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治疗进展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干预作用

著 【PLT(×10 /L):186.63±45.29比 119.96±59.76,Fib(g/L):3.88± 1.82比 2.33± 1.33,D一二 聚 体 (mg/L): 0.40±0.11 比 0.65± 0.14,APTI"(s):30.95± 8.48 比 42.25± 7.73,PT(s):10.97± 1.51 比 13.16± 2.22,TT(s): 16.17± 1.28比 18.98±1.12,APACHE II评 分 (分 ):6.62±2.91比 12.87±4.54,均 P<0.05]。 结 论 血 必 净 能 纠正严 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 ,改善患者病情 ,阻止疾 病的发展恶化 ,从 而改善患者预后。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烧伤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烧伤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面积烧伤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
方法将烧伤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0例。
治疗组应用血必净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综合治疗。
结果治疗组PLT PT INR APTT TT FIB 均趋于正常。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烧伤脓毒症凝血功能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往往有凝血功能障碍,予以对症、支持及保护各脏器功能治疗的同时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2007年7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40例烧伤脓毒症患者中, 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5)岁,烧伤面积平均50%±5均符合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1]。
其中火焰烧伤23例,化学烧伤10例电烧伤7 例均合并凝血功能异常。
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3个以上脏器出血4例,2个以上脏器出血8例,1个脏器出血19例,(其中皮肤出现出血点及瘀斑6例,消化道出血6例,气道出血5例,血尿10例),无明显脏器出血,但穿刺部位有严重出血倾向者10例,穿刺后按压时间0.5-2.0小时。
1.2治疗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治疗烧伤创面的同时给予抗感染、保护脏器功能,保护胃粘膜、营养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二次,10天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
出血情况改善、凝血指标恢复正常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信息量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脓毒症与凝血-炎症网络研究进展

别 是表 达 在 暴 露 于 血 流 紊 乱 的血 管 壁 区域 。但
是, 仍有 争论 反对机 体 脓 毒症 中 内皮上 的组织 因子 的作用 , 比如通 过对 家 兔静 脉 注 射 两倍 后来 剂 量 内 毒 素造成 全身性 内毒 素出血性 坏死 反应 的研 究发现 组织 因子 在 内皮 细胞不表 达 。并 且 内毒素家兔 模型
使得 纤维 蛋 白原 转变成 纤维 蛋 白。一些灵 长类动 物
术等 临床急危 重患 者 的严 重 并 发症 之 一 , 是诱 发 也
和健 康成 人 志愿 者 的 实验 证 实 了 由 T —VI 与 FF l a参
脓毒性休克 (et hc ) s i sok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c
( D ) 重要原 因, 者 病死率 可高 达 5% ~ MO S 的 后 0 7 % 。流行 病学调 查显示 脓毒症 的病 死率 已超过 急 8 性 心肌梗死 。每年 全球有 超 过 18 0万 严重 脓 毒症 0 病例 , 但患病 率仍 以每年 1 5 的速度 递增 H 。 .% j
1 1 组织 因子 . 组 织 因 子是 炎症 促 凝 血 反应 的关 键起 始物 , F I( ) 与 VI a 结合 形 成 复合 物 , 激 活 FX 并 I 和F X后 反过来 分别增 强 F X和凝血 酶原 的激 活 , 从 而激 活凝血 反应 。凝 血 酶 原转 变 成凝 血 酶 , 血 酶 凝
因此研究 凝血 一 症 这 一 网络 有 利 于进 一 步揭 示脓 炎
子似乎表达在血液组织屏障上 , 所以一旦 内皮屏障
被 打破 凝 血 反应 就 会 快 速 启 动 J 。但 是 在 炎 症 状
脓毒症的规范治疗及最新进展PPT参考幻灯片

4
2020/4/7
Sepsis 1.0
细菌
其他
真菌sepsis
缺血
INFOENCTI原虫SSEEVPESRISE 病毒
SIRS 创伤
烧伤
其他
胰腺炎
Sepsis 1.0 = infection + SIRS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美国危重病 医学会(ACCP/SCCM)定义脓毒症为感染等 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SIRS),并制定了 SIRS的诊断标准。当脓毒症患者出现器官功
能障碍时则定义为严重脓毒症 (SevereSepsis)。
பைடு நூலகம்
5 Chest 1992 Jun; 101(6):1644-55
Sepsis 1.0
2020/4/7
9
Sepsis 3.0
2020/4/7
10
Sepsis 3.0
在本次更新中取消了原有的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换言之只有引起器官功 能不全的感染才能诊断脓毒症,脓毒症就是之前诊断标准中的严重脓毒症。 同时诊断标准中包括了可疑存在的感染,即虽然没有明确的感染灶,但患 者不明原因出现器官功能不全,一定要考虑脓毒症,并立即予以适时恰当 的治疗和监测。
非特异性损伤引起的临床反应, 满足 2条标准:
体温:T> 38C or < 36C 心率: > 90 bpm 呼吸: > 20 bpm 白细胞计数: > 12,000/mm3 或 < 4,000/mm3或 幼稚杆状核粒细 胞> 10%
严重脓毒症: 脓毒症+器官功能障碍
SIRS
脓毒症治疗的现状与新进展

