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蓖麻蚕(木薯蚕)饲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蓖麻蚕(木薯蚕)饲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 对蓖麻蚕饲养过程中的选用良种、蚕种催青、收蚁、合理给叶、消毒防病、小蚕的饲养、大蚕的饲养、眠起蚕管理、上簇采茧等技术进行总结及对农户饲养蓖麻蚕的经济效益和蓖麻蚕茧皮回收加工进行效益分析。
[关键词] 蓖麻蚕饲养技术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05-02桑蚕、柞蚕、蓖麻蚕是当今被人工完全驯化成功利用的三种吐丝类经济昆虫。
蓖麻蚕主食蓖麻叶,具有发育快、龄期短、蚕体健、易饲养、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饲养1盒蓖麻蚕卵(约1万粒)可收茧25千克,除茧壳作为丝织品原料外,还有鲜蛹18千克、蚕沙100千克均可综合利用。
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广种蓖麻、多养蓖麻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饲养技术1.选用良种木薯蚕品种根据其幼虫肤色、血液、斑纹等特点,大体可分为5大类型。
蓝皮类型属白血系,如申蓝、蓝皮等品种;素白类型属白血系,如素白品种;花白类型属白血系,如花白、小花白品种;白黄类型属黄血系,如白黄、桂b、高白等品种;花黄类型属黄血系,如花黄、南宁一号等品种。
目前,广西生产上推广的木薯蚕品种有:白黄、南宁一号(简称南一)等。
这些优良品种抗逆性强,耐高温,食叶快,茧形大而白,丝质较好,茧层率达15~16%,单盒产茧皮3.5~4.0公斤,深受蚕农欢迎。
2.蚕种催青木薯蚕是多化性的绢丝昆虫,蚕卵产下后,在22~28℃、干湿温差1~2℃的环境中,经8~10昼夜即孵化成蚁蚕。
当温度低于 20℃或者高于30℃时,就需要加温或者降温,保证胚子正常发育。
蚕种在催青过程不要接触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室内要保持昼明夜暗的自然光线;防止鼠、蚁为害;蚕种转青后次日出蚁,应做好收蚁准备。
3.收蚁由于木薯蚕具有附着力强的习性,收蚁时不能采用打落法或羽收法,应采用叶引法、纸收法和倒卵法。
蚕卵宜在上午5~6时见光,8~9时大部分已孵化完毕,在10时左右收蚁给叶,夏秋季气温高,应提早1小时收蚁。
蓖麻油酸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摘要)

以蓖麻油酸 为原料 , 合成了含有活性羟基 的有机改性剂 , 对 天然钠基 蒙脱土进行 有机改性 , 并且 采用原位 聚合法 制 备 了高性能 的硬质聚氨酯泡沫/ 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主要 内容和结果如下 :
8 6 . 4 % 。
2 .采用 自制 的蓖麻 油基 季铵盐 和蓖麻 油酸钠对 天然 的 N a - MM T进行 有机 改性 , 分 别得到 有机蒙脱 土 R A B B — MM T、 R A E B — MM T和 S R D — MMT 。探讨 了阳离子改性剂和 阴离子改性剂 的最佳改性 工艺 以及对 N a — MM T表 观性 能 的影 响。结 果表 明, 自制的蓖麻油基改性剂均插层成功 , 且改性 效果优 于市售 常用改性 剂 C T A B 。改性 后 的 O MM T s 热 稳定性显 著 提高, 其中S R D . MMT的热稳定性要高于 R A B B — MM T和 R A E B . MM T 。经 R A E B和 R A B B改性后的 O MMT s 部分片层 已被 剥离, 而S R D改性后 的 S R D — MMT则主要 以插层形式存在 于 N a — M MT层 间。 3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应 的硬 质聚氨酯 泡沫/ 有机蒙 脱土纳 米复合材 料 , 研 究 了不 同有机 蒙脱土 的添加 量对复
水解工艺条件进行 了优化 。结果表 明: 在温度 为 5 0℃ , 最适宜 p H值 5的条件下 , 采用木聚糖酶 用量 4 1 . 5 1 U / g 、 固液 比
1 : 2 0、 水解时 间 8 h , 酶水解得率取得最大值为 1 1 . 3 8 % 。水解液 中主要成 分为木 糖 、 木 二糖 、 木三糖 、 木 四糖 , 几乎没有 木五糖和木六糖 。 关键词 : 竹材 ; 螺旋挤压撕裂 ; 薄壁组织 ; 木聚糖酶 ; 低 聚木糖 指导教师 : 房桂 干 ( 1 9 6 6 一) , 男, 研究员, 博 士生 导 师 ; 主 要从 事 木 质纤 维 资源 综 合 利用 的研 究 , E - ma i l : f a n g g u i g a n @
我国6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进展

我国6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木本油料作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资源,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六种主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油橄榄、核桃、油用牡丹、文冠果和油用樟子的研究进展。
这些作物因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丰富的油脂含量和良好的营养价值,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油脂提取与加工等方面,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木本油料作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旨在为我国木本油料作物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木本油料作物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油脂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加强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提高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国家油脂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撰写旨在为我国木本油料作物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油茶研究进展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在科研与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油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质资源评价、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以及油茶籽油深加工等方面。
在种质资源评价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油茶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为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
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对油茶的关键性状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遗传改良提供了可能。
