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江苏水彩画发展综述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中国水彩画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外来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学术高度的画种。
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彩画风格演进的历史,从风格形成的课题研究拓展为展览维度的形态研究,以历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具有不同时期文化语境的水彩画风格面貌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把握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全貌,探究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规律,是把中国水彩画研究提升到专业学术高度的有效途径。
论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水彩画传入中国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的早期状况和形成原因,主要从影响中国早期水彩画发展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教育制度、展览活动、学术团体、代表人物、风格特征以及社会根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水彩画在17年美术和文革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风格转变,并把这种转变与官方展览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阐述现实主义风格成为官方展览主流的时代选择原因。
第三章对新时期中国水彩画的复归和当代转型态势进行论述,并对比了中国水彩画史上的两次民间展览活动活跃期的异同,对于两次面向西方的主动开放导致的风格发展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第六、第七届两次全国美展的水彩画发展状况和风格面貌为主要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
第四章从水彩画在中国成为独立画种的标志——中国水彩画史上官方举办的首届水彩粉画展览为重点,进一步探讨了水彩画展览制度的确立对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的影响。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成立,对中国水彩画格局形成的深远影响,并以三次水彩画展览为例,阐述了这一时期水彩画新风格、地域性艺术风貌的初步形成与展览制度的关系。
第六章从中国当代水彩画第二次发展高潮的标志——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为开端,论及其后的几次展览呈现出的风格倾向,包括写实性水彩画达到高峰,以及向自我表现与主体意识转变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当代水彩画发展的基本形态已经构建完成。
试论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试论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1949-1966)牛向阳摘要新中国水彩艺术在五六十年代总的说来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关于水彩画的展览、国内外学术交流甚多,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这个时期出版工作也相当活跃,更加推动了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水彩画英国水彩画关广志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新中国全面传播、贯彻的时代。
毛泽东在40年代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服从于政治的文艺政策,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指导方针。
艺术家必须改造世界观,深入工农兵。
创作工农兵“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
来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积极响应党的“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文艺方针。
新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与艺术成就既有其必然性。
也有其特殊性。
“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是政治的宣传工具”这一方针,促使新中国水彩画向三个领域分化转变:①表现水色变化的英国式透明水彩画风;②由“月份牌画”转变的新年画;⑧水粉(不透明水彩画)创作的政治宣传画。
在画种上对水彩画的材料、特性已经有了特殊的界定。
透明水彩画已经和水粉画区别开来。
新中国水彩画由于画种分得过细,客观上造成技法、表现形式较单一。
材料上自我束缚,在风格上难于有大的突破。
至于水粉画创作,在表现风格上倾向达到油画的效果,崇尚油画的表现手法,致使在印刷品上水粉画很难和油画相区别。
五六十年代比较著名的水粉画有董希文的沿长征路线写生水粉画,如《毛尔盖盛会》、《班佑河畔》、《黑水边宿营》、《旺藏寺前的白龙江》等一系列生动的作品,以及鸥洋在1962年创作的《金色的秋天》等作品。
水粉画这种在画面上追求油画的倾向,终于在“文革”期间发挥到极致。
在透明水彩画绝迹的时候,水粉画仍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风行一时,成为新中国水彩画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
一、建国初期的水彩艺术成就(一)水彩展览建国初期,中国水彩画事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就,党和政府对水彩画的地位也给予了肯定。
浅析水彩画在中国的风格演变

