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的作用

中医针灸的作用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
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健康。
针灸能够治疗各种疾病,并具有许多独特的作用。
首先,中医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根据中医理论,病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血液循环和气机畅通。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者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针灸可以起到明显的疗效,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其次,中医针灸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些重要的调节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此外,中医针灸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发挥镇痛作用。
由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神经递质的介导,使疼痛信号得到阻断,从而缓解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改善食欲和消化道蠕动,缓解胃肠道问题。
最后,中医针灸还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有关,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人体的阴阳,改善情绪问题。
针灸对于情绪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改善心情。
当然,中医针灸也有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例如,对于妊娠妇女,针灸需要谨慎使用,特别是一些穴位需要避免刺激。
此外,对于皮肤疾病、出血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疗法。
它能够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镇痛作用、改善消化功能和调节情绪等多种方式,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无论是慢性病还是亚健康状态,针灸都能够为患者带来明显的益处。
当然,在接受针灸治疗前,还需要详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临床分析针灸治疗的病例疗效分析

临床分析针灸治疗的病例疗效分析针灸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针灸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以评估其疗效。
病例一:颈椎病患者性别:女年龄:45岁主要症状:颈部疼痛、僵硬、头晕既往史:长期办公导致颈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在诊断为颈椎病后,我们采用了针灸治疗。
患者接受了10次疗程,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
治疗方案包括选择适当的穴位,如Fengchi (GB20)、Jianjing (GB21)、Hegu (LI4),并应用了温灸疗法。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也有所改善。
在进行功能评估时,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显著增加。
此外,她还报告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综合来看,针灸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非常有效,可以显著减轻颈部疼痛、改善颈部活动范围和睡眠质量。
病例二:消化不良患者性别:男年龄:32岁主要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胃灼热感既往史:长期工作压力大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观察,我们诊断患者为消化不良。
为了缓解症状,我们使用了针灸治疗。
由于患者症状比较明显,我们采用了每周三次,每次40分钟的治疗方案。
治疗中,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的穴位,如Zusanli (ST36)、Neiguan (PC6)。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的正常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食欲增加,胃腹部的不适感减轻,胃灼热感明显减少。
综合来看,针灸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非常有效,可以提高食欲、减轻胃部不适感和胃灼热感。
病例三:失眠患者性别:女年龄:50岁主要症状: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质量差既往史:长期情绪紧张,工作压力大对于失眠患者,我们选择针灸治疗。
疗程为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
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的睡眠调节穴位,如Shenmen (HT7)、Sanyinjiao (SP6)、Yintang (EX-HN3)。
治疗后,患者的入睡困难有所改善,多梦的频率明显减少。
五行针灸临床应用心得

土。在众多致力弘扬五行针灸同仁们的努力下,五行
生遍及欧美。厘清五行针灸学术源流,有利于追溯其
针灸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五行针灸
起源,然而华思礼教授已去世。据其弟子诺娜女士所
师。笔者有幸师从于把五行针灸带回中国的传播者
言:
“ 华思礼曾反复告诫他们,五行针灸源自中国,延
诺娜·弗兰格林,现已践行五行针灸六载,在临床应用
腐朽
恐
冬
寒
咸
强调
北
耳
骨
头发
渊源来自《黄帝内经》,同时也加入了华思礼对五行人
脏腑寒热虚实,只需针对“护持一行”展开治疗,相应
的一些理解,充分应用了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观。
的疾病即可逐步好转。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治疗看起
另外有关五行人的分类,早在《灵枢·通天》
《灵枢·阴
来过于简单,一些治疗师在临床运用中,为求速效在
右的顺序进行。诊疗详情:一诊(2017 年 11 月 18 日):
俞。操作:浅刺皮肤,针身与皮肤角度<45°,观察厥阴
俞、心俞有少量红斑,留针 30 min,红斑退尽行泻法出
针。针灸木的原穴(穴取丘墟、太冲,每穴先行无瘢痕
麦粒灸,然后直刺以补法出针,不留针。下同)。二诊
(2017 年 11 月 24 日):患者诉一诊治疗后,心情明显放
的所有表现都囊括其中,而且五行也常常会以我们原