在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方面,通过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已经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高产、抗性强、品质优的新品种,显著提高了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我国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栽培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研究团队针对油茶生长的特点和生态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黄麻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黄麻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骆云中
【期刊名称】《中国麻作》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黄麻生产可留下大量的副产物,如:麻杆和麻纤维的下脚料等,据统计,每生产1吨黄麻纤维可残余2.5吨麻杆。
黄麻纤维和麻杆是良好的纤维素资源。
目前,我国仅在麻杆造纸上有一些成功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国外。
【总页数】2页(P26,30)
【作者】骆云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3.409.9
【相关文献】
1.农业副产物黄麻杆的碳化作用 [J], 陈安国
2.柑橘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单杨;丁胜华;苏东林;刘伟;张菊华
3.克氏原螯虾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J], 王晨宇;黄鸿兵;尹思慧;陈友明;许志强;潘建林
4.柑橘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单杨;丁胜华;苏东林;刘伟;张菊华
5.鱿鱼加工副产物中油脂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J], 叶丽姿;李佳;潘英杰;汤莹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蓖麻油用作轧钢工艺润滑油性剂性能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03-29作者简介:李向钰(198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属加工润滑剂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lixy1111@163.com 。
通讯作者:胡文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wenyun 06@163.com 。
综合利用蓖麻油用作轧钢工艺润滑油性剂性能的研究李向钰,胡文云,满家鑫,刘美(武汉工业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23)摘要:对蓖麻油作为轧钢工艺润滑油性剂的主要特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运动黏度测定仪研究了其黏温性能,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采用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仪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并考察了其水解安定性。
结果表明:蓖麻油作为轧钢工艺润滑油性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清净性能以及水解安定性。
关键词:蓖麻油;轧钢;油性剂;润滑性中图分类号:TQ642;TG3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969(2010)11-0062-03Properties of castor seed oil used as an oiliness additivein lubrication oil for steel rolling process LI Xiangyu ,HU Wenyun ,MAN Jiaxin ,LIU Mei(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China )Abstract :The key properties of castor seed oil as an oiliness additive in lubrication oil for steel roll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The viscosity -temperature property was determined by viscosity instrument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by four -ball friction and wear testers ,the thermal stabilityproperty was tested with chemical methods by TG /DTA integrated thermal analyzer ,and the hydrolytic stability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stor seed oil with good lubricity ,detergency and hydrolytic stability was suitable for general oiliness additive in steel rolling lubrication oil.Key words :castor seed oil ;rolling steel ;oiliness additive ;lubricity近年来,随着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轧制润滑剂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同时对其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化学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例举

秸秆的加工处理方法
2.化学处理
氨化处理 氨化饲料的调制方 法较多, 法较多,而且成本 效益高。 低、效益高。方法 简单易行,非常适 简单易行, 合于广大农村采用 。目前常用的有堆 垛氨化法、 垛氨化法、窖氨化 塑料氨化法、 法、塑料氨化法、 缸氨化法、抹泥氨 缸氨化法、 化法和氨化炉法。 化法和氨化炉法。 碱化处理 生物处理法
典型化学反应: R1 COO CH2 R2 COO CH + 3MeOH( EtOH)——R1 (R2 , R3 ) COOMe[ R1 R3 COO CH2 (R2 , R3) COOEt ] +CH2 (OH) 2CH(OH) 地沟油水分大,杂质多,酸值高,需要预处理。预处理如下:
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充分认识农作物秸秆的地位和作用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中,一 半在秸秆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秸秆 看作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存在重粮食利用, 轻秸秆利用的观念。传统农业和简单再生 产对秸秆的利用,仅仅是烧火做饭、饲养 牲畜、盖房、取暖和肥田等。随着现代加 工技术发展,对农作物秸秆认识应有一个 转变,秸秆和籽实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加快农村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LOGO
可再生资源利用
可再生资源的内涵
自然资源 土地、水、矿物、生物等
物 质 资 源
人工物质资源 能源、原材料及制成品
可再生资源 (废弃物资源)
可利用的废弃物、 废旧物资
我国的资源现状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第十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向2l世 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这些都为可再生资源的开 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 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工业流程中原材料 的代谢过程,形成一个环形的工业生态系统,用尽量少的资源 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 难题。
不同种植方式对矮秆蓖麻田土壤温度、蓖麻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对矮秆蓖麻田土壤温度、蓖麻产量的影响王淼;朱国立;何智彪;包双喜;乔文杰;贾娟霞;莫德乐吐;刘炳臣【摘要】以矮秆蓖麻杂交种aLmAB8×CSR181为供试材料,对宽窄行平作的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和匀垄直播、大小垄直播的5种种植方式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对矮秆蓖麻田土壤温度、蓖麻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全膜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效果最好,其次是膜下滴灌,再次是半膜覆盖;大小垄种植比匀垄种植能提高土壤温度,但效果次于3种覆膜的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土壤耕层(0~20 cm平均)全天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在出苗后到植株封垄期间土壤温度为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2)5种种植方式产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分别为3516.7333 kg/hm2,3463.9154 kg/hm2,3187.0238 kg/hm2,3105.8862kg/hm2,2833.1746 kg/hm2.3)不同覆膜方式之间产量除了全膜覆盖与膜下滴灌、半膜覆盖与大小垄产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他互相之间产量均达极显著水平.4)覆膜(黑色地膜)能够有效地控制杂草,尤其是全膜覆盖控制杂草的效果更为明显.【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2)004【总页数】8页(P328-335)【关键词】种植方式;矮秆蓖麻;土壤温度;产量【作者】王淼;朱国立;何智彪;包双喜;乔文杰;贾娟霞;莫德乐吐;刘炳臣【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6蓖麻是世界上十大油料作物之一〔1〕,为蓖麻属大戟科草本植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2〕,可在盐碱及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其浑身是宝,蓖麻叶可以养蚕;茎秆可以制板、造纸;蓖麻根、茎、叶均可入药.蓖麻的综合利用价值很高,国内外对蓖麻开发利用日益重视,许多国家已将蓖麻当作重要的新能源战略物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在我国北方寒温地区,热量不足是限制蓖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往往在霜冻到来之前一些果穗不能完全成熟,造成产量提不上去〔4-5〕.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蓖麻往往种在土壤肥力贫瘠、沙坨沼缘地块,并采用粗狂的种植、管理方式,使得蓖麻这一特油作物产量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为了发展寒温地区蓖麻的生产,延长蓖麻生育期,提高蓖麻产量,采取增温保水、抗旱保苗、促进蓖麻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减少无效果实的栽培措施,探讨矮秆蓖麻最佳种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辽市农科院矮秆蓖麻杂交种aLmAB8×CSR181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矮秆蓖麻采取宽窄行平作的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和直播的匀垄、大小垄5种种植方式进行研究,为其对提高土壤温度的最佳效果,促进蓖麻生长发育,进一步研究矮秆蓖麻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发掘蓖麻产量潜力水平,为矮秆蓖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1 材料与来源本试验所采用的材料为通辽农科院最新研究育成的矮秆蓖麻杂交种aLmAB8×CSR181.1.2 试验条件试验于2016年5月—10月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农场(东经:122°31′,北纬:43°43′,海拔165 m)进行,土质为五花土,前茬作物高粱.1.3 试验设计试验以宽窄行平作的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和直播的匀垄、大小垄5种种植方式为处理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宽行距为90 cm、窄行距为60 cm,株距为50 cm.1.4 测定项目与方法土壤温度测量:播种后每隔7 d用曲管地温计分别测量5,10,15,20 cm深处土壤温度,昼夜(24 h)测量,每隔1.5 h一次.产量测量:采用全区收获实际测量的方法进行产量测量.其具体方法为:分别在主穗、一级果穗和其他果穗成熟时,分别进行收获,对收获蒴果装袋单独晾晒、脱粒、称重,严防参杂混合.1.5 数据统计分析用唐启义〔6〕的DPS12.01(Data Processing System)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绘图.2.1 土壤温度变化土壤温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活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非生命的化学过程,都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作物生育期内某一时段出现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7-9〕.