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10-1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8]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

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2016年再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指南》。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形成修订本《指南》。

(注1: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文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一。

注2:本《指南》内容暂不涉及未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批准应用的技术和药物。)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

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17]。本指南为便于诊疗策略的制定,将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

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血清CEA、CA19-9检查和病理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增强腹部CT等影像检查筛选及诊断肝脏转移瘤。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

肝脏超声造影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8-19](1a类证据,A级推荐),临床有需要时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20-21](2a类证据,B级推荐)。

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22]。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3],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

(三)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监测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定期随访[24-27],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1.每3~6个月进行一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5年后每年一次。

2.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满5年[28](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3.Ⅱ期和Ⅲ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29](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后每1~2年一次。对于超声或CT影像高度怀疑肝转移瘤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加行肝脏MRI 等检查,并建议在随访过程保持影像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而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

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在一年内复查[30];否则术后第3年复查,以后每5年一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

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30](1a类证据,A级推荐)。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随访

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达到NED后的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

1.根据术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志物,以后第3~5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

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必要时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检查。以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共5年[29](1a类证据,A级推荐),5年后每年一次。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

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五)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

1.RAS检测:

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进行KRAS第2、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31-34]。RAS基因是否突变不仅有一定的预后意义[35-36],更是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37-38](1a类证据,A级推荐)。

2.BRAF检测:

推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V600E突变检测[39-40],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41-43](1b类证据,A级推荐)以及疗效预测,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3.错配修复基因(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推荐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44-45],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免疫组化检测MMR的蛋白表达(包括MLH1、MSH2、MSH6、PMS2)。4.UGT1A1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可能会增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46-48]。

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49-51],对于无法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检测时可考虑液态活检技术。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

(一)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52],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但均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

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二)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未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53-54]。

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高位直肠癌,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1)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建议术前诊断为T3期及以上或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在不伴有明显出血、梗阻症状、无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55-58]。

①联合放化疗:总剂量45~50.4 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天,共5周),并应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6~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57,59](1a类证据,A级推荐)。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60]。

②单纯短程放疗: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天)总剂量25 Gy的放疗[58,61-63],并于放疗后1周内行根治性手术。短程放疗较联合放化疗更少出现急性的毒性反应[64-65],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更适合于可手术切除的Ⅱ/Ⅲ期的直肠癌。短程放疗后再手术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重视[66](2b类证据,B级推荐)。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对于术前分期Ⅲ期,且不伴有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其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经肝

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天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但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有预防肝转移的作用[67-68],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不作为常规推荐。

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术前判断为Ⅲ期的患者可考虑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67-68],不作常规推荐。

(三)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

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探讨目前有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数据[69],如能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将可以减少肝转移的发生。但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故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四)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Ⅲ期结肠癌,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70-71],因此上述结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3~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71-74](1a类证据,A级推荐)。

Ⅱ期不存在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两药联合的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75](1b类证据,A级推荐),或建议氟尿嘧啶单药治疗(除外MSI-H患者)。但对于高危Ⅱ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

量少于12个]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参照Ⅲ期患者[71,76](2a类证据,B 级推荐)。

2.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77-78],但对于能否减少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此外,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但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模式是有效的手段[79-80],因此,建议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入MDT 治疗模式[81](1a类证据,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82]、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和超声影像科及其它相关专业有一定资质的医师[83]。MDT可以减少个体医生做出的不完善决策[84],其重要作用还包括:①更精确的疾病分期[85];②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86-87];③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和治疗[88];④更好的治疗衔接[89];⑤更高的生活质量[90];⑥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91-95]。

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及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83,96](1a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行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若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强烈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还应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切除(R0),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肝转移灶是否可切除(R0)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切除(R0),但手术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射频消融或/和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2)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

