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细条病,是世界性的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其病原菌属于黄单孢杆菌属细菌,病菌多从叶片气孔侵入,在水稻任何生育期均可出现病症。
病斑为短而细的窄条斑,条纹出现在叶脉间,对光观察,病斑呈现半透明、水渍状,后期变红色,条斑上菌脓数量很多,尤其在叶背上,干燥时不易脱落。
水稻细条病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水稻上唯一的检疫对象。
我国最初于1953年在珠江三角洲的番愚、中山、三水、东莞及海南岛发现。
自80年代以来,由于种子的南繁北运,病区的调种,且缺乏种子带菌的检测技术,以及种植感病的丰产杂优水稻品种,细条病的发生又迅速回升,1983年以来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市、区发生流行。
目前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及加强栽培管理,并辅以一定的化学防治。
因杂优水稻尚缺抗病组合,且病害发生面广而又分布不均,给种子检疫带来很大的困难;丰产稳定的栽培措施又较有利于病害发生,而化学防治则尚未有很好的特效农药。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 1 -。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该病害在凤台县较为普遍。
下面将介绍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细菌性条斑病在凤台县主要发生在水稻的苗期至抽穗期,几乎不会发生在水稻的成熟能力强的孕穗期。
该病害多在7月份左右开始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病害的发病有以下几个特点:(1)天气条件:细菌性条斑病好发于气温22~30摄氏度,湿度8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
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会大大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2)土壤条件:细菌性条斑病在酸性土壤中的发生率更高。
土壤酸化会导致水稻对病菌的抗性降低,易于引发病害。
(3)病原菌的传播:细菌性条斑病的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病残体传播。
受感染的种子和病残体会成为病源,引发新一轮的病害传播。
1. 合理施肥: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调整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和水稻的抗病能力。
注意避免氮素过量施用,以免增加病菌的生长速度。
2. 优质种子:选择健康无病、高度抗病的水稻种子,防止种子上带有病菌。
种子浸种前,可以用10%过氧化铜溶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漂洗,有助于减少病菌的传播。
3. 合理密植:控制水稻的密度,避免植株过密造成通风不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病害。
优化植株布局,增加通风通光,有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
4. 病害监测:定期巡查田间水稻的病情,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
病情轻微时,可以采用草药浸泡或喷洒生物农药,如红霉素等,对病害进行防治。
5. 病残体处理:病害发生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进行深翻处理,加速其分解,防止病菌滞留在土壤中。
6. 轮作休闲:合理进行水旱轮作,休闲期间进行田间管理,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在休闲期间,可以适时进行中耕、趟田、翻晒等措施,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排除能力。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主要与天气条件、土壤条件和病原菌的传播有关。
在防控方面,需要从肥料施用、种子选择、密植控制、病害监测、病残体处理和轮作休闲等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全面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水稻白叶枯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oryzae (Pso)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
下面将介绍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发生规律:1. 发病季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发生在稻季中后期,尤以拔节至孕穗期为主。
2. 发病条件: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等。
高温多湿的环境是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3. 病害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多呈长条状,宽约1-2毫米,初期呈黄绿色,后变为淡绿色或淡黄色。
病斑表面覆有明亮的胶状物,逐渐变黑,形成黑色条纹。
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优先选用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田间管理:保证水稻充足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加强田间通风,减少气温和湿度对细菌病害的影响。
3. 消毒种子:在播种前,将种子用10%过氧化钠溶液或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有助于减少种子携带细菌病害。
4. 避免连作:适当轮作水稻和其他作物,以避免连作引起的土壤病原体积累,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5. 病害监测和防病喷药:定期巡田,及时观察发现病害初期症状,如发现病害情况加重,可根据专家建议进行防病喷药。
6. 整地处理:种植前进行田间杂草整地,清除病残体和种子,并进行田间消毒,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7.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并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水稻的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8. 尽早除灾:若发现已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植株,及时将其除去并焚烧,以避免病害传播。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田间管理、消毒种子、避免连作、病害监测和防病喷药等。
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
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

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摘要】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该病害的症状及危害、病原特征、发病原因分析、防控技术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
病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斑块,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黄凋落。
病原微生物主要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于发生。
防控技术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良好田间管理、化学药剂喷施等。
防控效果的评价将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病原因,防控技术,防控效果,评价,现状1. 引言1.1 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六安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发生会给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边缘呈现水渍状,严重时病斑会融合形成大片。
这些病斑会导致叶片萎缩变形,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病原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受病原菌侵染的种子是发生病害的主要源头。
发病原因主要与气候湿热、土壤富含氮磷、密植催生病害等因素有关。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清除病源、合理施肥、适时灭菌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防控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控效果,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人们对该病害的认识,促进病害的有效防控。
