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研究进展王丹;张家美【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kind of common arrhythmia,may cause stroke,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ssociated stroke can lead to severe consequences. Oral warfari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but its therapeutic window is narrow,is easy to interact with a variety of foods and drugs.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including dabigatran etexilate,rivaroxaban,apixaban,edoxaban,betrixaban overcome many shortcomings of warfarrin,have better effect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stroke and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is possible to become the new choice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卒中,且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危害严重。

口服华法林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华法林治疗窗窄,且易与多种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整体人群患病率接近1%。

根据美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推算(美国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3亿人口中有房颤患者560万),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

房颤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接近10%.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颤患者人数也将急剧增大。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较冠心病更差。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因血栓栓塞而致残致死,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占15%- 25%。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每年达5%,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每年脑卒中再发风险为12%。

房颤使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使房颤血栓栓塞的危险降低约2/3。

欧美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强度应维持在国际标准比值(INR)2。

0-3。

0,INR高于3.0出血并发症增加,低于2。

0则不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降低脑卒中的作用,但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其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果不足20%.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均不如华法林,指南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氧化型维生素K的还原,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发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

然而华法林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房颤患者抗凝的普及和疗效.首先,华法林的主要缺陷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

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频繁的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食物、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抗栓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从而要求患者必须频繁监测INR,以确保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即有效抗凝时间达到60%以上才会获益。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一种直接口服抗凝血酶(DTI)。

它与传统的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相比,没有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无需密切监测,因此方便易行,且减少了患者的风险。

也没有给患者带来所需的复杂性,避免了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常常发生的药物副作用。

替格瑞洛自上市以来,备受临床医生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替格瑞洛对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S)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ACS,替格瑞洛被用来减轻心肌缺血和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同时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血栓重塑的影响。

替格瑞洛还具有极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在高度危险的ACS患者中发挥出广泛的防治效果。

在心房颤动 (AF) 防治方面,替格瑞洛可以作为第一线防治以减少栓塞的发生率。

它的促进凝固功能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降低卒中发生率,并且减少卒中后脑损伤的大小。

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可以显著降低AF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卒中的发生率,甚至在长期服用时也能维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替格瑞洛在大动脉病变、静脉血栓栓塞病以及心力衰竭治疗中也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效果。

替格瑞洛的抗血栓作用能够预防大动脉狭窄和血管内膜剥脱,同时也可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与栓塞事件的发生。

在心衰的治疗中,替格瑞洛不仅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还可以减轻神经内分泌反应,缓解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总的来说,替格瑞洛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口服抗凝药物,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的特殊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同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随着替格瑞洛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加强。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使其成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和非瓣膜性房颤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的功效、安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替格瑞洛的药理作用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血栓形成。

与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和肝素类药物相比,替格瑞洛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也不受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治疗起来更加方便。

二、替格瑞洛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替格瑞洛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与华法林相比,替格瑞洛能够显著减少静脉血栓再发和死亡率,同时还能减少出血风险。

替格瑞洛还具有更快的药效作用和更短的半衰期,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替格瑞洛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替格瑞洛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替格瑞洛能够在降低血栓栓塞风险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并且替格瑞洛不需要长期的INR监测,给患者带来了更便捷的治疗体验。

替格瑞洛已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五、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虽然替格瑞洛在静脉血栓栓塞症和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替格瑞洛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进行定期监测。

在特定的手术和创伤情况下,替格瑞洛的应用也需要谨慎。

未来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观察,以全面评估替格瑞洛在不同人群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抗凝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1 血小板抑制剂2.2 抗凝剂2.2.1 直接抗凝剂2.2.2 间接抗凝剂3: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3.1 传统抗凝药物研究3.1.1 口服抗凝药物3.1.2 静脉注射抗凝药物3.2 新型抗凝药物研究3.2.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3.2.2 抗凝酶抑制剂3.2.3 抗因子Xa药物3.2.4 其他新型抗凝药物4: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4.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1.1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4.1.2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4.1.3 罕见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2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4.2.1 出血4.2.2 肝功能损害4.2.3 肾功能损害4.2.4 药物相互作用4.3 抗凝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4.3.1 剂量调整4.3.2 患者筛选4.3.3 遗传因素的影响5:抗凝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研究领域的展望5.2 新药研发的方向6:结论7:参考文献附件:本文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口服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口腔途径摄入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华法林、达比加群酮等。

2:静脉注射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静脉途径注射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指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