脓毒症治疗的现状与新进展肖为【摘要】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以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尽管对脓毒症的认识不断加深、脓毒症指南不断更新、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医护技术与医疗设备的改善,脓毒症的发生和死亡状况却并未明显改善,其已成为危重病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和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在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中,抗生素、液体复苏、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的疗效相对肯定,但在糖皮质激素、血糖控制、肾脏代替等方面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5页(P1425-1429)【关键词】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液体管理;机械通气;肾脏代替治疗;血糖管理【作者】肖为【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ICU,长沙 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如引起循环功能障碍则称脓毒性休克。
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全世界每年约有1800万例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达28%~50%,随着研究的深入,脓毒症的早期诊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脓毒症的患病率仍逐年增加,已由原来的1.5%增加至6%[1]。
脓毒症与ICU住院率、总住院天数的延长以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数据显示因脓毒症而入院的人数占ICU总人数的50%以上[2]。
据调查每年用于脓毒症的治疗费用达170万美元,占ICU患者费用的40%,是ICU其他患者费用的6倍多[3]。
1 早期液体复苏和液体疗法对于严重脓毒症、脓毒症性休克,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与预后密切相关。
2008年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指南提出,对低血压或血乳酸升高>4 mmol/L的脓毒症患者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而不是延迟至ICU收住后再进行。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培训课件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11
脓毒症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肺 腹腔 泌尿道 皮肤软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12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13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14
发生脓毒症的高危病人
肿瘤、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者、糖尿病、
肝硬化、艾滋病患者 经过大手术或介入手术者 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滥用者 外伤、多处骨折患者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9
导致脓毒症发病率增加的因素
放疗、化疗增加 器官移植增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增加 高龄、糖尿病、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新
生儿成为易感人群 有创介入治疗增加 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株产生增加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10
脓毒症来源
胃肠道
口咽部 各种导管 静脉输液管道 受污染的吸入性治疗仪器
2.机体的抗凝机制则抑制凝血及血栓形成
脓毒症的诊疗和治疗进展
22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机体的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 凝血与抗 凝机制之间为负反馈调节, 正常情况下保 持平衡。若此两者的拮抗作用减弱, 机体 将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及凝血级联反应, 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血管内 皮损伤, 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血栓形成和多 脏器功能障碍。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及危重 病急救医学会(SCCM) 首次提出了全身炎 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同时认为, 脓毒症是感染加SIRS; 2001年12月由美国
危重病急救医学会发起再次召开了关于 脓毒症的学术会议,对1991年的脓毒症的 诊断条目作了更改和充实。2003年国际 脓毒症定义讨论会再次做了更改
26
免疫细胞的凋亡
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

T e Ame i a — Eu o e o s n u o f r n e h r n c r p a c n e s s c ne e c n
维普资讯
・
781 ・
急 诊 急 救
脓 毒 症 与凝 血 功 能 异 常
李 冰 ,沈 洪
【 摘要 】 脓毒症是 引起危重病人死亡 的常见原 因,对 脓毒症 的发生机 制、凝血功 能紊乱 的研 究 日 受到关注。 益
凝血 、抗凝及纤溶 系统的失衡 ,在脓毒症的发生 、发展 中扮演者 重要 角 色。凝血 因子与 炎性 递质相互促进 ,加快病情 发展 。本文就脓毒 症 中凝 血功 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发展 的影响进 行概述。
应 的 临床综 合 征 ,常为创 伤、休克 、烧 之一 ,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 机制之一。脓毒症 时由于炎性细胞和多种 衰竭综合 征 ( D ) MO S 。脓毒 症 的发 病机 炎性递质的释放 ,激 活了凝血系统 ,同时
作者单位 :10 5 0 8 3北京市 ,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 医院急诊科
制极为复杂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 ,凝 血系 纤溶系统和生理性抗凝 系统受到不同程度 统异常在脓毒症发生 、发展的过程中具有 的抑制 ,血 液处 于高凝状态 ,微血管内微
2 中华医学 会消化 病学 分会 胰腺疾 病 学组 .