浅析水彩画在中国的风格演变水彩画是一种源于西方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其在中国的演变却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水彩画在中国的风格演变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本文就对其在中国的演变进行浅析。
20世纪初,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国画为绝对主流,传承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其中得以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批改革者和先锋艺术家开始接触到欧美的现代绘画,水彩画就是其中的一种。
水彩画带有西方的风格和审美理念,颜色明亮、线条轻盈,尤其适合表现出柔蓝、柔紫、淡黄、淡绿等颜色的美感,这让这批人深感其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水彩画在这些先锋画家和艺术家的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水彩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引领了新的绘画风格和方式,不断推广和发展其风格;二是在绘画思路上,强调“人文精神”和“中国性格”。
上世纪30年代,水彩画从西方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艺术的主流思潮是以“民族性”为主导的,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水彩画的发展也受到了“民族性”的影响。
中国艺术家在接受西方艺术的同时,更为强调自己的国家特色,所以水彩画在中国的风格演变也变得独特。
在当时,许多艺术家用水彩画表现出当时的战争和社会生活,水彩画具有表现社会现实的特点。
如著名画家叶浅予就是用水彩画表现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作品《货郎三打》表现了当时市井生活中一个与客户发生争执的小贩,画面中的颜色鲜艳,线条流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凸显了水彩画在中国的风格。
在当时60年代,一批艺术家将水彩画与国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
如著名画家张大千、汤一介先生的水彩画中,他们注重笔触花点,采用线条排泄和扫形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使画面具有出自中国的气韵。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艺术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彩画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新时期,不少艺术家将水彩画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方式表现出了更为多样的风格和形式,将水彩画的表现力和传统结合,注重表现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画等。
水彩发展历程

• 亨利.卡塞里(1946-)美国
水彩发展历程
• 雷.亨德肖特
水彩发展历程
• Steve. Hanks
• 史蒂夫汉克斯196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他考入旧金山美术学院,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和手工艺专 业。
• 安德鲁 ·怀斯早期运用了最适合自己风格的水彩画法 , 他不仅受到父亲的直 接教导和影响 , 同时也受到他父亲所崇拜的名画家们的影响 , 德国画家丢勒 的精密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 , 美国画家霍默的浑厚油彩的力度,都直接影响在 他的水彩画中 。
• 后来他又尝试一种新的技巧 --- 干笔画法,很少用水 , 以笔蘸少许水彩颜 色 , 运用近乎效、擦、点、染的办法 , 笔触细密果断 , 充分发挥素描功力 与色彩结合的巧妙 , 把影与物表现得更为逼真。这种不施大面积渲染 , 而笔 法严谨的画法 , 力度更强 , 更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写实技巧 。
• 透纳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的先驱
水彩发展历程
• 康斯太布尔 John constable(1776--1837) • 康斯太布尔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康斯太勃对自己的创作
是这样解释的:“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 格兰。”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爱,才能创作出像《干草车》这样充满感 情的作品。他正是以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向僵死的学院派古典主义 挑战。康斯特布尔生前,英国美术界对他并不重视,直到去世后,他 的作品才得到赞扬,现在已经成为英国风景画的代表。
• 弗林特是一位专门擅长人体水彩画的画家。他多数构图是在海滨、河畔 风景中加上一至二、三裸女,或肩披纱罗的妙龄女郎 ,或出浴,或嬉 耍,婀娜多姿、艳丽动人,他那精确的造型和那纯熟的水彩技巧,使每 一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由于他掌握了色彩的透明、沉淀、易混合和 不易混合等的丰富知识,因此在色彩表现上得心应手,看上去寥寥数笔, 细看之色与形的结合,准确无误。形体、色彩、水份、用笔面面俱到, 充分显示出作者构图的巧妙和技法上的纯熟,两度成为英国皇家水彩画 家协会会长 , 正说明了他在当代水彩画界的重望 。
中国建国初期水彩画发展浅析

MING RI FENG SHANG111美 术 大 观文|罗靖怡中国建国初期水彩画发展浅析摘要:水彩画在传入中国后,一直以各种形式发展着,建国以后历史又一次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样水彩画也有了属于自己新的发展。
建国初期不同阶段的政治背景使中国水彩画有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发展新时期、发展稳定期及发展中断期,本文将从绘画及历史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政治情况,分别从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对建国初期的中国水彩画进行研究,以探究其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与所形成的绘画理论和思想。
