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

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5

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6

审计的职能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7

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8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三方关系人

审计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或授权)人。

况,并提出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济责任进行审计。

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

独立。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

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

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容包括三项:

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三是被审计单位的部控制制度。

(二)审计的目的

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1

的职能,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是对社会再生过程中生产、交换、分

配和消费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全面监察与督促。部审计的经济

监督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事项进行监督。民间审

计的经济监督是代审计委托者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监督。

2

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

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经营

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评价应该力求准确、实事。

3

关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和合理,是否可以信赖,并作出书

面证明。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突出表现在民间审计中。

的演进和发展。

三、审计的作用

(一)审计的制约性作用

表现在:审计可以揭露损失浪费;可以揭露贪污舞弊,可以揭露失职渎职,可以加强廉政建设。

(二)审计的促进性作用

表现在:督促受托经济责任的正确确定和切实履行;督促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督促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和社会效益的正当保障;

督促经营管理的完善;督促加强宏观调控。

第二章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一、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的审计。

部审计:是指本部门和本单位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审

1.按审计主体分类人员依照所在部门和行政最高负责人的指令所

实施的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必须独立于财会部门

之外。

民间审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注册的社会审计组织受

委托人委托所实施的审计。

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

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

2. 按审计的容财经法纪审计:是指被审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经

和目的的划分法纪情况所进行的专案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被审单位经营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等所

进行的审计,主要包括:业务经营审计、管理

审计、绩效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

在任期或承包期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

行的审计。

3.按审计机关或审计机构与外部审计:是指有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

被审单位的关系机关、部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所实施的审计

部审计:由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1.按审计围分类: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项审计

2.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就地审计、送达审计

4.按审计动机分类:强制审计、任意审计

5.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预告审计、突击审计

二、审计的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指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的的手段。完整的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方法。

(1)顺序检查法顺查法

逆查法

1.审查

书面详查法:适用于被审单位部控制制度和核算工

资料作质量较差的审计项目,以及经济业务

的方法简单、会计资料较少的审计项目。

(2)围检查法抽查法:适用于审计样本数目繁多的审计目

审阅法:主要审查以下会计资料:原始凭证、记

帐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它资料。

在采用审阅法时要注意审查会计资料的合

法性、合规性

(3)资料检查法核对法:主要进行证证核对、帐证核对、帐帐核对、帐

单核对、帐表核对,表表核对。审阅法要和

核对法结合使用。

查询法:包括询问法和函证法。函证法有两种

类型,即肯定式函证法和否定式函证法。

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审计事项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评价,以便发现其中有无问题或异常

情况,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的一种审计方

法。

盘存法直接盘存法:是指由审计人员亲自到现场盘点实物,以确定其实有数

额的方法。

间接盘存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观察盘点,借以确

定实物实有数额的方法。

调节法:主要应用于证实财产物资帐实是否相符,证实相关数

据是否趋于一致。

2.证实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亲临审计现场对被审单位的经济管理客观及业务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借以查明被审事项的事事物实真相的一种审计方法。它适用于观察部控制制

的方法:度的执行情况及观察经济业务的运作过程。

鉴定法: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技术鉴别等手段来确定实物资产的性能、质量和书面资

料真伪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一、国家审计机关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它具有宪法赋予的独立性和

权威性。

(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和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

2

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二、民间审计组织

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

(一)民间审计的业务围

1.审计业务: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

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项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

报告;法规、行政法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2.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包括设计财务会计制度及其有关的部控制制度;担

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经济管理咨询;代理纳税申

报;代理记帐;代办申请注册登记,协助拟定合同、章程和其他经

济文件;培训财务会计人员;审核企业前景财务资料;资产评估。

3.其他法定审计业务:包括三资企业的验资、会计报表的审计;股份制企业的验

资、改组审计,年度、中期、合并、分立及清算会计报表

审计;企业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组织,它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性组织。它依法对民间审计

进行行业管理,并依法接受财政部、审计署的监督、指导

和管理。实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注册,以及对注册会计

师及其事务所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的职责为服务、协调、管理。

(三)审计人员

识、品德修养等方面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我国审计人员应遵

循的职业道德,在审计法、审计人员守则、注册会计师职业

道德守则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

准则》的规定,民间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五方面容:

