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水彩画发展简史
水彩画的发展史

★少⼉兴趣频道为⼤家整理的⽔彩画的发展史,供⼤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彩画的发展史了解⽔彩画的发展史,能帮助我们理解怎样发展⽔彩艺术,对⾃⼰⽔彩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能开拓青少年的眼界,提⾼青少年⽔彩艺术爱好者的理论修养,是青少年⽔彩艺术爱好者的必修课。
从⽔彩画概念——“⽔彩画是⽤⽔调合颜⾊绘制的图画”这样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说⽔彩画是⼈类绘画最古⽼的画法。
古代埃及⼈在他们绘制冥途指南(名称叫《死者之书》或《死书》)时运⽤了熟练的⽔彩画⽅法。
⼜如在古代印度和希腊等民族中,⽔彩画法也早被应⽤。
“⽔彩画”也早有出现。
中国的国画与⽔彩画也有类似之处,⽤⽔调和墨彩作画,是中国古⽼的传统,中国画的⼭⽔、风景画到了明末清初,与国外当时的⽔彩风景画差别已不⼤了。
拜占庭的画家早就开始了制作树胶质“⽔彩画”。
另外欧洲中世纪⼿抄本⾥的装饰画,⼤多是⽤⽔彩画成,这种“⽔彩插图”是⽔彩画在另⼀个领域的新成就。
虽然,⽤⽔调和颜⾊的画种,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但是,古代⽤⽔调⾊的画和现代⽔彩画却不是⼀回事,很难肯定的说现代的⽔彩画就是由古代⽔调颜⾊的画发展⽽来的。
因为现代⽔彩画的⼯具以及技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
⽽且,现代⽔彩画的特点,在古代⽔调⾊的绘画中很难找到⼀点痕迹了。
现代⽔彩画的特点,很难使⼈们相信它是从古代⽔调颜⾊的绘画中发展过来的结果。
但是,如果把古代⽔调颜⾊的绘画,同当代⽔彩画截然⼀⼑两断,认为两者之间毫不联系,毫不相通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只怕也是很不全⾯的。
因为任何绘画形式都是有关连的,任何绘画形式的发展都是呈穿插式交流发展的,与其他艺术形式毫⽆关连,独⾃发展的封闭式艺术形式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水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亚洲与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艺术家们表现自我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的中国,当时的书法艺术已经运用了水墨技法,将墨彩浸染水中,以流淌和渗透的方式表现出画面中的灵动与韵味。
在日本,水彩画的发展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浅显流畅的画风,深入浅出的色彩搭配和独特的“色点”技法,突显出水彩画在细节表现和意境表现方面的独特魅力。
到了19世纪,水彩画由于具有清新协调的色彩和自然流畅的笔触而受到了欧洲艺术家的青睐。
比如英国的特纳,法国的德拉克罗瓦等大师,他们在水彩画上的创作赋予了传统水彩画以新的活力与质感,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水彩画的基调。
现代水彩画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色彩的清新明亮。
相比于油画、国画等,水彩画的色彩更鲜明明亮,由于颜料的稀释和加水,使画面产生了淡淡的波动感,似乎画面还在不断地向外扩散。
水彩画的颜色更加清新自然,极具风情韵味和生命力。
其次是笔触和结构的流畅自然。
水彩画不同于油画或国画那种精细严谨的技法,它具有更自由、游刃有余的风格。
传统水彩画主要运用画笔涂抹的方式,表现出随性而顺畅的笔触,营造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觉。
同时,水彩画具有丰富的结构层次,不同色彩交流与重合的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最后是水彩画的随性与汇聚。
由于水彩画的特殊性,画家在画画时不必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因此画家可以很随意地运用水彩画的特性,去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水彩画的画面具有随时可能发生转变的任务和可能性,画家可以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任意调整和处理画面。
总而言之,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既有古老的传承也有现代的创新,这些元素都在不断地锤炼水彩画成为一种精美细腻的绘画艺术形式。
水彩画的发展史