关键词:革命;写实;民族性一、中国水彩画的新时期从西学东渐开始,传教士将水彩这一画种传入中国,到“土山湾画馆”的成立与发展,再到战争年代的水彩画屡遭挫折,中国水彩画在跌跌撞撞中度过了萌芽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刚刚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验是我们唯一可以借鉴的模版。
在绘画上苏联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便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学习方向,艺术家们开始成为了社会主义宣传战士、以歌颂祖国、服务与大众、反对战争为目的开始创作。
这使得中国水彩画的写实风格得到了发展,艺术家的写实风格与大众的口味相适应,便使其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水彩画模式。
如李剑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这一时期的风格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一部作品,这幅作品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早晨中正在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品中温暖的色调透露着勃勃生机,简洁的构图、细致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和谐、完整。
艺术家充分的将西方透视和虚实表达在了画面中,使画面真实而富有情感。
正在建筑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另一种角度看也象征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正在沐浴阳光,正在一片光明中一步步建设。
在此后随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国开始进入了文艺宣传化、文艺平民化的时代,随之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题材上也有了诸多限制,国家使美术变成了鼓舞人民热爱劳动和进行战斗的武器。
在成立之后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美术作品展”和“全国水彩、速写展览”展出作品中,大部分作品是表达反对战争、歌颂劳动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题材。
【推荐下载】建国后前三十的水彩画发展

建国后前三十的水彩画发展 一些水彩画研究者认为传入中国百年的水彩画, 有成就,也有缺憾。
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形式、从画面尺寸到材料技法, 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创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水彩画发展。
事实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的尴尬之处。
但这一面貌的形成并不是偶然,其中政治因素和民族化的艺术观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水彩画的发展受到了政治方针改变的影响,中国美术开始找寻自我特性,强调对美术民族化的探索。
所谓美术民族化指的是在外来美术进入民族文化本体后如何吸收,如何整合的问题。
从50年代到60年的中期,水彩画的发展较为兴旺。
水彩画艺术虽然有别于其它传统绘画艺术门类,但是处在一个同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这些绘画门类所面对的境况却是一致的。
五、六十年代的水彩画反对资产阶级趣味,题材也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为主,奠定了我国水彩画的基本模式。
在方法上,由于水彩画与水墨画在材质、用色等方面具有一些相似性,李剑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5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件作品,被前苏联的《星火》杂志刊为封面。
这幅画描绘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画家吸收了西方的焦点透视,创造了真实的视觉空间,暖暖的色调,精练的构图,稳健的用笔,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画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勃勃生机。
体制的健全 在这个时间阶段中,体制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家协会的建立;二是美术专业学校的建立,以及相关研究专著的出版。
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领导,充分体现了党管文艺的基本原则。
美术体制的健全,对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
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本文以汇总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了陈洪绶绘画的艺术风格论文等艺术类美术论文。
详情如下: 美术家协会 美术社团在解放前不受政府统一管理,而建国以后,政府加强了对全国美术社团的管理。
江苏水彩画创作中对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运用的研究

1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9期总第822期No.19,2020Total of 822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性丰富了多样性。
作为图像叙事之一的水彩画,在表达方面的地域性尤其明显。
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分,相应艺术有南北之论。
江南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方艺术的主阵地。
