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师角度看抗凝药物新进展

合集下载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血栓形成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之一,而抗凝治疗是防治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抗凝治疗中,传统的华法林及其类似物质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应用的主体。

但是,由于其副作用大、使用复杂等因素,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日趋成熟,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

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新型抗凝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种新的血栓治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酶凝血酶。

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安全性较高,不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2. 奈替肝素奈替肝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收缩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激肽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实现抗凝作用。

奈替肝素的优点在于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较小。

3. 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是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得以推广应用。

这些新型华法林类药物不仅抗凝效果强,而且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二、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在实践中,新型抗凝药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上,新型抗凝药物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1. 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类最需要抗凝治疗的人群,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2. 手术后患者手术后患者需要在术后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传统医学中使用的华法林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新型抗凝药物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手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更为安全和有效。

3. 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容易出现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

对于这类人群,传统的抗凝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更大,而新型抗凝药物则在抗凝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更为优越。

三、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血栓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步,为新型抗凝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在房颤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栓塞风险,这也是房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抗凝是房颤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难以控制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问题,也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和像素华片,其中各有不同的机制和适应症。

这些药物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证实了其在防止房颤患者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OACs是一类可以直接靶向血液凝固系统的抗凝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血浆中的凝血酶、凝血因子或其受体等方式,达到抗凝的目的。

当前,市场上已有四种DOACs,分别是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比伐卢定,每种药物也具有一个特定的适应症和剂量。

在强调实用性和便利性的同时,DOACs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重要选择。

相比传统的华法林,DOACs对于剂量调整、检测和出血的管理等方面要更方便。

此外,DOACs的半衰期短,不能累积在体内,也使得应用DOACs的患者更容易在需要时停止药物治疗。

大型实证研究已经证明,DOACs在预防栓塞和降低安全性风险方面优于华法林。

例如,2011年的ROCKET-AF试验就表明,达比加群在预防房颤患者栓塞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且其安全性更好。

而利伐沙班也在荷兰COOL-AF研究中证实其优于化疗级别的华法林。

目前,DOACs已经成为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首选口服抗凝药物。

像素华片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其通过直接抑制十二烷基胺基乙基双积石酸反应的活性,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动物研究显示,像素华片可降低激活的凝血因子和栓形成,且在减少出血和注射用肝素的情况下,可降低它们与华法林治疗患者的比较。

但由于目前像素华片的应用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长期疗效和副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总的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一种更方便、更安全、效果更好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方法。

血栓治疗的新突破药物疗法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突破药物疗法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突破药物疗法的最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血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课题,血栓的形成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血栓治疗方法。

近年来,新的药物疗法在血栓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本文将介绍其中的最新成果。

一、抗凝药物的发展抗凝药物是目前血栓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预防血液凝结来阻止血栓的形成。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抗凝作用不稳定、副作用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积极进行研究,近年来开发出了一批新型抗凝药物。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

相比传统的抗凝药物,DOACs具有作用快、副作用轻、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此外,DOACs还具有较小的变异性,能更好地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DOACs在血栓治疗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新型溶栓药物的应用溶栓药物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溶栓药物进行不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在新型溶栓药物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代表。

相比传统的溶栓药物,r-tPA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效果,能够更准确地作用于血栓,达到更好的溶解效果。

此外,r-tPA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其他溶栓药物,如直接抑制血栓蛋白酶的新药物、改良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等。

这些新型溶栓药物将为血栓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三、创新技术的应用血栓治疗的新突破不仅仅体现在药物疗法上,还涉及到创新的技术应用。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在血栓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治疗效果。

其中一项突出的技术是经导管溶栓技术。

通过经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导入血栓部位,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溶栓效果。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张少丽柳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545200【摘要】随着血栓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升,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关于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也逐渐深入,更进一步对不同抗凝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有详细了解。