(3)还有一部分患者,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或达到NED状态,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对于这类患者是以控制疾病进展为目的进行治疗,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97-101],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间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但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8,16,57,102-103](2a类证据,B级推荐):①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②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且要求保留足够的功能性肝组织(肝脏残留容积≥30~40%,采用三维CT、3D数字成像技术等有助于评估残肝体积[104-105]);③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没有不可切除或毁损的肝外转移病变,或仅为肺部结节性病灶,但不影响肝转移灶切除决策的患者。随着技术的进步,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及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当前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106-109]、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110,111],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112-116]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C级推荐)。

(2)禁忌证[8,57,102,117](3a类证据,B级推荐):①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②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③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④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

2.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时,肝切除量低于50%,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118-120]。有研究认为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121-125],故在患者的选择上应较为慎重,尤其是需要在两切口下完成的同步手术。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

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率,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26](2c类证据,B级推荐)。

(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一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系统性治疗,则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先切除肝转移灶、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的"肝优先模式"(Liver First Approach)也已开展应用[127-131],其手术的并发症、死亡率和5年生存率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32-133](3b类证据,B级推荐)。

3.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者(无肝硬化者),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34](3b类证据,B级推荐)。

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35]。4.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34,136-138](3b类证据,B级推荐)

①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40%(同时性肝切除)或≥30%(异时性肝切除)。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切缘至少>1 mm[106,139-141]。②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

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③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④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PVE)或结扎(PVL)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同样也可从中得益[142-146](4类证据,C级推荐)。⑤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147]可使残留肝脏的体积在较短时间内明显增大而获得更多Ⅱ期肝切除的机会[148],但此手术复杂,并发症及死亡率均高于传统肝切除[149-152],故建议在严格选择的患者中由经验丰富的肝脏外科医师实施手术[153-154]。

5.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

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可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一次肝转移灶的切除,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155-157](3b类证据,B级推荐)。同样,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如果肺[158]和腹腔[159-160]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B级推荐)。

(二)可以达到NED状态的肿瘤局部毁损治疗

除了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外,有些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和放射治疗)也能使病灶发生彻底毁损,所以对于手术切除难度较大的个别肝转移灶应

积极联合此类手段,以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达到NED状态,提高5年生存率。

五、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一)新辅助治疗

对可达到NED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61-162],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手术[163];②新辅助治疗可增加R0手术的机会,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64-165];③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66];④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67-171];

⑤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72-176]。

新辅助治疗在应用时也应关注如下可能情况:①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76-181];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82-184],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84-188]。②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118,189-192],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66,193]。

③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达到NED。

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时,除肝转移灶在技术上切除容易且不存在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如临床危险评分<3]外,可考虑应用新辅

助治疗[16,194-196](2a类证据,B级推荐),尤其是肝转移灶体积较大、转移灶数量较多或原发灶淋巴结可疑存在转移的患者。

系统性化疗的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CapeOX或FOLFOXIRI[197-200],可否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目前仍有争议[201-205],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206-208]。

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74,177,180,186,209](1a证据,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210]。

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时间2~3个月[72,211](2a证据,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一般认为新辅助化疗作用可能较为有限,宜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94](2a类证据,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206-208]。

(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

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212-216],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推荐手术前后的化疗时间总长不超过6个月(1a类证据,A级推荐),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217-219]。经过术前化疗(包括联合分子靶向药物)证实有效的方案,术后如无禁忌应该作为首选的辅助治疗方案。

六、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对于无法达到NED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放射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

部分初诊无法达到NED的肝转移患者,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98,203]或达到NED,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220-221],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达到NED的患者,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控制疾病快速进展,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22-225]。因此,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适合强烈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样意义重大。(一)治疗策略

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达到NED的肝转移

(1)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症状或穿孔时,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继而进行系统性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18,226-228]),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229-231](1b类证据,A 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和CT增强扫描并依据RECIST标准予以评估[184]。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或有望NED时,即予以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NED,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209,232]。(2)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时可以行系统性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30](1c类证据,B级推荐)。每6~8周评估一次,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

除或有望NED时,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NED,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

此类患者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继而进一步治疗,具体方案同上。但是,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症状或无穿孔时合并始终无法达到NED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应该切除原发灶目前仍有争议[233-234]。

