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锡景调”三首歌曲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_无锡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无锡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无锡景【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无锡景》,学习用方言演唱片段。

2、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

3、积极参与音乐创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歌曲难点:体会吴侬软语的的小调风味【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点击课件2)同学们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大家听一听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音乐?乐曲有什么风格特点?教师演奏乐曲。

演奏完毕后,提问: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音乐?乐曲有什么风格特点?音乐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刚才这段音乐也恰恰体现了江南人的性格特点:温柔含蓄。

总体来看江南歌曲具有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粗犷豪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南名城景致如画,江南小调如江南山水般秀美细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南,学唱一首江南民歌-----《无锡景》。

(点击课件3)二、学唱新歌(一)、音画结合,情境体验(点击课件3)学生欣赏全曲——《无锡景》。

(点击课件4)请大家在欣赏时思考两个问题:1、歌曲中唱到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2、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点击课件5播放歌曲)欣赏完后提问:(点击课件6) A.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B.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歌曲如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山水画卷。

唱出了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二).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是婉转流畅的还是高亢奔放的?(点击课件7)1、下面请大家伸出你的右手,跟随着音乐来感受一下乐曲流畅、细腻的特点。

大家有没有发现旋律线像什么?就如一条江南的小河,婉婉延延连绵不断,特别符合江南的地域特点:细腻流畅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歌曲旋律中哪两个音没有出现?歌谱有那几个音组成?生:12356五个音。

没有4、7师:只用五个音就创作了一首歌曲。

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也称民族调式。

(点击课件8)民族调式也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七年级下学期音乐人音版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方案 《无锡景》

七年级下学期音乐人音版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方案 《无锡景》

七年级下学期音乐学科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方案这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远在清末就传唱大江南北。

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特点鲜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

用吴语演唱,则乡土气息散发得益发浓重。

《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地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

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师:读了歌词,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起来回答。

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师:说得非常正确。

歌曲具有怎样的一种风格呢?(是清新秀丽的,还是粗旷豪放的?)大家讨论一下。

歌曲以清新、秀丽的风格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让人耳目一新,歌曲从不从层面介绍了无锡的美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江南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江南音乐婉丽柔美的风格。

3.哼唱歌曲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来试试看,请跟随我的琴声,用“啦”字轻轻的哼鸣,哼鸣时要注意,表情放松,面带微笑气息连贯流畅,声音柔和圆润。

歌曲的拍号是?强弱规律是?它的划拍形式是怎么样的呢?(歌曲的拍号是2/4拍,强弱规律是:强、弱、强、弱)大家唱的很好,用“lu”来练习下面的旋律2/4‖大家唱的很好,来,我们把整首曲子都来试着“lu”唱一遍3.作品分析学习小调知识:定义,产生,江南小调的音乐特点。

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

而软、糯、甜、媚的吴方言的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

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

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

关于无锡的歌曲

关于无锡的歌曲

关于无锡的歌曲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无锡景》。

《无锡景》是一首描绘无锡美景的歌曲,歌词中提到了无锡的著名景点和特色,如太湖、灵山大佛、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演唱方式,展现了无锡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魅力。

此外,歌曲中还融入了无锡的方言和民间音乐元素,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整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让人听后对无锡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无锡景》最早是无锡卖唱女子的曲调,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成为了无锡的代表性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在全国乃至海外传唱,成为了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一。

总之,《无锡景》是一首展现无锡美景和文化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初中音乐_《无锡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无锡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一课,民歌小调在整个小学音乐教材中并不陌生,从三年级的台湾小调《摇船调》、四年级的江苏小调《杨柳青》安徽小调《划龙船》、五年级的河南小调《编花篮》、四川小调《采花》,六年级的江苏小调《茉莉花》,都体现传统音乐民歌小调的重要性,都在弘扬传统音乐,弘扬传统文化。

而本单元《小调集萃》正是对民歌小调学习的进一步巩固和发扬,本课的《无锡景》的教材分析:《无锡景》是引领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江南音乐魅力的一首歌曲,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这首小调旋律曲折委婉,清丽流畅,优美动听。

是一首典型的江南民歌小调,特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点,并坚持艺术的原则。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和水平上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音乐课对民歌和小调都有一定的积累和掌握,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唱歌,对于演唱地方色彩浓厚的小调在力度,速度,节奏变化上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上分析:青春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音乐课上的互动中表现的很积极,非常适合小组合作,我就需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激发他们带着对音乐知识的无限求知欲来自发、自主、创新性的学习。