江南,在区域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而在文化层面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概念。
人们的意识里代表着美丽富饶水乡景象的“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地区。
对江苏而言就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习惯称为苏南。
从历史上来看,此地山清水秀而人杰地灵,鱼米之乡而富庶繁荣。
“江南”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个迷人的字眼。
一提及总会让人想起和暖湿润的气候、一片桃红柳绿、水田里阡陌交通……江南相对来说更滋养人,物质繁盛风景明秀,是历代文人墨客歌之不尽的“福地”,留下了一部厚重的江南文化史。
水彩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已从过去的一个小画种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大画种。
中国水彩画“笔法历经‘中西合璧’‘提倡骨法用笔’‘重视基本功’‘传统到现代模式转变’和‘典型东方气质’的几个阶段。
最后自然而然地融汇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绘画色彩理念的笔法技法,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水彩画”[1]。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南作为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重镇,自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乏靓丽的身影,江南传统笔墨技法越来越融入水彩画的创作,抒写着自身的传奇。
因此江南这个地域的作品,极具灵动清新、优美亮丽。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行笔用线的造型表现;其二,水墨渲染的意蕴阐释;其三,秀丽淡雅的写意精神。
1 行笔用线的造型表现行笔用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装饰画、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及战国与西汉帛画,可窥见传统艺术注重线条的审美趋向。
中国绘画可谓对线条的运用尤其致力,强调以书入画。
《尔雅》称:“画,形也”[2]。
江南水乡与中国水墨、水彩画的内在渊缘

江南水乡与中国水墨、水彩画的内在渊缘王娟【摘要】Jiangnan water village, for many people, is the symbol of wealth and prosperity. The beauty of the water at- tracts Chinese painters for taking it as the theme of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with ink and wash water colors. With water as the medium, ink or watercolor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Jiangnan. The practice of ink and wash, natural and elegant, makes the works have life with emotion. The beauty of the Jiangnan performed in both can illustrate the subtle techniques and the dependence on this beauty.%江南水乡在人们心中是富裕和繁荣的象征。
水乡之美更是中国画家们争先表现之题材,尤其是水墨画与水彩画。
以水为媒介,用水墨或水彩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水墨淋漓,潇洒飘逸,使得笔下之作品更具生命与情感。
在表现江南水乡之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水乡有着难以割舍之源。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7)003【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江南水乡;水墨画;水彩画;内在渊缘【作者】王娟【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美术系,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在古代人眼里,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深厚的江南文化,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1
光辉的历程:江苏水彩画发展综述
西洋水彩画传入中国,落户江苏,历经百年,而今又以自己
的面貌进入国际水彩画坛,受到赞誉。几代艺术家在江苏辛勤耕
耘,对艺术忠贞不渝,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艺术大师李剑晨教授为首
的我省老中青水彩画家自筹经费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各项水彩画
学术活动,为促进江苏和中国水彩画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
船 张子生(中国)
一
2 / 11
在中国水彩画历史中,江苏是最悠久的省份之一,
西洋水彩画一经传入,首先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传播,因此江苏被
誉为“中国水彩画之乡”。20世纪初,南京“两江师范”首先
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新式学堂的美术师资吕凤子、汪采白、姜丹
书等人,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水彩画事业起着拓荒和奠基作用。
老一辈画家吕凤子、李叔同、周玲荪、李毅士、徐悲鸿、颜文梁、
胡粹中、李剑晨、薛珍、童隽、杨廷宝等等,都为江苏水彩画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南京和苏州培养了一批水彩画
家,如李泳森、钱延康、杨云龙、萧淑芳、宗其香、魏正起、陈
志华、那畹衡、吴承砚、戴泽、袁振藻、恽宗赢、张子生、崔豫
章、哈琼文等。1946年中央大学复员南京,李剑晨在中大建筑
学院(后改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从事水彩画研究、创作与