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达到NED的肝转移

(1)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235-236],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37](1b类证据,A级推荐)。(2)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仍可采用FOLFOX或CapeOX化疗方案,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30,238](3a类证据,B级推荐)。

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增强扫描予以评估[183-184,239],临床重大决策时建议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或可以达到NED的患者,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或手术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达到NED,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4,209,232]。

(二)治疗方法

1.系统性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毒性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或/和局部病灶毁损治疗的可能性[15]。

(1)初始化疗:①对于肝转移灶有潜在NED可能的患者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40-242]。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43-245](1b类证据,A级推荐),应该作为首选的化疗方案。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46-250](1b类证据,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有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和转化切除率[251],而RAS野生型患者还可以采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203,229,252-254](1b类证据,A级推荐)。BRAF 的状态是重要的预后指标,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大多预后较差,有数据提示对该类患者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的获益比较有限[255]。因此,对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初始治疗采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24,256-257],在分子靶向药物无法使用且患者体质较好的情况下应该作为首选(1b类证据,A级推荐),但该方案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关注。目前,该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研究有了较好的临床数据[258-260],可在选择性的患者中谨慎地应用[225-227]。②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达到NED的患者,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

疗方案是首选,也可以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b类证据,B级推荐)。FOLFOXIRI尽管有较高的反应率,但毒性也较强,是否应在此类患者中应用尚不明确。

(2)诱导化疗后病情缓解或稳定,但肝转移灶仍无法切除(R0)时可考虑进入维持治疗(如采用毒性较低的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均可联合贝伐珠单抗)或暂停化疗,以降低持续高强度联合化疗的毒性反应[261-265]。

(3)病情进展后的化疗选择:①FOLFOX(或CapeOX)方案±分子靶向治疗,如果病情进展后可以考虑改用FOLFIRI(或mXELIRI[266])方案;FOLFIRI方案±分子靶向治疗,如果病情进展可考虑改用FOLFOX(或CapeOX)方案,仍可考虑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267-269]。如果病情第二次进展,可以使用瑞戈非尼[270-271]或西妥昔单抗[272-273](未用过此类药者,仅限RAS野生型。可联合伊立替康)或最佳支持治疗[54](2a类证据,B级推荐)。②5-FU/LV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如果病情进展,应改用FOLFOX、FOLFIRI或CapeOX(均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病情再次进展时推荐瑞戈非尼或进行最佳支持治疗[274](3b类证据,B级推荐)。

(4)上述治疗期间可在适当时机联合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或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有助于延长疾病无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期[275-278],尤其是HAI灌注药物洗脱微球,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279]。但是单独应用这些治疗并不比全身化疗更具优势[280-281]。

2.局部毁损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应根据其位置、治疗目标、治疗相关并发症及患者自身情况,在系统性化疗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局部毁损工具(如射频消融、放射治疗等)以加强局部病灶的控制,具体应由MDT进行决策并结合患者意愿。

(1)消融治疗:①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术使用方便,安全性好[282-284],且能高效破坏肝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对于始终无法达到NED 状态的晚期结直肠肝转移患者,现有资料表明单独使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的生存率仅略微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85-288],目前仅作为化疗无效后的治疗选择或肝转移灶术后复发的治疗[288-289]。建议应用时选择肝转移灶最大直径小于3 cm[8,16,290]且一次消融最多5枚[8,16]。对于预期术后残余肝脏体积过小时,可先切除部分较大的肝转移灶,对剩余直径小于3 cm的转移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或对于一般情况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也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治疗。但应注意避免肝外热损伤[291-293]和针道转移。②微波消融:微波的传导不受组织干燥碳化的限制,使肿瘤内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产生较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消融带,而使肿瘤细胞的坏死更彻底[294]。与单纯化疗相比,结合微波消融治疗经过选择的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生存率[295-296]。③冷冻治疗:尽管冷冻治疗严格挑选的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存率[297-299],但是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可达35%,包括ARDS和DIC等)[300]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2)放射治疗:由于全肝放射耐受剂量远低于肿瘤细胞所需的致死剂量,常规放射治疗在大的或多发肝转移灶的治疗中仅能起到姑息作用。无肝硬化时的全肝平均安全照射剂量为30 Gy[301],虽然该剂量可以显著地减轻由于肝转移灶侵犯而引起的疼痛或黄疸[302-304],但尚无依据表明能延长生存期,因此不推荐采用常规放疗技术进行肝转移治疗。采用超分割或限制肝脏受照射体积,针对转移灶的局部剂量可提高到60~70 Gy[16,305-306],并可获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12个月>80%)[307-311]。可运用的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312-315]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图像引导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放射治疗更加精准从而降低正常组织的副反应[316-318]。放疗前肝功能必须正常,肝脏受到射线的剂量必须在安全范围,以防止出现严重放射性肝损伤[319-321]。