4:抗凝酶抑制剂:指通过抑制凝血酶前体的活化过程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华法林、香豆素等。

5:抗因子Xa药物:指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的因子Xa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利伐沙班、伊早等。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张帆;宋沧桑【期刊名称】《海峡药学》【年(卷),期】2016(028)002【摘要】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st commom and serious arrhythmia,stroke is its most commom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Oral anticoagulants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treat the complication of AF.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can conquer the disadvantage of Warfarin.Many clinical tests have verified the efficacy in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but the ADRs of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were found also,such as bleeding and liver injury.Here pro-gress in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was reviewed.%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手段。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发克服了华法林治疗窗窄、需要长期监测INR的弊端,但也有许多临床试验在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的同时,验证和发现了出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3页(P94-96)【作者】张帆;宋沧桑【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昆明650011;云南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昆明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相关文献】1.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何源(综述);窦克非(审校)2.非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华法林PK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J], 田国祥;张薇;武云涛;魏万林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 [J], 宋鑫宇(综述);唐惠芳(审校)4.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抗凝治疗进展 [J], 刘梅军;许轶洲5.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调查研究 [J], 张海全; 叶茂清; 李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2009

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2009

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作者:wangyu 科研信息来源:文献资料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09-12-14[关键词]:抗凝药,临床应用,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阿加曲班传统抗凝药物主要有三类:维生素K阻滞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维生素K阻滞剂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已在临床使用超过50 年,但存在很多局限性:起效延缓、安全窗窄、受饮食影响、频繁的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及剂量调节、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大出血不少见等, 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抗凝药物,由此加速了新型抗凝药研发的步伐。

近年来已涌现出许多以凝血过程中特定的凝血因子或凝血步骤为靶目标的新型抗凝剂(表1)。

传统抗凝药物(肝素和华法林)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而新型抗凝药主要特点是针对单个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不存在与食物或药物的交叉反应,药物起效快,抗凝效果可预测,不良反应少。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的形成是凝血过程的中心环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与凝血酶的活化位点结合而抑制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抑制活化因子V(FVa)、活化因子Ⅷ (FNa)、活化因子Ⅸ(FIX a)、活化因子ⅩⅢ(FⅩⅢa)以及血小板激酶活化受体。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很少与血浆中的其他蛋白结合,因此其抗凝效果可以预测。

1.1 水蛭素水蛭素最初是从医用水蛭的唾液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有65个氨基酸的多肽,它与凝血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无特异的阻滞剂,静脉注射后半衰期为60 min,皮下注射后为120 min。

主要由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

水蛭素的抗凝作用可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 TT)进行监测。

1.2 重组水蛭素(来匹卢定, 1ep irud in)重组水蛭素能与凝血酶以1∶1比例形成高亲和力、不可逆的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凝血活性。

静脉注射给药血浆半衰期为0.5~1 h,通过肾脏清除,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凝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里,抗凝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药物和疗法。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DOACs相比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快速起效、无需经常监测、副作用少等。

大量研究表明,DOACs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媲美甚至更好的效果。

除了DOACs之外,一些新型抗凝药物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选择性凝血因子抑制剂、抗凝酶等。

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安全性,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化治疗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针对患者的遗传特征和代谢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抗凝治疗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比如,联合应用多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

另外,一些新型的治疗装置,如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药盒等,也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便利。

