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中的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联性。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环境以及文化趋势紧密相连的。

英美文学的功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重塑,它不再只是文学的功能,更是历史的记载者和解释者。

《哈姆雷特》中对于权力、权谋、道德、复仇等话题的探讨,不仅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对当时英国王室的政治权力斗争的影射和反映。

英美文学的功能可以说是在它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中得以显现和发挥的。

新历史主义关注文学作品中权力、权威和社会控制的表现。

在英美文学中,权力和权威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下,这些议题被重新解读为文学作品中对于当时社会权力机构的探讨和批判。

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是对极权主义社会的一次深刻揭露和反思。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社会权力结构的一种反抗和探讨,它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阶级对立,因而英美文学的功能也在于对社会权威和控制的反思和揭露。

新历史主义也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边缘群体和权力无助者的存在。

在这一观点下,英美文学被理解为对于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应。

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就是对当时伦敦贫民生活的真实描述和对社会不公的揭露。

在新历史主义的框架下,英美文学被视为对边缘群体的声音和对社会弱势者的关怀,它的功能也在于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反思和揭露。

新历史主义还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

在英美文学中,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这种文化的变迁和交流被理解为当时英美社会和文化变化的折射和表现。

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融合了当时英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当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

英美文学的功能可以说是在文化变迁和交流中得以显现和发挥的。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英美文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试图将文学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之中进行分析,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在新历史主义的框架下,英美文学的功能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对英美文学的功能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反映了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英美文学的功能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不仅仅是提供审美享受,更是承担着社会批判和反思的任务。

英美文学通过作品展现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揭露权力的滥用和虚伪的伪善,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就是对斯大林主义下的苏联政权的讽刺和批判,通过对动物庄园的故事,奥威尔传达了对权力和专制统治的深刻反思,凸显了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暴政现象。

新历史主义认为英美文学的功能还体现在其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理解。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以及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为读者展现了过去的社会和文化,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冲击和痛苦,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暴力与混乱,使读者得以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从而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历史主义还强调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英美文学通过作品传达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权的追求,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从而激发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承受的磨难和抗争,都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并促使其参与社会的改革。

哈里特·比彻·斯托夫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对奴隶制度下黑人命运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奴隶制度的反感和愤怒,引发了废奴运动的兴起,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6页word文档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6页word文档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提起历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翻开历史教科书来查阅过去某个时期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成为人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参照物。

然而,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982年,格林布拉特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新历史主义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英文系主任。

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对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提出批评,主张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利话语的关系作为新历史主义的核心问题,进而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历史主义所考察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文本”和“历史”的关系,认为“文学与其背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同时涌动的动态关系”。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都是以“历史性”和“文本性”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批评实践的主要参照点。

关于这一点,蒙特洛斯蒙特洛斯(Louis Adrian Montrose),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语系主任。

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 and the texuality of histories) 两个概念。

“一切文本(包括社会大文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阶级立场的产物。

”在文本中,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构,事实与故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历史的“知识地位”被颠覆。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广泛而深刻地描述和反映社会状况,揭示社会各阶层的复杂矛盾。

《威尼斯商人》大约写于1596年,文艺复兴的末期。

它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喜剧,剧中男女主人公从一见钟情开始,接着是好事多磨,最后终成眷属。

这样的题材古已有之,然而莎士比亚将他们重新组合加工,通过喜剧体裁为读者提供了一段文艺复兴时期的另类历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新历史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新历史主义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新历史主义189.新历史主义是什么?(1)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是7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萌芽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和维勒等人。

(2)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②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③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④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形式。

(3)对历史主义的进攻:①20世纪初叶历史主义遭到了政治思想家波普尔的批评,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阐释,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确定的解释。

他强调历史主义的总体计划要求权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权力因难以控制会侵害个人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主义。