由于大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所以,对于本课降B调的《无锡景》学生们在音高上很难达到原调,需要降调到F或者G调更适合学生流畅的、自信的演唱这首歌曲,也更好的表达出民歌《无锡景》的音乐情绪。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以及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

2、了解装饰音在民歌中的作用。

2、了解民族五声调式“起、承、转、合”的创作结构。

3、了解歌词中衬词在小调中的作用。

(听起来亲切柔和、优美、耐人寻味。

极大的附和了“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的教育理念。

湖南“无锡景调”变体民歌比较

湖南“无锡景调”变体民歌比较

湖南“无锡景调”变体民歌比较作者:柳青来源:《艺海》2008年第03期江苏民歌《无锡景》的音乐是清末北方的《侉侉调》在南方的传唱音乐形式。

《侉侉调》最早的工尺谱见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程仲铨抄录的《小调器乐谱》。

《侉侉调》流传到江苏南部后,被填以不同的歌唱各地风情的歌词,其中尤以吴语演唱的《无锡景》流传最为广泛,成为吴歌当中的代表性作品。

《侉侉调》名也因此逐渐改换成了“无锡景调”。

江苏民歌《无锡景》是“无锡景调”的典型音乐形态。

“‘无锡景调’目前在华北、江南、苏皖一带流传较盛,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也有传唱。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P240页)江苏民歌《无锡景》从清末以后开始流行且逐渐流传至大江南北,这已经具备了时调历史悠久、传唱地域广阔的时空跨度特征。

吴岫明在《中国民歌赏析》中提出:“江苏民歌《无锡景》与南方民歌《苏州景》、《杭州景》、《上海景》、《南京景》、《蒋老五侉侉调》属于同曲异词的关系”。

周青青在《中国民歌》中也指出北方与“无锡景调”同曲异词的民歌还有河北获鹿民歌《探清水河》以及北方的《照花台》、《盼五更》等。

周青青的《中国民歌》当中还以曲谱的形式对比说明湖南民歌《一更鼓儿咚》使用“无锡景调”的前一半音乐材料进行变化发展情况(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笔者查阅《湖南民间歌曲集》全套共查出湖南省内的“无锡景调”时调民歌共计9首,周青青在她的《中国民歌》中也提及一首名为《一更鼓儿咚》的“无锡景调”湖南民歌,因具体地域和歌词不详,故列表呈示于后:虽然以上所列多首湖南省内的“无锡景调”的变体时调民歌主要流布区域为湘中地区,但却已经覆盖南至湘南永州、西北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绝大多数地区。

考虑到民歌采风地点的点状性质以及编撰民歌集成一般均优选具有代表性地方民歌作品等相关因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锡景调”变体民歌应当在湖南全境各州市内均有流传。

七年级《无锡景》音乐课件

七年级《无锡景》音乐课件

CHAPTER 05
音乐欣赏与拓展
相关音乐作品推荐
1 2
《二泉映月》
阿炳的代表作,展现了无锡的美丽景色和深厚文 化底蕴。
《太湖美》
以太湖为背景,歌颂了太湖的秀丽风光和丰富物 产。
3
《紫竹调》
江南地区的民歌,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风 情。
不同版本《无锡景》比较欣赏
原版《无锡景》
01
以吴侬软语演唱,曲调婉转悠扬,充满了江南韵味。
CHAPTER 04
演奏实践与指导
钢琴伴奏技巧讲解
和弦选择与运用
根据歌曲旋律,选择合适 的和弦进行伴奏,营造出 丰富的音乐氛围。
节奏把控
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保 持稳定的伴奏速度,与演 唱者紧密配合。
情感表达
通过钢琴伴奏传递歌曲的 情感,使伴奏与演唱相得 益彰。
演唱技巧指导与示范
呼吸控制
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帮助学生在演唱时保持气息流畅。
使用方法。
节奏
讲解节奏的基本概念和节拍的计算 方式,以及常见节奏型的识别和运 用。
节拍
阐述节拍在音乐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及节拍的强弱规律和指挥方法。
音阶、音域及音色
01
02
03
音阶
介绍音阶的定义和分类, 以及自然大调、自然小调 等常见音阶的特点和构成 。
音域
讲解音域的概念和分类, 以及各音域的特点和在音 乐表现中的作用。
情感表达
学生们在演奏中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无锡景》所描绘的美丽景象和 深厚情感,但个别学生还需加强情感投入。
团队协作
在合奏环节,学生们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个别细节处 理上还需加强沟通和协调。
下节课预告及准备事项