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才萌发,与气温相比,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土壤温度要直接得多.但是,土壤温度随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条件、天气及作物覆盖等影响而变化.土壤温度影响作物的整个生理过程,适宜的土壤温度能促进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0-11〕.耕作措施可以调节土壤,垄作、中耕、深翻、镇压、培土等措施,由于改变了太阳的入射角、土壤空隙度、土壤水分状况等,均可起到调节土壤的作用.作为苗期,早中耕,地发暖,通过深耕,可以提高土温,同时加强土壤的稳温性.起垄种植、半膜覆盖等农艺措施均能增加土壤表面、耕层及近地层的气温〔12-14〕.在矮秆蓖麻大小垄、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匀垄5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中,从出苗开始(6月7日)到蓖麻植株封垄(植株封垄时,土壤表面基本没有直射光照射,此时为7月28日),每隔7 d用曲管地温计测量土壤不同深度(5,10,15,15 cm)的温度,全昼夜测量,每隔1.5 h进行1次(从9:30开始,次日8:00结束),研究了矮秆蓖麻杂交种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温度变化.2.1.1 不同深度土壤平均温度变化图1是矮秆蓖麻采取大小垄、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匀垄的不同种植方式下6月7日~7月28日不同深度的土壤平均温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5种方式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土壤温度减小,即,土壤越深温度越低.在5~10 cm处,半膜覆盖、匀垄种植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全膜覆盖、大小垄、膜下滴灌的小;在10~15 cm处大小垄、匀垄种植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的大,且膜下滴灌、半膜覆盖的变化基本一致;在15~20 cm处半膜覆盖温度变化大于其他4中方式,且膜下滴灌、大小垄的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全膜覆盖温度基本没有变化.5种种植方式下,在不同深度的温度全膜覆盖最高,温度变化幅度低,在10~20 cm处温度基本一致;膜下滴灌在不同深度的温度仅次于全膜覆盖,在5~10 cm、15~20 cm变化幅度较大,在10~15 cm处温度变化较小;半膜覆盖在不同深度的温度小于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变化幅度较大;大小垄在不同深度的温度高于匀垄,其变化幅度较匀垄的大.通过试验表明,全膜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效果最好,其次是膜下滴灌,再次是半膜覆盖;大小垄种植较匀垄种植能提高土壤温度,但效果次于三种覆膜的种植方式. 2.1.2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图2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深度为5 cm处的日温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深度5 cm处温度,总体上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温度在15:30时达到最高,之后开始降低,到次日5:00时降到最低,从次日5:00开始,随着太阳的升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逐渐升高.大小垄在9:00~12:00时温度仅次于全膜覆盖,到13:40时温度开始低于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膜下滴灌;膜下滴灌在9:30时温度与半膜覆盖相同,之后增高幅度较快,在15:30时达到最高,与全膜覆盖相同,之后开始降低,直到次日5:00时温度达到最低,在这段时间内,其温度仅次于全膜覆盖,21:00时至次日5:00时与半膜覆盖温度基本一致,之后高于半膜覆盖;匀垄温度始终低于其他种植方式.温差最大的是大小垄,为8.80℃,其他温差从大到小的依次为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匀垄,温差分别为8.48℃,8.22℃,8.02℃,7.92℃.图3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深度为10 cm处的日温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深度10 cm处温度,总体上全膜覆盖在全天中始终最高,匀垄在全天中最低;膜下滴灌温度略高于半膜覆盖,大小垄在9:30到14:00时温度高于匀垄,但到了15:30时温度迅速升到了最高,与全膜覆盖一样高,之后又很快降低,又仅高于匀垄了.在10 cm处温度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不同,大小垄最早,为15:30时;之后匀垄在17:00时达到了最高;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在18:30时到了最高,温度分别为26.74℃,25.88℃,27.36℃,27.00℃,27.14℃.大小垄温度在5:00时降到了最低,为20.72℃;6:30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膜下滴灌、匀垄降到了最低,分别为21.96℃,21.62℃,21.64℃,20.44℃.大小垄和匀垄在5:00~6:00时温度变化不大,仅为0.08℃,0.04℃.最低温度、最高温度达到的时间与5 cm比较有所不同.温差最大的是大小垄,为6.02℃,其他温差从大到小依次为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匀垄、半膜覆盖,温差分别为5.50℃,5.40℃,5.44℃,5.38℃.图4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深度为15 cm处的日温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深度15 cm处温度,总体上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膜下滴灌和半膜覆盖较其他方式温度日变化相差较小;大小垄温度在9:30~21:00时高于匀垄,但在21:30之后,温度相差不大.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17:00时,大小垄、匀垄在18:30时温度达到了最大,分别为27.00℃,26.72℃,26.42℃,24.60℃,24.42℃;匀垄、大小垄在次日5:00时,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6:30时温度降到了最低,分别为21.48℃,20.72℃,22.62℃,22.20℃,22.10℃.温差最大的是膜下滴灌,为4.62℃,其他温差从大到小的依次为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匀垄和大小垄,温差分别为4.38℃,4.22℃,3.70℃,3.12℃.