以为是另外一行的面目出现。因此,作为一名五行针
灸师,其临证思路既要灵活,又不可自以为是,应保持
开放、谦卑态度,定期审查自己对五行的理解,随时推
陈致新,才可能做到明辨五行。
封、光明,下同)。三诊(2017 年 12 月 1 日):患者胸闷
症状减轻,予神阙隔盐灸 3 壮,针灸木的原穴。四诊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章节:1:针灸的原理及基本理论1.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1.2 针灸的基本原理1.3 针灸的作用机制1.4 针灸的相关经络理论2:针灸的作用及效果2.1 疼痛管理2.1.1 针灸对急性疼痛的效果2.1.2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效果2.2 内科疾病治疗2.2.1 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2.2 针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3 针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4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5 针灸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3 妇科疾病治疗2.3.1 针灸在月经失调中的应用2.3.2 针灸在不孕症中的应用2.3.3 针灸在更年期综合症中的应用 2.4 精神心理疾病辅助治疗2.4.1 针灸在焦虑症中的应用2.4.2 针灸在抑郁症中的应用2.4.3 针灸在失眠症中的应用3:针灸的治疗方法和技巧3.1 针刺方法3.1.1 刺入角度和深度掌握3.1.2 针刺速度和力度注意事项3.1.3 针刺手法的训练3.2 针刺器械的选择和使用3.2.1 针头类型和长度的选择 3.2.2 针桶的选择3.2.3 其他辅助器械的使用3.3 针灸疗程和频率安排3.3.1 针灸疗程的安排3.3.2 针灸频率的控制3.3.3 针灸治疗间隔的调整4:针灸的风险和注意事项4.1 针灸的常见风险和并发症4.1.1 感染风险4.1.2 出血和淤血风险4.1.3 穿刺伤及内脏损伤风险 4.2 针灸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4.2.1 针灸的绝对禁忌情况4.2.2 针灸的相对禁忌情况4.2.3 特殊人群的针灸注意事项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图表、针灸治疗案例及相关研究论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1:针灸法:指针灸作为一种特定的中医疗法。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1.引言- 针灸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针具,刺激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希望读者能够对针灸有更全面的了解。
2.针灸的作用2.1 祛除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末梢的兴奋状态,减轻疼痛感及炎症反应。
- 针灸可以促进内啮髓鞘质的纤维化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2.2 调整内分泌系统-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体内激素分泌平衡,改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症状和疾病。
-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整各种激素的分泌,如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针灸可以缓解胃肠道炎症反应,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2.4 提高免疫力-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 针灸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白细胞数量,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针灸的临床应用3.1 疼痛症状的治疗- 针灸可以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
-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善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疼痛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再生。
3.2 内科疾病的辅助治疗- 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帮助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和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和症状的缓解。
3.3 妇科疾病的治疗- 针灸可以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整盆腔血液循环,改善相关的妇科病症。
3.4 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 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帮助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
传统时间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传统的时辰治疗最初出自《内经》,是以中国传统时期针灸治法为代表,以阴阳五行、日时干支、经络气血流注学说为基石,利用及时取穴到达治愈病症的目的。
一般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子法,灵龟八法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在诊断病情时获得独特的效果,是中医学传统时期医术的精髓。
但这些年来,部分研究者也对传统时期针灸治疗的使用价值进行了检验,从而证明了其临床效果。
中医时间科学针灸疗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①中医时间科学以天人相应为主要的指导思想,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研究机体随时的变化,以全面分析和说明机体时间节律和自然循环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主要涉及气血、阴阳、脏腑等领域,包括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调节气血盈亏本月节律以及通调五脏病节律变化等。
①选择在特定的时令、季节运用针灸疗法:在一定的时间,根据人体生理规律和疾病发展的节律,或根据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择时进行针灸,以培补阴阳。
明代的《医药入门》中有每逢四季更替之时各熏灸一遍,以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的说法。
