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球菌的耐药机制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控措施作者:杜凤霞贾靖王艳鸿刘莉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14期[摘要]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抗生素的滥用打破了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动态平衡,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
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形势日益严重,也给医院感染控制带来严峻的挑战。
为保障医疗安全,让医务人员了解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该文针对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医院;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 R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5(b)-0195-02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防控MDRO感染重于治疗。
研究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预防策略[1]。
多重耐药菌的概念(MDRO)[2]: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如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产KPC的细菌、产NDM-1的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艰难梭菌(CD)等。
1 常见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1.1 艰难梭菌耐药机制艰难梭菌(CD)主要引起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其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艰难梭菌,给临床的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目前,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艰难梭菌感染。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素,从而降低CD 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001年我国报道了1例多重耐药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例,绝大多数艰难梭菌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仍呈敏感,但近来报道敏感性逐渐下降甚至呈现耐药,耐药机制可能为铁代谢、细菌DNA修复能力增强等多种因素有关。
1 儿科常见细菌耐药机理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俞桑洁写在课前的话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常见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药物的灭活或修饰、靶位点改变、代谢途径改变、药物积累降低等。
一、细菌耐药机制(一)药物的灭活或修饰例如:在某些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中,通过β- 内酰胺酶产生灭活的青霉素 G 。
(二)靶位点改变例如:在 MRSA 和其他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中 PBP 改变,即青霉素类药物的结合靶位点改变。
(三)代谢途径改变例如:在一些磺胺耐药细菌中不需要对氨基苯甲酸(苯甲酸),叶酸和细菌核酸合成的重要前体。
(四)药物积累降低通过减少药物渗透和/或增加主动外排的进出细胞表面(泵出)使细菌内药物浓度降低。
儿科常见细菌耐药机理有哪些?二、儿科常见细菌耐药机理(一) MRSA 感染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是一种耐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类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抗生素包括甲氧西林和其他较常用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
在社区,大多数 MRSA 感染是皮肤感染。
更严重的或潜在威胁生命的 MRSA 感染最频繁发生在医疗机构中的患者。
虽然 25%-30% 的人鼻子有葡萄球菌定植,然而只有不到 2 %是MRSA 的定植。
社区性和医院性 MRSA 感染的区别:目前医院性 - MRSA 和社区性 - MRSA 的区别已变得不那么明显,因为医院性 - MRSA 可扩散到社区,而社区性 - MRSA 也成为医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医院性 MRSA 感染的特点:感染发病时有侵袭性装置存在;过去 12 个月有外科手术、长期住院和透析的历史。
社区性 MRSA 感染的特点:入院后 48 小时内在无菌的部位获得了阳性培养结果。
社区性MRSA感染的特点()A. 感染发病时有侵袭性装置存在B. 过去12个月有外科手术、长期住院和透析的历史C. 入院后48小时内在无菌的部位获得了阳性培养结果D. 以上都不正确前,mecA 基因已被纳入一个独特分子载体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盒( SCC ),其拥有自己独立的进化过程,提供多种不同的耐药或毒力基因,包括 mecA 基因。
肠球菌介绍

肠球菌-病菌简介肠球菌肠球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骨膜炎和脑膜炎,由于其固有耐药性,所致感染治疗困难。
本文就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肠球菌在院内感染中的地位、致病性、耐药性及所致感染的治疗作一综述。
肠球菌(Enterococcus)属链球菌科,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通常在引起腹腔和盆腔感染所分离的混合菌丝中发现,既往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但近年研究已证实了肠球菌的致菌力。
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致病菌[1],肠球菌亦可引起院外感染。
肠球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2]。
肠球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本菌对营养要求肠球菌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在血平板上经37℃培养18小时后,可形成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直径0.5~1mm大小的圆形菌落,不同的菌株表现为不同的溶血现象。
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不同在于本菌在生化反应上能耐受高盐和胆汁培养基,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根据其利用糖类的特征可将肠球菌分为3组[3,4]:第一组以鸟肠球菌(E.avium)为代表;第二组以粪肠球菌(E.faecalis)等;包括尿肠球菌(E.faecium)等;第三组以坚韧肠球菌(E.durans)为代表。
