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应用现状
新型抗凝药预防房颤卒中-石家庄_36765

100
50
0
–50
–100
RRR (%)†
误差范围 = 95% 置信区间; †所有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的相对危险度下降 (RRR)
使全因死亡率降低31%,但颅内出血 风险增加2倍
5、Hart RG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7 Jun 19;146(12):857-67.
*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分
CHADS2评分
VS CHA2DS2-VASc评分
2012年 美国ACCP9 2012年 加拿大房颤指南 2012年 房颤抗凝中国专家共识
2012年ESC欧洲房颤指南 2014年 AHA/ACC/HRS 美国房颤指南
2016ESC房颤指南
CHADS2积分 1 1 1 1 2 / / / 6
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抗凝效果不可预测
狭窄的治疗窗 (INR 范围2.0–3.0)
缓慢起效/失效
影响因素多 个体差异大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华法林抵抗
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
频繁的化验及剂量调整
华法林需要剂量调整和监测INR才能实现AF患者获益
基于颅内出血和缺血卒中风险获益权衡推荐INR范围为2.0-3.0
*
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更高
80
纳入5,070名受试者、随访期超过40年的Framingham研究
功能性行为能力的重度损害:Barthel指数
70 房颤患者 (n=30)
60 非房颤的患者 (n=120)
50
神经功能重度损害患者比例 (%)
40
P < 0.001
30
20
P = 0.009
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陈敬;蔡伟萍;门瑞英;杨娜【摘要】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科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68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68例患者未出现血栓栓塞、大出血和死亡事件,其中3例出现轻微出血(2例皮肤瘀斑,1例牙龈出血)。
结论:对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保证用药安全,增强疗效,提高预后。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17【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老年人;心房颤动;达比加群酯【作者】陈敬;蔡伟萍;门瑞英;杨娜【作者单位】100047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干部心血管内科;100047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干部心血管内科;100047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干部心血管内科;100047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干部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1],房颤所致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25%,且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3.50%,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核心[2]。
达比加群酯作为首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3],自2013年中国上市后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但尚缺乏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资料,如何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疗效是一个主要问题。
对我院干部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8例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电图确诊为心房颤动,均为男性,年龄65~86岁,平均(72.50±2.80)岁。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整体人群患病率接近1%。
根据美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推算(美国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3亿人口中有房颤患者560万),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
房颤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接近10%.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颤患者人数也将急剧增大。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较冠心病更差。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因血栓栓塞而致残致死,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占15%- 25%。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每年达5%,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每年脑卒中再发风险为12%。
房颤使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使房颤血栓栓塞的危险降低约2/3。
欧美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强度应维持在国际标准比值(INR)2。
0-3。
0,INR高于3.0出血并发症增加,低于2。
0则不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降低脑卒中的作用,但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其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果不足20%.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均不如华法林,指南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氧化型维生素K的还原,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发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
然而华法林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房颤患者抗凝的普及和疗效.首先,华法林的主要缺陷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
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频繁的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食物、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抗栓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从而要求患者必须频繁监测INR,以确保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即有效抗凝时间达到60%以上才会获益。
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论著·681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年第49卷第6期early marker of late mortality in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J]. HeartVessels, 2014, 29(2): 220-230.[7] SBAROUNI E, GEORGIADOU P, KOSMAS E, et al. 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 in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Clin Lab Anal,2018, 32(7): e22447.[8] KAHLBERG A, RINALDI E, TSHOMBA Y, et al. Volumetricanalysis of aneurysm thrombosis after thoracic endovascularaortic repair predicts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platelet count andcoagulation parameters[J].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8,59(3): 419-427.[9] VAGDATLI E, GOUNARI E, LAZARIDOU E, et al. Plateletdistribution width: a simpl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marker of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J]. Hippokratia, 2010, 14(1): 28-32. [10] YALCINKAYA E, CELIK M. Evalua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by platelet volume indices[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17(15): 2127.[11] MENG W, LIU S, LI D, et al.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 B is upregulated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orticdissection[J]. J Vasc Surg, 2018, 68(6S): 3S-13S.[12] IHARA A, MATSUMOTO K, KAWAMOTO T, et al.Evaluation of platelet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J].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 2005, 34(6): 269-273.[13] MASASHI T, KOJI K, HIDEO A, et al. Platelet dysfunction in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evaluated by the laser light-scatteringmethod[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6(3): 837-841. [14] HOLGER E, NABER C K. Value of plasma fibrin D-dimers fordetec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4): 804-809.[15] LIU Y, HAN L, LI J, et al.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in acuteaortic dissection: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J]. J CardiothoracSurg, 2017, 12(1): 50.[16] LIU J, SUN L L, WANG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ibrinoge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A acuteaortic dissection[J]. Am J Emerg Med, 2018(36): 741-744.收稿日期:2021-01-15;修回日期:2021-04-05(本文编辑:高天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韦莲莲,王岳松,邵旭武,董学滨,王学忠,樊琴(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 要:目的 观察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房颤新型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和评价