由于自然界的各个时令节气,特别是在春分、长至、秋分、冬至等自然界中阴阳之气上升和消涨的变化阶段中,是阴阳之气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时刻,而此时人体的阴阳家功能也在随着自然界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人体在此时调节功能下降,而无法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则更容易引起发病,此时人们通过外在的针灸方法就可以激活人体的经气,扶助正气虚弱以增强对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临床常见的三伏贴则是冬病夏治的实际应用,冬病是指在冬天易发或严重的病症。
冬天好发的病也常常由于身体阳气不足,在夏季自然界的阳气最为充沛之际进行施治,也就是利用大自然的阳气结合针灸的技术,来进一步的激发身体的阳气,从而去除病根以防止冬病的发生。
而三九贴,则是为了冬病冬防。
就是利用在"三九"天里,每年中最冷的时分,利用温热性药物贴敷穴位,起到温阳补肾、祛风散寒的效果。
据医学研究表明,"三伏贴、三九贴"对过敏性鼻炎、气喘、经常性伤风、慢性咳嗽、胃炎、结肠炎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治百病

浅谈针灸临床梁德斐(浙江新昌县中医院针灸科 312500)主题词:临床应用/针灸疗法针灸是通过疏通调整作用来祛除症状,恢复机体功能的治病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其适应症极其广泛,收效甚快,有时能起到其他疗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针灸将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为促进、推广、应用针灸,交流心得,略举临床病例,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以飨同道。
1.急性病症应用急诊病人,症状往往严重,若配以针灸,常能缓解和控制症状。
如一壮年,因胆道蛔虫症日夜钻痛哭号,予针中脘、内关、阳陵泉,留针期间疼痛渐止,随服驱蛔糖浆50ml,次日排出蛔虫大量告愈。
本院职工因痛经而休克,输液、注射度冷丁未能缓解症状,以艾条温灸关元5分钟,三阴交留针1小时,痛止;某院职工,功能性子宫大出血,多种止血药无济于事,针隐白留针,出血逐步减少,第2天干净;又有一位女工,在本院注射葡萄糖酸钙发生过敏,牙关紧闭,全身抽搐,皮肤青紫,其丈夫以筷子撬牙折断一只。
急邀余,予针百会、颊车、曲池、内关、阳陵泉、委中、四关、针到之处,症状随即缓解,针毕,诸症完全消失,肤色正常。
嘱注硫酸镁10ml,钙镁对抗,以消后患。
急诊中遇高热、癔症等各种原因导致痉挛,疼以及夏季中暑昏厥,症状急,来势凶,配合针灸,解除症状,常能立竿见影。
2.慢性病症应用许多迁延不愈的慢性病症,属功能性疾病,需要通过针灸的调整,才能改善机体对任何物质的吸收,提高自身免疫力,恢复其正常功能。
有一建筑女工,因患虚劳症,3年零6个月病休在家。
给予化脓灸膏盲穴,一月内体重增加9斤,灸疤愈合后,复灸1次,再重6斤。
恢复工作,一直体健。
一位女教师因慢性肠胃炎,只能三餐喝粥,其他食物一概不能吃,并导致神经衰弱。
通过针刺百会、建里、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加艾条温和灸3分钟,针灸5次,抛掉了常年煮粥及禁吃其他食物的苦恼;又一农村妇女产后阴道壁膨出,导致常年腰酸,小腹胀坠,尿频。
历时13年,应用各种抗生素未能解除疾苦,予直接灸关元补其元气,尿频得以控制,二诊灸百会起升提之功。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针灸疗法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针灸疗法在中医肛肠科的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肛肠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肛肠科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对于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针灸都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痔疮为例,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气血瘀滞、湿热下注等有关。
针灸治疗时,常选取长强、承山、二白等穴位。
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下,是治疗肛肠疾病的要穴,针刺此穴能够疏通肛门局部气血。
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具有舒筋活络、清热利湿的功效,可缓解痔疮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二白穴则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4 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对于痔疮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痔疮的症状。
肛裂是肛管皮肤的纵行裂伤,常引起肛门疼痛和出血。
针灸治疗肛裂时,除了上述穴位外,还可选取血海、足三里等穴位。
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肛裂伤口的愈合。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肛裂的恢复。
肛瘘和肛周脓肿多由湿热毒邪蕴结所致。
在针灸治疗时,可选取曲池、合谷、阴陵泉等穴位。
曲池穴和合谷穴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
阴陵泉穴则可健脾利湿,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
在实施针灸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的手法包括提插、捻转、补泻等,不同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实证,多采用泻法,以疏泄邪气;对于虚证,则采用补法,以扶助正气。
同时,针灸治疗还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如中药内服、外用坐浴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比如,在针灸的同时,配合使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内服,能够从内部调理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外用中药坐浴,则可以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缓解疼痛、消肿止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针灸的方法,
根据临床具体病征施治的一种方法。
下面我介绍针灸治疗几种常见病的方法
一. 针灸治疗牙痛:
(一) 概念: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