②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使文学理论越出历史的轨迹而进入形式的漩涡,文艺批评在文本无叙述和无关联语义的支离破碎的文学片断中进行着互文性的实验,作家—作品—读者的中心位移导致作家权威失效,文本崇拜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批评家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再生父母,误读成为现代解读的独特锁钥,历史意义和文化灵魂在语言解析的过程中都成了意义的碎片。

由此历史主义终于让位给了形式主义。

③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4)在新历史主义正式命名之前,美国的文化符号学、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哈贝马斯以及法意新历史学派等,已经将历史意识、历史批判、文化诗学作为自己文化解释和审美分析的底蕴。

重构美国南方历史——《我弥留之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

重构美国南方历史——《我弥留之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General Serial No.1022019No.51陈典,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2张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重构美国南方历史———《我弥留之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陈典1张顺生2(1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1600;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493)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白人佃农家庭所遭遇的不幸与离散来寓意美国南方乡村在20世纪初所遭遇的转型阵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克纳通过小说构建了他自己的南方历史,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动。

据此,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小说进行解读,由此也可以一窥福克纳对于美国南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新历史主义视角1.引言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深沉的笔触与宽广的视野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自己对故乡的爱憎、城乡的历史与现实、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幻化为灵感之源,创造出五光十色的“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世界。

1949年,因其“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 )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

自1930年问世以来,小说因其丰富深刻的艺术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备受赞誉。

小说由15人叙述的59章独白组成,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小说聚焦于生活在密西西比北部农村地区的本德仑(Bundren)一家,他们遵从农妇艾迪(Addie)的遗愿,用一辆大车将她运送到40英里之外的杰斐逊镇安葬。

艰辛的旅程逐渐成为沉重的负担。

顶着七月的炎炎烈日,本德仑一家遭遇了洪水的泛滥与火灾的侵扰。

最终到达杰斐逊时,大儿子卡什(Cash)失去一条腿,二儿子达尔(Darl)被送进疯人院,女儿杜威·德尔(Dewey Dell)买堕胎药不成反被诱奸,只有安斯(Anse)娶回一位新太太回家。

《美国膝》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美国膝》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交往展 开 。在 他们 交往 的过 程 中,雷 蒙德总 是试 图将 自 己的族 裔理 论对欧 若拉 说教 ,使得 两人 的恋情 难逃 破裂 的 命 运 。在 经 历一段 时 间分离 之后 ,双方 都意 识到 自己对 族 裔的 认识是 不足 的 ,但 是两 人的 共同生 活和 感情经 历 战胜 了族裔 特性 的天 堑 ,两 人最 终 言归于好 。在 小说 中 ,徐 忠 雄通 过多重 叙事 视角 记录 了亚裔 美 国百年 以来被 淹 没的历 史 ,填补 了荚 国官方 历史 的缝 隙和 空 白,实现 了族 群历 史 的逾 越 。文章运 用新 历史 主义 的历 史的文 本性 和文 本的 历 史性 理论 来分析 这部小 说 。 历史的文本性 :抹杀与创伤 历 史 的文 本性 主 要包 括 两个 层 面 :“ 一 是指 只有 凭 借 保 存 下来 的文本 , 人 们才 有可 能 了解 过去 。二 是指 二是 指 当文 本转 换成 文献 并成 为历 史 学家撰 写 历史 的依 据时 , 它 将 再次充 当阐释的媒介。 ”【 1 雷蒙德的先祖是十九世纪 末参 与修 建横跨 美 国东西 大铁 路的华 工大 军一 员 。先 祖华 工们 漂洋 过海 ,开 山凿岭 ,搭桥 铺枕 ,完 成 了修 建 的艰 巨 任务 。然 而在 大铁路 完工 的仪 式上 却没有 华 工的 出现 ;华 工 修 建 铁路 的历 史 事迹 也未 出现 在 美 国教 科 书 中 。在 他 们 的认 知 世 界 中,华 裔 只是 美 国社 会 的匆 匆过 客 ,“ 美 国 人 喜欢 称 他 们为 ‘ 寄 居者 ’ ,因 为他 们 时刻 在想 着 回 归祖 国。 ”口 ” 不 为美 国历 史所承 认 ,因而 也不为 主流 史学 所记 载 。同样 的事件还 发 生在 女友 欧若拉 以及她 朋友 布兰 达的 家族历 史 中 。欧若拉 以及 布兰达 都是 带有 日裔 血统 的美 国 人 ,但 是 她们对 上一 辈发 生在 二战 美 国集 中营 的事情 一无 所 知, 因为根 本就 无人 问起 。在珍 珠港 事件发 生 之后 ,出