3.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无水酒精瘤内注射、选择性内放射和中医中药治疗等,但其疗效并不优于上述各项治疗,仅能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单独使用可能会失去其治疗意义。

第二部分诊疗流程

图1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

1、结直肠癌诊疗总则 结直肠癌得MDT诊疗模式 注释: A、结直肠癌得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作用,推荐有条件得单位将尽可能多得结直肠癌患者,尤其就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得诊疗纳入MDT得管理。 B、MDT得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得专家共同分析患者得临床表现、影像、病理与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得一般状况、疾病得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与预后作出全面得

评估,并根据当前得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得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得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得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得变化、肿瘤得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得生存期、提高治愈率与改善生活质量。 2、结直肠得诊断原则 2、1无症状健康人群得结直肠癌筛查

2、2、1结肠癌得诊断 注释: 影像学诊断得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得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她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得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得常规检查。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 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诊断;综合治疗;指南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难点之一,其中80%~90%的患者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然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因此,制订个性化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综合治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并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XXX自2008年开始联合编写《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该指南于2010、2013年进行修订,2016年修订后进一步与XXX、XXX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XXX肿瘤转移委

员会联合共同修订。2020年再与XXX结直肠肿瘤学组、XXX 等联合,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该指南提出了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的建议,各地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详见附录1. 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 1.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 根据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在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则称为异时性肝转移。本指南将分别阐述这两种情况以便于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1.2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 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了进行血清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和病理学分期评估外,还应常规进行肝脏超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规范化诊治指南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诊断技术与应用 第三章病理评估 第四章外科治疗规范 第五章内科治疗规范 第六章直肠癌放射治疗规范 第七章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规范 第八章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治疗规范 第九章肠造口康复治疗 第十章随访 附录诊疗流程图

第一章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死亡近10万。在临床上就诊的大多数属中晚期病例;目前在我国对结直肠癌的治疗除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行业规范以外,还有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每年发布的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等。这些指南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我国的国情、地域环境和经济状况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无论是现行的行业规范还是NCCN的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对指导我国各级医院的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根据国际结直肠癌的治疗趋势和要求,结合我国目前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水平和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专家共识为基础制订一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结直肠癌诊治规范,由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作为行业规范加以推广实施,促进我国CRC治疗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本规范将作为卫生行政条例指导各级各类医院中结直肠癌的诊治,让结直肠癌病人从规范的治疗中获益,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是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一个重大举措。 1.1我国结直肠癌流行趋势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跃居第2~5位(上海自2004年起居第2位),并仍呈逐步上升趋势,尤以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为著。 2.男性比女性多,约1.3:1。 3.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我国结直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近年国内大城市统计中位发病年龄已超过60岁。 4.直肠癌比结肠癌多见,欧美国家则以结肠癌多见;近年国内部分大城市结肠癌发病率已超过直肠癌,例如上海市。 5.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地理分布特征为:沿海东部地区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其中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城市较农村高,大城市又较小城市高。1.2可能或可疑的致病因素 1.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和低纤维饮食是结直肠癌高发的因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βE,γE,δE)均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维生素D、钙、葱和蒜类食品则具有保护作用。油煎炸食品烤(炸)焦的部分(尤其是肉类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可能含有能作用于结肠的致癌剂。一些微量元素缺乏亦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 2.遗传因素:据统计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也较大。 3.疾病因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 1.3预防 1.人群筛查及早发现、早诊断 在人群中进行筛查,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检出和癌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肠癌发生和防止发展到晚期以及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都有重要作用。在人群筛查可用序贯筛查方案*,以问卷和粪便隐血试验法筛查出高危人群,也有先用化学法发现阳性病人,再用免疫法剔除假阳性者,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诊。 2.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结直肠癌CSCO2024治疗指南

