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建议授奖项目-中国轻工业网

附件2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建议获奖项目(以建议等级、授奖类别、专业组编号为序)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最多人数为6人。
注: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每项目授奖单位最多5个,一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10人;二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8人;三等奖每项目授奖最多人数为6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公示内容(2018年度)一、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与旱涝的影响及风险应对关键技术二、提名专家及提名意见1、提名专家本成果由王浩、周绪红、邓铭江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王浩院士为责任专家。
专家基本信息如下:(1)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2)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业,重庆大学教授(3)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业,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工2、专家提名意见(1)王浩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依据科技报告,成果在国家973计划、部委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十余年联合攻关,取得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区域水资源和旱涝事件演变规律、驱动机理、趋势与风险预估、综合应对等4项主要成果。
结合客观性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原创特色如下:一是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评价理论,二是基于“分离-耦合”的区域水资源与旱涝驱动机理识别技术,三是基于“三层风险”评估的水资源与旱涝综合应对技术及实践。
依据证明材料和调研,成果已得到深入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应用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等国际和国家重大报告,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提升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科技水平;二是应用于国家、相关流域和省区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支撑能力,应用区域的旱涝中高风险区面积降低了20%以上;三是应用于淮河平原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仅淮北平原区,年均农业可利用水资源量增加了22亿方以上。
成果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调控、旱涝灾害防控等技术进步;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周绪红院士提名意见本人认真审阅了提名材料,结合应用情况调研,提出以下提名意见。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

Feature专题09人物简介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40年来,刘永坦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替整个团队领取这个奖项。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
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随着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科研攻关历程终于为人所知。
40年来,刘永坦心无旁骛,一生执着一件事,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始终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海岸线筑起一道坚固的“海防长城”。
家国情怀伴随一生“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逃离南京的,如果晚一点我们都没了。
”刘永坦淡然的冷幽默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
然而,生逢乱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
“虽然那时候小,但那种苦深深印在脑海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文|李丽云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聆听母亲用慈祥动人的声音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
”刘永坦很早就开始读史书、诵诗文、勤思考,培养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和爱国心。
父亲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篇一:201X年科技进步奖申报书编号:201X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申报书推荐单位:(公章)申报单位:项目名称: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制201X年印〃说明申报书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情况;第二部分为第三方评价和应用推广情况;第三部分为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第四部分为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五部分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六部分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情况;第七部分为企业概况;第八部分为推荐单位意见;第九部分为附件材料。
申报书需在网上填报并提交纸质版。
第九部分附件材料也需扫描后上传至网络申报系统。
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网络申报系统网址:。
一、项目情况篇二: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项目名称:申报奖励等级:项目完成单位:申报部门:申报时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1)一、项目基本情况陕西省序号(2)编号(3)1234篇三: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内容指导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主要贡献:本项目是华荣集团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光源,经过大量的试验,通过自主研发大胆设计, 采用防爆灯内部电器腔与光源腔之间设置通风对流散热孔, 光源腔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对流孔中空气对流带走的热量, 使光源腔热量有效散发,满足光源及电器附件工作环境要求,保证灯具稳定工作。