水彩画的发展史百年水彩画发展史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经过三年的筹备,多次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水彩画家和已故画家的亲属中进行了广泛的作品征集,并经过了严格的比较筛选,又多方向有关的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学院商借了部分展品,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展览。
展览包含了自1905年以来一百年中中国水彩画各个发展时期有代表性的画家的重要作品300余件。
在1864年至1911年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这个被誉为“西洋画之摇篮”里培育出来的第一代中国水彩画家徐咏青(1880—1953)有他在20世纪初年的《杭州西湖》写生画展出,最早店铺的李铁夫(1869—1952)有他早期的水彩静物《瓶花》展出,李叔同(1880—1942)则有他1905年一幅画在明信片上的风景画展出,这些都是极为可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1911年至1949年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作品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中国水彩画成长期的成就,是中国水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 ... ,包括:张眉孙,关广志,李剑晨,杭穉英,潘思同,张充仁,王肇民,阳太阳这些在中国水彩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在这次展览中都有他们的代表作展出。
这批画家大部分都已作古,只有阳太阳先生尚健在,今年也已经快一百岁了,他们的作品都是融汇中西,面向生活的成果,又体现了每个画家独到的艺术追求,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1949年至1965年中国水彩的发展期,上述画家都有新的成就,而从革命战争中成长的画家和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又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画家如古元,邵宇,沈柔坚,吴冠中,萧淑芳等,都有别开生面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1954年“全国水彩,速写展览”是当时创作成就的一次大检阅,那次展览中的精品如戴泽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这一阶段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 ... ,共有50余幅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水彩发展历程

• 克里马申是苏联著名的水彩画家, 原《星火》杂志美术主编。他的 水彩画和插图作品发表于杂志上, 50年代流传到中国,一时成为水 彩画爱好者们很欢迎的作者。他 的水彩画风格潇洒,重笔意,不 太重色彩,多局部渲染加以表现 力较强的细小笔触点画勾染,给 人以轻快感觉。1953年北京十大 建筑的筹建中,建造苏联展览馆 (现已改名为北京展览馆)时, 他以美术设计的身份曾来中国, 在北京和其他地方画了许多水彩 画。
•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是法国著名的印象 主义画派的画家,又被奉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 一”,其艺术原则成为现代“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绘 画的先导,因而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
• 茹可夫(1908~1973)是 我们非常熟悉的苏联著 名画家之一。五六十年 代,他的绘画作品在我 国曾有过大量的介绍, 1957年茹可夫曾来我国 访问,他不仅在中国画 了许多速写和水彩画, 而且向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提供了一批优秀作 品,出版了《茹可夫画 集》,这是我国首次比 较全面地介绍他的作品, 在美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 菲利普.威尔逊.斯蒂尔(Phillip Wilson Steer 1860-1942)
• 他不用铅笔仔细起轮廓,而用饱含水分的画笔在纸上直接挥 洒,笔触粗放,着色不多。被誉为用印象主义技巧,复活康 斯太布尔精神的画家,对重建英国水彩传统作出贡献。
• 安.左恩(Anders Zorn 1866~1920)瑞典
• Steve Hanks的创作,以妇女和儿童为出 发点,擅长以光线和细致的线条,留下最 美的一幅画,留住了他心中认为最美的时 光。看着Steve Hanks的画作,第一眼是 被他逼真、写实的创作手法所震撼,一时 之间,分不清自己看得是照片,还是水彩 画。再仔细观赏为何如此逼真后,才发现 光的极致表现,令人赞赏。
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详述世界水彩画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详述世界水彩画的起源及发展历史2016-01-15 ArtGroup《野兔》1502年,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Dürer ,1471—1528)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作品《野兔》。
到了18世纪,英国的艺术家们逐渐感觉到水彩画特别适宜于描绘英国的自然风景和民俗生活,因而,水彩画在英国迅速兴起并发展成为独立画种。
水彩画的起源水彩艺术起源于欧洲,这个观点已被美术史学家们所公认。
古埃及时代就有人以水为媒介剂调合颜料在草纸上作画,中世纪的欧洲人也曾使用类似的方法,绘制祭祀的手抄经本里的插图。
14世纪欧洲已开始用水墨单彩的形式来起壁画稿,佛罗伦萨教堂里的壁画就是见证。
美术史学家们认为这是水彩画的初级阶段,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水彩画,因为它不能完全体现水彩画中“水”和“彩”的特点。
15世纪之前,欧洲的画家们已经使用水和胶调合透明、半透明的颜料在羊皮纸上作画。
那时的色彩颜料种类不多,画家们用水彩颜料也多以单色为主,当时的水彩和素描是不分家的。
丢勒《大草坪》 The Large Turf (1503年)文艺复兴时代,有些画家开始尝试用多种水彩颜色作画。
由于当时的画家正热衷于油彩绘制架上油画及宏大人物场景的壁画,只是在素描或画稿中才偶而使用水彩,颜色也很单调,主要是为素描画稿涂一点明暗调子,作为一种素描技法的补充。
这是因为16世纪的欧洲,虽说商业资产阶级已经崭露头角,但整个社会的经济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世俗的需要决定艺术商品市场的繁荣,这样,水彩画的发展就缺少了有力的支柱。
另外,水彩画又受技法所限制,无法适应当时巨幅画作的特定要求,所以,到了17世纪甚至18世纪初,水彩画在欧洲的发展还是相当受限的。
尽管如此,在15世纪未至16世纪初,水彩画已经脱颖而出,并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史实,是应当肯定并给以一定评价的。
德国美术大师丢勒(1471—1528)利用水墨技巧发展为比较完整的水彩画,被公认为欧洲第一个作水彩画的画家。
当代中国水彩画风格演进历程