结直肠癌CSCO2024治疗指南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提供科学、规范和全面的治疗建议,中国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编制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CSCO2024)。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治疗原则 CSCO2024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策略。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和肿瘤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和意愿,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和术后辅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2.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来彻底切除肿瘤。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分别可以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局部切除术和开腹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与肿瘤的高危因素、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等有关。 3.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手术前,可以采用新辅助治疗来减小肿瘤体积和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化疗的方案和疗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采用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靶向治疗主要针对KRAS突变和BRAF突变等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4.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

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目标主要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 活质量。根据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系统治疗、手术治疗 和局部治疗等方法。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可以通过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肿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和分子 分型来确定。 结语 CSCO2024指南提供了结直肠癌治疗的最新指南和建议,对临床医生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应该通过多学科的协作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结直肠癌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希望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 生活质量。

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

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便秘、便血等。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结直肠癌的治疗和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在最近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治疗、监测与管理指南”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结直肠癌的最新诊断和治疗建议。 1、诊断 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肠镜检查,并结合组织活检来确定是否癌变。此外,CT、MRI和PET-CT等影像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2、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情,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有时候,这些治疗方式会进行联合治疗。

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可以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并防止其转移至别的部位。手术的方式包括广泛切除和切除淋巴结等,具体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放疗主要用于术前、术后或联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的肿瘤。它可以通过辐射杀死癌细胞,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化疗主要通过用药物杀死癌细胞,并防止其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则是利用通过研究得到的药物等,通过干扰特定的信号通路来阻止癌细胞生长。 3、监测和管理 结直肠癌的治疗不仅仅是一次手术或一段化疗,它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这包括定期的随访、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随着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计划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在治疗期间,医生和患者需要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最佳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总体上,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建议和方法。虽然这些建议和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治疗和管理结直肠癌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3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23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结直肠癌(CO1oreCtaICancer,CRC)是中国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迅速上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1inica1Onco1ogy z CSCc))自2017年发布第一版指南以来,每年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药物可及性及CSCO专家意见进行更新。今年的更新版发表在《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Journa1ofCancerResearch,CJCR)2023年第3期,我们将介绍2023年版本与2023年版本相比的主要更新。 诊断部分 1 .肝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研究证据显示,化疗可能导致肝脏脂肪化或因肝窦阻塞导致肝脏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因此肝脏转移瘤经化疗后可能不为CT所显示,推荐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进一步诊断(∏级推荐),必要时推荐肝脏超声造影检查(In级推荐)。 2 .直肠癌下缘位置标定 建议标涉中瘤下缘与外括约肌下缘及耻骨直肠下缘距离,同时按照顺钟向点

数标注肿瘤所处象限,特别是标注肿瘤累及前1/4象限者(顺钟位10点~2点)。 3 .直肠癌的T分期 本次更新进一步明确直肠癌诊断TN分期诊断标准。特别提出,直肠癌侵犯盆腔脏器及结构,包括盆腔脏器(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精囊腺、子宫宫颈阴道卵巢、小肠及结肠等)、直接侵犯而非血行转移盆腔骨骼、盆底肌肉(坐骨尾骨肌、梨状肌、闭孔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等)、盆底神经、能棘或能结节韧带、直肠系膜外血管、脂肪等结构,即可诊断为直肠癌T4b期。 4 .直肠癌的N分期 临床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将改变治疗策略,特别需要明确非区域和侧方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依据,包括短径≥5m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信号或回声不均。推荐标注区域淋巴结,包括直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远端、直肠上动静脉旁、闭孔、骼内淋巴结,报告为CN分期。非区域淋巴结,包括骼外淋巴结、骼总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报告为CM 分期。如为直肠癌向下侵犯耻骨直肠肌以下,腹股沟淋巴结为区域淋巴结,报告为CN分期。至今尚无达成一致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标准。根据国内专家共识短径5~10mm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疑似阈值,短径≥10mm为诊断阈值。新辅助治疗后,尚无广泛认可的标准诊断肿瘤残留。下段直肠癌或cT3~4可