本文综述目前抗凝药物临床研究文献,探析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状。

【关键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血栓是因为患者血管腔内,其血液发生凝固或者是血液中有些有形成分发生粘集问题形成的,一般情况下血栓的组成是沉积的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陷入的红细胞或者是集聚的白细胞,属于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作用变化过程。

目前血栓疾病已经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血栓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则是抗凝药物。

其中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有普通肝素、华法林以及低分子肝素等等,同时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广泛了解。

目前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凝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各具特点,同时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

本文重点综述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1、肝素类抗凝药物在人体中肝素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在临床应用最早的也就是肝素类抗凝药物,一开始由动物体内提取而得,之后逐渐出现人工合成。

其作用机制则是增加抗凝血酶III和凝血酶的亲和力,以此对内源性凝血通活通路产生阻止作用,起到抗凝效果。

其中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均不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对妊娠妇女和胎儿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1 普通肝素普通肝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差和抗凝效果稳定性不高的特点。

但是其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具有良好效果。

其中王瑜等在临床研究中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尿蛋白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同时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也得到显著改善,早期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不但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王志勇等则在临床研究中对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年龄大、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小、合并冠心病、肝素初始剂量大、三酰甘油低、纤维蛋白源低以及不饮酒、不吸烟患者更容易达到肝素化,同时其也是影响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单因素,年龄和肝素起始剂量对其肝素化具有正性作用,其余因素则对肝素化具有负性作用。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习惯改变,血栓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抗凝血药物是一类能够阻止血液在血管内凝结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中风、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本文将从抗凝血药物的现状以及研发动态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抗凝血药物现状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药,能够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的效果。

常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心房颤动以及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但是这种药物易于引起出血,尤其是在剂量控制不好的时候。

(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消炎药,有很好的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常用于心脏病、中风、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不过,对于深静脉血栓等病症,阿司匹林的疗效并不太明显。

(三)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是常见的注射用抗凝药。

它们能够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凝血酶不能进一步形成,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急性心虚血、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注射用药的方法不方便,还有可能发生出血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副作用。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传统药物不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很好的体外生物学和临床试验表明,既能够保持一定的抗凝效果,同时又能够保证安全性,具有口服、剂量稳定、药物间互相不干扰等优点。

近年来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二、抗凝血药物研发动态抗凝血药物的研发始终是一个高新领域。

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提高抗凝血药物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验证,确保新药能够顺利上市。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例如,利用大分子蛋白质技术,研发出了新型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剂和抗凝血酶剂。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抗凝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1 血小板抑制剂2.2 抗凝剂2.2.1 直接抗凝剂2.2.2 间接抗凝剂3: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3.1 传统抗凝药物研究3.1.1 口服抗凝药物3.1.2 静脉注射抗凝药物3.2 新型抗凝药物研究3.2.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3.2.2 抗凝酶抑制剂3.2.3 抗因子Xa药物3.2.4 其他新型抗凝药物4: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4.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1.1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4.1.2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4.1.3 罕见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2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4.2.1 出血4.2.2 肝功能损害4.2.3 肾功能损害4.2.4 药物相互作用4.3 抗凝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4.3.1 剂量调整4.3.2 患者筛选4.3.3 遗传因素的影响5:抗凝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研究领域的展望5.2 新药研发的方向6:结论7:参考文献附件:本文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口服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口腔途径摄入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华法林、达比加群酮等。

2:静脉注射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静脉途径注射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指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

4:抗凝酶抑制剂:指通过抑制凝血酶前体的活化过程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华法林、香豆素等。

5:抗因子Xa药物:指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的因子Xa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利伐沙班、伊早等。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凝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里,抗凝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药物和疗法。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DOACs相比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快速起效、无需经常监测、副作用少等。

大量研究表明,DOACs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媲美甚至更好的效果。

除了DOACs之外,一些新型抗凝药物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选择性凝血因子抑制剂、抗凝酶等。