教学,并与杨廷宝、童隽、崔豫章、梁蕴才、丁良、金允铨、徐
诚、方晓珊等为培养水彩画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省水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李剑晨的《佛子岭水库工程》、《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
碑》,杨云龙的《海滨》,崔豫章的《牯岭香山路》等在全国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3 / 11
195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剑晨的《水
彩画技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
提出了干画法、湿画法两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
本问题,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这本书再版了十二次,印数达
20万册,畅销国内外,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造就了一个时
代的水彩画群体。
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李剑晨编
著的《英国水彩画选集》,介绍了英国十九世纪初期22位著名
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画家和作
品都作了介绍和分析。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其影响波及
到整个东南亚。水彩画成了江苏的三大优势(山水画、水印木刻
和水彩画)之一,江苏成了全国的“水彩画大省”。
二
上世纪80年代,江苏水彩画再度崛起。李剑晨教
授鉴于中国水彩画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摧残,分别于1979
年在全国文代会和1980年在江苏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发出重视水
4 / 11
彩画创作,解救和发展水彩画的呼吁,建议成立江苏水彩画组织,
得到了热情支持。6月即组织杨云龙、陈志华、邱光正、徐坚、
曹立侃、徐诚、常厚钅星、陈伯纳、唐俊德、陈建升、席跃良等
十多位水彩画家赴苏北写生。
8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江苏省水彩画写生展
览”。9月1日召开了“江苏省水彩画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
章程,一致推举李剑晨为学会主席,杨云龙、陈志华为副主席,
袁振藻为秘书长,12月,又增补了常厚钅星为副秘书长。“江
苏省水彩画学会”,是“文革”后在中国最早成立、影响最大、
人数最多的水彩画组织。
1985年,李剑晨在济南召开的全国第四届美代会
上继续呼吁重视和发展中国水彩画,他与古元等九位水彩画家联
合提出“建议中国美协在两年内举办全国性水彩画展”的提案,
促成了“全国水彩、粉画展览”。进而又促成了中国水彩画家协
会的建立。
1988年江苏省水彩画在香港展出,同年9月在南
京召开了我省水彩画创作会议,对水彩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
5 / 11
求。1990年6月召开了有60人参加的全省大型水彩画观摩交流
活动。省文化厅厅长王鸿、副厅长张辉、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朱葵、
省美协主席亚明、副主席徐天敏、省美协副主席、画会主席李剑
晨等参加了会议,要求拓宽思路,发挥潜力,创作精品,给大家
以极大的鼓舞。8月,“第四届江苏省水彩画展”在南京开幕,
展出176件作品,作者在求新、求美、求精方面作了努力。精选
出93位画家的122幅作品赴北京展出。
由江苏省文化厅、美协江苏分会、江苏省水彩画学
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水彩画展览》于1990年9月在北京中央
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这是西洋水彩画传入我国以来,江苏省水
彩画在首都第一次举办团体大型展览。开幕之日,正是江苏省水
彩画学会成立1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庆典。由省文化厅艺
术处处长朱葵主持,厅长王鸿致开幕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彭冲为展览剪彩;美术界人士华君武、刘开渠、王琦、廖静文、
许幸之、邵大箴、戴念慈、张重梅、韦其美、平野、李问汉;北
京水彩画会的著名画家郭德庵、张克让、关维兴、谭云森、冯向
杰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举行了座谈会。这次展览在首都美术界、
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华君武在参观时热情洋溢地说:“这
6 / 11
正是我们要提倡的路子!就这样坚持下去。”廖静文说:“这个
展览的水平很高,对你们的成功表示祝贺!”张克让说:“看到
江苏同行的水彩画作品,心情很激动,感觉到江苏的力量很强,
从人数到水平,在全国都是表率。”“江苏是中国水彩画的故乡,
记得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作品,许多是江苏的,后来全国才普遍发
展起来。江苏的水彩画历史,影响了中国的一大片作者。”冯向
杰说:“江苏水彩画对全国水彩画的发展是有功劳的。这个展览
使人感到江苏水彩画经久不衰,实力很雄厚。”韦其美说:“江
苏水彩画是首都近年画展中难得的珍品,它气息清新,与观众贴
近。画家们都熟练地掌握了水彩画表达技巧,练就了魔幻般色彩
的驾驭能力。因此表现各种题材都运用自如,挥洒有度,很多作
品的出色技巧本身便给人以美感,而水彩技巧的美感是任何其他
画种(如水粉画、油画)都不可能比拟和代替的”。“江苏水彩
画家们已蓄积了足够的力量来创造一个更新更美的水彩画格
局。”北京展出成功,给江苏水彩画家们以极大的鼓舞。1990
年,国家颁布社团登记法,江苏省水彩画学会被批准登记,更名
为“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1999年,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被
批准为“省级法人社团”。2002年,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被表
彰为“江苏省省级先进社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