项目为首创,已经申报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拥有独立的自主产权, 唯一一家采用此设计的通风对流散热孔形式。
不超300字主要完成人情况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李总:应用创新:电磁感应灯作为电光源的换代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利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无极放电腔而发光的一种新型照明光源,发光原理为高频电磁场能量以感应方式耦合进灯泡内,激发灯泡里的稀有气体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发原子返回基态而自发辐射出紫外线,而导致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激发而发出可见光。
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名单

77
天然椰子油提取加工零反式脂肪酸植脂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9
无机复合抗菌纸包装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广东壮丽彩印股份有限公司
段华伟、汤树海、何陆军、符秀科、连俊华、郭清霞、钟建立、郑美珍
10
石头造纸项目
山西宇皓环保纸业有限公司
郭伦铭
11
童车类产品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天津市自行车研究院
孙前程、张彤、魏俊兰、刘巧巧、李明元、巩玉翔、何培智、韩轶、李轶、崔鹏
12
梭织衬衫制衣智能化联动生产线
附件2
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人造革离型原纸耐高温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
浙江金昌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衢州分院
童树华、刘文、华飞果、李鸿凯、孟育、史贺、陈杰、杨宗建、周桂生、徐玉清、张求荣
2
粉煤灰提取氧化硅生产高填料文化用纸技术
陕西科技大学、河南江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发中心、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王力臻、高海丽、张利波、吴诗德、张林森、商士波、庞龙、方华、蔡洪波、闫继
54
高性能氧化石墨复合储能结构的构筑及推广应用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安鑫电子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李子炯、刘萍、秦臻、张德海、张段芹、杨红军
张环、卢静、陈欣、张红、蒋玮、邓全富
70
生物酶法骨明胶生产技术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宁夏鑫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燕川、张兵、逯益民、牟忠臣、刘明璨、王颖、
2018年度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入库成果(获国家科技奖铁

完成单位
完成人
中国铁路总公司,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
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
道科学研究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 何华武,卢春房,蔡庆华,赵国堂,郑健,李志
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 义,刘学文,孙树礼,王玉泽,康熊,高宗余,
技术发明 奖
二等
智慧协同网络及应 用
江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平(北京交 通大学),谢大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全(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2
2017
技术发明 奖
二等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 分布光纤传感与健 康监测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 学
吴智深(东南大学),张建(东南大学),孙安 (东南大学),李素贞(同济大学),张宇峰(苏 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浩(石家庄铁道大 学)
18
2016
科技进步 奖
二等
高 速 铁 路 接 触 网 / 学研究院,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建电气化局 张卫华,王同军,戚广枫,李红梅,阮杰,周宁, 受电弓系统技术创 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保德利电气设 肖晓晖,罗庆中,梅桂明,方志国
新及应用
备有限责任公司
19
2016
肖明清,李新月,刘广钧,杜闯东,封坤,许克 亮,赵海峰,徐志胜,万晓燕,邓朝辉
27
2017
科技进步 奖
二等
新一代交流传动快 速客运电力机车研 究与应用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 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 机有限公司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度)一、项目大体情形二、项目简介(限1200字)三、客观评判四、推行应用情形五、要紧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六、要紧完成人情形表六、要紧完成人情形表六、要紧完成人情形表七、要紧完成单位情形表七、要紧完成单位情形表七、要紧完成单位情形表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完成人王金戌,周付刚,史颖,白敏,陈玉洁,马玉秀,刘晓争,吴文芳,刘洋,杨占坤均为本项目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长期一起合作研究,是相关专利功效的一起发明人,是国家和省市项目的完成者,不仅是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石药集团欧意药业的人员,也是“手性药物国家地址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王金戌博士,本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主持生产公司进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研发、转产、技术改良、参数优化和工业化生产;承担美罗、比阿、厄他培南的产品市场推行等。
周付刚,本项目的第二完成人,负责碳青霉烯类药物研究开发工作,要紧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氢化和析晶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良;碳青霉烯药物杂质生产机理研究等工作。
史颖博士,本项目的第三完成人,负责比阿培南、厄他培南钠工艺研究及开发、报产资料撰写和申报、专利撰写、稳固性研究等工作。
白敏,本项目的第四完成人,负责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多尼培南和泰比培南酯的制剂处方工艺研究;工艺转产和生产后指导;碳青霉烯系列药物冻干技术研究开发;易分解药物稳固性研究等工作。
陈玉洁,本项目的第五完成人,要紧负责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泰比培南和比阿培南原料和制剂分析质量研究和稳固性研究工作。
