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林氏家风故事

林氏家风故事林氏家族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家族,他们有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独特的家风。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林氏家族的故事。
据说林氏家族的家风源自于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林宏的学者,他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和家风的培养。
他在家族内传授了许多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得林氏家族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名门望族。
林氏家族的家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诚实守信。
林氏家族的人们始终如一地信守诺言,从不说空话,从不欺骗他人。
这种品德一直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认可,使得林氏家族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有一年,林氏家族的一位年轻人在外面谋求一份工作,并在别人的帮助下成功地获得了这个工作机会。
然而,工作的纸质合同丢失了,这对这个年轻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他急需这个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于是,这个年轻人来到了林氏家族的长老面前请求帮助。
长老听了他的事情之后,先是给拜访来访,但是最终还是没找到合同,于是他向这位年轻人承诺,无论如何他们会尽全力帮助他找到这份合同,因为他们不仅注重家族内的诚实守信,也希望把奉献和关爱传递给更多人。
于是,长老们一直在帮助这个年轻人寻找失物,并最终找到了这个工作合同。
这位年轻人非常感激,他深深地体会到了林氏家族的家风和传统,“诚实守信”这个品质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在林氏家族,这个家风不仅代表了他们对家族内部的义气和守望相助,也代表着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关爱。
这种家风深刻地影响着每个林氏家族的人,并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带来了无尽的祥和和美好。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不论我们来自哪里,都应该从林氏家族的优秀品德和家风中学到东西。
让我们向他们一样,保持良好的家风和家族传统,将其传承下去,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严正家风心得体会观后感

严正家风心得体会观后感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更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和国家的发展。
最近,通过对严正家风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一个良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子女;相反,一个不良的家风,则可能导致子女误入歧途,甚至危害社会。
古往今来,许多名门望族都有着严谨的家风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这些家训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而在当今社会,一些贪污腐败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家风不正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些官员为了满足家人的私欲,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最终不仅自己身陷囹圄,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些案例无不警示着我们,严正家风的重要性。
严正家风,首先要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要教育子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勤劳节俭,让这些美好的品德在子女的心中生根发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严正家风,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让人受益终身。
家长要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
让他们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
同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严正家风,更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传统好家风作文

传统好家风作文《传统好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气、风格和风尚,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好的家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家族的前行之路,引领着家庭成员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守正道、奋发向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许多名门望族都有着自己独特而优良的家风,这些家风不仅成就了家族的辉煌,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如,孔子家族的“诗礼传家”,让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千年;曾国藩家族的“勤敬”家风,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
这些优秀的家风,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传统好家风注重品德修养。
“德者,本也。
”一个人的品德是其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家庭的根基所在。
在传统家风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等品德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关爱晚辈,能够让家庭充满温暖和和谐;善良正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善良正直之心的人,能够在面对是非善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乐于助人则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通过帮助他人,不仅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传统好家风强调勤奋努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传统家庭中,长辈们常常教导晚辈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怕吃苦、不畏困难。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勤奋努力的家风,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传统好家风重视教育传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家风的关键环节。
在传统家庭中,长辈们非常重视对晚辈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
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优秀征文范文(精选24篇)

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优秀征文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优秀征文范文(精选24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征文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与教育,内容选择主要是颂扬和体会。
写征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优秀征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优秀征文篇1中国传统家庭都很讲究家训、家风、家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家国天下”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是社会国家的缩影,一代代传承的家风家训,正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
大名鼎鼎的孔氏家族传承至今已经2000多年,开枝散叶,昌盛繁茂,正是因为有着统一的族谱,严明的家规,所以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不仅仅是名门望族重视家风家训,中国传统的普通家庭绝大部分的家风、家规、家教,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上行下效“继承下来”的,虽然没有写成书、刻成碑,却依旧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家庭成员及其后代的品格中。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家教的好坏,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知识匮乏的寒门父母,反倒往往教育出品行端正的后代。
“程门立雪”“孟母三迁”等故事正是寒门家庭的楷模。
由于时代的限制,我们大多数人的父辈祖辈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很多老一辈的人甚至不认识太多的汉字。
然而在我小时候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我不懂为什么,向爷爷询问。
他告诉我“行善积德”,人活在世,不可作恶,只有心存善念,才能事事顺心。
那时候我还不懂,但是一个“善”字悄悄地藏在我的心中。
长大后,由于长期在外地上学,很少能回家,父母经常打电话让我回家看看,告诫我“百行孝为先”,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要让他们安心颐养天年,在外工作学习再忙,也不能让老人独自在家,孤苦无依。
时光荏苒,现在我已经毕业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深深体会到,家庭中的每个人在其中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一个家庭犹如一个人的身体,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器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需要各自独立的见解,也不能少了沟通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
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
来自同一家族。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苏州名门
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
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
宋、潘、韩”等。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
观。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
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
为观止。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
是出于这些家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望族的
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早在东汉时,陆氏已
是江东士族。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
太守陆康之子。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
行”。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
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
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
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袁术听罢,惊奇不已,
.
.
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
为官廉明清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
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
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
面。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
国为忠。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陆?d,乾隆时期清
廉守节的楷模。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
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
以后的会按时送来。陆?d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盐
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陆?d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
为之降低。从陆?d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
相承。在历史长河里,苏州的名门望族注重用家风培养后人
的道德修养、处事能力与家国情怀。
自宋代起,一些家族不满足于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优
良的家风,家训著作开始大量出现,如袁采的《袁氏世范》、
叶梦得的《石林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这些著
作都为后人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诗礼家国,让清风
正气代代传承从纵向上看,忠于国事、孝敬父母、友悌兄弟、
和睦邻里、严守规约等家风的世代传承,显现的是“一人义
则一家举义”。从横向扫描,苏州望族家风中所共有的精神,
又组合成了苏州区域文化的特质,推动着“一家善则一地向
.
.
善,一地仁则一国兴仁”。
从五百名贤涉及的家风来看,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了苏
州望族的共同追求。一是尚诗书。入列五百名贤的宋代名臣
叶梦得,是苏州叶家的代表。叶家的《石林家训》,在宋代
就已经流传,尽忠、保孝、力学是叶家立身行事的三大法宝。
关于“力学”,叶梦得要求子孙“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
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
不离几案。”以明代宰辅申时行为代表的申家,也很重视劝
学,在《苏州申氏义庄条规》里规定,中进士者给赴任银三
十两,准米六十石;中举者给路费银二十两,准米四十石。
以朱存理为代表的朱家更要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二是善治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才五百多字,但
流传极广,被誉为《朱子家训》。《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
身治家之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
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
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施惠无念,受恩
莫忘”等已成为治家名言。朱柏庐还把家国相连,要求子孙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叶梦得也要求家人理解“为家”与“为国”是紧密相连的。
他说:“吾见世人未尝能免于欺,爱子教训,子面从而不行,
欺也;己有过失,隐寂使不闻,欺也;有怀于中,避就不敢
尽言,欺也;佯为美观之事,未必出于情,欺也。”他由此
.
.
得出“孝则勿欺”,而忠孝本是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其理均在勿欺。三是急国课。在苏州叶家,国课就表现在对
国家尽忠。叶梦得说:“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君子尽忠则
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
于远……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曾在苏州做官、名列苏州
先贤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世所称道。他对从
政的子孙后代要求“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要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要做一代良吏。家风对家庭
成员和平处世、立德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隐藏在家族发
展与文脉传承中的密码。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家风
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一句诗说得好:“一
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社会变化的是人事,但
不变的是精神,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