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

合集下载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白细胞,其百分比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一些健康问题。

在医学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这种现象可能会出现在一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下。

了解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原因对于及时发现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从感染或炎症、应激反应、药物影响、放射线照射、白血病、肝脏病变和慢性髓样白血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2. 正文2.1 感染或炎症感染或炎症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前往感染部位进行清除。

在感染或炎症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这会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加,从而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此时,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除了感染或炎症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在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增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有助于准确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字数:226】2.2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在应激情况下,人体会释放一些荷尔蒙和分子,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是由于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等引起的。

在短期内,应激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持续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中性粒细胞比例持续高出正常范围。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经常会关注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值。

当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时,往往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感染是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

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中的重要一员,会迅速增多,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例如,常见的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在这些感染中,细菌会释放一些物质,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并促使它们向感染部位聚集,从而发挥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除了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也会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比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外伤等情况,会使受损组织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反应。

这时,中性粒细胞会大量聚集到受损部位,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

另外,急性大出血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当身体大量失血时,为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骨髓会加快造血,释放出更多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

一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胃癌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一些物质,刺激骨髓造血,同时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炎症反应也会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中毒同样会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例如,铅中毒、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会直接损伤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促使中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生理情况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可能会暂时升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饱餐、高温或严寒环境下,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短暂增加,但这种升高通常是一过性的,在身体恢复平静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可能会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总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 - 浙江大学

中性粒细胞 - 浙江大学
消化道大出血、内脏破裂(如脾脏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5、急性中毒
外源性 化学品:药物 生物毒素:植物:毒蕈 动物:昆虫毒、蛇毒、河豚等
内源性 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6、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 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产生 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
▪ 生理性 多见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 ▪ 病理性 多由生成减少、破坏增多、意外丢失所致
1、生成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再障(AA) 纯红再障(PRCA)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血液系统恶性可隆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M yeloid stem cells
Pluripotential stem cells Lym phoid stem cells
U n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
Im m ature hem atopoietic cells
(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
1、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细胞
2、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 (neutropenia) < 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agranulocytosis) < 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 细菌:伤塞

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

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

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吞噬和消灭病菌。

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对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主要是在骨髓中进行的。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和成熟后,最终形成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生成过程需要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如趋化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同时,中性粒细胞的释放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白细胞介素等。

白细胞介素可以刺激骨髓中的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体。

当中性粒细胞识别到病原体时,它会通过趋化现象向病原体靠近,并寻找可吞噬的细胞表面受体。

一旦找到这些受体,中性粒细胞就开始分泌有害物质,如过氧化氢、缺陷相、淋巴因子等,这些物质可以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杀死细菌和真菌。

同时,中性粒细胞还能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取走病原体的营养物质,从而防止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和传播。

三、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中性粒细胞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两种: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1. 内部调节内部调节是指中性粒细胞自身所激活的调节机制。

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物质,来吸引周围细胞和分泌物,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它对病原体的攻击性。

同时,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细胞膜上的受体表达,来控制自身的活动。

2. 外部调节外部调节是指外部环境对中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

外部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来实现。

例如,淋巴细胞可以分泌干扰素γ,该物质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和效果。

另外,巨噬细胞也可以分泌一系列物质,如白介素1、白介素6等,它们可以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四、中性粒细胞异常与疾病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和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正常免疫系统功能改变所导致的一种白血病症状。

诊断标准:
1. 粒细胞数量下降:通过血液检查,小于等于1800/uL,未成熟的B-LGL粒细胞数量小于100/uL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 血液检查不能排除粒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血液学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如血红蛋白低于5g/dL或网状细胞低于50/µL;
3. 其它检查:通过全血图,血液细胞计数以及粒细胞比率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数量的状态;
4. 病原体检查:通过检查粒细胞储备,可以确定是否有感染病毒或细菌。

如果有,可以进行必要的抗生素疗法;
5. 骨髓活检:可以检测正常粒细胞,病理检查可以显示淋巴细胞和其它血液元素的生成改变;
6. 生化检查:激素测定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的释放是否能正常发挥,
以及是否存在某种病理因素;
7. 免疫学检查: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查来确定粒细胞的减少是否是由于免疫障碍所引起的;
8. 细胞学检查:可以利用荧光技术,检测粒细胞的品质,以及血液中细胞的状态;
9. 家族病史:确定家族中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来判断病因。