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对客户的责任、对同

行的责任、其他责任,应遵循独立原则、客观原则、公正

原则。

(1)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时,应与委托单位签订约定书,明确业务的围、要求和双方各自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恪守各项约定,按时按质完成所委托

的各项业务。

(2)注册会计师对于执业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和情况,应当严格保守秘密。除非得到委托单位的书面允许或法律、法规要求公布者外,不得将任何资料和

情况提供或泄露给第三者。

(3)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会计查帐验证业务时,应以工作量大小和专业要求高低为主要依据,按规定的标准收费。

(1)配合同行工作;

(2)不得损害同行利益;

(3)不得雇佣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

(4)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

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各项业务,均应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注册会计师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之间的业务委托关系,应实行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定或干涉委托单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或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上的自主权。

(1)不得有可能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

(2)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

(3)不得对自身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4)不得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

(5)不得向客户收取服务费之外的任何利益;

(6)不得允许他人以本所或本人的名义承接业务。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指注册会计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违约、过失或欺诈而导致委托单位或利益相关人损失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责任形成的原因不同违约责任

过失责任

欺诈责任

责任性质不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①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保持应有的职业认真与谨慎;

②谨慎选择委托单位,即只与正直的委托单位打交道,减少会计资料中存在舞弊的可

能性;

③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④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业务的性质、围以及双方的责任;

⑤深入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以便合理地安排工作,及时发现错误;

⑥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事务所一项

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

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

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

险;

⑦聘请懂行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有条件的话尽可能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及注册会计师

法律责任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如遇重大法律问题,注册会计

师应同本所的律师或外聘的律师详细讨论所有潜在的危险情况

并仔细考虑律师的建议;一旦发生法律诉讼,应请有经验的律师

参与诉讼。

第四章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一、审计准则

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一)审计准则的基本容

一般公认审计准则,适用于民间审计实施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包括三项:

1.一般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行为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对训练与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约束。

2.工作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应遵守的规则,也称为审计的实施准则或审计的外勤准则,主要用于制订审计计划,部控制制度的评

审,收集甄别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3.报告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原则、形式、容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编写审计报告,运用审计报告的形式,规定审计报告容。(二)我国审计准则

1.国家审计准则:是指由审计署颁布的,指导国家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时应遵

守的行为规。国家审计准则包括一般准则、工作准则、报告准

则三部分。

2.独立审计准则:是指由中华人民国财政部制定颁布的,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时

应遵守的行为规。

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定要求,具有强制性,执业规

指南不具有强制性。

二、审计依据

建议的客观尺度。

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人员选用审计依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辩证性

原则、有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

第五章审计程序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是指从确定审计任务开始,到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之前的整个准备过程。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基础。其工作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做的工作主要有:下达审计通知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民间审计组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考虑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并与委托人就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围达成共识后,才可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

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围及双方应负责任等

事项的书面文件。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性质,双方一

经签字认可,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共同予以执行。

(二)编制审计计划

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规划。

由于审计计划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预先规划,而在执行计划时,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计划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及时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对审计计划的修订和补充,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准备和实施阶段之中。

审计计划分总体审计计划:包括以下容:被审单位概况,审计目的和围,重要性水

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重要审计领域和,审计工

作日程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的指派及其他有关容。

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执行人及执行时间、审计

工作底稿及索引号及其他有关容。

编制审计计划应遵循以下步骤: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分析重要性: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量化

指标称作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

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可能

存在差异。

考虑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

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编制审计计划

二、审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做的工作有:进驻被审计单位,进一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被

审计单位的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

质性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工作底稿。

三、审计终结阶段

审计终结阶段主要容有:

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并将其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处理期后事项:期后事项指会计报表日与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期间发生的,以及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到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

影响的事项。期后事项很可能影响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

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对期后事项予以充分关注。期后事项包

括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调整的事项和对会计报表没有直接

影响但应予以披露的事项,期后事项的审核应在整个审计工作即

将结束前完成。

关注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指由某一特定经济业务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某种意外情况,因而要由被审计单位负责承担的潜在损失。

撰写审计报告

后续审计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

实或否定被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合

法性、一贯性的一切资料。

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收集、鉴定、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