《无锡景》教学设计

《无锡景》教学设计

《无锡景》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历史悠久的江南民歌,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属于典型的江南小调,歌曲中的波音、前倚音与一字多音体现了其细腻委婉的小调风味。

而旋律的曲折婉转则加大了学生演唱的难度.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期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音乐基础知识,对民歌有一定理解与表现能力。

本课将通过演唱歌曲、体会江南小调风格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接触民歌小调这类音乐并尝试表现歌曲。

对七年级下期的孩子来说,在一节课40分钟内,能唱会这首歌曲实属不易,因此本课教学内容以唱会、唱好第一段歌词为主,在此基础上如有时间可通过欣赏方言版进一步体会江南小调特点。

二三段歌词留作课后练习,调式等知识点可放入下一课时讨论。

【课型】唱歌综合课
【教学条件】钢琴、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升歌唱技能,巩固上波音、前倚音、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划旋律线、跟唱、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这首小调“起承转合”的结构之美,体会江南小调流畅细腻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歌小调的兴趣及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小调音乐风格,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主要学习第一段)。

【教学难点】据之前多数学生反馈,预设
..为:①第四乐句音准,②一字多音,③装饰音。

【教学过程】。

无锡景2

无锡景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唱《无锡景》, 并把握歌曲中的附点、倚音和切分节 奏。
难点:让学生唱出《无锡景》亲切柔美、细腻温柔的 情感,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 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特征
请欣赏无锡风光
无锡——这颗美丽的太湖明珠,无论日夜,都是那么的引 人注目。灿烂的阳光下,整个无锡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尽显着 现代都市的风采;皎洁的月光下,有着更绚丽的色彩,大街小 巷无处不是欢乐的海洋。大家团聚一堂,笑声一阵又一阵,充 盈着这个天地......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 帆哪啊,水下有红菱那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 肥……”
长堤畔, 悠绵长; 清风拂, 心舒畅。

教材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典型的江苏民歌, 生动的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 及特产,旋律细腻秀美,富有 江南小调的特色。有多种变体, 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曲调在我国 流传甚广, 表现了江南音乐的独特风格。
请你说出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江南一带的歌曲比较委婉秀丽江南一带的歌曲比较委婉秀丽江南水乡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用我的话讲就是比较养人环境非常优越人们不必为生存条件而担忧出来的音乐风格就比较靠近优雅的小调而且忧出来的音乐风格就比较靠近优雅的小调而且旋律性很强的五声音阶用的很多几乎我听到过的所有江浙一带音乐大部分离不开五声音阶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 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能用比较的方法对《无锡景》和《杨柳青》作初步的探究, 从而感受我国各地的音乐文化差异(知识,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 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无锡景调”三首歌曲的艺术特点
作者:贺珍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
【摘要】“无锡景调”在传播过程中,吸收我国各地音乐元素,在全国产生了许多变体民歌,本文主要从语言、旋律、调式等方面来研究《探清水河》、《无锡水韵》、《垮垮调》,这三首“无锡景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无锡景调;艺术特点
“侉子”又叫“奤子”,《钟祥方言记》记载道:“奤,称北方人叫奤子。

”一般是指具有北方口音的异乡人,这种称谓源白淮扬地区,由于方言的差异性,淮扬以北的人被当地人称作“侉子”,随即将北方人称作“侉子”的现象传遍全国各地。

于是,北方的民歌便被称作“侉侉调”。

江南小调歌曲《无锡景》,是一首由北方“侉侉调”流传至南方后,结合无锡地区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烟雨蒙蒙的水乡气候、婉转缠绵的人物性格等元素,变异形成的一首小调歌曲,主要以捕写无锡地区的风景建筑、名胜古迹为主,同样被传人别的城市,也有形成别的小调歌曲,如“苏州景”、“上海景”等。