中性粒细胞相关实验方法

中性粒细胞相关实验方法

常用中性粒细胞分离方法(外周血、骨髓提取均可)(一)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张灿老师课题组使用方法)优点:Percoll的主要成分是硅石胶,对中性粒细胞的化成成分和活性无影响。

回收率高,存活率高。

缺点:可能会有部分红细胞分离不干净,影响不大。

(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优点:回收率高和percoll差不多。

缺点:由于Ficoll结构中的长链烃组成具有LPS样作用,因此在分离过程中,会对中性粒细胞有激活作用。

(三)Dextran作用下红细胞自然沉降法优点:能够完全分离红细胞缺点:回收率最低(四)裂解红细胞法优点:能够完全分离红细胞缺点:回收率低纯度、回收率和存活率检测方法纯度:瑞吉染色存活:台盼蓝计数回收:分离后(计数)/分离前(血常规检测)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张灿老师实验室的方法)和培养备注:使用外周血或骨髓提取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外周血每1ml能够提取1*10A6cell,数量比较少,如果骨髓提取,一只小鼠约能提取1*10A7cell o外周血和骨髓提取除了来源不一样,分离方式是相同的。

1.试剂耗材:percoll 原液(pharmacia orsigma) 10*PBSRPIM1640 培养基2.溶液配制(1)用percoll原液和10*PBS按照9:1的比例(v/v)配成混合液,定义为100%percoll。

(2)用1*PBS和100%percoll配置55%和65%的percoll o(溶液配制均在无菌环境下操作)3.分离步骤(1)小鼠酒精浸泡消毒。

(2)小鼠颈椎脱臼处死,立即切下其后肢的胫骨和股骨,并分离除去所有组织、皮肤。

将胫骨和股骨浸泡在不含有血清的RPIM1640培养基中。

(3)剪短胫骨股骨两端,用1ml注射器想胫骨股骨中吹灌不含有血清的RPIM1640培养基重悬得到骨髓细胞重悬液,一直吹到骨片泛白为止。

(4)将含有骨细胞的RPIM1640培养基4000rpm离心3分钟。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和危害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和危害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和危害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也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或中性粒细胞计数。

它们是最常见和主要的白细胞类型,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应该在绝对值的范围内,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中性粒细胞偏低。

1.先天性或遗传性原因:一些人可能天生中性粒细胞偏低,这可能由于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

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2.骨髓问题: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器官,在骨髓中产生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不足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就会偏低。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性骨髓问题、感染、药物或化疗等原因引起的。

3.免疫系统问题: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偏低。

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过低的情况。

4.感染: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当人体受到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被动员起来对抗病原体,因此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增加。

然而,严重的感染或长期存在的感染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1.免疫能力下降: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之一,负责抵抗病原体。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时,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削弱,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2.容易感染: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各种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真菌。

3.长期感染:由于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很容易在体内滋生和传播,导致感染变得难以治愈。

4.感染性并发症:由于免疫能力下降,可引起感染性并发症,例如败血症、肺炎等。

5.化疗和放疗副作用:一些化疗药物和放疗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偏低,这可能是治疗癌症过程中的副作用。

这会导致病人易感染和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中性粒细胞偏低不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还容易引起各种感染和并发症。

对于中性粒细胞偏低的个体来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免疫状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定期进行血液检查、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多饮水 少量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
泌尿道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多饮水 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流动水清洗,尤其是女孩子,增加
便后、睡前等会阴部清洗频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
中心粒细胞数量越少,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 和严重程度就越高
条件致病菌多见,混合感染多见,85~90%细菌性感 染(革兰氏阴性菌多见),10~15%真菌和病毒感染
抗菌治疗效果差 感染易扩散,中心粒细胞减少症(尤其
ANC0.5×109/L)合并发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脓毒血症休克,故因作为急诊处理
巨脾导致白细胞破坏增加
治疗
化疗、放疗导致骨髓抑制 反复使用解热药导致白细胞降低
感染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
中心粒细胞绝对计数
感染风险分级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普遍性措施(有感染的危险)
洗手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消毒技术 保持环境清洁 ANC<0.5×109/L,保护性隔离(单人间、层流床、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有感染的危险)
置管时根据导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皮肤, 充分待干,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

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

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
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
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
(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
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
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
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
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
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
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
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
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
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
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
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
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
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
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
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
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
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
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
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
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
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
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
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
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
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
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
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
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 γ
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
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
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
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
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
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
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
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
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
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
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
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
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中性粒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0.5~0.7(50%~70%)
- 中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
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
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