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Toric IOL旋转稳定性
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磁悬浮轴承是一种先进的轴承技术,利用磁力作用浮起轴与轴承之间的接触,实现无接触的支撑和传动。
它具有低摩擦、高精度、高速度等优点,在航天、机械、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对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
在磁悬浮轴承中,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任何轴承系统都需要保持稳定的运行,以确保轴的平稳旋转。
对于磁悬浮轴承而言,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因为磁力是通过电磁线圈产生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问题。
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磁场不平衡和轴向力的干扰。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磁悬浮轴承稳定性的基础,它直接影响轴承的力与位移的关系。
若控制系统不稳定,会导致轴承力的不稳定,进而影响轴的稳定旋转。
磁场不平衡主要是指轴承线圈间的磁场不均匀,这会导致磁悬浮力的不稳定性。
轴向力的干扰是由于径向不均匀载荷或轴本身的质量不均匀引起的,它会使得轴承系统产生非线性力,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优化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改进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可以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提升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以应对复杂的工况变化和外部干扰。
其次,优化磁场分布。
通过优化磁悬浮轴承的结构设计和磁场控制算法,确保磁场分布均匀,减小磁场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最后,考虑轴向力的干扰。
可以通过轴向力的预测和补偿来消除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例如使用力传感器和补偿机构进行实时测量和控制。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对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
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可以预测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基于仿真结果,可以进一步改进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控制策略,以实现更好的稳定性性能。
总结起来,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毕业论文】陀螺运动及其稳定性

【毕业论文】陀螺运动及其稳定性陀螺运动及其稳定性陀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体,它在高速旋转是可以保持稳定的站在一个面甚至一个点上而不掉下来,傅科(Foucault)在1852年引入了“陀螺”这个名词,他把绕固定点高速旋转的刚体定名为“陀螺”。
陀螺主要有三个运动特性:定轴性,进动性和章动性。
陀螺力学是运用陀螺的力学模型――定点运动的刚体和陀螺模型――框架陀螺来建立的陀螺运动的微分方程并研究它的一般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比较系统的研究陀螺的力学特性极其重要应用。
本文主要谈一下陀螺的基本特性,再结合我们学的理论力学有关知识研究建立它的运动方程以及它的运动的稳定性的问题。
下面先谈一下陀螺运动的基本特性――进动性和定轴性。
如图1所示意刚体的简化模型――一旋转对称刚体,以角速度ω绕固定点o高速旋转。
取与刚体固连的o――yz坐标系,ox,oy,oz是通过刚体o点的三根惯性主轴方向,且oz轴沿刚体的旋转对称轴。
设刚体相对三个主轴的转动惯量分别为Jx,Jy,Jz.这样陀螺的角动量H科表示为:(1)在刚体绕其对称轴高速ωz 〉〉ωx ,ωz 〉〉ωy ,则(1)式中的前两项与第三项相比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到动量H的表达式:(2)因为ωz 是刚体绕其旋转对称轴高速旋转,通常称它为陀螺的自转角速度;而ωx ωy 可视为刚体旋转对称轴z轴绕x,y的低速转动,称它们为陀螺的进动角速度。
这样式(2)说明这样一个尽速结论:“陀螺对点O的角动量其量值近似等于自转角动量,而方向则始终与旋转对称轴保持一致,即H相对于o―xyz坐标系是不变化的。
”这样可以借助角动量定理研究陀螺的基本特性。
角动量定理相对于o―xyz 的欧拉方程为:(3)式中的M为作用在陀螺上的外力矩。
由于H相对于o―xyz不变,所以式(3)中的一项dH/ dt=0,则上式又可写为(4)ω,H,M三者的关系可如图2表式。
如上图,在x轴方向施加外力矩M,则H 将绕y轴以角速度ω转动,称之为陀螺的“进动运动”,这就是陀螺的进动性,是陀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TORIC人工晶体植入用于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观察

