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三--化学学科部分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B. 氯化钠溶液C. 纯碱D. 氢氧化钠溶液答案:C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空气(A)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氯化钠溶液(B)和氢氧化钠溶液(D)都是溶液,属于混合物。
纯碱(C),即碳酸钠,是由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在下列实验操作中,不符合“三废”处理原则的是()A. 实验室剩余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B. 使用过的滤纸直接丢弃在垃圾桶中C. 实验中产生的废气通过通风橱排出室外D. 实验后剩余的化学试剂回收利用答案:B解析:“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和废渣。
实验室的“三废”处理原则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
选项A中,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是为了集中处理,符合原则;选项C中,废气通过通风橱排出室外,也是为了防止污染;选项D中,回收利用化学试剂,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而选项B中,使用过的滤纸直接丢弃在垃圾桶中,没有经过适当处理,可能会污染环境,不符合“三废”处理原则。
因此,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哪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最大?A. 氯化钠(NaCl)B. 硫酸钡(BaSO4)C. 碳酸钙(CaCO3)D. 氯化银(AgCl)答案:A. 氯化钠(NaCl)解析:氯化钠是常见的食盐,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硫酸钡、碳酸钙和氯化银都是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物质。
根据化学常识和溶解度表,选项A是正确答案。
4、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外层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C.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D. 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数答案:D. 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数解析:原子的质量数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而不仅仅是中子数。
质量数是指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化学教资试题及答案

化学教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元素中,属于碱金属的是:A. 钠B. 镁C. 铝D. 钾答案:A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A. 光能B. 热能C. 电能D. 机械能答案:B3. 以下化合物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A. NaClB. H2OC. NaOHD. MgO答案:B4. 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A. 氯B. 氮C. 氧D. 氟5. 以下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 硫酸B. 氯化钠C. 蔗糖D. 醋酸答案:C6. 以下物质中,属于强酸的是:A. 醋酸B. 碳酸C. 硫酸D. 氢氧化钠答案:C7. 以下物质中,属于强碱的是:A. 氢氧化钠B. 氢氧化钾C. 氨水D. 碳酸钠答案:A8. 以下物质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A. 铁B. 硫C. 铜D. 碳答案:B9. 以下物质中,属于离子晶体的是:B. 石墨C. 食盐D. 干冰答案:C10. 以下物质中,属于金属晶体的是:A. 石英B. 金刚石C. 铜D. 冰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具有______个价电子。
答案:12.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还原,其氧化态______。
答案:降低3.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______原理。
答案:泡利不相容4.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是______反应。
答案:放热5. 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和______化合物。
答案:共价6. 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通过______键连接在一起。
答案:金属7. 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______导电的物质。
答案:不8. 酸的定义是能够释放______离子的化合物。
答案:氢9. 碱的定义是能够释放______离子的化合物。
答案:氢氧根10. 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其原子核中的______数。
答案:质子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述什么是化学平衡,并举例说明。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化学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进行排列的B.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质量从小到大排列的C.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一些基本性质变化规律D.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代表一个元素系列,横向上原子序数递增较快的是长周期表元素答案:B解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进行排列的,而不是按照原子质量进行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代表的是同一类别元素的存在,显示了原子电子壳层的性质,有助于理解元素的某些性质变化规律。
因此,选项B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他选项正确反映了元素周期表的特征和功能。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哪些属性保持不变?【可选项】多个选项符合题意,选择三个正确的选项。
本题有不定项选择题性质。
题目列举的属性可能有多个正确的选项,需要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此题按单选题处理。
A. 核电荷数B. 电子数C. 质量D. 化学性质E. 核内中子数F. 原子核的质量答案:A、B、C、D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核电荷数保持不变;原子核中的电子通过交换或重新排列来满足物质电荷平衡的原则,但电子数量保持不变;同时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微乎其微,因此原子的质量也近似保持不变;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改变,但原子本身化学性质不变。
而核内中子数和原子核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可能会发生变化(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变),所以这两个选项通常不符合普遍原理的要求,可能会在具体题型中存在不同的判断要求或特定的条件下表述正确。
此处暂时不考虑其他非题目规定的正确属性变化情况(如需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论或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选项A、B、C和D。
3、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哪些物质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学科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学科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是:A. 钠B. 镁C. 铝D. 硅2. 以下哪种化合物不是有机物?A. 乙醇B. 乙酸C. 尿素D. 碳酸氢铵3. 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是:A. 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B.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C.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4个D.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个4.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1摩尔氢气与1摩尔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的摩尔数是:A. 1摩尔B. 2摩尔C. 3摩尔D. 4摩尔5. 下列哪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氢气燃烧C.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D. 水的电解6. 根据元素周期表,下列元素中属于第VIII族的是:A. 铁B. 镍C. 铜D. 锌7.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电解质?A. 硫酸B. 氯化钠C. 酒精D. 硝酸钾8. 根据化学平衡原理,下列哪个条件可以促进正反应的进行?A. 增加反应物浓度B. 减少生成物浓度C. 降低温度D. 增加压力9. 以下哪种物质是强酸?A. 醋酸B. 碳酸C. 硫酸D. 磷酸10.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下列哪个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A. 硫酸与氢氧化钠B. 碳酸钠与盐酸C.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D. 硝酸与氢氧化钾答案:1. B2. D3. A4. A5. B6. B7. C8. A9. C 10. 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元素的特点是_________。
答案: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12. 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的_________有关。
答案:浓度13.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_________规则。
答案:能量最低14. 常见的有机溶剂中,_________是极性分子。
答案:水15.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的转移。
答案:质子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什么是化学平衡?请简述其特点。
答案: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进行得同样快,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大题模板必过篇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大题模板必过篇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大题模板必过篇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大题模板,帮助考生顺利完成考试。
以下是一些常见考题的模板,供参考。
模板1. 解析化学题目:解释与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解释与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答案: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量。
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活动性增加,反应物分子的能量也增加,从而引发更强烈的碰撞,提高了反应速率。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当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时,反应速率大约增加2倍。
因此,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有机化学题目:解释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解释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答案:同分异构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现象。
这是由于碳原子围绕其键形成的顺序、空间取向以及它们与其他原子的键的方式不同导致的。
同分异构导致了有机物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化学反应途径,产物的形成可能有所不同。
同分异构还可以影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例如沸点、溶解度等。
因此,对于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来说,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 离子反应题目:解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解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案:电解质是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它们在溶液中会分解成离子,形成导电的电解质溶液。
这种电离行为使得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
一些常见的电解质包括氯化钠、硫酸等。
非电解质是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它们在溶液中不会分解成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一些常见的非电解质包括蔗糖、酒精等。
举例来说,当我们把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时,它会完全离解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导致溶液具有导电性。
然而,将蔗糖溶解在水中时,并不会有离子产生,因此溶液不能导电。
高中化学科三教资真题