图5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深度为20 cm处的日温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深度20 cm处,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的温度全天变化比较明显,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在17:00时,膜下滴灌、大小垄在18:30时,匀垄在20:00时温度达到了最大,分别为26.48℃,24.76℃,25.42℃,23.52℃,23.20℃;匀垄、大小垄在次日5:00时,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6:30时温度降到了最低,分别为20.74℃,21.08℃,23.06℃,22.50℃,22.08℃.温差最大的是全膜覆盖,为3.42℃,其他温差从大到小的依次为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和匀垄,温差分别为2.92℃,2.68℃,2.46℃,2.44℃.从15 cm、20 cm深处温度最高值、最低值时间看,采取覆膜措施的温度峰值达到的时间要比没有覆膜的早,而降到最低温度的时间要比没有覆膜的晚.说明覆膜能够很好地提高地温,为蓖麻生长发育提供有利条件.从不同深度的温差上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差逐渐缩小.图6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耕层(0~20 cm平均)日温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土壤耕层,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的温度全天变化比较明显,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17:00时,大小垄、匀垄在15:30时温度达到了最高,分别为27.50℃,26.93℃,26.58℃,25.60℃,24.70℃;匀垄、大小垄在次日5:00时,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6:30时温度降到了最低,分别为20.77℃,20.93℃,22.39℃,21.97℃,21.83℃.温差最大的是全膜覆盖,为5.11℃,其他温差从大到小的依次为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和匀垄,温差分别为4.97℃,4.75℃,4.68℃,3.94℃.2.2 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表1为蓖麻杂交种aLmAB8×CSR181在5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hm2产量的方差分析.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的差异,需进一步做多重比较(SSR).表2列出了不同种植方式间的产量、变异幅度及其品种间差异的多重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产量分别为3516.7333 kg/hm2,3463.9154 kg/ hm2,3187.0238 kg/hm2,3105.8862 kg/hm2,2833.1746 kg/hm2.不同覆膜方式之间产量除了全膜覆盖与膜下滴灌、半膜覆盖与大小垄产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他互相之间产量均达极显著水平.3.1 不同种植方式下矮秆蓖麻田土壤温度变化5种种植方式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减小,即,土壤越深温度越低.5种种植方式下,在不同深度的温度全膜覆盖最高,温度变化幅度低,在10~20 cm处温度基本一致;膜下滴灌在不同深度的温度仅次于全膜覆盖,在5~10 cm、15~20 cm变化幅度较大,在10~15 cm处温度变化较小;半膜覆盖在不同深度的温度小于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变化幅度较大;大小垄在不同深度的温度高于匀垄,其变化幅度较匀垄的大.总体上,全膜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效果最好,其次是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种植较匀垄种植能提高土壤温度,但效果次于3种覆膜的种植方式.这一结果与顾铭勋等〔15〕、张文学〔16〕、王晨光等〔17〕、李云娟〔18〕、于荣等〔19〕研究一致.在蓖麻种植研究上匀垄直播与大小垄直播,不同方式的覆膜之间尚未见文献报道,但在其他作物上,如玉米、马铃薯研究上,李玉玲等〔20〕、王红丽等〔21〕、孔维萍等〔22〕、汤瑛芳等〔24〕得出全膜覆盖能够比半膜覆盖有效地提高土壤温度的结论是一致的.本研究只对不同种植方式下蓖麻出苗后到蓖麻植株封垄之间的温度进行了研究,没有对播种前、出苗前的土壤温度进行测量,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土壤耕层(0~20 cm平均)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的温度全天的变化比较明显,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匀垄.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17:00时,大小垄、匀垄在15:30时温度达到了最高;匀垄、大小垄在次日5:00时,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在6:30时温度降到了最低.温差最大的是全膜覆盖,其他种植方式依次为膜下滴灌、半膜覆盖、大小垄和匀垄.在蓖麻栽培上,尚未见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温度进行全天变化的研究报道,但在大豆上王立明等〔25〕人进行了研究,表明覆膜能够调节土壤耕层温度.在大豆苗期,覆膜沟播较露地平播的耕层温度提高3.3℃;在大豆鼓粒期,覆膜沟播较露地平播的耕层温度降低0.1℃;在全生育期间,覆膜沟播的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平播高1.6℃.在玉米上,程炳文等〔26〕人进行了研究,耕层土壤温度产生不同影响,膜上种植二元处理土壤温度因覆草而较一元处理降低,而膜侧栽培二元处理较一元处理土壤温度增高,从而影响玉米产量;孔维萍等〔22〕的研究表明,全膜双垄垄播顶凌覆膜种植和全膜双垄垄播播前覆膜种植下地温的日变幅最大(24.8℃和25.0℃),麦草覆盖种植最小(12.5℃).张盼盼等〔23〕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增加55.56%和27.88%,籽粒干重分别提高9.25%和24.90%.3.2 不同种植方式对蓖麻产量的影响全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516.7333 kg/hm2,膜下滴灌产量为3463.9154kg/hm2,位居第2,半膜覆盖产量为3187.0238 kg/hm2,位居第3,大小垄产量为3105.8862 kg/hm2,位居第4,匀垄产量最低,为2833.1746 kg/ hm2.不同覆膜方式之间产量除了全膜覆盖与膜下滴灌、半膜覆盖与大小垄产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他互相之间产量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覆膜能够控制杂草,尤其是全膜覆盖控制杂草的效果更为明显.