TORIC人工晶体植入用于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观察作者:魏丽丽刘立涛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TORIC 人工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
观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TORIC IOL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00D的患者15例(16只眼),检查术前、术后1d,1月,3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及人工晶体轴位。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4%术后3月裸眼视力>0.5,81%术后3月裸眼视力>0.8,94%最佳矫正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2.60±0.86 )D降至(0.36±0.18)D,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9±0.41)D无明显差异。
术后第1d平均偏离轴位3.75+4.70°,术后3月平均偏离5.01+6.73°。
结论 TORIC IOL 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可靠,SN60TT TORIC IOL 矫正散光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及旋转稳定性,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散光安全有效。
关键词:白内障;散光;SN60TT TORIC IOL随着中国人口老龄人口的增多,白内障患病率逐年增加,白内障患者中部分合并角膜散光,如白内障术后植入普通人工晶体,术后视力欠佳,故为使这类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需要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散光,相继出现了角膜松解切开,角膜缘松解切开,准分子激光等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内障患者散光,但这些方法矫正散光有限并且不稳定性限制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Toric人工晶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本研究就我院2013年1月~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15例(16只眼)随访观察,探讨植入Toric人工晶体矫正散光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3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大于1.00D患者15例(16只眼),其中男8例8只眼,女7例8只眼,年龄30~87岁,平均66.69岁,角膜散光顺规8例,逆规5例,斜轴3例,所有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内眼手术史及角膜不规则散光。
OPD-Scan Ⅲ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对角膜散光标记的准确性

OPD-Scan Ⅲ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对角膜散光标记的准确性郭清;张贵森;张宝东【摘要】目的:探讨OPD-ScanⅢ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对角膜散光标记的准确性.方法:于2017-01/2018-05选取白内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观察组采用OPD-ScanⅢ标记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及术后IOL轴位偏差度.结果:术后3mo,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0.56±0.29、0.58±0.27D)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裸眼视力(0.12±0.09、0.11±0.0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3mo,两组患者IOL轴位偏差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OPD-ScanⅢ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标记角膜散光同样精准,且无创伤性.【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4【总页数】3页(P660-662)【关键词】OPD-ScanⅢ标记法;白内障;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角膜;视力【作者】郭清;张贵森;张宝东【作者单位】010050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010050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010050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复明手术已得到明显改善,且已从复明时代跨入到屈光手术时代,不仅让患者看得见,还要看得清楚且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研究发现,导致白内障术后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角膜伴较大散光,从而出现视物模糊和重影等,影响其生活质量[1]。
相关文献报道,约27.5%白内障患者术前伴>1.25D散光[2]。
Toric IOL在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Toric IOL在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植入Toric IOL的临床疗效进行术前术后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6mon分别测得术眼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全眼总散光、UCVA、BCVA、Toric IOL轴位等。
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mon,实际残余散光(-0.49±0.26)D与预计残余散光(-0.42±0.2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n全眼总散光明显低于术前全眼总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monUCVA(4.8±0.09)较术前UCVA(4.1±0.13)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oricIOL应用于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可达到预期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目的,降低术后全眼总散光,明显提高术后UCVA。
【关键词】高度角膜散光;ToricIOL;预计残留散光;实际残余散光;全眼总散光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529例,其中术前角膜散光超过3.0D并选择Toric IOL植入35例,占2.29%。
本文即通过对比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评价Toric IOL应用于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29例,入选标准:术前角膜散光3.0D-4.75D,角膜地形图结果显示均为规则散光,22.0mm≤眼轴≤24.5mm,眼底检查无其他病变,且术后均未出现葡萄膜炎、后囊膜破裂、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并有6个月以上完整随访记录。
保证转体桥稳固性措施