总的来说,抗凝治疗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药物、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然而,也需要注意,抗凝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出血风险、药物相互作用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抗凝治疗领域会有更多的新突破,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带来更多希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抗凝应用不足
▪ 由于华法林应用的挑战,尽管指南推荐,仍旧近一半华法林适合的患者接受阿司匹 林或不接受抗栓治疗
▪ 在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许多患者INR未在合适范围导致治疗不佳或停止治疗
~20%1,2 CHADS2=0 ASA or不治疗3
50%-60%
接受华法林治疗
1,4,5
~45%1,2 CHADS2≥2 华法林3
华法林抗凝机制
(抑制肝脏合成IIa、VII、IX、 X、 蛋白C 蛋白S)
内源性凝血途
X径IIa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XIa
×IXa
×蛋白C/蛋白S
×Xa ×IIa
纤维蛋白原
Dunn CJ, et al. Drugs. 2000(60) 1: 203-237
纤维蛋白
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 Ⅶ Ⅸ Ⅹ
64
62
未进行抗栓治疗 65
19
13 11
28 23
20 15
10
%
0 卒中前
卒中后 住院期间
卒中后 3个月
卒中后 12个月
总体
图:房颤患者卒中前后抗栓治疗的情况(n=499);该图中的数值是基于入选患者总数的百分比。
CHINA QUEST是在中国37个城市、62个中心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入选了4782例缺血性脑卒中 的患者。本研究从中筛选了499例有房颤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有12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根据抗栓治 疗的方法分成三组:未进行抗栓治疗组、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
Int J Stroke. 2011 Dec 14. doi: 10.1111/j.1747-4949.2011.00716.x.
中国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INR达标率较低
华法林在治疗范围内的患者
仅18%
未检测INR 16.70%
INR 2.0~3.0 18.2%
INR<1.5 44.7%
Hu et al, 2008
IINNRR<<22..00 ININRR22..00~~33..00
101000%%
*
90%
8800%%
70%
6600%% 54
44
50%
4400%%
30%
2200%%
10%
0%0% 北北美美 南南美美
P ≤0.005 vs. 北美
*
67 西西欧欧
59 东东欧欧
47 中中东东
*
40
非非洲洲
*
34
印印度度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治疗的核心策略
房颤的自然进程和处理策略——欧洲2012房颤处理指南
基础疾病的治疗——“上游治疗”
抗凝治疗
室率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 消融
转复
无症状 阵发
AF 持续
长期持续 永久
ESC GUIDELINES. 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70%
6600%%
50%
*
4400%%
*
**
*
30%
2200%%
10%
*
00%% 北 北美美 南南美美 西西欧欧 东东欧欧 中中东东 非非洲洲 印印度度 中 中国国 亚亚洲洲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房颤领域REGISTRY的结果发布
抗凝药物使用达标率:严重不足
基于三个最近的INR控制情况(%)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 研究新进展
Consequenc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卒中合并房颤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
NASIS 2004队列研究(n=2175)
死亡率(%)
短期
P<0.001
P=0.01
长期 P<0.001
Y. Schwammenthal et al. Int J Cardiol. 2010 Sep 17. [Epub ahead of print]
+~35%1,2
CHADS2=1 ASA or 华法林3
40%-50% 未接受 华法林治疗1,4,5
~30% 患者1年内 停止华法林治疗 8
~50% 患者 INR控制在适当的范围6,7
10%-25%
未治疗1,4,5
20%-30%
应用 ASA治疗1,4,5
1. Nieuwlaat R et al. Eur Heart J. 2006;27:3018.3026. 2. Lip GYH et al. Chest. 2009;137:263-272.
*
36
中中国国
IINNRR>>3.30.0
*
38
亚亚洲洲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房颤领域REGISTRY的结果发布
CHINA QUEST研究:房颤患者,在卒中发生 前后,抗凝比例均非常低
80
70
患 者
60
所 占
50
百 分
40
比 ( 30
54 38
) 20
10 8
华法林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70
卒中伴房颤与致残率
卒中后严重残疾发生率(%)
Lin et al. stroke 1996
卒中后(月)
房颤患者 是预防卒中危机的关键人群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
房颤患者是
预防卒中危机的 关键人群
房颤导致了全球约15~20%的卒中 房颤所致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升高 亚太地区房颤患者数量庞大
房颤患者的数量预计还会上升
应用率低:受益绝对数少! 达标率低:疗效打折扣!
Hart RG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7;146:857–67
全球房颤 REGISTRY研究 - 2011 ESC发布
47个国家;163个中心;15174例患者
= 参与的国家
地区
北美
中心(个) 18
患者(例) 1802
南美 23 1127
活性 结合于磷脂表面
华法林
蛋白S 蛋白C
1.KO-reductase- warfarin 敏感 2.K-reductase -warfarin 相对抵抗 8
华法林时代为房颤卒中预防带来了希望与失望
希望 与安慰剂相比,华法林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达64%
失望 诸多局限性限制了华法林的临床使用
• 存在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需要频繁调整剂量 • 治疗窗(有效与出血间剂量范围)窄 • 需要频繁监测INR(就医、抽血) • 代谢的基因多态性 • 起效慢需与注射抗凝药物重叠使用
西欧 19 1975

东欧 22 2536
中东 8
896
非洲 20 1089
印度 22 2520
中国 20 1951
亚洲 11 1278
全球房颤 REGISTRY研究: 房颤抗凝治疗现状堪忧,我国更为突出
既往有房颤病史的患者,CHADS2 ≥2者给予OAC
90%
8800%%
*P ≤0.005 vs. 北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