Warfarin
6022 71.6 63.3 2.1
30.9 37.0 32.1 19.8 16.1 31.9 40.6 51.4
Stroke or Systemic Embolism
Dabigatran better
Warfarin better
Cumulative Hazard Rates 0.0 0.02 0.04 0.06 0.08
p 0.005 0.67 0.05 0.66
*Net Clinical Benefit includes vascular events, death and major bleed
Common Adverse Events
Adverse events occurring in >5% of any group
• 生物利用率为6.5%,半衰期为12-17小时,经肾脏 排泄率为80%
• 临床应用中不需要严密旳剂量监控 • 虽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不宜用于精确量化达
比加群旳血浆浓度,但在紧急情况可用于判断是 否抗凝过分
RE-LY: A Non-inferiority Trial
Atrial fibrillation ≥1 Risk Factor Absence of contra-indications 951 centers in 44 countries
p < 0.002
p < 0.001
Stroke Incidence (%)
2
0
AFASAK 58% 7– 81
SPAF
67% 27– 85
BAATAF
86% 51– 96
CAFA
42% -68– 80
SPINAF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张帆;宋沧桑【期刊名称】《海峡药学》【年(卷),期】2016(028)002【摘要】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st commom and serious arrhythmia,stroke is its most commom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Oral anticoagulants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treat the complication of AF.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can conquer the disadvantage of Warfarin.Many clinical tests have verified the efficacy in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but the ADRs of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were found also,such as bleeding and liver injury.Here pro-gress in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was reviewed.%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手段。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发克服了华法林治疗窗窄、需要长期监测INR的弊端,但也有许多临床试验在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的同时,验证和发现了出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3页(P94-96)【作者】张帆;宋沧桑【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昆明650011;云南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昆明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相关文献】1.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何源(综述);窦克非(审校)2.非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华法林PK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J], 田国祥;张薇;武云涛;魏万林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 [J], 宋鑫宇(综述);唐惠芳(审校)4.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抗凝治疗进展 [J], 刘梅军;许轶洲5.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调查研究 [J], 张海全; 叶茂清; 李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运用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运用孙劼;冯力;冯涛;李飞;董剑廷【摘要】目的探究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04±0.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90±2.70)s,观察组INR为(1.03±0.10)、APTT为(40.60±2.00)s;治疗后,对照组INR为(2.26±0.60)、APTT为(43.80±3.10)s,观察组INR为(2.61±0.90)、APTT为(47.90±2.90)s;两组患者治疗后抗凝指标均有效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用达比加群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无附加的不良反应出现,值得在心内科治疗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7(012)007【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达比加群酯【作者】孙劼;冯力;冯涛;李飞;董剑廷【作者单位】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非瓣膜性房颤作为一种较为多见的心律失常病症,是目前心脏病学中一直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苗靖文;郭涛【摘要】房颤是常见而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房颤的病因也在变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代心脏瓣膜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
房颤患者因各种不适反复住院,引发心衰、卒中、猝死使房颤患者病死病残率高,远期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
房颤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窦律患者更是高出17倍。
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则致死致残率剧升,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做一综述。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and persistent atrial arrhythmia. With the aging of the social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AF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cause of AF is also changing, and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ve been the main cause of AF instead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 Owing to the patients with AF due to a variety of discomfort repeated hospitalization, heart failure, stroke, sudden death, the rate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F and the long-term prognosis is worse than that of non-atrial fibrillation. AF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the world. Stroke i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 5.6 times that of non-AF, a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valvular AF is 1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sinus rhythm. Onceischemic stroke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AF, the rate and disability is rising rapidly.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9【总页数】4页(P55-57,115)【关键词】房颤;卒中;抗凝治疗【作者】苗靖文;郭涛【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3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特点是极快而杂乱的电活动使心房丧失舒缩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应用现状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方法通过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治疗中的地位,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不同类型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研究。
结果抗凝治疗被认为是非瓣膜病性房颤预防与治疗中最有效的手段,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标签: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非瓣膜病房颤;应用现状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相比高出5~6倍,还会使已发生卒中的患者病情加重,半数以上的房颤患者致残致死[1]。
