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四号02批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数据获取和测控
FY-2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PDF](1.25MB)
](https://img.taocdn.com/s3/m/02217bd428ea81c758f578a2.png)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
风云二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格式
1 卫星介绍
《风云二号》C 星(简称 FY-2C)星已于 2004 年 10 月 19 日发射成功,目前卫星定点 于 105°E 赤道上空。
2 有效载荷介绍
FY-2C 卫星主要有效载荷为红外和可见光自旋扫描辐射器 VISSR,其技术指标如表 4.1 所示。
表 4.2 FY-2B S-VISSR 图像数据编排方式
红外通道 IR1
8 比特数据 水汽通道
IR2
S-VISSR 图像数据部分
6 比特数据
可见光
可见光
可见光
保留通道
通道 1
通道 2
通道 3
VIS1
VIS2
VIS3
可见光 通道 4 VIS4
FY-2 C 星的扫描辐射计光谱通道比 FY-2B 有以下变化: (1)将 10.5~12.5µm 红外通道分裂为 10.3~11.3µm 和 11.5~12.5µm 两个通道; (2)增加一个 3.5~4.0µm 的中波红外通道; (3)可见光观测谱段由 0.5-1.05µm 改为 0.55-0.90µm。 FY-2 C 星观测通道的定义如表 4.3 所示。
表 4.5 S-VISSR2.0 数据格式
同步 码
文件 段
IR1~IR3 高 8 位数据区
有效信息 图像数据段
VIS1~VIS4 数据区
IR1~IR3 低 2 位数据区
IR4
数据 区
SYN C
10000
DOC
2040 8
(8 比特)
IR1 IR2 IR3
2040 2040 2040
8
8
8
VIS1
天地一体化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天地一体化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徐喆;咸迪;高云;亓永刚【摘要】风云四号A星数据服务系统是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实现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数据服务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气象卫星信息服务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据的检索下载服务,还将为各类用户共享使用卫星数据提供各类辅助手段和信息帮助,满足国内外各类数据服务用户对气象卫星数据和信息以及云图动画的需求.根据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和产品的规格,建立稳定、可靠、安全的业务化卫星数据存档管理系统.通过天上卫星数据直接广播、CMACast 转播,地面Internet、专线通信等方式,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布局全国的风云四号A 星数据获取和共享服务体系.【期刊名称】《卫星应用》【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风云四号;数据服务【作者】徐喆;咸迪;高云;亓永刚【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一、前言风云四号(FY-4)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星载四类有效载荷:成像仪、探测仪、闪电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包。
成像辐射计具有14个光谱波段,极大提高了遥感对地观测的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干涉式红外探测仪将为区域数值模式和短临预报提供观测数据和新的应用模式;闪电成像仪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示踪器”。
与风云二号(FY-2)相比,风云四号原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产品数据量提高了80倍,每日数据量高达4TB。
风云四号A星(FY-4A)地面系统接收的实时资料,以及业务系统加工处理得到的各级数据和产品,在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等)都有很强的应用需求。
数据服务系统是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九大系统之一,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气象卫星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
软件再工程在FY-2(02)批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 t n l aeleMee r l i l e tr B i g 1 0 8 ) Nai a S tlt tooo c n e , e i 0 0 1 o i g aC j n
Th p ia in o o t r e g n e i g t h o n t eAp l t fS fwa eRe n i e rn o t e Gr u d Da a c o
P o es gS se o Y一 (0 ) rcsi ytm fF 2 2 n
t i a i t n e lt e t . a n b l y a d r a i ,e c i m Ke o d :s f r e n i e r me e r l i l a e l e d t r e sn yW r s o t wa e r g n i g n t oo c tlt aap o si o g a s i c g 收稿 日 : 0 6年 9 2 期 20 月 6日; 修定稿 日期 : 0 7 2 1 2 0 年 月 2日
(2 wa b i r r ut r ne dpoes —r ne o 0 ) sr ul f o c—i t a r si o e t f w,teCllo ri so — e t o pd o e dn c g n i d l h O l n s vc wa b Tn e e
王 素娟 施 进 明 许 健 民
( 中国气象 局 国家卫 星气 象 中心 , 京 1 0 8 ) 北 0 0 1 提 要 : 绍 了 F 一 (2 批 静 止 气 象卫 星应 用 系统 工 程 建设 项 目工 程化 阶段 针 对 介 Y20 ) DP C子 系统 建设 的 总体要 求 , 用软 件再 工程 方 法学原 理 , 运 通过 逆 向工程 、 代码 重 构 、 数据 重构 、 文档 重构 等 一 系列工 程 化过 程 , F 2 0 ) 预研 阶段 提 交 的 资料 和 产 对 Y一 ( 2 批 品 处理软 件进 行 了面 向产品 和 面向 处理 的 流程 再造 , 取 了公 共服 务 , 提 简化 了处理 流 程 , 形 成 了详尽 的 文档 。软 件 再 工程 后 的 D C 资料 和 产 品 处理 系统 满足 了 F 一 并 P Y2 (2 批地 面应 用 系统 的 高可靠性 、 0) 可维护 性和 实时性等要 求 。 关键 词 : 件再 工程 软 气象卫 星 数 据 处理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一、概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
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
E、105。
E和123.5。
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
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
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
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部分组成。
○1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
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