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安全性,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化治疗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针对患者的遗传特征和代谢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抗凝治疗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比如,联合应用多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

另外,一些新型的治疗装置,如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药盒等,也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便利。

总的来说,抗凝治疗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药物、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然而,也需要注意,抗凝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出血风险、药物相互作用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抗凝治疗领域会有更多的新突破,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带来更多希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一、传统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使用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2、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治疗窗窄,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等并发症。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剂量。

2、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

它们通过直接抑制 Xa 因子的活性来阻断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口服方便、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时,仍需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₂DS₂VASc 评分≥2分的男性和≥3 分的女性,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快速吸收:口服2-4小时达Cmax
15
16
利伐沙班的循证依据
17
出血类型 大出血或有临 床意义的非大 出血复合终点 大出血
申办者分析
P值
FDA分析 申办者分析 FDA分析
风险比(HR)
1.56 1.3 3.0 1.8 1.6 1.3 1.17 1.1
95%可信区 间 1.2-1.9 1.0-1.5 1.4-6.2 0.94-3.6 1.1-2.1 1.0-1.7 1.0-1.4 0.9-1.2

直接因子Xa抑制剂


多次用药后无蓄积,与剂量呈正比的 PK/PD 健康青年人T1/2为5–9 h, 老年人11–
小分子抑制剂,无需辅助因子

抑制各种状态的因子Xa (血浆 13h 中游离的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2/3 经肝胆代谢,1/3 肾脏原形排出。 中结合的和纤维蛋白中的因子Xa)

18
<0.0001 0.039 0.0037 0.078 0.0035 0.063 0.0226 0.26
大出血(包括 手术部位)
FDA分析 申办者分析 FDA分析
任何出血事件
申办者分析
FDA Xarelto (Rivaroxaba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rugs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March 19, 2009 /downloads/AdvisoryCommittees/CommitteesMeetingMaterials/Drugs/CardiovascularandRenalDrugsAdvisoryCommittee/UCM143660.pdf
血浆凝血级联反应 血栓素A2 促凝血酶原 Factor Xa TRA 凝血酶
ADP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GP IIb/IIIa 构象激活 血小板聚集 希美加群 达比加群 GP IIb/IIIa 抑制剂 阿昔单抗/依替巴肽
AT
水蛭素类 比伐卢定 阿加曲班
纤溶酶原
纤溶酶
血栓
5
6
药物
机制
Ⅹa+Ⅱa(1:1) 依赖AT Ⅱ,Ⅶ,Ⅸ,Ⅹ (蛋白C,S) Ⅹa+Ⅱa(>) 依赖AT Ⅱa Ⅹa,依赖AT Ⅱa Ⅹa
1930s
1940s
1980s
普通肝素 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
1990s
静脉直接凝 血酶抑制剂
2002 2004 2008
静脉间接 Ⅹa抑制剂 口服直接凝 血酶抑制剂 口服直接 Ⅹa抑制剂
有效,安全,单靶点,直接,方便!
7
药物
优点
缺点
华法林 有效(当INR最佳时);口 用药初始阶段有过性高凝倾向; 服;无肝素诱导血小板减 进行凝血功能监测;起效慢; 少的风险 治疗窗狭窄;与药物或食物相 互作用多;基因多态性 普通肝 起效迅速 素 注射或输注;个体差异,治疗 窗窄;有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 减少的风险;需要血小板监测
从药师角度看抗凝药物新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许东航

从药师角度看新抗凝药物的特征 从指南角度看新抗凝药物的取舍

2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机制
3

血小板经过3个步骤,促使血栓形成 ◦ 粘附 ③ 激活的血小板不断聚集,在受 ◦ 激活 损部位聚合成由激活的致血栓性血 ◦ 聚集 小板膜构成的块状物
9
达比加群酯的胶囊剂型
10