2021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版解读(全文)

2021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版解读(全文)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为规范诊治,2017年4月我国发布第一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此后每年进行更新。2021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版:Update in version 2021 of CSCO guidelin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from version 2020发表在了《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CJCR)2021年第3期。更新的主要内容分以下几部分。 1 筛查部分 将“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的表述分别改为“一般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在一般风险人群筛查中将“50~74岁个体直接结肠镜检查”从II级推荐改为I级推荐,并增加“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的限制。今年首次将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DNA (FIT-DNA)检测及computed tomography (CT)结肠成像列入一般风险人群筛查的III级推荐。对于大便隐血阳性个体,在结肠镜之前加做FIT-DNA 检测,对于结肠镜检查存在禁忌的个体,可采用CT结肠成像检查。 2 非转移性不可切除结肠癌的治疗 KEYNOTE 177研究提示,跟单纯化疗、靶向治疗比较,帕博利珠单抗一线免疫治疗给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 or

mismatch-repair-deficient(MSI-H/d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改善,PFS由8.2个月延长至16.5个月(1)。因此,2021版CSCO结直肠癌指南对于部分即使采用联合脏器切除也无法达到根治目的的T4bM0患者新增注释——“基于KEYNOTE 177研究结果,如为MSI-H/dMMR,在转化治疗或姑息性治疗中可考虑使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 3 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 1)FOCULM研究提示对于RAS/BRAF均为野生型伴不可切除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mFOLFOXIRI联合西妥昔单抗对比mFOLFOXIRI化疗明显提高无瘤状态率(no evidence of disease, NED)(70.1% vs. 41.2%,P=0.005)及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95.5% vs. 76.5%,P=0.010)(2)。2021版CSCO结直肠癌指南对于潜在可切除的RAS和BRAF均为野生型结肠癌患者治疗增加FOLFOXIRI+西妥昔单抗治疗的III 级推荐。 2)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的姑息一线、二线及三线方案:KEYNOTE 177研究表明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一线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结果带来明显PFS及ORR获益,其他小样本II期研究表明,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MSI-H/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二线或者三线使用PD-1抑制剂,

最新: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3(附表)

最新: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3(附表)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中国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迅速上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自2017年发布第一版指南以来,每年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药物可及性及CSCO专家意见进行更新。今年的更新版发表在《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CJCR) 2023年第3期,下面是2023年版本与2022年版本相比的主要更新。 一、影像学更新要点 1.结直肠癌诊断方法中,“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肝脏MRI”名词更新。

2. 直肠癌下缘位置标定 3.直肠癌T分期:下段直肠癌的T分期统一,并对T4b进行了详细解释补充。 4. 新增MRF(直肠系膜筋膜)定义解释。

5. 直肠癌N 分期和引入TD概念:直肠癌N 分期重新进行了定义,将短径≥5 mm 作为标准,增加侧方淋巴结概念。另外还增加了TD (癌结节)概念,推荐放射医师标注。 6. 增加MRI & 安全手术切面附录注释,通过MRI 测量肿瘤与MRF 的距离确定安全手术切面。

7. 重新设定增加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 8. 新增结构化报告建议

二、内科治疗更新要点 1.MSI-H/dMMR患者姑息治疗“双免推荐” • Ⅲ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方案用于MSI-H/d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3类证据); Ⅱ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方案用于MSI-H/dMMR型且未使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姑息二线及三线治疗(2A类推荐);