疾患中常见症状之一。见于西医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
牙周脓肿和牙本质过敏等。
(二) 取穴:上牙痛:下关、合谷、内庭、牙痛穴
下牙痛:颊车、合谷、三间、牙痛穴
(三) 定位:下关: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弓,当颧弓与下
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
点处
内庭:足背第2、3趾间的缝纹端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弓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处。
三间: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牙痛穴:(奇穴)掌面第3、4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
(四) 操作:下关穴可深刺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
针。合谷穴直刺寸,内庭穴直刺寸,颊车穴直刺寸或平刺寸,
三间穴直刺寸,牙痛穴直刺寸,强刺做捻转泻法,出现针感后,
留针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捻转行针1次,每次3分钟
左右,每天1-2次
二、针灸治疗落枕
(一)概念: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经过多是入睡前
并无任何症状,是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
(二)原因:(1)肌肉扭伤,如夜间睡姿不正确,头颈长时间处于过
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
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
错,发生静力性损伤,是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
痛。
(2)感受风寒:如盛夏贪凉,睡眠时颈背部受封着凉,
使颈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临床诊断容
易
(三)治疗
1.急性期(当天)不要按摩,针刺方法为宜。
取穴:昆仑、后溪、风池、阿是穴
定位:昆仑:处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后溪:轻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内缘,掌横纹尖处
风池: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凹陷处
(四) 操作方法:先针刺远端穴,昆仑、后溪直刺寸持续捻转,
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刺骨部
的穴位,风池、阿是穴直刺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各穴
均留针20分钟。
拔罐法:阿是穴拔罐,可用三棱针点刺3-5点,闪火拔罐,出
血量5-10ml,留罐时间5分钟。
(落枕穴位置:手背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寸)
2.恢复期(第二天后)
可在针灸基础上加上局部按摩(手法宜轻)
方法:站于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
拇指从该侧颈上弓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
痛点稍用力,直至感到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
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
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血管病
(一).大醒脑主要用于中风急性期(多用脑梗死,脑出血慎用)
主穴:取双侧内关和人中,患侧三阳交
辅穴:患侧极泉、委中
(二).小醒脑主要用于中风恢复期及轻症患者
主穴:取双侧内关和印堂,患侧三阳交
辅穴:患侧极泉,尺泽、委中
(三).定位取穴:
内关: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
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人中:正坐仰靠式仰卧,于人中沟线上,中1/3交点内侧缘后
方。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沿往下移1寸的心经上取
穴,避开腋毛。
尺泽:仰掌、微屈时,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点
印堂:仰靠或仰卧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取穴。
(四).方法:
1.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采
用雀啄法(泻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
三阳交,沿胫骨内侧缘于皮肤呈45度角斜刺,针尖刺
到三阳交穴的位置上,进针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
传到足趾,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印堂穴刺入皮下后
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
润为度。
2.辅穴:
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
医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
寸,施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
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宜。
尺泽穴:取穴时应屈肘或内角120度,医者用手托住
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寸,施提插泻法,针
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患侧
前臂及手动3次为度。
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者用左手握住患肢
踝关节,以医者肘关节顶住患肢膝关节,刺
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度,进针寸,施提插
泻法,易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附:1.针灸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颈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针刺刺激轻重分为三种:
(1)强刺激:进针深或大弧度捻转或用力提插或进针后手持针
柄做震颤动作等均为强刺激泻法。
(2)中等刺激:轻于强刺激,中等手法,叫平补平泻法。
(3)轻刺激:轻于中等刺激,患者有轻度的针感,也叫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