“侉侉调”在南方的变体民歌有根多版本,但其中要数《无锡景》流传最广且影响力最大,因此“侉侉调”便改名叫“无锡景调”。

本文将“无锡景调”在北京的变体民歌《探清水河》、无锡的变体民歌《无锡水韵》、湖南的变体民歌《垮垮凋》二首歌曲整理归纳起来,进行二者艺术特点的研究。

一、“无锡景调”三首歌曲
(一)北京歌曲《探清水河》
北方民歌《探清水河》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整体篇幅很长,捕述了一对恋人悲剧的爱情故事。

《探清水河》第一段歌词就介绍了故事发生于北京西蓝靛厂的松老三家;第二段歌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松老三夫妇以卖大烟为生,有一位二八芳龄的女儿,名叫“大莲”;巾问几段歌词捕述了止值青春懵懂时的主人公大莲与小六哥情投意合并一起约会的场景;故事的结局:二人私会时被父母偶然发现,大莲父母觉得未出阁的姑娘与情郎私会有损家庭名誉、败了家风,于是将大莲大打一顿,大莲觉得羞愧,便投清水河白尽,小六哥闻声跑来清水河,伤心之余便一同跳河殉情;最后为了纪念这对痴情鸳鸯,人们将他们的故事编成“探清水河”的小曲用来传唱,给故事添加了一个凄美的尾声。

(二)江苏民歌《无锡水韵》
《无锡水韵》是为2010年6月全国首届“水歌曲大赛”准备的参赛作品,是在“无锡景调”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现代音乐元素填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属于根据无锡小调《无锡景》改编成的新民歌,歌词内容在介绍无锡风景的基础上第二段改编成:“小小无锡城呀,治水到如今…水弄堂里人家么,尽呀么尽枕河呀。

”第五段歌词最后一句改编成:“山青那个水更美呀…水清人欢畅呀。

”,最后添加的尾声将第一段歌词再次进行改编:“我有一段情…唱拔拉诸公听呀”,将“无锡水”再一次作为歌曲主题呈现在听众面前。

(三)湖南民歌《垮垮调》
《垮垮调》是“无锡景调”流传至湖南地区之后,受湖南地区的语言、人物性格、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变异后形成的变体民歌。

歌词描述的是月夜下少女与情郎哥哥幽会相聚的场景,“无锡景调”的歌词大多是描述的有情男女相会在这“月儿照花台”的夜晚,故也有许多学者称其为“照花台调”。

二、生活环境与咬字语言
北京属于华北平原,北方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一性格比较豁达、豪爽。

因此,北京的民歌受北京人生活环境的影响,歌曲中也会融入他们“爽朗”的性格特点。

北京小曲流传的主要原因是商人或是移民通过运河水路传唱来的小曲或是北京城里伎人的口头传唱。

就算是“无锡景调”这么婉转的小曲,流传到北京之后,也会汲取当地的音乐文化与生活习俗形成新的版本,就如歌曲《探清水河》。

北方语言“儿化音”比较多,因此演唱《探清水河》时咬字的“儿化音”也成了“北方味”的一大标志。

《探清水河》歌词的韵脚以“an”为主,如“尖”、“天”、“二”、“莲”等,衬词以“哪”、“啊”等开口音为主。

《无锡水韵》是根据无锡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以描写无锡的风景名胜及水韵为主,无锡是江南吴文化的中心地区,这里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孕育了当地人细腻温柔、缠绵婉转的性格特点。

因此,无锡地区的歌曲也富有曲折委婉的特点。

《无锡水韵》巾有一段用吴语演唱
的歌词,吴语细腻、柔软,演唱时咬字比较紧,开口较小。

这段吴语演唱的《无锡水韵》韵脚以“ing”为主,衬词多用“呀”、“么”等闭口音。

湖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以丘陵地形为主,生活在山间的湖南人为了克服地势环境造成的交流困难,语调及发声位置比较偏上,便于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

湖南南县的《垮垮阈》是“无锡景调”在湖南的变体民歌之一,湖南人比较直爽、泼辣,用这“火辣辣”的性格来演唱湖南的《垮垮调》时,必定与北京的《探清水河》、江苏的《无锡水韵》相差甚远。