其中对人类致病者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尿肠球菌[3,5]。
在临床分离菌中粪肠球菌占85%~95%、尿肠球菌占5%~10%,其余少数为坚韧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
肠球菌-临床表现尿路感染为粪肠球菌所致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绝大部分为院内感染。
据报道16%的院内尿路感染由肠球菌引起,肠球菌仅次于大肠杆菌居第2位[1]。
其发生多与留置导尿管、其他器械操作和尿路结构异常有关[3]。
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李培; 林东昉【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18(018)003【总页数】4页(P341-344)【关键词】肠球菌; 利奈唑胺; 耐药机制【作者】李培; 林东昉【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上海 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 R978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
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
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1 肠球菌的耐药性肠球菌细胞壁坚厚,对很多抗生素呈固有耐药。
例如通过产生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1]。
由于细胞壁的作用导致药物渗透障碍和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水平耐药。
此外,肠球菌可以通过靶位改变、产生各种酶类(如钝化酶、水解酶等)、获得可转移的耐药基因、主动外排等机制对各类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氨基糖苷类(高水平)、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磷霉素类等耐药。
在对VRE的研究过程中,现已发现vanA、vanB、vanC、vanD、vanE、vanG、vanL、vanM、vanN等耐药基因亚型,此类基因通过影响细胞壁对糖肽类抗生素的亲和力而介导耐药。
肠球菌对新型抗菌药物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如23S rRNA 突变、cfr基因等将于下文进行描述。
2 中国肠球菌耐药性变迁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抗生素的使用紧密相关,对肠球菌耐药率的统计和研究能更全面地指导临床用药。
肠球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
肠 球 菌 耐药 机 制 研 究进 展
方 小龙 ( 综述)陈 群 ( , 审校)
( 东 医学 院 微生 物 免疫 学 教 研 室 , 东 湛 江 542 ) 广 广 2 03
中图 分 类 号 : 3 8 1 R7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2 8 (o 6 1— 1 50 10 —o 4 2 o ) 9 16 —4
P o r s i eDrg F s Me h ns o neo o c s F N i - n C E i g ( eat e f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r g e t u at c a i sn h m fE t c eu A G X a l g, H N Q  ̄ r oo o D p r r o m a Mi oil ya dI muo g , u n d n c b o n m n l r og o y G a g ogMei lC l g , h ni g 5 4 2 , h a d a o ee Z aj n 2 0 3 C i ) c l a n
随着 抗 生素 在 临床 各 种 感 染 性 疾 病 治 疗 中 的 广 泛 应 用 , 乎 几 每 一种 抗 菌 药 物 进 入 临 床 后 随 即 产 生 细 菌 的 耐 药 现 象 , 断 不 出现 新 的耐 药菌 株 。 肠球 菌 对 常 用抗 生素 的 耐 药 也 引 起 广 泛 关 注 , 其 是 氨 基 糖 苷 类 高 水 平 耐 药 肠 球 菌 ( L R 以 及 耐 万 尤 HA ) 古 霉 素肠 球 菌 ( R ) 出 现 , 临 床 治 疗 带 来 了 极 大 困 难 。 VE的 给
tm , u n l n s t t c cie , c oi e n l c p pi e ep ci ey a q i oo e ,er y l s ma r l sa d g o e t sr s e t l . a n d y d v K e o d : tr c c u ; Dr g rssa tme h n s ;An ia tr l y w r s Ene o o c s u e it c a i n m t ce as b i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特点分析

史旦薹墅堡堑堂!Q盟至8旦蔓!!鲞堑!塑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8—1121—02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特点分析刘晶,赵金辉,赵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检验中心,北京100026)112l一肠球菌原属链球菌属D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的菌株不重复计人。
质控菌株:粪肠球菌发展,现已根据其DNA同源性,将其列为肠球菌属。
(ATCC29212)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肠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在人、动物的肠道1.1.2试剂及仪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均来自和女性生殖道,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近美国德灵公司。
美国德灵公司MicmscanWalkAway年来,肠球菌属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不断增加,这40型微生物鉴定/药敏仪。
与其对多种抗生素呈天然耐药,且易产生获得性耐1.2方法药相关,肠球菌耐药问题变得13益严重,这就要求我1.2.1鉴定及药敏Micmscan快速接种法制备菌们对肠球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悬液,使用D.&DERENOK加样器加样于革兰阻性复生素提供依据。
为此,对我院2004—2006年临床分合板PCI2中,35。
c孵育18小时后读板(其中万古霉离的肠球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特点。
素孔于孵育24小时后加人工判读)。
1材料与方法1.2.2质量控制以粪肠球菌(ATCC29212)为阴性1.1材料质控菌,质控跟随每次标本鉴定,所得结果均在Mi一1.1.1菌株来源实验菌株:2004年9月一2006年ClX3sCall革兰阳性复合板质控范围内。
12月北京妇产医院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主要包括2结果阴道、宫颈分泌物、尿、血、咽等)中,共收集到50株2.1肠球菌属的分布及分离率在各类临床标本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同一患者同类标本中分离到中分离出50株肠球菌,分布见表】。