2. 正文2.1 病害症状及危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经济重要的水稻病害,其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条斑状病斑,病斑呈现黄绿色,逐渐变为褐色,中间常有一条或数条纵行褐色纹,病斑边缘呈现不规则锯齿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
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
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
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症状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
病斑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长约1cm。
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
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cm,且病斑少,菌脓也少。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形成鱼籽状菌脓。
病原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 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菌体杆状,大小为 1.2μm×0.3~0.5μ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密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
最适生长温度25~28︒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细条病液化明胶和石蕊牛乳胨化能力稍强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它可产生3-羧基丁酮,以L-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在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0.001% Cu(NO3)2有抗性等特点可与白叶枯病菌相区别。
该菌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水稻细条病菌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根据病菌在IR26、南粳15、Tetep、南京11等4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差异,可将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约150个菌株分为强、中、弱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8%,且致病力与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凤台县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该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
本文将对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进行讨论。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导致叶片出现条斑状病征,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季节性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在水稻生长季节内发生,尤其是在稻花期和抽穗期,这是因为水稻在这个生长阶段叶片比较嫩,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染。
2.气象条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菌繁殖迅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会加剧。
3.种植条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还与水稻的种植条件有关。
土壤含水量过高、排水不良、施肥过量等因素都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针对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家通过育种技术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水稻品种,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并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施肥过量容易导致水稻生长过旺,叶片嫩绿,容易受到细菌侵染。
3.优化排水条件:改善土壤排水条件,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是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要措施。
如果土壤排水不良,会导致病菌聚积在水田中,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4.定期病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损失。
5.合理使用农药:对于大面积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块,可以使用适量的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季节、气象条件和种植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优化排水条件、定期病害监测和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凤台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其发生会导致水稻减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此病害,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一、病害发生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出现,尤其是在水稻生长期末阶段,也就是开花期和吐丝期。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比较严重。
细菌通过污染的种子或灌溉水进入水稻植株中,随后在秆、叶、花序等部位上形成暗绿色的斑点,斑点中心逐渐变白或黄,边缘呈现深绿色,难以确诊。
随着病害的加重,感染斑点会向下蔓延,最终导致水稻枯黄、减产甚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1. 种植健康干净的种子为了消除种子中的病原菌,我们需要对植物进行监视和下种时加以扫除。
选择健康、干净的种子,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2. 监测土壤质量合理管理土壤也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养分平衡、土壤通风、排水和保持适度的湿度,可以减少细菌的生长和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优良品种选用高抗性品种是预防细菌性条斑病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品种选育,我们可以采用良好的碳水化合物抗性、快速发育、提高种子抗性等方式来培育高抗品种。
4.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目前最流行的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有效的生物农药,我们可以抑制细菌菌株的生长,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科学管理田间防护科学管理田间防护,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接种有益微生物菌落和施用高效的肥料可以增强作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在综合使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持经济收益的目的。
水稻细条病,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细条病,附症状及防治方法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所引起的并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便是水稻细条病,也被叫做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该病多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除此之外,偏施氮肥、迟施氮肥、深灌、串灌、漫灌等原因也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在发病之后不仅会增加秕粒的数量,而且还会影响水稻抽穗灌浆并造成减产,因此需要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情进一步蔓延。
一、水稻细条病1、定义(1)水稻细条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所引起的并发生在水稻上的一种病害。
(2)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在发病后,秕粒会增多,而在危害严重时会影响水稻抽穗灌浆,甚至造成减产。