高中化学科三教资真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在高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许多考生备考科三教资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资考试中,高中化学科三的真题考察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考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高中化学科三教资真题的一些内容。
一、题目1某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PH计测量了某酸溶液的PH值为3,问该酸的溶液中的氢离子的浓度是多少?(PH=3,[H+]=?)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PH值和氢离子浓度的关系的理解。
根据PH值的定义,PH=-log[H+],所以当PH=3时,[H+]=10^(-3) mol/L,即该酸溶液中的氢离子的浓度为0.001 mol/L。
二、题目2下列溶液中哪一种具有最强的电导率?A. 0.01 mol/L HClB. 0.01 mol/L CH3COOHC. 0.01 mol/L NaClD. 0.01 mol/L C6H12O6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以及电导率的理解。
根据溶液中不同物质的电离程度,可以得出答案为C,因为NaCl是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其他溶液中的物质都是弱电解质。
三、题目3化合物X的分子式为C7H6O2,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请写出该化合物的IUPAC命名法和常用名称。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解读和命名的能力。
根据结构式可得到该化合物的IUPAC命名为2-羟基苯甲酸,常用名称为邻苯二酚。
四、题目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砷化氢是一种有机化合物B. 苯环上所有碳原子的杂化方法都是sp2杂化C. 酒精是一种醇类化合物D. 硼烷的晶体结构为空间构型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有机化合物、杂化方法、醇类化合物和硼烷结构的理解。
正确答案为B和C,苯环上所有碳原子的杂化方法都是sp2杂化,酒精是一种醇类化合物。
五、题目5在电化学腐蚀研究中,铁与Cl2反应,可得到Fe2+、Cl-和Cl2,若反应是在盐酸中进行,下列哪种条件有利于腐蚀?A. 减小Cl2的浓度B. 增加Fe2+的浓度C. 加入Fe粉末D. 加入氯化铁溶液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电化学反应条件的理解。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环节主要包括()。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⑦C.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答案】 D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1固体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答案】 D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
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答案】 D4、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2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答案】 D5、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A.汤姆逊B.张青莲C.门捷列夫D.侯德榜【答案】 D6、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B.化学方程式C.结构式D.铝的化学性质【答案】 D7、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B8、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答案】 A9、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B.人的全面发展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D.教材【答案】 B10、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1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基本理论教学?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基本理论教学:
1) 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化学理论。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举出钠与水的反应、镁与水的反应、铝与水的反应说明反应存在快慢。
2) 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各个概念与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化学反应速率学习中建立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时间、溶液体积、反应系数等于反应速率的联系。
3) 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 4) 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5) 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学习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意义。 1) 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
2) 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到底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以及运用。
3)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 促进学生抽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
2化学实验有着哪些主要教学功能? 答: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体现在
1) 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 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3) 化学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4) 化学实验室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如何利用实验开展教学? 答: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利用化学实验开展教学: 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2) 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3) 利用化学实验史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简述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答: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2) 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增强感性认知。 3) 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4) 凸显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请以“二氧化硫”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 答: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提供生动的实验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增进学生的理解。二氧化硫是无色的气体,与水反应也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借助“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个事实,来说明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反应。为此可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化学实验提供的实验事实来说明学习二氧化硫的这一性质。
4中学学段,学生应该形成哪些化学基本观念? 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包括:微粒作用观、能量观、变化观、结构观、实验观、(元素观、分类观)
简述“分类观”的基本含义,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答:分类观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1) 第一,基于分类观构建学习情境, 2) 第二,基于分类观构建问题设计。 3) 第三,基于分类观构建小组活动设计。 5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答: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
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答: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入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6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法。迈尔研究的是 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用个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他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有人说“化学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和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能解决周期变化的本质。知道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和化学的完美结合。
元素性质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7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 答:从素材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 答: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1) 答: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
2) 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量,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方向发展。
3) 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似乎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和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里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8请分析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答:老师1是用知识线索贯穿教材,这位教师使用素材的动机是单纯 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点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老师2是在用认识问题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更加深入的挖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教学。
简述化学课堂中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化学课堂中国,提问与讨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2) 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 3) 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5)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办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
9根据材料,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
1) 从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所占的比例上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动手书写,汇报交流等活动更多,重点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而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教师本身,与学生的互动少,有强烈掌控课堂的欲望。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咋以下几个方面有个显著不同: 首先,通过讲授呈现类和驱动推进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与时间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放映、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学习情况,陈述与引导推进的提问多于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自己的表现,学生是否认可,自己是否表达清楚、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等。
其次,从调控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和时间可以看出,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中并无评价、引导行为,说明新手型教师在课前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搬教案,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计划,他么对课堂的调节能力不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