(一)审计证据的特点

审计证据具有以下特点:相关性、重要性、客观性、足够性、可靠性。

相关性:指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同审计目标和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有关。

重要性:指审计证据对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必须在事实的性质和数额两个方面对审计评价和结论有重要的影响。

客观性:指审计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是主观虚构的产物。

可靠性:指审计证据本身及其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是依据法定审计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取得的。

足够性:也称充分性,是针对审计证据应有多少数量而言的,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证据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1.按证据形式分类

实物证据:是指实物的外部特征和在性能证明事物真相的各种财产物资。

书面证据:是指以文字记载的容来证明被审事项的各种书面资料。

口头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提问而得到的口头回答所形成的证据。

环境证据:是指对审计事项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2.按证据相关程度分类

直接证据:是指对审计事项具有直接证明力,能单独、直接地证明审计事项真实性的证据。

间接证据:是指对审计事项只起间接证明作用,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经过分析、判断、核实才能证明审计事项真实性的证据。

(完整版)《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同学们: 为便于大家对本课程内容能够抓住重点并深刻理解,中央电大《审计学》课程组将各章重点内容提炼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运用会计检查、财产清查等特定方法,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察、鉴证和评价,以保护其财产安全,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 1.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非所有者自身监督。二是与被审主体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或精神上)保持独立。 独立性是审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审计主体上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包括审计谁,审什么内容。 对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着重审查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作用方式的特征 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能产生什么功能作用,表现为审计的职能;二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发生功能作用的实现方式,表现为审计的方法。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还有监察、鉴证和评价。 二、审计的分类 审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具体表现为: (一) 审计按主体分类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 1.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的特征主要是在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被审计单位上,体现了国家所有权的特征。 《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审计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审计署还将把审计对象延伸到中央驻香港机构和中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2.民间审计 由于民间审计可以接受不同所有者委托的特征,不仅民间审计主体采取法人的形式,而且,其审计活动也是通过委托受托进行的,其被审单位依委托审计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各异。 3.内部审计 由于内部审计只是代表某一特定的所有者或集团。所以,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就都直接设立于特定组织或部门、单位内部,其审计的对象也只限于特定财产经管者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审计知识点总结

审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审计与鉴证概论 1.(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1)会计账目审计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特点是审计逐渐由任意审计转变为法定审计;审计目的在于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笔的详细审计,使用人主要是企业股东。 2)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特点是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目的在于通过审查资产负债表来判断积液的信用状况;方法是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使用人企业股东和债权人。 3)财务报表审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特点为审计对象转为企业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目的在于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范围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抽样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逐渐被运用;使用人: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证券交易机构、政府及社会公众。 2.(了解)审计模式的演进: 1)账项导向审计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 2)内控导向审计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 3)风险导向审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3.(了解)审计的种类:按照审计的目的、内容的不同,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 4.(背)鉴证业务:指出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5.(了解)鉴证业务的类别: 1)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直接报告业务(按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划分)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2)合理保证的鉴定业务&有限保证的鉴定业务(按照鉴定业务的保证程度划分)合理保证的鉴定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一次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有限保证的鉴定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6.(理解)为何鉴证业务不能提供绝对保证,不能将风险降至为零。 1)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选取特定项目和抽样等选择性测试的方法不能百分之百保证鉴证对象信息不存在重大错报(选取特定项目实施见证程序的结果不能推断至总体,抽样也可能产生误差)

审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 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5 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6 审计的职能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7 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8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三方关系人 审计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或授权)人。 况,并提出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济责任进行审计。 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 独立。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 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 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项: 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三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计的目的 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1经济监督是存在于各种审计形式之中的一种固有职能,也是审计 最基本的职能,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是对社会再生过程中生产、交 换、分配和消费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全面监察与督促。内部审 计的经济监督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事项进行监 督。民间审计的经济监督是代审计委托者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实行监督。 2经济评价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预测、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

