/共73页
六、实验室检查
•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 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 - HBV基因分型: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2/28/2024
25
第26页/共73页
介绍:H & E染色病理切片
2/28/2024
P P
V
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细胞索
门管区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A/G EP(%) PTA(%)
轻度
中度
重度
≤3×ULN 3-10×ULN >10×ULN
17.1-34.2 34.2-85.5 >85.5
≥35
33-34
≤32
1.5-1.3 1.2-1.0
≤0.9
≤21
22-25
>26
79-71
70-61
60-40
慢性乙型肝炎 PPT课件

胆汁排出途径
肝
胆
闰
细
小
胞
管
管
总
十
胆
二
管
指
肠
小
叶
肝
总
间
肝
胆
管
管
管
胆囊管
胆囊
图 黄疸
生物转化(解毒功能)
• 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 ﹑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肝 脏解毒主要有四种方式:(1)化学方法:如氧化、还 原、分解、结合和脱氧作用。(2)分泌作用:一些重 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可随胆汁分泌排出。 (3)蓄积作用。(4)吞噬作用。肝脏是人体的主要 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 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携带者
慢性 HBV 感染
慢性 乙型肝炎
隐匿性 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慢性HBV携带(耐受) ALT正常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HBeAg(+)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HBeAg(-)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 基本概念 • 临床表现 • 药物治疗 • 相关知识
乙肝病毒与机体间的关系?
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有多种原因: 肝炎及肝炎恢复期、脂肪肝、劳 累、胆囊疾病、肋间神经痛和肝 病后的肝区不适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
• 症状 • 体征 • 实验室检查
肝炎症状
• 消化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厌油腻
• 黄疸:小便、皮肤、巩膜 • 其他:发热 • 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
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病门诊/呼吸道门诊
.
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消化道出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和选择

临床抗病毒治疗作用,都是经过随
机 、双 盲 、多 中心 、安慰剂 ( 阳性 药 物对 照 )的前瞻 性设 计和 临床研
究 的证 实 。因此 ,从 目前 的临床研
工 作 。 现 为 《 华 肝 脏 病 杂 中
志 、 肝 脏 》 、  ̄ o r a f Ju n lo
H p t 1g ) 中文版) 杂志 e a 0 oy)( 等
t w,l ~2 周 ,H e g 少 率 为 i 6 4 BA 减
3% 3 ,持 续 应 答 率 为 8 % 9 % 0~ 0;
l A 阴性初治 病人疗程 4 周 , i g be 8 6 % 0 有 血清 H VD A 少 ,较 O ~7 % B N 减 H e g H 患者 其 治 疗 结束 后 较 易 B A  ̄性
Hvq } f 持续 任和小 断复制怒 导敛痫情进艇 的根  ̄ 本原 。 此 ,慢性 乙型旰 炎的抗病 毒治疗 足最 为 荚 键 的 治疗 ,这 观 点 已往 嘲际 上达 成共 识 。
炎
上海交通大 学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曲 颖 陆伦 根 教授
[ 中图分类号] 5 5 1 [ R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1 95 (0 9 0— 0 9 0 17— 4 X 2 0 ) 10 6 — 3
究 结果来 看 ,适合 抗病 毒治疗 的慢 性病 毒性 肝 炎患者 ,首 要的 治疗就
是进行抗病 毒治疗 。 作为 一个 理 想 的抗 乙肝 病毒 药
会委 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
分 会 委 员 、 中华 肝 脏 病 学会 脂 肪 肝 和 酒精 性 肝 病 学组 副组 长
多数 儿 童 患者 ( 别 是 在 围产 期 感 特 染H V B 的儿 童 ) L 水 平 正 常 ,只 的A T 有不 到 1% 受 了I N Q治 疗 的患 0接 F— 者Heg 到清除 。Pg F~ BA 得 e N d具有 I 给 药方 便和 持续 抑制病 毒等 优 点 。 临床试 验 表 明 ,P g F — e N Q疗效 与 I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二、常见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李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 钟琳(医师)53. All Rights Reserved.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