表150株肠球菌的分布殛分布率(%)握奎塞塑耋盟壁堕(鲎2星墅壁萱i然2盒盐f竖2一坌塑至!墨2生殖道分泌物1511632呼吸道分泌物781530尿渡2248血液145t0便33612胎盘母面3036伤口分泌物1012盒盐≥211垫!螋2.2肠球菌药敏结果见表2。
肠球菌耐药机制及用药分析

肠球菌耐药机制及用药分析(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271100)【摘要】肠球菌的多重耐药已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由此对肠球菌的耐药新研究已成为针对临床治疗的焦点。
治疗肠球菌感染应根据肠球菌的最新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肠球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甙类万古霉素【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23-01 肠球菌原属于链球菌属,20世纪80年代,基于遗传学特征,人们将其从链球菌属分离出来,定义为肠球菌属,以前曾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但是近年来由于三代头孢的大量应用等因素,其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已成为仅次于葡萄球菌属细菌的重要医院感染病原菌。
肠球菌所致的感染中最常见的是泌尿系感染,其次是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手术后感染,以及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
肠球菌的多重耐药已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由此对肠球菌的耐药新研究已成为针对临床治疗的焦点。
1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它对多种抗生素呈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其耐药发生机理有对药物的天然耐受;灭活酶的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而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特别是三代头孢的广泛使用;患者机体状况较差如肿瘤、糖尿病。
肾病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长时间住院治疗,并使用广谱抗菌药;长时间化疗而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长时间口服甲硝唑等是耐药株产生的因素。
2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完全或相对耐药,对青霉素的敏感性较差,对头孢耐药。
肠球菌对青霉素的主要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后者与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耐药。
此种耐药以屎肠球菌多见。
青霉素不能致肠球菌自溶,因此对肠球菌而言,青霉素为抑菌作用,而非杀菌作用。
少数情况下,细菌产生大量青霉素酶而引起耐药,但通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不易获得阳性结果,因此其确切发生可能被低估。
山东省猪源肠球菌酰胺醇类药物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研究

菌分离率较高 , 对 酰 胺 醇 类 药物 有 很 高 的耐 药 性 , 分 离株 中存 在 的 可水 平 移 动 的酰 胺 醇 类 耐 药基 因可 能参 与 了受 试 菌 株 对 酰 胺 醇 类 药 物 的耐 药 性 。提 示 应加 强 畜 牧 兽 医临 床 酰 胺 醇 类耐 药肠 球 菌 的 监 测 、 检 测工作 , 为 了解 我 国 动 物 源 肠 球 菌耐 药 性 现
a n d 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d o n g Ac a d e my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n a n 2 5 0 1 0 0 ,C h i n a ;
C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p he n o t y p e s a n d me c ha ni s ms o f phe ni c o l s r e s i s t a nc e
a mo ng En t e r o c o c c u s s p e c i e s o f s wi ne o r i g i n f r o m S ha nd o ng Pr o v i n c e
CH EN Xi a , LI U Yu — q i n g 。 , LI We n — g e , L I U J i a 。 , LI J u a n
( 1 . S t a t e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f o r I n f e c t i o u s Di s e a s e P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1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Ce n t e r f o r Di a g n o s i s a n d Tr e a t m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i s e a s e s,N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fo r C o mmu n i c a b l e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Pr e v e n t i o n,Ch i n e s e C e n t e r f o r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Pr e v e n t i o n,Be i j i n g 1 0 2 2 0 6,C h i n a; 2 . S h a n d o n g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An i ma l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Br e e d i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 An i ma l S c i e n c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凤娉 2011.5.13
肠球菌