s i s, 1 9 p rDi 9 2, 1 6:41 —4 6 4 9 2.
r i p s [ ] n —J—At —Og s y n i J .It g rf r , i n a
20 ,2 ( ) 9 3 2 0 6 9 3 :2 3— 0 .
小儿脓毒症诊治进展

• 儿科今后应在推广应用方面下功夫。
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责任 回归到最基本-循证指导临床实践
•
:2008 2008,36:296-327.
• 抗生素应用及病灶清除
• 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目标导向治疗)
• 其他脏器支持治疗
• 。。。。。。。。。。。
• 采用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疗( ) 病死率明显下降(4923<0.05) 2005,9(6)764-70
感性和耐药情况(如肺炎)。 • 明确病灶:感染部位确定有助于判断感染的病原。此外病灶的清除对感染的控制非常重要,
如果有阑尾炎、腹膜炎、脓胸等要尽早行外科手术或引流。 • 院内或院外感染:是判断病原的重要参考,比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和院内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
是不同的,细菌耐药性也不一致,在选择药物时决策也不同。 • 年龄:是考虑病原的重要参考,不同的年龄可能感染的病原是不同的
病死率* 40% 60%
80%
100 %
; 2003
抗生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
早期发现、早期明确病原,早期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细菌与真菌)及病灶的清除起到关键作用 即使重症脓毒症恰当抗生素治疗也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虽然有时不能完全挽救生命) 抗生素每延迟1小时 病死率增加7.6%( 2006; 34:1589–1596) 肺炎病死率也明显增加(等在一个前瞻性多中心超过14000例患者参与的研究中强调了首剂抗生素使用时
脓毒症增加的趋势 ❖ . J 2003; 167:695–701
儿童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 美国:年发病率0.56/1000(1995年,婴儿5.6/1000)
• 住院的重症脓毒症病死率为10.3%.全国6.2/10万儿童死于脓毒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Dec.2011Vol.26No.12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广东深圳518026电子信箱:yanxiahe1119@文章编号:1005-2224(2011)12-0914-03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治疗进展何颜霞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志码:B何颜霞,主任医师。
现任深圳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急救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危重病学组副组长。
关键词:脓毒症;凝血;抗凝治疗Keywords :sepsis ;blood coagulation ;anticoagulanttherapy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外资料显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在成人脓毒症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1]。
在儿童DIC 病因中,感染因素占95.2%[2]。
笔者所在医院的病例资料显示,在危重患儿凝血功能紊乱的病因中,脓毒症占73.8%[3]。
DIC 是最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也是脓毒症进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的重要机制之一。
脓毒症时由于炎性细胞和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了凝血系统。
炎症反应和凝血激活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促进脓毒症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发展至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甚至MODS [4]。
随着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发病机制的认识,寻求新的抗凝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简要介绍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1脓毒症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脓毒症时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凝血激活和纤溶抑制。
调节这个病理生理过程的炎症因子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介素(IL )-1和IL-6。
凝血紊乱的标志是血管内纤维蛋白的形成与清除不平衡,抗凝能力严重减低、纤溶抑制与广泛凝血激活形成对立面,最终导致失控性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因子及凝血抑制物被消耗。