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通过评估和验证财务记录的准确 性和合规性,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信息。掌握审计基础知 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审计师的必备条件。本文将介绍审计的定义、目的、原则、程序和责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计的核心概念和职责。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对企业或组织的财务记录和相关信息进行审查和验证的过程。它旨在确定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并为利益相关方提 供可信赖的财务报告和信息。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公正、 客观和职业道德有保障的工作,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审计的目的 1. 评估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审计通过检查财务记录和相关的凭证, 核实数字的正确性,并确保财务报表与事实一致。 2. 验证合规性:审计师检查企业或组织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内部规定。 3. 提供可信赖的财务报告:审计师通过评估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合 规性,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信息。 4. 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潜在的 风险和问题,帮助企业或组织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和错误。 三、审计的原则

1. 独立性:审计师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避免利益冲突和干扰。 2. 客观性:审计师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被审计对象,不受个人情 感和偏见的影响。 3. 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师应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合 理评估财务记录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保密性:审计师应遵守保密规定,不泄露被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 5. 尽职调查:审计师应尽职地进行调查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可 靠性和质量。 6. 审计证据:审计师应采集充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审计的程序 1. 规划阶段:审计师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确定审计目标、 范围和时间表,并收集必要的资料和信息。 2. 立案阶段:审计师对收集到的财务记录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并制定审计计划和程序。 3. 实施阶段:审计师按照审计计划和程序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实,采 集审计证据,并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和讨论。 4. 结论阶段:审计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并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审计产生的前提: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催化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破产案,他促成了独立会计师的诞生。从1844年到20世纪初,是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所有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股东等。 ③.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欧洲转向美国,由此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中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初步形成阶段:西周时期(西周的宰夫官职是我国国家审计产生的标志) 确立阶段:秦汉时期(主要特征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走向成熟阶段:隋唐时期(基本标志是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比部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停滞不前阶段:元明清时期 不断演进阶段:中华民国 振兴阶段:新中国(1983年9月15日成立审计署,隶属国务院,并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国家审计机关,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1918年9月,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第一位注册会计师(CPA)谢霖,1921年谢霖创办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含义 1.概念 “审计是一种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认定有关的证据,已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的系统过程。”——1973年《基本审计概念说明》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1989年中国审计学 (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的属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本书对审计的含义:审计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管理层认定有关的证据,已确认管理层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系统过程。如图所示: 2.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1. 什么是审计? 审计是指对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的财务、运营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 和评估的过程。审计的目的是确定这些实体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要求,是否有适当的财务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2. 审计的类型 - 外部审计:由独立的注册审计师(CPA)或审计机构进行,对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可靠。 - 内部审计:由组织内部的审计员或内部审计团队进行,评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等方面。 - 合规审计:主要检查组织是否遵守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等要求。 - 绩效审计:对组织的绩效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进行审查,以提供对改进的建议。 3. 审计的步骤 - 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计划,收集相关信息,并编制审计工作程序。 - 实施阶段:根据审计程序进行实地调查、文件审查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以收集证据和进行评估。 - 报告阶段:总结审计结果,并向相关方提供审计报告,包括发现的问题、建议的改进措施和其他关键信息。 - 后续措施:跟踪审计建议的实施情况,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关支持和指导。 4. 审计的基本原则 - 独立性:审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实体,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 保密性:审计师必须严守被审计实体的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 - 证据:审计师需要收集和分析能够支持其结论和意见的充分、适当的证据。 - 专业判断:审计师需要基于专业知识和判断力,评估被审计实体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审计文件:审计师需要记录和归档相关的审计工作、观察、结论和意见,以备日后参考和审核。 5. 审计的重要性 - 监督机制:审计可以检验和验证组织的财务信息和管理过程,防止欺诈和违法行为。 - 提供信心:审计结果可以增强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和信息的信任,提高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 - 改进管理:审计结果可以为组织建议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提高运营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业务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2)权威性:权威性是审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 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②“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③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地位,为政府审计发展奠定基础(2)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隶属于议会(立法机构),由议会直接授权,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这类型 的审计机构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②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由政府直接领导,如罗马尼亚、菲律宾等国家,这类型的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和权威性 ③隶属于财政部,由财政部直接领导,如瑞典,这类型的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小 2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内部审计主要范围在现金交易、支付工资和盘点资产方面 (2)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标志着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开始确立 (3)国际上常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有: ①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独 立性和权威性 ②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下面的监事会或类似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的领导,通过监事会向董事会或股东 大会汇报工作,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③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定期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可代表总经理对下属各单位部门 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什么是审计 审计是一种对财务账目、经营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过程。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和预防潜在的风险、错误和欺诈行为。审计主要是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提供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改进。 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提供给相关利益相关方(如股东、投资者、政府等)一个可信的财务信息基础。同时,审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建议改进的机会。 审计的类型 根据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将审计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财务审计、内部审计 和合规审计。 1.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确保这些报表 的准确性。财务审计主要关注企业会计准则遵守情况、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对内部控制和经营活动的全面评估和 检查。内部审计主要关注风险管理、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3.合规审计:合规审计是对企业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检查 和评估。合规审计主要关注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要求。 审计的步骤 审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开始前,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明 确审计目标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2.收集相关证据:审计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财务记录、文件和其他证据来 支持审计结论。 3.进行审计测试:审计师会进行一些测试,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进行审计调整:根据审计测试的结果,审计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5.审计报告:审计师会撰写审计报告,对审计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说 明。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成果,会提供给相关利益相关方作为参考。 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审计的重要性: 1.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审计可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 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可信的财务信息基础。 2.发现潜在的风险: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和预防潜在的风险、错误和欺 诈行为,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评估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发 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4.符合法律法规:合规审计可以确保企业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 度,减少法律风险。 5.改善企业治理:审计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建 议改进的机会,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机制和规范管理行为。 总结 审计是一种对财务账目、经营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过程,旨在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和合规审计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关注的内容有所差异。审计包括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收集相关证据、进行审计测试、进行审计调整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步骤。审计的重要性在于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发现潜在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符合法律法规和改善企业治理。通过审计,企业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风险,并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基础。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 会计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会计审计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下针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审阅业务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 B.审计业务相对于审阅业务而言,其对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更为严格 C.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采用询问和分析程序获取证据 D.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较之经审阅的财务报表更为可信 2.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则以下处理不正确的是()。 A.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B.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C.终止审计业务 D.解除业务约定 3.A注册会计师属于参与甲公司2017年度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助理人员,A注册会计师对审阅业务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A.属于无保证程度的鉴证业务 B.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 C.属于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 D.属于相关服务业务 4.以下针对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说法中,恰当的是()。 A.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是合理保证的业务 B.财务报表审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 C.审计业务的保证水平低于审阅业务的保证水平 D.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检查风险比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检查风险低 5.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三方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报告的收件人应当尽可能地明确为所有的预期使用者 B.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财务报表