• 肠球菌为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卵圆形革兰氏阳性 球菌,无芽孢、荚膜,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 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肠球菌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 要院内感染致病菌,可引起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盆 腔炎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病死率达21.0%27.5%。在分离的肠球菌菌种分布中, 粪肠球菌占绝大 多数, 其次为屎肠球菌。 • 在引起院内感染的肠球菌中约18%-50%对万古霉素耐药, 尤其是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 如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7%,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 率52.1%,对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达58.3%,给临床治疗 带来巨大困难。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FQs)是一类以1,4-二氢-4氧-3 -喹啉羧酸为基本结构的新一代广谱全合成抗菌药。 肠球菌对FQs的耐药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药物靶 位-拓扑异构酶II的改变和药物的主动外排。FQs拮 抗了拓扑异构酶II,干扰了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 组,从而达到杀菌目的。细菌拓扑异构酶II包括两 种结构上相关的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若 两种酶发生变异,则产生对FQs的耐药。存在于细菌 细胞膜上的一些耐药基因编码的多重耐药外排泵(MD Rs)可以将药物选择或非选择性泵出细胞外。此种 主动外排系统亢进,使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导致 细菌的多重耐药性。
肠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和杆菌肽等均属于 糖肽类抗生素,是高分子疏水性化合物,它可与肠 球菌细胞壁上的五肽糖前体的羟基末端 D-ala-D-al a(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形成复合体,阻止肽糖 聚合物所需的转糖基和转肽反应,阻断肠球菌细胞 壁生物合成,导致细菌死亡。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VRE)由于基因改变,使细胞壁的肽糖前体末端改 变为D-丙氨酰-D-乳酸盐,万古霉素即失去与之结合 能力,肠球菌可照常合成细胞壁而存活。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5(4),224-231
肠球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肠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性较差,对头孢菌素类天然耐 药。现在认为细菌对β -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理有四 种: • ①由于细菌产生了β -内酰胺酶,水解β -内酰胺抗生 素使之失活是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 ②细菌的膜通透性发生了变化,降低进人菌体的β 内酰胺抗生素的量。 • ③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细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 ,使细菌与青霉素的亲 和力减低,从而耐药。当肠球菌产生了过量慢反应 青霉素结合蛋白(PRS) ,即使青霉素与氨基糖甙类 药物联合使用也将不起作用。 • ④细菌外膜的流出泵机理:将菌体内的β -内酰胺抗 生素泵出而导机制
•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一种膜蛋 白。是β -内酰胺抗生素主要作用靶位。不同细菌其 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含量及种类各不相同,D组链球菌 含有6个PBPs。β -内酰胺抗生素与细菌内膜靶蛋白P BPs的结合,是其抗菌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不同的 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的抗生素可联合应用,产生协 同作用。细菌对β -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与青霉素结 合蛋白的改变相关。即细菌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点而导致耐药。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具有相似的 PB Ps类型。均有6种PBPs。其中PBP1和PBP3与耐药有关。
胡兴戎.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肠球菌的糖肽耐药机制.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1,22(3):116。
耐药性
• 天然耐药:天然耐药又称固有性耐药,指细菌对某种抗 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药性,通常由染色体基因决定,并会 子代相传。肠球菌与其他临床上重要的革兰阳性菌相比, 具有更强的天然耐药性,存在对头孢菌素类、部分氟喹 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 获得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指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改变 代谢途径,使其自身具有抵抗抗菌药物而不被杀灭的能 力,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到染色体,继而代代相传。 肠球菌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的前提下,出现了对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 利福平等药物的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各不相同。
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涉及两个方面: 药物靶位的改变和抗生素的主动外排。 • ①药物靶位的改变:细菌核糖体的小亚基(30S)含 有16S rRNA大亚基(50S)含有23S rRNA 和5S rRNA。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50S大亚基, 促使肽2 tRNA分子从核糖体分离,使肽链延伸终止 和蛋白质合成可逆性的停顿。23SrRNA 的单个碱基 突变,或腺嘌呤甲基转移酶催化的 23SrRNA 转录后 修饰作用可以减少药物结合,导致细菌耐药; • ②抗生素的主动外排泵:肠球菌的一些耐药基因编 码转运(外排)蛋白,可以把抗生素泵出细胞,使 细胞内抗生素浓度降低,导致耐药。
肠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 肠球菌对氨基糖甙类低水平耐药的 MIC 值一般在 8-256ug/ml, 这种固有耐药是由于低浓度的氨基糖甙类药物渗入菌体的能力较 差而不易进入细胞内。另外,肠球菌对氨基糖甙类的耐药性还有 高浓度耐药性,54.5%的粪肠球菌和66.7%的屎肠球菌对庆大霉 素高水平耐药。氨基糖试类高水平耐药肠球菌 (HLAR)(庆大霉 素MIC>500mg/l,链霉素MIC>2000mg/l)是由细菌产生质粒介导 的氨基糖甙类钝化酶所致。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分为氨基糖贰类钝 化酶磷酸转移酶、己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三类。三者分别使敏 感的羟基磷酸化、氨基己酰化和羟基核苷化,改变或破坏后的抗 生素就不能再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某些抗生素可为一种以上的钝 化酶所破坏,一种酶又可以破坏一个以上的化学结构相似的氨基 糖甙类抗生素,从而使肠球菌表现出多重耐药。对于 HLAR,即 使氨基糖甙类药物与青霉素及糖肽类抗生素协同用药也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