○2三、主要用途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风云气象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

风云气象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
许健民;钮寅生;董超华;张文健;杨军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6(008)011
【摘要】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自己的气象卫星计划,经过30多年的工作,已经建立起风云1号极轨和风云2号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风云气象卫星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地面应用系统的规划工作、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业务运行成功率的提高等三个方面做了回顾;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气象业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为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观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气象卫星获取的大气和地表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农业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讨论了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的经验.
【总页数】7页(P13-18,24)
【作者】许健民;钮寅生;董超华;张文健;杨军
【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14.4;V556
【相关文献】
1.系统工程方法在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J], 董超华;杨忠东;施进明;张鹏
2.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J], 卢乃锰;董超华;杨忠东;施进明;张鹏
3.“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完成验收 [J],
4.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通过验收 [J], 航讯
5.“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 [J], 朱广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

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赵现纲;谢利子;卫兰;林曼筠【摘要】Computer Network and Storage (CN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engineering. CNS suppli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for the satellite in-orbit management, satellite observation data receiving, processing, archiving and service. Since the ifrst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was launched, the scal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of the ground segment has been greatly expanded;its architecture has experienced nearly twenty years of rolling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are review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NS construction are well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lfexible job and resource scheduling technology, a new structure with high sca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CNS for FY-4A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s raised up.%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风云系列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星在轨管理和卫星观测数据接收、处理、存档、服务的重要支撑。
基于双总线的FY-4卫星测控数管分系统及应用

基于双总线的FY-4卫星测控数管分系统及应用范颖婷;朱振华;王震;顾强;王军旗;闫奎【摘要】介绍了风云四号(FY-4)卫星测控数管分系统特点及其应用.给出了测控数管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采用CCSDS协议分包遥测,提出了虚拟信道遥测包调度策略、遥测包传输灵活配置策略、高精度高频可编程遥测,以及境外遥测全程采集4种分包遥测优化方法,实现了自主动态遥测采集和下传、在轨遥测异常排查、重点遥测波道高精度高频采样、卫星发射至定点过程的遥测盲区消除.分包遥控采用遥控数据优先级选择策略,保证了遥控与程控指令同时输出,实现了卫星发射至定点全过程的程控管理功能.设计了部件级和整星级故障管理策略,对部件级故障具备一定自主管理功能,其检测策略可对部件级故障进行诊断与切换重组,实现了对卫星重要故障状态的监视与应急处置.采用1553B+ SpaceWire双总线结构,既满足了高低速数据使用需求,又提高了数据传输接口的通用性,同时对卫星重要参数有备份与恢复功能.FY-4A星表明:其测控数管分系统实现了预期的功能.【期刊名称】《上海航天》【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14页(P104-117)【关键词】CCSDS协议;分包遥测遥控;调度配置策略;高精高频;境外遥测;遥控优先级;程控;安全管理【作者】范颖婷;朱振华;王震;顾强;王军旗;闫奎【作者单位】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47FY-4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接替FY-2卫星以确保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实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更新换代。
随着星上终端及下位机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其自主性越来越强、应用过程越来越丰富,传统的PCM遥测遥控体制因其固定采样率、固定编排格式,以及指令码距要求等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星上复杂多变的数据源的传输要求和功能灵活性要求,因此对FY-4卫星测控系统提出了分包遥测、遥控体制的要求。
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图1 2021年9月4日08时风云四号A星水汽通道(6.25㎛)云图
2. 中尺度暴雨云团特征
暴雨的产生维持与暴雨云团的演变过程直接相关,通过静止卫星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图可以监测暴雨云团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而监测暴雨天气时空的发展特征。
图2给出了
25分至9月4日18时15分的
图3 2021年9月4日10时25分风云四号A 星可见光通道(0.65㎛ )云图
和 11时的1小时累积降水量叠加图
图2 风云四号A 星红外增强动态云图
高空间分辨率的可见光云图能够进一步监测暴雨云团的云顶特征信息,进而进一步监测预警暴雨的落区范围和降水量值。
