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
定为:06: 3 。 .5 0 5
大量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 建设 ,其 折旧年限 比较长。而 随着科技发展,资产的无形折 旧加剧和 中国投了, 因此折 旧率的这种
变化是 比较合理的。 把 有 关的 数据 代 入 公式 ( )后 ,得 到如 下结 果 1
( 表 1 图1 见 和 ):
表 l 1T — 0 1 各 要 素 对中 国 经 搏增 长半 均 壶献 丰 ( 9 8 20 年
3 劳动 要素投入 。劳动要素投入是 指生产过程 中实 . 际 投 入 的 劳 动 量 , 可 用 标 准 劳 动 强 度 的 劳 动 时 间 衡 量 。 鉴于 中国实际情况 ,本文 用劳动者 人数来衡量 劳
维普资讯

7064 165 651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与 经济 可 持续 增 长研 究
摘要: 中国全要素贡献率在1 9 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 回落 的现象, 引发 了学术界对 中国经济可持续 92 增长 的广泛争论 。本 文通过测算全要 素生产 率后 发现 ,资本投 入对 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相对于发达 国家而言, 中国全要 素的贡献率较低且 波动 大。本文认为,制度变迁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也是 中国经济增长
6 8●’● 5 抽
854J 1968
● 5¨ 57●● ’857
5 5●● ●75 ‘2●5 55
● 4 3 G 58 75●7 5¨ ●328 42
7● ●●'8 55' M
44 444525 71● ● 456 575 46
7 543 232 832
‘5 .4 8 4764 75
济奇迹 必将破灭 。如果用 全要素生产 率来衡量,亚 洲各 国的技术进步几乎 为零 。克鲁格曼还通过 引用 罗伯特 ・ 索洛 的研究成果指 出,在 美国的长期人 均 收入增长中,技术 进步起到 了8 % 0 的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也根据其所测算 的全要素生产率 得 出了与克鲁格曼类似的结论,即 中国经济并不具 有可持续增长 的动力。然而,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 ( )式 中,A为t 1 t 时刻 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Y为t t 时刻 的产 出水平,K 为t t 时刻 的资本投 入,L为t t 时 刻的劳动投入, 仅为资本 的弹性系数, D为劳动 的 弹性系数。 根据所测算 的A ,设定某一年 为基 年,再编成 t 指数,可 以反 映出技术 水平的变化情况。另外,可 以根据历 年全要素 生产 率水平的变化推算出历年的 全要素增长率,再根据全要 素增长率可以得到历年 全要素对 经济 增长 的贡献率 。 全要 素生产率测量 的准确 与否关键在于对 各个 变量的确定,尤其是对于像 中国这样统计 数据 较为 缺失 的国家。主要 变量 的确定如下: …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龚六堂
【期刊名称】《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年(卷),期】2024(3)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显示我国将会较快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

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征,指出此时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际途径和政策建议。

【总页数】16页(P67-82)
【作者】龚六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外贸、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评《对外贸易、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路径的比较研究》
2.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r——基于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3.“营改增”是否提升了全要素
生产率?——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制度红利4.科技创新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5.消费增长能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中国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各区域在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通过对各区域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区域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各区域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各区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在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环境效率评价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通过构建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同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深入探讨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然而,国内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实证研究——基于对细分的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实证研究——基于对细分的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放型 向集 约型经济增 长方式 的转变 ,将 长期作 为我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 ,我国第一篇 以信息 产业与经济增长关 系为题 的研究 出现 在 1 9 9 8 年。 章奇、马永 ( 1 9 9 8 )运用定性研究 的方法对 我 国 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 了初步探讨 ,并 得出了信息产业本身 的经济规模偏低 ,对经济增
长的直 接推动 作 用不 尽 如 人 意 的结 论 ,这 是 当 时
国政府、学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美国 “ 新经济”
期间 ,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对整个国 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已经被世人所公认。随
着 我 国信 息 技 术 的不 断 进 步 和信 息 产 业 的不 断 发 展 ,信息技 术与信息产业 以其广泛 的渗透性 、强 关 联 性 以及技 术密集性使我 国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的实
关系是极其必要的。为此 , 本文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 之上 ,进一步探讨细分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 ,为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作用提 供科学信息。
收 稿 日期 :2 0 1 2 —1 2 —( I 2
( 2 0 0 9 ) ,赖志花 、王 必锋 ( 2 0 l 1 )则利 用柯布一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 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2 期( 总第 2 3 2 期)
2 0 1 3 年 2月
工 业技 术经 济
o u r n l a o f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l a E c o n o mi c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32 2 )
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此之后 ,更多定量的

全要素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全要素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资本的人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根据 L u和 Km 在 19 a i 94年 本文将采用两个不同的资本占投入 比重的假设值来对 中国的 的研究与 L u和 P r 2 0 年及 2 0 年进行 的研究 , a ak在 0 0 03 他 TF P平均增长靳 口 GD 对 P增长的贡献率做出估计。
研究中指出, 17 丛 9 9到 19 年这段期 间, 94 中国 T P的平均 定的。 F 增长率是 39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 4 / 比资本积累对产出 .%, :,  ̄ O 增长的贡献还高。他们认为 T P之所 以有这么高的值主要原 F
因是中国当时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 , 还有私有经济的发展 , 外 中指出, 17 年到 19 年这段时期, 在 98 95 中国 T P的平均增 F 长率是 37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 4%。 .%, 3 但是世界银行所用的 94 的平均增长率, TF . ̄ O / 那么 P对产出的增长将达到 4%。 6 2数据来源与分析 . ( 物质资本存量 1 ) 因为对 中国全国范围内的资本存量并没有做过调查, 以 所 a最初的资本存量 ( . C o 对 中国 15 hw 92年的资本存量的估计是被采用得最 民币 2 0 2 0亿元 佣 17 9 8年的物价指数)其 中 7 0 , 2 亿元是土
们认为在 18 年到 19 年间中国物质资本积累对产出增长 93 95
的贡献率是 80 50 60 0, / / 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为 5 一1%, -9 % 4
二、 相关指标选择 、 数据来源与分析
1指标选择 .
而生产力在这段时期不是负增长就是没有增长。但是他们在
和对企业金融资料的详尽研究都不支持这么高的份额。 相对于上面提到的对 中国生产力增长持悲观态度 的学

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对江苏省1985—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由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另外,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TFP 逐渐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江苏省1985—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试图对上述疑问作出解答,并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变动状况。

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十多年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估计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二是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解释单位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动态分布规律。

王小鲁(2000)选择1953-1999年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估计,认为我国在1953-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为1.46%。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就不难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一、何谓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是指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

各种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三个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也包括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

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五个生产要素投入的整合。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共计100万RMB,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RMB。

那么,这150万RMB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RMB是由于投入100万RMB的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RMB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的贡献。

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残差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