审计基本概念及知识

审计基本知识及基层审计现状 一、审计体系、概念、依据 我国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和决算、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贷项目财务收支、国家机关及其监督对象的单位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任务; 审计署-特派办(省、部)-省厅-市局-县局(中心所) 社会审计组织包括各类审计事务所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后两者承担的任务一是根据受托事项进行,内部审计依据内部管理需要及相关规定开展相关审计。 但总的讲,审计是以标准对照财务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是否真实、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保效益)来确定。就国家审计而言,依据是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各项经济政策。 二、审计的基本分类 (1)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

部审计。(2)按照审计主要目的分类可分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其他专项审计等。(3)按照审计时期分类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4)按照审计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审计抽查(专项审计)。(5)按照审计方式分类可分为:报送审计、就地审计、联合审计、委托审计等。 三、审计计划项目的确立 审计署、厅:征求立项意见,领导安排, 市局召开审计工作会下达审计计划。 县局根据市审计工作会精神:根据署、厅、市等上级要开展的审计调查,专项审计(异地审计),结合领导安排,重点关注,向县政府报年度审计计划,县长签字批准后,局再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股室。 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部委托进行;政府投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四、计划确立后的主要审计程序 (一)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 1、审计项目计划,是对完成年度内审计任务的具体审计项目所作的综合安排,包括拟订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审计组构成、审计类别、审计方式等。 2、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做出的详细安排。审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LT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业务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2)权威性:权威性是审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 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②“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③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地位,为政府审计发展奠定基础 (2)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隶属于议会(立法机构),由议会直接授权,如美国、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人领导并向其汇报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弱 3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918年9月北洋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同年谢霖领取第一号会计师证书,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正式诞生 (2)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①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特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 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 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 地逐笔审查与稽核。 由于详细审计产生于英国,故又称英国式审计 ②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审计迅猛发展 特点: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 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