最大的不同即《垮垮调》是用湖南方言演唱,如歌词“情郎歌哟奴”中“哟”是指“约”,“约”字在湖南方言中读“yo”,因此在演唱中也唱“哟”,衬词有“呀”“哇”等。

三、音乐表现手段
(一)音乐结构
《探清水河》是由“a+h+c+h”4大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第一乐句的4个小节句读间词格比较对称;第二乐句一共5个小节,由“乐汇:2+2+1”的3个乐节组成,与《无锡景》、《无锡水韵》词格均匀、注重景物的捕写不同,叙事为主的《探清水河》从这一乐句开始,其词格逐渐变得长短不一,起到了充实故事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三乐句只有短短3小节,3个动机一气呵成组建了一个乐句;第四个乐句共3个乐节,由“2+1+2”的5小节组成。

《无锡水韵》是一首有引子、前奏、问奏、尾声的带再现二段体歌曲,全曲是共7段歌词,在母体民歌《无锡景》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编创。

相对于其他两首“无锡景调”歌曲,《无锡水韵》的结构更加复杂多变。

歌曲的引子巾乐器独奏、人声哼鸣与歌唱共同组成,一段伴着悠悠水声的古筝旋律缓缓掀开整个歌曲的帷幕,浓浓的水乡之韵扑面而来,引子最后一句唱词中“唱一唱无锡水”点明歌曲主题;前奏变为2/4拍共6小节,由13个乐节组成,后两个乐节加速并完全重复,将第一段旋律快速强推出来。

乐曲的A部分曲两段歌词组成,这两段歌词在母体民歌《无锡景》的音乐结构上未作太大修改,分别都由“a+a+a+a”4个规整的乐句组成;第二段歌词在第4个乐句结束后加用“哎嘿哎嘿呀”作渐慢处理,紧接着出现作为问奏的2小节古筝独奏旋律,将听众领进歌曲的B部分。

B部分共12小节,歌词仍是以捕写无锡风景为主,由4个乐句组成。

A'段是A段的再现,共由3段歌词组成,与《无锡景》曲调结构基本一致。

第1段以轮唱的形式演唱,将第4乐句在原来曲凋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了4小节。

第2段用“dü”分四声部演唱,第3段巾男声齐唱与女声演唱的昆曲交汇相融,最后两段歌词完全再现了A段的音乐结构。

最后进入全曲的尾声,音频巾的悠悠水声加上人声的哼鸣,呼应了歌曲的开端。

湖南《垮垮调》为节拍平均的“a+a+a+a”4个乐句,每个乐句由4个小节即2个短句构成,前两个乐句中均有两个五言短句,五言句中歌词字数都以“4+1”或“3+2”对应两个小节,具有歌词密疏相间而列的特点。

(二)音乐节奏
《探清水河》中出现的音值以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切分式与附点式的节奏型增加了歌曲的旋律感,音符密集的小节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稀疏的小节由四分音符或二分音符组成,密集与稀疏交错排列,增强了歌曲的叙事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无锡水韵》的节奏比较复杂,由引子部分比较自由缓慢的散板节奏到A段欢快活泼的2/4掐切分式节奏,B 段又转换成中速的4/4拍节奏,A'段旋律速度由慢渐快再回到原速,直至尾声速度开始缓缓渐慢,最后音频巾的一片悠悠水声预示了乐曲的终结,同时也呼应了引子部分划桨的水声并点明了歌曲主旨。

《垮垮调》是一首主要以均分式与切分式节奏为主的2/4拍歌曲,歌曲巾第一乐句以均分式节奏为主,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起到了烘托故事情节的作用。

中间两个乐句巾切分音型的运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增加r旋律的叙事性。

(三)音乐旋律
《探清水河》整体的旋律线条比较平稳,无起伏较大的跳进,以二度之内的平稳进行为主,多二度下行级进的音程,如“5—3”、“,-6”,音区在小字组#f到小字二组#c之问。

《无锡水韵》的引子由哼鸣与男声领唱组成,A部分巾江苏小调《无锡景》主旋律作为领唱,其他二个男声部依次加入的四声部,共四个乐句,B部分的曲调与《无锡景》曲调不同,相对A段简短、欢快的旋律,B段的旋律比较悠扬、抒情,这段四声部的小组唱巾有领唱、伴唱、轮唱等元素,丰富了歌曲的织体,使整段乐曲的旋律厚实稳重。

A’段在歌曲《无锡景》的主旋律基础上加入了昆曲,与男声的齐唱交汇贯通、互相融合,更富江南韵味,昆曲的出现成为了《无锡水韵》创作的又一大亮点。

《垮垮调》第二乐句中的两小节旋律如图l所示,有着比较明显的“无锡景调”元素,整首歌曲的音区在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二组c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