顾铭勋等〔15〕研究表明,蓖麻覆膜后可使分枝数、果穗数、穗长、单株粒重都大于不覆膜的,膜蓖麻的单株生产能力远高于不覆膜的;蓖麻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张文学等〔16〕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使蓖麻有效果穗数增加3.4穗,百粒重增加3.1 g,单株产量增加84.9 g,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蓖麻产量,并且保持和提高了蓖麻质量;覆膜比不覆膜抑制杂草生长.梁亚超等〔27〕研究表明,蓖麻在覆膜种植方式下贮藏物质运转运率高于直播,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相关文献】〔1〕张研,乔金友.浅析中国蓖麻产业化发展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9(16):316-319. 〔2〕王文静,任林昌,付斌军,等.蓖麻的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2(1):17-18.〔3〕李靖霞,李金琴,田福东,等.蓖麻经济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1):35-37.〔4〕张宝贤,谭德云,孙丽娟,等.中国蓖麻的发展优势与加快能源化利用的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2):12-13,15.〔5〕李金琴,张智勇,何智彪,等.矮秆蓖麻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0-43.〔6〕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刘爽,张兴义.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30(1):56-61.〔8〕梁美英,卜玉山,李伟,等.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5):426-431.〔9〕王有宁,王荣堂,董秀荣.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134-136.〔10〕安晓飞,孟志军,王培,等.东北地区土壤温度和湿度空间变异特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S1):304-308.〔11〕张慧智,史学正,于东升,等.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J〕.土壤学报,2009(2):227-234.〔12〕兰印超,申丽霞,李若帆.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2):120-126.〔13〕侯雪,郑殿峰,冯乃杰,等.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10-14.〔14〕陈继康,张宇,陈军胜,等.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特征及热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8):2747-2753.〔15〕顾铭勋,朱国立.蓖麻地膜覆盖栽培效应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7(2):16-20. 〔16〕张文学.蓖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1987(2):60-62.〔17〕王晨光,程凤玉.蓖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种业,2003(4):22.〔18〕李云娟.地膜覆盖蓖麻效益大〔J〕.农业科学实验,1987(4):32-33.〔19〕于荣,武文渊,王连双.黄河宁夏灌区覆膜与土壤温湿度的响应对蓖麻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0):311-315.〔20〕李玉玲,张鹏,张艳,等.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的时空变化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6):1084-1096.〔21〕王红丽,张绪成,宋尚有,等.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13(5):917-926.〔22〕孔维萍,成自勇,张芮,等.不同覆盖及种植方式下旱地玉米前期水热及出苗效应〔J〕.灌溉排水学报,2014(3):119-121,129.〔23〕张盼盼,柯希望,金喜军,等.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5):47-51.〔24〕汤瑛芳,高世铭,王亚红,等.旱地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1):1-7,13.〔25〕王立明,陈光荣,杨如萍,等.旱作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水分、温度及增产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2(2):127-130.〔26〕程炳文,王勇,罗世武,等.地膜玉米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规律对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144-145,148.〔27〕梁亚超,于桂健,杜少彬.蓖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6(6):31-33.。
蓖麻饼粕有机肥对花生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引用格式: 李明静,罗蕊,张驰,等. 蓖麻饼粕有机肥对花生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24(2):36-41. DOI:10.16498/ki.hnnykx.2024.002.008 蓖麻饼粕有机肥对花生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明静1,罗蕊1,张驰1,张智勇2,户雪妹1,顾晓慧1,徐淑艳3,黄凤兰1,4 (1. 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 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通辽 028000;3. 敖汉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4. 蓖麻育种国家 民委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蓖麻产业技术创新内蒙古 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蓖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蓖麻饼粕肥对花生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明确蓖麻饼粕肥的最佳施肥量,以四粒红为试验品种,设置不施肥(CK)、施化肥(HF1、HF2、HF3,施用量分别为175、350和700 kg/hm 2)、施蓖麻饼粕有机肥(BM1、BM2、BM3,施用量分别为2 500、5 000和10 000 kg/hm 2),共7个施肥处理,比较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CK 相比,BM2、BM3处理增产0.35%~0.67%;HF1、HF2、HF3处理增产了1.55%~4.44%;BM1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达到了440.22 kg/667m 2,较CK 处理增产46.67%;此外,BM1处理的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