Pooled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III programme of dabigatran etexilate
◦ RE-MODE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40 mg enoxaparin once daily ◦ RE-MOBILIZ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noxaparin 30 mg twice daily ◦ RE-NOVAT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40 mg enoxaparin once daily
优点

口服 固定剂量(qd) 疗效优于依诺肝素 无须调整剂量,无须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无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
不足
在单个研究中,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但未 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在荟萃分析中,利伐沙班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要高于依诺肝素组
无特异性拮抗剂
1.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Product_Information/human/000944/WC500057108.pdf 2.
N Engl J Med. 2009 Sep 17;361(12):1139-51 Circulation. 2013 Feb 5;127(5):634-40
1
2
优点

口服 固定剂量(qd) 疗效及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 无须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无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
不足
无特异性拮抗剂
Enoxaparin regimen Dabigatran (220 mg) 21.3 3.0 1.4 Relative risk,* (95% CI) 1.05 (0.87−1.26) 0.94 (0.61−1.44) 0.94 (0.51−1.75)
11
Total VTE , % Major VTE, % Major bleeding, %
Khoo CW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9;63:630–41; Granger CB et al. N Engl J Med 2011;365:981–92; Connolly SJ et al. N Engl J Med 2011;364:806–17
21
Any
低分子 有效且安全,快速起效; 注射;有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 肝素 可预期,治疗窗广 减少的风险;不同给药剂量
磺达肝 无确切的肝素诱导血小板 注射;可能增加大出血 葵钠 减少的风险;起效迅速; 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8

强效、可逆性、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 通过特异性阻挡凝血酶活 性发挥强效抗血栓疗效 口服,前体药物 起效迅速,2小时达Cmax T1/2: 12-17小时,2~3天 稳态 >80%经肾排泄
活性的人体特异的代谢产物或 循环代谢产物
20
阿哌沙班是高选择强效Xa抑制剂


生物利用度>50% 半衰期为9–14小时 经CYP3A4在肝脏代谢 – 排泄途径:经肾脏(~25%) 经肠道(~70%)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III期研究 – ARISTOTLE (vs. 华法林) – AVERROES (vs. 阿司匹林)
不影响吸收
分布
进食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 吸收
率:87%
食物不影响阿哌沙班的吸收
阿哌沙班给药约3天后
达稳态血药浓度 终末半衰期约为12小 时 通过CYP-3A4代谢
代谢
消除 脏)代谢以及原型药物经胆汁和
消除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经肝
肾脏的消除

-肾脏清除约占总清除的27%
单次口服[14C]阿哌沙班后,血
浆、尿液和粪便中主要的药物 相关成分是原型药物(~ 70%)
阿哌沙班不会产生具有药理学

Frost C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21st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July 2007a; Geneva, Switzerland. P-M-664. Frost C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21st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July 2007b; Geneva, Switzerland. P-M-665. Frost C, et al. Can J Clin Pharmacol 2008;15 (3):e469. Abstract 102. Raghavan et al. Drug Metab Dispos 2009;37:74-81 Roser-Jones C, & Becker RC.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0; 29;141 - 146. Eikelboom J et al. Circulation 2010;121:1523-1532.
–轻度不调整剂量,重度剂量

疗效与剂量呈正比,且PK 具较强可重复性
–剂量增加,出血风险增加


酯酶介导的水解作用 –不依赖于P450途径
或食物相互作用
– P-gp诱导剂利福平

无需进行常规凝血监测
多次给药后无药物蓄积或 时间依赖性改变 应用达比加群酯150 mg 剂量组因不良反应导致停 药的发生率为21%, 最常 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
② 粘附的血小板被激活 ①
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粘
附在暴露的血管内皮下组织
Vorchheimer DA, et al. Mayo Clin Proc. 2006;81:59-68; Davies MJ. Heart. 2000;83:361-366.
4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
组织因子 阿司匹林 胶原
沙班类 戊糖 依诺肝素 普通肝素 AT
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分钟)禁用
13
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