《小妇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小妇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小妇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作者:扎西央珍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1期摘要:《小妇人》(Little Women)是活跃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作家Louisa May Alcott 出版于1868年的一部女性主题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Alcott以自己及家庭成员和朋友为原型,讲述了围绕March一家的四个女儿发生的故事。

该书甫一出版,便销售一空,受到女性读者的热烈欢迎。

《小妇人》是一部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真实呈现了作者所处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将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小妇人》Louisa May Alcott;新历史主义一、Louisa May Alcott及其作品《小妇人》介绍Louisa May Alcott于1832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她出生后不久全家便搬迁到马萨诸塞州。

Louisa May Alcott家中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她们的父亲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她和大姐很早便开始工作,贴补家用。

和当时的大多女性一样,她自小并未接受太多正规教育,她年幼时候父亲教她读书识字,待大一些之后她广泛阅读,并对写作产生了强烈兴趣。

15岁时她开始承担家庭教师的工作,曾教授过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女儿,她也跟梭罗学习过植物学。

与这些大思想家、作家的往来,极大开阔了Alcott的眼界与思维。

1864年,Alcott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Moods,三年后,她迄今最为知名的作品Little Women问世。

在这部小说中,Alcott根据自己家中的四姐妹,塑造了March家的四姐妹,大姐Meg美丽而传统,二姐Josephine,即以她自己为原型,独立自由,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妹妹 Beth,单纯善良,喜爱弹钢琴,最小的妹妹Amy,虚荣好强,一心想要过上层人的生活。

這性格迥异的四姐妹的塑造,因其真实性和代表性,引起了年轻女性们的强烈共鸣,下文将从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揭示该小说文本所具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研 究其他文本的文本——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 质性内容;因此,我也指所有阅读形式的历史、 社会和物质内容。 ‘历史的文本性’首先是指,不以我们所研究 的社会的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 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 性的存在。”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辨证分析
文学与历史文本在话语建构性基础上彼此开放
的观念,解除了文学话语对历史话语的膜拜,使 作家可以自由驰骋于历史原野,甚至通过叙事 话语操纵和戏弄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相当多的中国作家, 特别是先锋派、新写实和寻根派作家,不约而 同地涌入历史,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书写活 动,形成了一个持续至今的历史文学创作热潮, 涌现出大批历史文学作品。
解构功能,都没有进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存在,不管新历史主义者如 何解读、阐释、改写和重塑历史的文本形式, 并不意味着对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历史过程 和历史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故意混淆历史和 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 和偷换历史,正是带有后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 义文本理论的症结所在。
与历史之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
2、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历史的小说。传统
历史小说大多属于宏伟叙事,新历史小说的创 作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想作正史的补充, 也不再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而有意地关注民 间的历史、小人物的历史,边缘人群的历史。 因此,土匪、娼妓、江湖术士、游方郎中、商 人等等社会边缘角色进入历史,成了历史的主 角。莫言《红高梁》,苏童《妻妾成群》 乔 良的《灵旗》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 后的先锋派作家和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 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 “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 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 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 历史小说”。 代表作:苏童《妻妾成群》《米》;莫言《红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 t.,2012第30卷第5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Vol.30 No.5美国文学中的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李艳荣(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新历史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实践,是一种对历史文本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的 文化诗学 。