在幼苗期时,BM3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K 处理,而在收获期时,BM3处理的6种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
因此,BM3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较CK 处理变化效果最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茎叶籽均可入药 ,蓖麻籽中的蓖麻毒蛋白具有显著 的药理活性。更重要的是蓖麻种植具有抗逆抗旱性 强、耐受性高的特点,加之根系发达,可以在盐碱、贫瘠 及轻中度污染的土地上栽培种植 ,这使得蓖麻资源的 综合利用在中国现有土地国情下具有极高的开发价 值。国内蓖麻资源极为丰富 ,从南到北都有野生散养 或人工栽培,蓖麻籽的年产量约在 20 万~30 万 t[2]。对 蓖麻进行泛资源化研究、开展蓖麻资源的综合利用可 以使得蓖麻的开发和应用不再仅局限于植物油提取等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的重要阶段, 受植物本身遗传特征和环境因子制约 ,大多数植物在 此阶段对盐碱胁迫高度敏感。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吸 水膨胀 、物质转运 、出苗等多个阶段 ,在盐碱胁迫条件 下 ,土壤水势降低诱发种子吸水效率降低 ,生长减缓 , 萌发困难。此外 ,Na+ 、Cl-的毒害作用会导致种子养分 储藏器官内营养物质的转运效率降低 ,出苗率降低 。 蓖麻在中低程度的胁迫条件下(土壤全盐量 0.6%以 下)可以完成正常的种子萌发和出苗过程,有研究表明 低浓度(NaCl<25 mmol/L)的盐碱胁迫甚至能促进蓖麻 种子萌发[16-17]。但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蓖麻种子的发 芽率和出苗时间等指标都会显著下降。Francisco 等[18] 通过植株高度、干物质量等指标观察了 4 个不同品种
·60·
陈 明等:蓖麻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的蓖麻在盐碱胁迫下的生长发育状况 ,发现参试品种 在高浓度的盐碱胁迫下都显现出了植株高度降低、干 物 质产出量减少的特征 ,但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成分,陶红等[19] 发现盐浓度的改变会影响蓖麻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 量。2.5%盐浓度下,盐碱胁迫有利于增加叶片中叶绿 素的相对含量,在超过这一阈值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 白含量都出现显著下降。在此过程中 ,在植物体内参 与渗透调节的脯氨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盐浓度超过 2%以后 ,蓖麻体内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 ,作为渗透调 节剂降低高盐分对蓖麻叶片的损伤[20]。蓖麻的耐盐碱 胁迫机制在于促进 K+的吸收和转运,维持 Na+/K+平衡 从而保证蓖麻光合效率的稳定性,这种通过减少 Na+、 Cl-的吸收并提高 Na+的外排过程与蓖麻 NHX 基因调控 的液泡膜型 Na+/K+逆向转运蛋白过表达有关[21]。冯紫 州等[22]通过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得了蓖麻 NHX 基因 RcNHX2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 析 ,RcNHX2 含有 Na+/K+逆向转运蛋白家族保守区序 列,且与胡杨、拟南芥等抗逆性模式植物液泡膜型钠氢 逆向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
(The Se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efei 230061, Anhui, China)
Abstract: Ricinus communis, with extensive adaptability and highly resistance to salt stress,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energy pla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R. commun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o utilize it efficiently. Firstly, w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castor seed oil and its derivatives in biodiesel and fine chemistry. Secondly, w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role of R. communis in salt alkali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Finally, we made a brief description on several aspects of ricin and ricinine,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mechanism as well as anti- tumor and anti- pesticides activities. At last, we pointed out 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castor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Ricinus communis; Castor Oil; Ricin; Ecological Remediati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59·
少数领域 ,从而提高整个蓖麻产业的产业空间和市场 价值。笔者综述了蓖麻在能源化工、生态修复、生物医 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希望能够为国内蓖麻资源 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蓖麻在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
作为一种能源植物,通过压榨、萃取等方法从蓖麻 籽中获得蓖麻油是蓖麻最常见的应用领域。蓖麻油包 括蓖麻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等成分,其中蓖 麻油酸的含量超过 80% 。 [3] 作为一种碘值数值在 80~ 100 之间的非干性油,蓖麻油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 高介电常数(常见油脂中最高者)、强旋光性和高流动 性(-20℃下仍流动)等[4]。这些理化特性使其可以被广 泛应用于生物柴油制备、药用辅料合成等多个能源化 工的细分领域。 1.1 蓖麻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