2、发生的条件(1)气候不良:该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最易发生流行,而在遭遇台风、暴雨、洪涝等不良气候之后,叶片上就容易有伤口,病菌便会趁机侵入并传播,使得该病爆发。
(2)种子带菌:若种子本身就带菌的话,也容易发生该病。
(3)田间管理不当:深灌、串灌、漫灌、偏施以及迟施氮肥等原因都利于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细条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症状(1)在刚开始发病时,可在叶片上看见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呈透明状,随后病斑便会沿着叶脉扩展,并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的细条斑,而且在上面能够看见许多露珠状的菌脓,颜色为蜜黄色。
(2)在发生严重时,条斑会合并在一起变成大块的枯死斑块,即使是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可以在病斑上看见蜜黄色的菌脓,菌脓色深量多且不容易脱落。
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在施肥的时候,需要合理的配合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基肥一般应以有机肥为主,在水稻生长后期需要慎用氮肥,平时还需要将田边的杂草清理干净,并严防秧苗淹水,以此来减轻病害。
②需要培育抗病良种并淘汰感病品种,同时还要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进行调种、换种,避免种子带菌。
(2)药剂防治①在播种前,用85%三氯异氰脲酸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随后洗净药液并催芽播种。
②一般可以用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25.9%植保灵水剂7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011-02-15] ·作者:·来源:
【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1.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异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1.1957
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1.)Bradbury 1968,Xant 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1.)Dye 1978
【分类地位】水稻条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细菌门(Gra cilicutes),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的稻黄单胞菌。
【国外分布】最早主要发生于菲律宾(1918年)。
目前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等国。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除为害水稻(Oryza sativa)外,还为害阔叶稻(ti folia)、茭白(Zizania aquatica)。
许多野生稻均可受侵染而发病,如O.barthii、O. brachyantha、O.breviligulata、O.eichingeri、O.glaberima、O.granulata、O.malamp uzhaensis、O.nivera、0.officinalfs、0.perrenis balungea、0.ridleyi、0.australiensis、0.spontanea等。
水稻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其分布范围仅次于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籼稻品种大多不抗病,为害很重,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典型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
病菌多从气孔侵入,还可由伤口侵入,病斑局限于叶脉间薄壁细胞,初为深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点,逐渐向上下扩展,成为淡黄色狭条斑,由于受叶脉限制病斑不宽,但许多条斑可连成大块枯死斑。
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脓很多,琥珀色,呈串珠状分布在条斑上,不易脱落。
水稻在苗期到孕穗期都可见到典型病状。
病菌侵染种子颖壳后,出现变色斑点,但很难与其他病害的斑点相区分。
【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条斑病菌短杆状,单胞,偶而成对,但不成链,单根极生鞭毛,能动,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氧。
生长最适温度25~28℃,最低温度8℃,最高温度38℃,28℃下生长良好,致死温度51℃,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淡黄色,圆形,光滑,全缘,凸起,黏性。
斜面上线性生长。
营养肉汤中,中度浑浊,后期有沉淀,表面环状生长,但不形成显著的菌苔。
在含有5%Nacl的肉汁胨中不生长,在孔氏和费美氏营养液中不
生长。
液化明胶、牛乳不凝结但可完全胨化,石蕊反应呈微碱性且使石蕊大部分还原。
硝酸盐不还原成亚硝酸盐,产生硫化氢和氨,但不产生吲哚。
葡萄糖、蔗糖、木糖和甘露糖发酵产生酸,乳糖、麦芽糖、阿戊糖、甘露糖醇、甘油和柳醇不产生酸。
固体培养基上不水解淀粉,甲基红和V.P测验反应阴性,对青霉素不敏感。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都带病菌,可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
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
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
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
一般籼型杂交稻(如南优2号,汕优63号)比常规稻感病,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感病。
对白叶枯病抗性好的品种大多也抗条斑病。
【检测方法】
1.产地检验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根据症状就能确认,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表4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的主要差异
—————————————————————————————————
——————————————————————————————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条斑病菌
———————————————————————————————————————————————————————————————
明胶液化一 +
牛乳培养一 +
阿拉伯糖发酵不产酸产酸
青霉素敏感不敏感
2%葡萄糖培养基能生长不能生长
3一羟基丁酮产生一 +
L一丙氨酸作为唯一的碳源一 +
无维生素的酪蛋白氨基酸一 +
0.001%cu(N03)2抗性 + 一
血清学反应相互不同,无交叉反应
———————————————————————————————————————————————————————————————
2.种子检验如没有实施田间的产地检疫,就必须对调运中的种子,按种子量的0.1%~0.01%作抽样检查,种子样品作下列程序的检验。
取种子100~500 g,脱壳或粉碎后用0.01MpH7.0磷酸缓冲液按l:2比例浸泡2~4h(4℃),过滤或离心,上清液经高速离心浓缩(1000rpm/10min),得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
上清液用于噬菌体检测,沉淀经悬浮后作血清学检验和接种试验。
3.噬菌体检验分别于3个培养皿中加样品的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lml,混匀后加NA培养基,摇匀后在28℃恒温下培养12~16h,如出现噬菌斑,即可判断该种子来自病区。
4.血清学方法(ELISA检测、免疫吸附分离) 进行检验,也可用常规的种子分离法检验或者种子育苗检验。
ELISA用于对病原菌进行ELISA检测,方法成熟,检测方便,耗费低。
5.致病性检验取沉淀的悬浮液用针刺法接种在感病品种(汕优63)5~6叶龄的稻叶上,若有条斑病菌,5d后即可出现透明条斑。
6.免疫分离检测利用专化抗血清对病原菌的专化吸附功能,将样品中的细菌吸附在固相载体上,通过半选择性培养基,使细菌在半选择性培养基上长出特征性菌落,即可证明种子样品是否带菌。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1.实施产地检疫对制种田在孕穗期做一次认真的田间检查,可确保种子是否带菌。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
2.种子消毒处理对可疑稻种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 min,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lOmin,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
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常用的农药有噻森铜、叶青双、消菌灵等。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 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