非瓣膜病性房颤(NV AF)是因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非瓣膜病诱发的房颤,其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非瓣膜病患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2014年发布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3]中认为,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1我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房颤的预防与治疗中,口服抗凝药物(OAC)都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4]。
在房颤的治疗中,不管是瓣膜病房颤抑或非瓣膜病房颤,抗凝治疗中,最常体积的药物是华法林,其也被认为是循证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药物,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认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之后,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幅度可以达到64%,全因死亡率也可降低26%左右[5]。
2010年ESC颁布的房颤治疗指南[6]中不仅发布最新CHA2DS2-V ASc血栓栓塞风险评分系统,而且进一步确定了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其治疗范围。
但在治疗中存在个体差异性较差,药物之间以及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多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各项凝血指标进行较为频繁的监测,避免因华法林的使用而造成出血现象,这也是其在临床实践中总体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中,华法林的使用率约在40%~50%,而在我国大大降低,仅有2%。
同时,2011年的ESC年会上发布的关于房颤治疗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栓栓塞高危房颤人群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10.0%,与欧美及其他亚洲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在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调查结果中,也明显发现其抗凝治疗的情况较为严峻,其中华法林的应用率在30%左右。
2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病房颤
新型口服抗凝药因其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在抗凝治疗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
但是,目前尚无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价,应用
中的部分临床问题也尚不十分明确。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医生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充分的认识,方可保证其合理使用[8]。
2.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抗凝机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能够弥补华法林在应用中的缺陷,目前已经问世的药物包括了直接因子Xa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不同种类的抗凝药物,其都有治疗窗较宽、使用中的禁忌少(与其他种类的药物或者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无法频繁进行实验室监测、可以通过口服给药、药代动力学稳定、给药剂量固定剂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且失效速度快,应用安全性好等优点[9]。
不同种类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作用靶点不同,抗凝机制也有差别,如利伐沙班、依度沙班、阿哌沙班等直接因子Xa抑制剂,均以Xa因子为靶点,具有高选择性,可以通过抑制Xa因子实现减少凝血酶形成,促进凝血时间延长的目的[10]。
而达比加群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可以作用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上的特异结合位点,发挥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的作用,进而使纤维蛋白含量降低,凝血网络中断,血栓形成受阻;同时,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还能够发挥可逆抗凝作用,从纤维蛋白与凝血酶的结合体上发生解离[11]。
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包括非瓣膜病房颤在内的多种疾病中都可以发挥良好的抗凝效果,如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且在有限的临床实践研究中,都表现出较高的有效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2.2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应用Ruff CT等[12]采用随机试验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发现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药都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体循环栓塞患者的危险性,平均下降程度为1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8%,同时全因死亡率也降低了10%,与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提示其抗凝效果不逊于华法林,甚至略高。
而Granger CB等在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13],则发现,其均有腹泻、消化不良、咳嗽、胸背痛、眩晕、咽喉炎、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关节疼痛、下肢水肿、全身乏力、泌尿道感染、肝胆道疾病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但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而抗凝药安全性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出血风险评估中,则可见新型口服抗凝藥显著降低的情况,提示其总体的安全性[14]。
3讨论
本文通过对非瓣膜病房颤的治疗现状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治疗有效率佳,安全性好,可以弥补华法林应用的缺陷,在有限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无特异性拮抗剂等,使其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顾虑[15],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针对性的拮抗剂也会满意临床应用的需要,临床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田国祥,张薇,武云涛,等.非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华法林PK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1):117-119.
[2] OgataK,Mender-Harary J,Tachibana M,et a1.Clinical safety,olerahility,pharmacokinetics,andpharmacodynamics of the novel actor Xa inhibitor edoxahan in healthy volunteers[J].J Clinhacmacol,2010,1(50):743-753.[3]中国心血管病杂志血栓循证工作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4,42(5):362-364.
[4]钱方毅.心房颤动口服抗凝药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6):473-475.
[5]劉泽霖.静脉血栓栓塞症长期抗凝治疗的基本概念与实施[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1):5-8.
[6]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Camm A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10,31(19):2369-429.
[7]郑晶,夏云龙,杨延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相关性出血的处理策略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7):144-146.
[8]张运剑,王晓芳.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2014,16(1):30-32.
[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代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专家工作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14,18(5):321-328.
[10]王佳旺,曹绪芬.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2(z2):207-209.
[11]Shurrab M,Morillo CA,SchulmanS,eta1.Safety and efficacy of dabigatran compared with warfari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meta-analysis[J].Can J Cardiol,2013,21(29):1203-1210.
[12]Ruff CT,Giugliano RP,Braunwald E,et 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with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ms[J].Lancet,2014,383:955-962.
[13]Granger CB,Alexander JH,McMurray JJ,et a1.Apixah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11,3(365):981-992.
[14]宋文奇,赵梦华,徐宝元,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3):138-139.
[15]王佳旺,曹绪芬.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6):404-406.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