大量的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导致微血管栓塞,多个器官缺血直至坏死,临床上的表现为MODS,及广泛皮肤坏死[4-5]。
1.1脓毒症时凝血的激活脓毒症时凝血的激活主要是由组织因子(IF )途径驱动的。
在脓毒症的动物模型上,可以看到用抗体阻断IF,或用肽类物质阻断因子Ⅶa,或抑制Ⅶa 的活性位点,都能使形成的纤维蛋白消失[6],可说明IF 的启动作用。
尽管目前认为内源性接触系统途径不是脓毒症时凝血激活的主要途径,但在灵长类严重脓毒症模型上,发现接触系统也被激活,抑制因子Ⅻ的激活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提示接触系统激活也参与脓毒症时的凝血激活,推测缓激肽的形成对脓毒症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产生影响。
脓毒症时,TF 在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表达增加,触发凝血激活。
TF 还来源于活化的单核细胞上的磷脂颗粒。
有文献报道在脑膜炎球菌脓毒症患者的血浆中即可测得这种颗粒。
暴露的TF 与因子Ⅶ结合,使Ⅶ活化成Ⅶa,形成TF/Ⅶa 复合物,激活因子Ⅹ。
活化的Ⅹa 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微量的凝血酶又可激活因子Ⅴ和Ⅷ,活化的Ⅴa 可大大提高Ⅹa 激活凝血酶原的能力。
TF/Ⅶa 复合物还激活因子Ⅸ,激活的Ⅸa 又与Ⅷa 共同发挥TF/Ⅶa 的作用,进一步激活因子Ⅹ,促进凝血酶的生成。
当凝血酶生成达到一定量时,其本身可激活因子Ⅺ,Ⅺa 也激活因子Ⅹ,进一步增加凝血酶生成。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FM ),FM 以共价键形式交联形成稳定的血凝块,这对生理情况下的止血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脓毒症时过度凝血激活,则导致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引起组织器官缺血[4-5]。
1.2脓毒症时的抗凝途经抗凝作用是使凝血酶失去凝血活性,脓毒症时抗凝途径作用减低。
正常情况下,抗凝作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4-5]。
(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TFPI 存在于血浆和内皮细胞上,通过TF/Ⅶa 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很快被TFPI 清除。
(2)抗凝血酶(AT )可与凝血酶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TAT )复合物,使凝血酶迅速灭活,这种复合物可快速被循环清除。
(3)在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 )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消除凝血酶的促凝活性。
(4)凝血酶-TM 复合物激活蛋白C (PC ),活化蛋白C (APC )可灭活因子Ⅴa 和Ⅷa,从而减少凝血酶的生成。
(5)游离的蛋白S (PS )可加强APC 抑制因子Ⅴa 和Ⅷa 的能力。
相反,当PS 与C4b 结合蛋白(C4Bbp )结合后,则抗凝特性消失。
APC 可通过中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在脓毒症过程中,几种抗凝机制都严重受损,包括:(1)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力酶可灭活AT,由于TAT 复合物的快速清除,导致AT 消耗,使有功能的AT 减少。
(2)由于炎症介质(如TNF-α)的影响,凝血酶调节蛋白(TM )在内皮细胞的表达减少,使APC 的活性降低。
这在脑膜炎球菌脓毒症的患儿也得到证实,患儿紫癜皮损处内皮细胞TM 的表达,与对照组TM 表达比较,显著降低[7],PC水平也明显··914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年12月第26卷第12期降低。
而且,APC活性的降低与紫癜样皮损的发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3)由于C4bBP浓度的增加,导致的游离PS水平的降低,也损害APC的功能。
(4)TM调节凝血酶的功能不足,导致因子Ⅴa和Ⅷa的灭活减少,从而促进凝血状态。
(5)中和TF的TFPI相对缺乏。
(6)C1抑制剂(C1-Inh),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接触相蛋白酶因子Ⅻa和缓激肽的主要抑制物,抑制经典的和聚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补体系统的激活,脓毒症时C1-Inh功能不足[4]。
1.3脓毒症时的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激活后,随着纤溶酶的生成,纤溶系统激活,使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是在纤溶酶原激活物(PA)作用下由纤溶酶原(Plg)转变而形成的。
机体至少有两种类型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样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内皮细胞是t-PA的主要来源。
在脓毒症过程中,纤溶系统作用减弱主要有两个机制[4-5]。
(1)抗纤溶酶-α2通过形成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快速灭活纤溶酶;(2)纤溶酶原激活物被储存在内皮细胞的1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灭活。
