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第一节:自然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介绍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人文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具

体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如城市扩张

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等。同时,介绍人文地理

特征,如城市、村庄、交通网络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

中存在的活动范围和特点。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

本节主要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气候的主要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并介绍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学对天气预报

的重要性。

第四节: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各类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并介绍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五节:环境保护

本节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介绍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并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结:

地理课件的设计要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整洁美观的排版、准确流畅的表达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地理课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初中地理七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区(带)的分布及其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美国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经验,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教学重点 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美国农业带(区)的有关图片和和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以及亚热带作物带的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图片是美国的主要的农业带(区),除此以外,你还知道美国的哪些农业带(区)? 生1: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生2:小麦和林牧业带。 生3: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了解美国的农业。 教师:美国的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所以,美国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呢?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农业的发展与哪些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予以点评,并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学生1: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的影响非常深刻。气温主要影响热量,热量影响熟制。降水主要影响农业的类型。 学生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二、新课学习 1、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间30分钟) 承接: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它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教师:展示北美的政区图。 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纬度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美国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穿过阿拉斯加州的重要纬线是北极圈;夏威夷州绝大部分跨五带中的热带。 教师: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教师: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学生: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教师:展示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篇一: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 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1、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事。让我们一起回顾让世人传为佳话的两个情景:10月12日,酒泉,“天降瑞雪,银装素裹;雪停天晴,成功发射!” 。10月17日,内蒙古主着陆场。“轻风拂面,朗月当空;垂直着陆,自主出舱。”真是天赐良机,天公作美啊。 因此,众多的评论都一致认为这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对神六问天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重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课时”。打开书本P79页。 板书: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过渡;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 活动:学生观看之后,交流。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认识卫星云图 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蓝色代表什么?(海洋);白色代表什么?(云区)。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播报城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学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 (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高分组为胜。) 3.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活动:我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图版(钟作慈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钟作慈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利用经纬度定位。本教学设计是本节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习地球仪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比较归纳经纬线的基本特点,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本节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有很大作用。通过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更好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经纬线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不了解,对古人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无法直观的感受。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地球仪兴趣浓厚,但是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练习等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说出地球的形状,并尝试提出其他证据,证明地球的形状。 2.通过阅读“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学生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3.观察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找出海洋、城市、河流等地理事物的代表符号、文字等。 过程与方法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八文网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

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第一节:自然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介绍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人文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具 体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如城市扩张 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等。同时,介绍人文地理 特征,如城市、村庄、交通网络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 中存在的活动范围和特点。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 本节主要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气候的主要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并介绍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学对天气预报 的重要性。 第四节: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各类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并介绍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五节:环境保护 本节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介绍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并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结: 地理课件的设计要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整洁美观的排版、准确流畅的表达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地理课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2023年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通用6篇)

2023年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通用6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1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PPT课件该怎么准备?以下是关于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示例,以供参考! 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1】:《位置和范围》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学习目标 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知识和方法的整理 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要充分运用地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半球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经纬度位置 纬度范围:约81°N~11 °S,纬度跨度很大 经度范围:约26°E ~180 °~170 °W东西相距遥远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

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长。 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的.亚洲分区吗? 2.我国位于哪个分区 东亚 3.东亚还有哪些国家: 蒙古、日本 朝鲜和韩国 亚洲的地理分区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亚洲各地理分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人教版地理七下课件【2】:《日本》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1.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因。 3.了解日本的文化。 一、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1、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 —45°N之间,属于北温带 2、领土构成 日本地形

七年级册地理重点(湖南教育出社)学习课件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亚洲 1. 地理位置: ①. 大局部位于东、北半球. ②.跨纬度最广. ③.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2. 地形: ①.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②.地面起伏大,上下悬殊. ③.中间高,四周低. ④.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 3.气候: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显著.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 4.水系特点: ①.呈辐射状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周围海洋. ②.内流河流域面积广阔. 欧洲 1. 地理位置: ①. 全部位于北半球,大局部位于东半球. ②.大局部位于北纬40至北极圈. 2. 地形: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地面起伏小. 3.气候: ①.以温带气候为主. ②.海洋性气候显著. 第二节非洲 1.地理位置: ①.全位于东半球,横跨南北半球. ②.大局部位于热带,赤道穿过中部. 2.地形: ①.以高原为主. ②.东南高,西北低. ③.海岸线平直. 3.气候: ①.普遍炎热.

②.降水不均,干旱. ③.气候类型南北对称. 第三节美洲 北美 1.地理位置: ①.全部位于北、西半球. ②.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 2.地形: ①.平均海拔较高. ②.地势起伏大 ③.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 高原. 3.气候: ①.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局部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南美 1.地理位置: ①.全部位于西半球,大局部位于北半球. 2.地形: ①.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3.气候: ①.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②.冬暖夏凉. ③.最湿润的大洲. 4.河流: 亚马孙河第一大河第二长河自西向东 第七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两局部.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 2 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 马来群岛的大多 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马来群岛大局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 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天然水道,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 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3.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泰国天然橡胶和棕 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4.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5.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 地区那么人口稀少. 第二节南亚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必备14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必备14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篇1】 【教学重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 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我国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 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课件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课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地球上的五带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初一地理下册的复习课件

初一地理下册的复习课件 初一地理下册的复习课件 初一地理下册复习ppt: 第六章我们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

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