2023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全文)

2023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全文) 2023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要点——影像诊断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影像诊断 1. 结直肠癌诊断方法中,“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肝脏MRI”名词更新。 直肠癌的诊断 2. 结直肠癌TNM分期更新。 下段直肠癌的T4a/b分期统一。 直肠癌的T分期

增加【注释c】,直肠癌cT4a 期:直肠癌侵犯脏层腹膜而未侵犯MRF,诊断为T4aMRF-;直肠癌侵犯脏层腹膜且在无脏层腹膜覆盖的区域同时侵犯MRF,诊断为T4a 伴MRF+。 增加【注释d】,直肠癌cT4b 期:直肠癌侵犯盆腔脏器及结构,包括盆腔脏器(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精囊腺、子宫宫颈阴道卵巢、小肠及结肠等)、直接侵犯而非血行转移盆腔骨骼、盆底肌肉(坐骨尾骨肌、梨状肌、闭孔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等)、盆底神经、骶棘或骶结节韧带、直肠系膜外血管、脂肪等结构。 3. 直肠癌N分期更新,增加侧方淋巴结概念,引入TD概念,定义MRF。 直肠癌的N分期 增加【注释e】,直肠癌cN分期:临床诊断的淋巴结转移依据,包括短径≥5m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信号/回声不均匀;区域淋巴结包括直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远端、直肠上动静脉旁、闭孔、髂内淋巴结,报告为cN 分期;非区域淋巴结包括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

结及腹股沟淋巴结,报告为cM分期;如为直肠癌向下侵犯肛管达齿线(耻骨直肠肌)以下,腹股沟淋巴结考虑为区域淋巴结,报告为cN 分期;推荐放射科医师标注淋巴结位置。 增加【注释f】,侧方淋巴结:下段直肠癌或cT3-4可等可被考虑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因素;新辅助治疗后,侧方淋巴结显著缩小或消失,则肿瘤残留概率低。 增加【注释g】,癌结节( tumor deposit,TD ):有研究提出TD 影像诊断依据可包括形态不规则、棘状突、信号或回声不均匀位于血管走行区域、与直肠癌原发灶无直接连接。TD 与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存在关联性,需密切关注但是TD 与完全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存在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 增加【注释h】,MRF:直肠癌原发灶、直肠系膜内转移性淋巴结及EMVI仅与MRF 距离≤1mm,但未见侵犯脏层腹膜,诊断为T3MRF+;直肠癌原发灶侵犯MRF以外结构,诊断为T4b;在影像学能够明确诊断前述TD的前提下TD与MRF间距≤1mm 时,诊断为MRF+。 4. 增加【附录2.2.3-1 】“直肠癌下缘位置标定”:肿瘤下缘与外括约肌下缘连线及耻骨直肠肌下缘折线距离;肿瘤所处象限(顺钟向点数) 。

202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完整版)

202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完整版) 摘要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3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2]。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10-1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2016年、2018年和2020年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多次共同修订了《指南》。2022年再次一起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本《指南》。

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路径: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 )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初诊时合并有肝转移的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0个月和13个月[3 ],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次于肺转移,但好于其他部位转移[4],详见图L对于肝转移病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5年生存率<5% ,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 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7% [ 5 ] o以上生存结果提示,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正确的诊疗路径,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Q=qeqαιd(δ≥/U 一θon∙ MHastMic sit∙ B<∙n - Intraabdonunal 1— - LUOg -lymph code 1.00 0 75 0 50 025 • 000 0 12 24 36 48 6c Months from diagnosis