图3给出了9月4日10时25分风云四号A 星可见光通道云图(0.65㎛)和 11时的1小时累积降水量叠加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暴雨区上空
由暴雨云团覆盖,暴雨云团在成熟阶段有明显的上冲云顶和暗影,并且云顶的褶皱纹理非常明显,这些云图特征说明上升运动发展剧烈。
与降水的叠加也可以看出,降水落区主要发生在暴雨云团覆盖的区域内,并且降水的大值区主要位于上冲云顶和暗影的附近。
(a)对流云团覆盖面积逐小时变化曲线 图6 9月3日19时至4日16时乐山地区平均对流定量产品变化示意图
(b)最低亮温和平均亮温逐小时变化曲线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研制要求 ....................................................................................................................3
风云四号 02 批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数据获取 和测控系统(DTS)02 星卫星测距定轨预报分系统项
目研制任务书
编写: 校对: 审核: 会签: 批准: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1、范围 .........................................................................................................................1
1.1 标识 ......................................................................................................................1 1.2 分系统概述 ..........................................................................................................1 1.3 文档概述 ..............................................................................................................2
3.1 系统能力 ..............................................................................................................3 3.1.1 分系统性能....................................................................................................3 3.1.2 系统组成及功能............................................................................................4
3.2 系统接口 ............................................................................................................20 3.3 适应性 ................................................................................................................21 3.4 安全性 ................................................................................................................22 3.5 保密性 ................................................................................................................22 3.6 系统环境 ............................................................................................................22 3.7 计算机 ................................................................................................................22
3.7.1 计算机资源..................................................................................................22 3.7.2 计算机硬件..................................................................................................22 3.7.3 计算机软件..................................................................................................23 3.7.4 计算机通信..................................................................................................23 3.8 系统质量要求 ....................................................................................................23 3.9 设计和建造要求 ................................................................................................23 3.9.1 标准化要求:..............................................................................................23 3.9.2 图纸资料要求..............................................................................................24 3.9.3 元器件及备件要求......................................................................................24 3.9.4 运输安装要求..............................................................................................24 3.10 其他需求 ..........................................................................................................24 3.10.1 评审............................................................................................................24 3.10.2 现场验收....................................................................................................24 3.10.3 正式交付....................................................................................................25 3.10.4 研制周期....................................................................................................25 3.10.5 入场日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0.6 培训要求...................................................................................................25 3.11 包装需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