马玉秀,本项目的第六完成人,负责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原料工艺开发;碳青霉烯类药物专利撰写和申请等工作。
刘晓争,本项目的第七完成人,要紧负责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的检测方式开发及稳固性研究等工作。
吴文芳,本项目的第八完成人,负责对美罗培南合成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包括该项目的转产和资料撰写和申报工作。
2018年科技进步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申报与评审

高宝元,贺艺军,李昭辉, 王正金,高诗惠,张磊 冯水山,黄鸣宇,刘春雨, 冷雪,陈小旭,蓝林,王 雷,梁艳丽,卢甲晗,张金 龙 王寅,许铤,商照聪,晏莉 琴,陆建峰,刘刚,高平, 解晶莹,罗英 屠树江,姜波,郝文娟 冯传良,刘子铖,窦晓秋,
7
18J014
中深井固井水泥浆体系及配套 技术
8
18J016
12 13
18J022 18J023
14
18J025
互联网+烟气轮机服务升级平 台研究与开发 高分子复合材料增强增韧的研 究与应用 实现二氯苯高效转化的绿色催 化技术产业化 烃裂解/燃烧热耦合用高性能分 子筛结构催化剂可控制备技术 与应用 红矾钠有机还原制备氧化铬绿 和铬酸酐联产清洁技术 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研发 与推广应用 复合灾害作用下采场覆岩结构 及地面建筑动力稳定性研究与 应用 颗粒态胶凝原油水力悬浮输送 及末端含油污水低物耗氧化技 术
15
18J026
16
18J027
17
18J029
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 所,中蓝义马铬化学有限公 司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
18
18J030
19
18J031
20
18J035
21
18J041
东北石油大学
22
J043
面向制浆废水零排放的膜制 备、集成技术与应用
1
18J001
新型核电站系列涂覆材料的研 发及产业化 热辐射处理制备超硬碳化钒涂 层关键技术在管线钢焊管成形 中应用
2
18J003
3
18J005
《纤维增强塑料设备和管道工 程技术规范》GB51160-2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意见 面向农业防灾减灾、脱贫攻坚战略需求,针对沿淮涝渍灾害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按照“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新思路,通过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避灾抗灾减灾统筹,开展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经过18年研究,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方法瓶颈,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在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和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合作奖2项,发明专利10项,作物新品种4个,行业、地方标准11项;2009年以来,技术累计推广3.29亿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系统化解决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难题。中国农学会评价认为成果总体水平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沿淮地区是指鄂豫皖苏四省淮河沿岸50-80km的大片低洼平原,耕地面积约1.4亿亩,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年平均成灾面积占全国同期的39%,面广、频发、重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针对传统种植模式适应性差、品种涝渍抗性弱、防灾减灾栽培技术缺乏等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8年联合攻关,创建了“创新种植结构避灾、增强作物耐渍能力抗灾、调水改土技术减灾”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技术,主要创新如下: 1.首创沿淮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创新了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首次揭示旱稻在该区生态适应性强,率先提出“旱粮调旱稻”结构避灾新策略,破解了传统“玉米(大豆)-小麦”模式产量低而不稳难题;发明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首创旱稻免耕开沟条播、侧位精准施肥、覆土镇压保墒一体化作业的轻简化精量播种方式,首次明确潮土旱稻旱管补灌的盈亏临界点,制定技术规程4套;新模式较原模式稳产增产、亩增效233.8-423.0元,在该区应用面积占比93.2%。 2.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定量评价技术瓶颈,创新了沿淮小麦和玉米“抗涝渍品种+壮株健群栽培”抗灾技术体系。揭示小麦孕穗期和玉米三叶期为涝渍害敏感期,期内涝渍危害阈值分别为7天和3天;创建作物涝渍抗性快速判别、能力鉴定和综合评价指数,解决了涝渍抗性快速鉴定和定量评价的难题。自主育成囯审皖麦52等抗涝渍新品种4个,发明立式主动清秸防堵等多功能免耕玉米播种机,创新了夏玉米抢时早播错开敏感期、种肥机同播壮苗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小麦精播降密健壮群体、均氮壮株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使小麦、玉米抗性指数分别平均提高15.2%和20.5%。 3.创新涝渍区水土调控减灾理论,创建了区域-农田联动快速工程排水、改土增渗降渍和作物灾后营养补偿快速恢复生理功能等减灾技术。创建沿淮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潮土/砂姜黑土水力特性转换函数,探明涝渍灾害形成规律和减灾靶标。划分不同等级受灾区域,创建满足作物涝渍灾害阈值的各区农田排水控制指标、技术标准、工程布局优化技术。研制砂姜黑土阻胀增渗除渍刚性-柔性材料耦合模式、秸秆加激发剂错位轮还不同深度全耕层培肥技术,最小化涝渍对土壤功能的损害。发明灾后“补氮-调理剂促生”减损技术及其新型机械、产品。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0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著作3部,论文105篇,作物新品种4个,农机新产品4个,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2项、农机目录2个,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累计推广3.29亿亩,新增经济效益307.29亿元,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 (四)客观评价 1、项目验收评价 科技部组织专家于2012年8月24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9BADA6B00)”验收主要意见:①提出“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的农业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形成不同类型沿淮低洼地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对推进沿淮区域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形成了4类14种适宜于沿淮低洼地的农业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研制和改进了适宜于沿淮地区涝渍灾害的多功能兼用型复合旋耕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装备10种,建立了轻简化的农机农艺双适应技术体系。