能略有下降 ,但排放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 有害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 。与 [10] 常见的微藻、麻风树 等常见生物柴油基油来源植物相比 ,蓖麻的土壤适用 性强 、田间管理方式简单粗放 、出油效率高 ,是经济高 效的生物柴油用植物来源。 1.2 蓖麻油深加工获得各类衍生物
蓖麻油的主要成分是蓖麻油酸(顺式-12-羟基十 八碳烯-9-酸),其分子结构(含有不饱和双键、羧基和 羟基)决定了可以通过氢化、环氧化、烷氧化、脱水等反 应方式产生不同用途的化学衍生物[11]。以针对不饱和 双键的氢化反应为例 ,蓖麻油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 反应生成氢化蓖麻油,主要成分为 12-羟基硬脂酸甘油 三酯[12]。氢化蓖麻油为蜡状固体 ,熔点高 、性能稳定 , 在化工用助剂和医用辅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如在焊锡 膏中作为触变剂 ,在口服类制剂中用于制备缓释片剂 和润滑剂[13-14]。针对羟基的脱水反应,可将蓖麻油制备 成脱水蓖麻油 ,具有油膜干燥慢 、不易变色等特性 ,是 各类涂料、特种油墨和补缝剂的主要原料。通过环氧 化反应得到的环氧化蓖麻油 ,可用于制备各类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 ,也是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中各类液压油 的重要组成成分。 2 蓖麻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科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项目“有机酸强化蓖麻修复铅和锌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16B0612);安徽省农科院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经 济昆虫资源多功能利用”(15C0606);院种子工程项目“柞蚕、蓖麻蚕种植资源保育及其应用性研究”(15D0607);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 站(CARS-22-SYZ09);安徽省蚕桑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ahnycytx-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明,男,1984 年出生,安徽合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昆虫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通信地址: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霍 山路 15 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E-mail:ming_ahas@。 通讯作者:章玉萍,女,1981 年出生,安徽泾县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昆虫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通信地址: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霍山路 15 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E-mail:ypzhang6330@。 收稿日期:2017-05-23,修回日期:2017-07-27。
0 引言 蓖 麻 (Ricinus communis) 为 蓖 麻 属 大 戟 科 草 本 植
物 ,别名红麻 、八麻子等 ,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蓖麻原在印度境内栽培面积较大 ,现在世界范围内被 广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植,其中印度、中国、巴西栽培种植面积占比 2/3 以上[1]。作为一种在不同类型土壤上适应性强、种植 性能好的深根植物 ,蓖麻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 蓖麻籽中压榨出的蓖麻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在缝合 剂、液压油等化工品的开发上均有广泛用途。蓖麻的
关键词:蓖麻;蓖麻油;蓖麻毒素;生态修复;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S565.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50031
Research Advances i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icinus communis Resources Chen Ming, Fan Tao, Zhang Lili, Dai Junjun, Zhao Ping, Shu Rui, Zhang Yuping
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对蓖麻价值进行分析。本研究首先介绍了蓖麻油及其衍生
物在生物柴油、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概况,其次归纳和总结了蓖麻在盐碱和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研
究进展,从结构、作用机制、生物活性等多个角度对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做了归纳和总结。最后指出了
蓖麻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蓖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废弃动植物油脂等为原 料生产出的可再生柴油燃料,具有低硫、无芳烃、十六辛 烷值低、可降解等优点,可直接替代或与化石柴油调和 使用,能有效改善或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中颗粒物、一 氧化碳、硫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5]。2014 年国家能源局 发布了《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政策》,对生物柴油产业的诸 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规范和解读,明确指出对生物柴油生 产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 税、消费税税收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生物柴油企业的 生产积极性。油料作物中大豆、菜籽等均是重要的经济 作物,不可能作为生物柴油原材料的主要来源,以蓖麻 油为基本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成本优势得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