保证转体桥稳固性措施背景和概述转体桥,是一种能够允许船只通过的特殊桥梁。
它通常由两个主要结构组成:桥塔和桥面。
桥面可以转动,以允许大船通过。
这种桥梁需要极其精确和安全的设计和建造,以确保其稳固性和长期可靠性。
在建造转体桥时,稳固性是绝对关键的问题。
如果结构不稳定,桥梁可能无法承受高水位,高风速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确保转体桥的稳定性。
措施1. 加强桥塔结构桥塔是转体桥的主要支撑结构,也是桥梁承受重量和外部压力的关键支撑。
因此,在转体桥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必须盘活桥塔的每一部分,并确保其结构坚固可靠。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增加桥塔横向支撑系统,以增强结构耐力。
•在桥塔底部增加加固梁和加强支架,以提供更多受力面和支持点。
•在每个桥塔的端部和连接器处加装补偿机制,以确保任何扭曲或位移都能得到调整和平衡。
2. 提高桥面稳定性桥面是转体桥的最关键部分,也是船只通过的重要通道。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以确保桥面稳定。
•提高桥面设计标准,确保在设计容纳最大船只时,桥梁仍具有足够的稳固性。
•增加桥面厚度,以使其能够承受大的水流和风压。
•在桥面的支撑点上安装弹性垫和减震器,以减轻船只通过时造成的冲击和钢筋的压力。
3. 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即使经过精密设计和精密建造,转体桥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稳固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这方面的建议:•定期进行视察和检测,以确保所有由走廊、桥墩、桥塔和桥面组成的部分没有受到损坏或变形。
•定期对各个部分进行维护和修理,依据需要进行加固或更换,确保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
结论稳固性是建造和设计转体桥时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这需要精心的工程和细心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桥梁稳固,安全可靠。
如果以上措施得到适当的实施和执行,可以放心地使用转体桥,并在保证船只通行的同时,也维护了公共安全。
Toric IOL的临床效果观察及预测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Toric IOL的临床效果观察及预测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老年人群体的逐渐增多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率及成功率越来越高。
然而,白内障手术后出现的角膜畸形问题却阻碍了视力恢复的进程。
角膜曲率异常会影响角膜屈光力,导致视力失真,甚至使晶体内的离焦程度增加,视力下降。
为此,人工晶体的发展应运而生。
而Toric IOL就应运而生,为白内障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对于普通的IOL,Toric IOL可以依据角膜曲率畸变的程度进行个性化定制,有利于提高手术后的视力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Toric IOL的高度个性化更需要临床实践来验证其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以白内障患者为对象,首先测量患者手术前的角膜曲率,并据此选择合适的Toric IOL,再观察手术后的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Toric IOL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所得数据对Toric IOL的预测性进行研究,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三、研究内容1. 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进行角膜曲率和角膜屈光度的测量。
2. 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Toric IOL,并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3. 观察手术后的视力恢复程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以及长期的视力稳定性等。
4. 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探究Toric IOL的临床效果,以及其预测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采用双盲对照安排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渴望观察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和角膜畸形情况。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Toric IOL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Toric IOL对角膜畸形的治疗效果,并从数据上验证Toric IOL的预测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TICL治疗近视散光术后散光和人工晶体轴的稳定性

TICL治疗近视散光术后散光和人工晶体轴的稳定性刘太祥;李海祥;石容;王铮【摘要】目的评价后房型有晶体眼散光性人工晶体(toric Visian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术后散光和人工晶体轴的稳定性及术后视觉功能调查分析.方法 33眼(21例)行后房型有晶体眼散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手术前后检查患者屈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在随访1周和6个月散瞳检查TICL轴向;并由同一医师在术后6个月完成对患者的视觉功能调查表填写.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达到0.5或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达0.6或以上,27眼(81.8%)较术前提高1行或以上,没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分别是1.09±0.20和1.25±0.23.散光从术前-2.48±0.91D降到术后1周-0.54 ±0.25D 和术后6个月-0.50 ±0.19D,从术后1周到术后6个月散光平均变化0.03±0.17D.从术后1周到术后半年轴位平均偏离2.48±1.25°,范围在0°~6°,其中0°~3°有27眼(81.8%).术后视觉功能调查显示除14.3%的患者诉中距离视力电脑屏幕阅读困难外,其他视觉功能满意度均达满意或很满意.结论术后6个月,散光及TICL轴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术后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高.TICL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5【总页数】5页(P407-411)【关键词】近视;散光;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性人工晶体;视觉功能【作者】刘太祥;李海祥;石容;王铮【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贵州遵义563099;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广州51006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贵州遵义563099;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6屈光不正是眼科的常见病,目前接受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安全有效,也是当前治疗近视的主流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