③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和开发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成果现场测评与评价 (1)谢华安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于2012年10月13日对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100亩机械旱直播旱稻“旱优73号”实地测产与评价,表现整齐一致,熟期适中,基本无病虫害,熟相较好,田间无倒伏,实收产量619.21公斤/亩。 (2)程顺和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于2014 年4月3日推荐“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为安徽省科技进步奖时评价:提出了“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及“压旱扩水、扩稻减豆、以稻治涝”的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创新了农作物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突破了一批农作物减灾与生产能力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 3、政府部门应用与评价 (1)农业部将小麦品种“泛麦5号”和“皖麦52”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2013年列入全国农业主导品种。 (2)农业部2012年将玉米精量系列播种机、2016年玉米秸秆播种机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3)农业部将“玉米涝渍灾后补偿技术”列入2016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4)水利部颁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4-2013)”和“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109-2015)”2项水利行业标准;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2016年相继颁布“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1570-2011)等9项地方标准。 4、成果鉴定评价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13年1月27日对“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认为:揭示了主要农作物涝渍受灾减产机理,建立了5种作物产量与涝渍指标定量关系模型。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安徽省农机局组织专家于2012年12月21日对“3ZF-340型电动玉米中期追肥机”鉴定认为:以蓄电池和电动机为动力源,自主开发了电机控制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填补了国内以电力作为动力源的玉米中期追肥作业机械的空白。 (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11年5月27日对“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鉴定认为:形成了以“碎草匀铺、反转灭茬、均匀摆播、适时镇压”为核心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整体水平国内领先。 5、获科技奖励情况 (1)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2014年);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 (2)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合作奖(等同一等奖)2项: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2013年);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2010年)。 (3)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二等奖1项:稻茬麦机械匀播全苗壮苗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013年) (4)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优质专用玉米种质创建关键技术及应用(2013年),皖西大别山水稻旱育旱作及间作技术(农村科技类1999年)。 6、查新结论 安徽省科技情报所对本项目进行查新,成果所有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十个方面)与所查文献未见相同报道。 (五)推广应用情况 1.推广应用情况 2009年以来,项目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健身抗涝渍栽培等技术先后在安徽、河南、江苏三省沿淮9个市50多个县(区)应用面积3.29亿亩,其中,“冬小麦-直播旱稻”避灾新模式在沿淮行蓄洪区应用面积1752万亩,占该区域的91.9%以上;选育的抗涝渍小麦、玉米新品种共生产销售种子32691万公斤,研制的新农机销售265台套;累计实现间接经济效益295.3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1.99亿元,其中近三年经济效益为138.54亿元。 项目在推广应用措施方面了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专业化服务与合作组织协同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1)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介,市级农技推广机构紧协作的推广应用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2)研究示范带动。建立示范点45个、核心区12万亩、示范区283万亩、辐射区1285万亩;通过与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大户共建服务体系或示范点,强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项培训。(3)产学研协作互动。高校院所研发的新产品通过转让或联合开发由企业生产与应用;企业自主研发、产业化开发与生产销售的新品种,由高校院所辅助配套技术研发。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整体技术成果 2009.1-2017.12 贾利萍13965281688 应用3046万亩,累计增效22亿元 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整体技术成果 2009.1-2017.12 邓坤13004016188 应用5931万亩,累计增效43.34亿元 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整体技术成果 2009.1-2017.12 谢申海13909649488 应用1592万亩,累计增效9.76亿元 宿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局 整体技术成果 2009.1-2017.12 赵晓春13705574885 应用4667万亩,累计增效36.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