新历史主义注意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否认有真正的客观的历史,而只有站在统治者角度的对历史的宏大叙事。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文学和历史并无明显的界限,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印证的 互文性 的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本文就英美文学中的新历史主义理论进行阐述,旨在分析其批评范畴以及其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100-02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林布拉特在Genre 学刊的集体宣言中正式提出了 新历史主义 这一术语,一时间,各种探讨文学和历史关系的文章相继发表,涌现出了一大批如格林布拉特、海登 怀特(Hayden White)、乔纳森 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路易斯 蒙托斯(Louis Adrian Montrose)等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使新历史主义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文学批评派别。

新历史主义者对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认为客观公正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运用了大量想象、虚构和修辞的文学叙事和站在胜利的统治阶级立场的宏大叙事.在国内,王逢振在 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漓江出版社1988年)上第一次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展现在国人面前,从而掀起了国内学者对新历史主义研究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热潮,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里,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1.传统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历史是什么 构成了关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历史主义之所以称为 新 ,是指它重新定义解释了历史,与传统历史主义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观。

历史是什么, 辞海 中这样定义:广义的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Past events c onside red to -gethe r,esp.events or de velopments of a particular pe riod,c ountry or subjec t 。

传统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再现,而这种再现是客观公正的,它的真实性是不容质疑的。

对于这种再现观,历史主义批评认为文学和历史之间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文学作品忠实地反映了某个时期社会和人的活动及思想,那么,文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一种历史 还原 工作,即把文学作品放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去,对它的历史进行研究,就能理解文学作品、还原作者的原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是第一性,文学是第二性的。

传统历史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柏拉图认为上帝的意志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而黑格尔则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决定历史的规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因素。

然而无论哪种理论对历史规律的认识,都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有因果规律的历史。

另外,传统历史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历史的独语,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势必使历史成为歌颂英雄、领袖、天才及才子佳人的家族史或自传史,历史就成了宏大叙事,而忽略了人民群众和边缘人物对历史起的推动作用。

2.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与传统历史主义不同,新历史主义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谓的客观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具有文本性,是权力运作的结果。

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批评家们的质疑,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认为 文本之外无他物 ;政治思想家卡尔 波普尔认为 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达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最后一种解释 历史虽然没有目的,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目的加上去,历史虽没有意义,但我们能给它一种意义。

新历史主义最本质的理论特征就是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历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早已经消逝了,现在作为某种史料的历史都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的结果,任何历史都是人为描述、分析、解释的产物。

美国新历史主义者海登 怀特说: 从这种观点看, 历史 不仅仅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100[收稿日期]2012-07-28[基金项目]佳木斯社科联课题: 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综述及当代意义 (12030)[作者简介]李艳荣(197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到达的与 过去 的某种关系。

历史是一种话语,人的意识是主观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阶级立场,加之在编撰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可以说有多少种人编写就有多少种历史的表现形式,历史因此变成得多面性和多重性了。

人们开始相信,现实和历史都不过是一种显现,不过是一些自圆其说的看法和相互作用。

因此历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事件,而成了与历史编写者的意志、态度、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文本。

这种历史的文本性打破了传统历史主义的统一观,由客观单线的历史,变成了主观多样的历史,用福柯的话就是历史由原来的大历史History被小历史histories所取代了。

人们看到的,远远不是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一种虚构的历史,主观的历史,文本的历史。

而且,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偶然的,是片段无序的,它将历史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都看作是偶然性的使然,偶然性是历史进程发展的推动因素。

二、历史的文本和文本的历史1.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传统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把文学看成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对文学文本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性的材料,以对文学文本本身进行说明。

传统历史主义认为历史第一性,文学第二性,认为文学研究就是一种历史的还原工作,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映,它存在的前提是认为先有一个真实的历史的存在。

然而新历史主义否定了这个所谓的真实的历史的存在,海登 怀特认为 历史,无论是描写一个历史进程,还是讲一个故事,它都是一种话语形式,具有叙事性。

作为叙事,历史与文学神话一样都具有 虚构性 。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历史的虚构和叙事方式同文学使用的修辞方法十分类似,因此二者之间是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一种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 互文性 ,两者之间的界线被打破,呈现是复杂的相互交错的文史互动。