实验研究表明,增加PAI-1水平可阻断脓毒症动物模型和人内毒素受试者的纤溶过程。
PAI-1分别与t-PA或u-P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抑制纤溶作用。
体内外研究均证实内毒素、TNF-α可刺激PAI-1释放,消除纤溶作用。
严重脓毒症患者PAI-1水平明显升高,预示着预后差。
脑膜炎球菌脓毒症并发DIC的患儿PAI-1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功能性PAI-1基因多态性有关,并与预后差相关[4]。
2与凝血有关的脓毒症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研究的深入,人们设想恢复脓毒症患者抗凝能力及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许多研究显示凝血抑制剂在脓毒症模型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其抗凝特性,还依赖于其抗炎作用[4-5]。
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C、TFPI、AT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作用。
2.1活化蛋白C(APC)一些动物实验证实APC同时具有抗凝和抗炎作用,能增加动物脓毒症的生存率[4]。
著名的PROWESS(The protein C worldwide evaluation in severe sepsis)研究[8-9],对来自11个国家、164个中心、1690例符合严重脓毒症的患者,进行了APC临床试验研究[8]。
结果显示APC组在接受治疗后1~7d血浆D二聚体水平,IL-6水平明显下降,28d病死率明显下降(APC组24.7%,安慰剂组30.8%)。
绝对病死率下降6.1%,相对死亡风险下降19.4%[8]。
随访发现,3个月病死率APC组同样明显低于安慰剂组[9]。
对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APC组的病死率(31%)也低于安慰剂组(44%),但在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未看到病死率的降低[10]。
且APC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天数、从开始治疗到休克纠正的时间及呼吸衰竭纠正的时间均较安慰剂组明显缩短[11],但APC组出现严重出血的几率(3.5%)高于安慰剂组(2.0%)。
这种差异仅仅表现在APC用药期间,用药结束以后两组之间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且出血主要发生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例如消化道溃疡、凝血系统明显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20s,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30×109/L)以及有深静脉置管等患者[8]。
因此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对该药使用作了严格的限定,仅推荐用于APACHEⅡ评分≥25分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对出血风险没有绝对禁忌的患者[12]。
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仍推荐APC可在成人使用,但不推荐用于儿科患者[13]。
2.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因为脓毒症时凝血激活主要通过外源性途径,在TF和/或因子Ⅶa水平抑制凝血酶生成,可能是另一治疗选择。
一些研究发现给暴露于细菌或内毒素的灵长类应用拮抗TF的抗体,或应用Ⅶa阻断肽或TFPI,拮抗Ⅶa,其凝血反应可被消弱。
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显示用TFPI或TF抗体治疗可减少死亡[4]。
但TFPI 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OPTIMIST)[15]并未获理想结果。
这项研究共入选脓毒症患者1754例,治疗组880例。
结果显示,TFPI对治疗总体28d病死率无影响[14-16]。
但分组分析发现:在INR<1.2的患者中,TFPI治疗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TFPI组12.0%,安慰剂组22.9%,P= 0.05);而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的患者中,TFPI治疗组没有联合使用肝素的患者28d病死率亦明显低于安慰剂组(TFPI组34.6%,安慰剂组42.7%,P=0.05);但联合使用肝素的患者两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无论INR值的大小,TFPI组出血风险均较安慰剂组明显增加,提示对于脓毒症合并有较高INR水平的患者,TFPI没有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意义,而且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15]。
因此,目前尚不能确定TFPI对脓毒症是否具有临床疗效。
2.3抗凝血酶(AT)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纯化或重组AT可保护受致死剂量大肠埃希菌攻击的狒狒避免死亡,并证明AT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