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旧人教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的具体事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行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
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哪?〔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地震海啸;高山流水;春夏秋冬,春华秋实;海陆变迁;河流奔腾。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就象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课教学〕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板书〕1、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提问: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回忆“联系〞的哲学概念。
引导学生归纳:①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其中,事物的内部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内部动因;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外部动因。
这样,内因和外因彼此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最新原创)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没有静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那么有没有静止的物质呢?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你能列举出世界上不运动的物质吗?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 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方法论】: 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要用一成不
变的眼光看问题。 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
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 运动,那么哲学上所说的 运动是指什么?
在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要反对两 种错误的倾向:
1.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 形而上学 错误; 2.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 唯心主义 错误。
最经济的旅行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 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25生丁。不久, 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 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 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 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 美丽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思考与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 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 在流动,河床也在变动,但毕竟是这条河流;当第二 次踏入这条河时,这条河流发生了变化,河水已不是 原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课件201909)

结论: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8
四、静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人在教室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水在常压下,0°~100℃情况下,无论如何加热, 总是液态,不会变成气态。 2、实质:
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学习目标: 理解运动的含义 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重点: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知识提纲)
•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
6
思考:
世界上的运动的主 体各是什么?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认识运动——
物体 分子 分子、原子 生命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脑
7
最后,反对两种倾向: A、离开物质谈运动 ——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不是幡动, 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B、离开运动谈物质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三、运动 1、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首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பைடு நூலகம்存在 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
思考: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 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 存在和生活。
——马克思
“生命在于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哲学常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生物学角度
生命活动中的运动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 都涉及到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生物体结构的形成
生物体的结构形成是通过细胞和组织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实 现的。
运动与生物体功能的实现
生物体的各种功能,如呼吸、消化等,都需要通过物质的 运动来实现。
注入了活力。
政治变革中运动角色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运动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诉求,推动了政治体制的 改革和完善,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增强社会凝聚力
政治运动能够激发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 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调节社会矛盾
通过政治运动,可以表达和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调节社会 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05 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并应用 这一常识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基本原理
推广科学教育
通过各级教育体系,加强对哲学基本原理的普及 教育,提高公众对物质运动属性的认知。
举办科普活动
组织各类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以直观、生动 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哲学常识。
加强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哲 学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 质的存在方式就是运动。
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物 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
03 自然科学中运动对物质作 用
物理学角度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在物理学中,物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无论是宏观物体还 是微观粒子。
古希腊哲学家观点
赫拉克利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标知识⽅⾯识记:运动、静⽌的概念。
理解:①⼀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运动和静⽌的关系。
静⽌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能⼒⽅⾯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
⑵通过运动和静⽌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
觉悟⽅⾯⑴运⽤教材中引⽤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豪感。
⑵运⽤运动的观点理解⼈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
⑶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教师可带⼀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运⽤第⼀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新课。
)导⼊新课花的⽣长需要阳光、空⽓、⽔、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的⾟勤培育,这些是花⽣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
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欣赏。
任何事物的存在、⽣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动图景。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前⾯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如:社会⽣产的总过程包括⽣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1

•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想一想:
• 春夏秋冬四季交换 • 白天晚上昼夜循环 • 水往低处流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价格随供求变化时涨时落 • 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
•
不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
示的是规律
•
3、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
4、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
6、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2)什么是运动? •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 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然如此的联系
D、可能出现和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
B 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 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辨析题答案

辨析:1.错。
运动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但它又包含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方面,如果只讲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广义诡辩论,而把运动只看成是概念中运动则是夸大了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2.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
随着自然界的发展,人的意识产生经历了三个环节,即从无机界的物理化学反应到植物、低级动物的刺激感应性,由植物、低级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再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逻辑过程。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
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错。
(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2)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对。
(1)这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
(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
主 体 根存 本在 属方 性式
运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四)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 物质,都是错误的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进 事物的发展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 呢?没有运动这个世界将 会怎么样?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1、静止的两种 情形
性
质-基本不变
2、 运动 和静 止的 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区别: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联系: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 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 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 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 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 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 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 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B
)
3、把静止绝对化属于哪种观点(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
)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
了(
A、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A
)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小结:
一条原理
二个概念
三对关系
联系
构 成
物质
主
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体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变化发展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物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是精神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 D、否认绝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