文学不再被看作是展示历史的一个平台,一个介质,而是某段历史中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部分;而历史也不被认为是文学的背景,或是堆砌起来的一些史实。

两者同为社会权利结构中的一种话语,互相交织、转化。

2.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早已逝去,是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和复原的,所谓的 历史 就是对过去的事件的描述,而这种描述不可能客观再现,而必然会渗透着编写者的想象、虚构和修饰。

福柯认为,历史仅仅是话语活动,所谓历史的真实性、统一性都仅仅是语言阐释活动的产物,历史的表述并不是客观公正的,它受着权利话语决定的话语规则的筛选和约束。

因此,历史和文学同属于一个符号系统,二者也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一种 互文性 的关系。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历史和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

文本的历史性 和 历史的文本性 成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历史研究的主要范畴。

历史是一种文本。

首先,历史的写作方式是叙述,历史不能再现,人们看到的只是当时的一部分史料,史学家在编撰历史时,会有目地、主观地对其进行保留或排除,颂扬或批评,会利用大量的想象和虚构去填补一些空白,去自圆其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人编写历史,就有多少种历史。

其次,历史没有自己的术语,它通过叙述的方式体现出来,它的撰写方式和文学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完全一致,历史文本的运作方式就是编排情节,这种方式和文学话语的虚构一模一样,人们读到的历史就是经过解释和阐释的历史,所以,巴尔特就提出了这样的等式:历史叙事=文学叙事=虚构叙事。

而且有多少种叙事方法,就有多少种历史,因此海登 怀特曾说过,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

所以,我们说历史不是 记录的历史 ,而是 写作的历史 ,历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的事件,而是一个大文本。

关于文本的历史性,路易丝 蒙特罗丝指出:所有文本都嵌入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而历史的文本形式是指我们对过去所有的知识和理解都只能存在于 对留下的社会的文本痕迹的询问中。

由此可见,历史就是文本,文本就是历史,历史由叙述转变成文本,文本转化成社会公众意识,公众意识又转化成文学,而文学又影响着历史事件向历史文本转化的结果,这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

3.权力与话语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 话语 权力 理论对新历史主义影响颇深。

福柯不将历史看作是科技、政治、经济的发展史,而是视其为互相作用的话语间复杂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权利决定的。

在福柯看来,对历史的研究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研究,而对话语的研究,就必须观察权力的运作。

受福柯的影响,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一切历史的事件都是当代阐释的结果,是某些人话语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包含着权力的运作。

海登 怀特说: 没有历史事件本身是内在悲剧性的,这点只能从有组织的事件系列语境中的某一特殊角度才能被观察到。

因为在历史上,从一个角度看来是悲剧性的事件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喜剧性的。

在同一个社会里从某个阶级立场来看是悲剧性事件,但另一个阶级则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场滑稽戏。

历史都是胜利的统治阶级书写的,他们拥有对历史的最终解释权和话语权,悲剧或是喜剧皆出自于他们的阶级利益,正义与非正义皆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剥夺了失败民族和失败阶级编修历史的权利,掩盖了他们的声音,使历史成为了为胜利者歌功颂德的工具,所以这种独语的历史就形成了一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宏大历史,成为权力运作的产物。

新历史主义者对这种历史不屑一顾,他们希望看到不同民族、阶级、个人的多语的历史,希望通过一些常被人忽略的记录、典故、日记等来找到新的切入点,揭开历史真实的面纱,重新解释历史,颠覆正史,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再造一种新的历史话语,从而达到构建历史的目的。

三、新历史主义研究的意义新历史主义将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整体策略,一方面,新历史主义者注重恢复文学作品的历史维度,将文本分析转向了对历史语境和话语权的分析,进而强调了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沟通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使读者更清楚的聆听作者隐含在作品背后的声音,并发现文学作品的无限复杂性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