图L 比较结直肠癌单个部位转移病变的OS 分析[4] ESMO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疔策略建议治疗目标应达到〃无疾病 证据 (NED )”状态,治疗原则推荐为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 ⑹。 C OLUSION 研究组专家共识针对结直肠癌单纯合并有肝 转移的患者提 出了明确的诊疗路径:①从患者特征出发⑺,易 于切除/消融的IVa 期 CRLM 以及部分难以切除/消融的IVb 期 CRLM ,推荐根治性切除和/或消 融且不需要接受辅助化疗;而 对于部分IVb 期、全部的IVc 期和IVd 期 CRLM 患者,需依据 化疗是否获益、早期异时性、肝脏转移病灶数量和 大小、残余 肝体积以及是否适合肝移植等角度综合判断,选择根治性切除 和/或消融,或全身姑息治疗,详见图2。②从肿瘤特征出发⑺, 依据肿瘤大小、解剖学位置、手术/消融禁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 法,详见图3o 治性切除4/直淌H 不需要硒北介 ≡B ∣∙M∙∏: IL 双码化疗(CAPO)VKMJOX) 贝伐塔VR CttVUtnwA 21.伊立 科Jt∕KXflRl 3L 帕尼单杭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指南2023主要内容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指南2023主要内容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evidenceof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对CC1M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CC1M 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了提高我国CC1M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一.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I—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I—

患者不能耐受联合治疗 H 卡塔他滨士把向药物 按上述第I 次进展后的治疗 最佳支持治疗 =■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治疗(转移灶可切除)四.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治疗(转移灶不能切除) I 治疗] I 治助治疗I I 监测I ------- (推桐蒜般吊个月) 1 ------ 1 五.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现的肝转移的治疗 Γ^Π 不可切除的.结 自肠癌・诊时合并肝转移 全身治疗(化疗土 祀向药物) JdMVR/MS1I1也并[可选免疫检看点抑制剂治疗考虑晚发灶切除 同步或分转为可切除T 嚣牌I 肝转移灶 仍为不可切除 1 图6 对晚期一结H 肠癌肝转移有效的化疗方案 或 肝动脉港注治疗*全身化疗 或 如果蜃希已接受术IW 治疗.可考虑观察或缩短化疗周期 如枭患并达到W :D 状态 ・ 2年内每3个月检测CEA 等适H 的肿痛标记物,肝脏超声.病史询问和体格检育 I 次,2年后每6月I 次.共5年 ・ 2年内每6个月■/■/盆Ie 增强CT 以后每6T2个月I 次,共5年 六.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第2次进展后的治疗 瑞戈作尼或映味格尼或TAS∙102±贝伐珠单抗或殷佳支持治疗 免咬检套点抑制剂(未使用过读类治疗的dMMR∕MSMi 结K 炀胞肝转移患者) 功能状态有改善 功能状态没有改弹

《结肠癌诊治指南》word版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 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 务人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直肠的、形成半圆 1.5~ 2.0cm 厚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 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TME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CEA :(can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四、规范化诊断流程 拟诊大肠癌病例 大肠癌门诊 纤维结肠镜检查 组织或病理学检测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X 线摄片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确定诊断 排除诊断 继续随访 术前评估 可根治性切除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不可根治性切除 化、放疗 再次评估可切除 随访

五、结肠癌治疗流程 六、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 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 年人;大肠腺瘤患者;有大肠癌病史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大肠腺 瘤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 病;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右侧结肠癌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左 侧结肠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直肠癌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 形多见。 1.右侧结肠癌 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 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右侧腹部可扪及一质硬肿块。 2.左侧结肠癌 早期临床上可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 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的患者可表现 为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肠梗阻症状。 3.直肠刺激症状 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 液,严重时有脓血便。 4.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 pT1-3N0M0 T1-2N0M0 手术切除 高危pT3N0M0或 pT1-3N1-2M0 化疗 随 诊 T3-4N0M0或 任何TN1-2M0 pT1-3N0M0 手术 高危pT3N0M0或 pT1-3N1-2M0 化疗 T4N0-2M0切除困难或不能切除 化疗 如果手术可以切除,则行手术 化疗 可手术切除转移性病变(M1) 手术 化疗 不可手术切除转移性病变 (M1) 化疗 再手术评估 ±手术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2020版) 一些数据 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未经治疗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 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 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 结直肠肝转移MDT

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 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命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订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肝转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RFA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剩余肝脏体积,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即转化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