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代表画家
03
关维兴、王肇民等。
民族风格探索
民族传统与现代题材的结合
在表现现代题材时,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中国画线条、 色彩运用等,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地域特色
重视地域特色,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使水彩画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
代表画家
李剑晨、陈坚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色
国际艺术交流合作
中国水彩画艺术家多次与国外艺术 家开展艺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创作 水彩画作品,促进了中外艺术的融 合与发展。
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启发
要点一
对油画、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借鉴
要点二
对其他画种的启发
中国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特 点和技巧,如油画的厚重感、国画的意境等,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02
早期水彩画风格
20世纪初的起源
西方影响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水彩画的传入,中国画家开始接触和了解这种绘画形式 。
本土回应
一些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水彩画的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逐渐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风格。
西方影响与本土回应
西方影响
西方水彩画的传入对中国早期水彩画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包括绘画技巧、构图和色彩等方面。
代表画家
如关维兴、古元等,他们 的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宣传 作用。
0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水彩 画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写实主义风格
01
以写实手法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实生活,如工业建设、
农村生活、英雄人物等。
宣传教育功能
02
强调水彩画的宣传和教育功能,通过画面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
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一、水彩画的发展历程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水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已经开始使用水彩作为绘画工具,创作出了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水彩画主要以素描为主,画家们会用水彩来勾勒出作品的轮廓和结构,然后再填充色彩。
这种绘画方式在当时就已经被普遍应用,并为后来的水彩画奠定了基础。
2. 文艺复兴时期水彩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水彩画成为了很多艺术家的首选绘画工具,因为它具有方便携带、易于调配颜色等优点。
著名的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就是一位热爱水彩画的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水彩作品,对水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近现代时期水彩画在近现代时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画材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水彩画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了当时绘画界的一大亮点。
一些著名的水彩画家如威廉·特纳、康斯特布尔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为水彩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水彩画的艺术特点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纯净水彩画的色彩具有极高的纯度和透明度,通过不同浓度的水和颜料的混合,可以创造出各种鲜艳、清新的色彩效果。
这种纯净的色彩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和情绪。
2. 表现力强水彩画在表现力上有其独特之处。
由于水彩画的颜料分子很小,能够很好地渗透入纸张纤维中,因此在表现细节和层次感上有独特优势。
画家可以通过控制水彩的水分和笔触的轻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表现效果。
3. 纸面处理水彩画的纸面处理也是其独特之处。
水彩画家通常会在纸面上涂抹一层底色,以增加水彩颜料的附着力和弹性。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水彩画作品更加稳固耐久,并且增加作品的观赏性。
4. 绘画方式多样水彩画的绘画方式非常灵活多样,既可以湿画法激发色彩的渗透和融合,也可以干画法呈现出细致精密的效果。
水彩画的历史

水彩画的历史
水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古代水彩画:古代的水彩画主要是以地图、插图、贺卡等形式出现,材料和技
法都较为简单。
水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印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水性颜料在纸张上进行创作。
2.中世纪水彩画:中世纪时期,水彩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阿拉
伯人用水彩画来描绘书籍的插图和地图,这种风格的水彩画被称为“阿拉伯风格”。
3.18世纪英国水彩画:18世纪是水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英国水彩画在这一时
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水彩画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英国水彩画的代表人物有保罗·桑德比和汤姆斯·吉尔丁等。
4.19世纪水彩画:19世纪是水彩画的繁荣时期,水彩画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都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水彩画也从传统的绘画形式逐渐向现代绘画形式过渡。
代表人物有约翰·罗伯特·科曾斯、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等。
5.现代水彩画:20世纪以后,水彩画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
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水彩画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罗丹、埃德加·德加等。
总之,水彩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和技法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彩画发展简史第一节水彩画的特点及表现语言一、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种之一,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使它独立于其他画种,并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和水彩颜料来进行色彩表现的画种。
水彩画因其工具材料的特点和特有的表现语言而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常常被誉为绘画中的“抒情诗”和“轻音乐”。
透明清新、滋润空灵成为水彩画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水色韵昧水彩画强调水色的运用。
没有水,就没有水彩画。
水彩画因其对水的性能的充分运用和尽情发挥,形成了其他画种所不易做到的水色韵味。
水彩画是通过水彩颜料、水及其他工具材料,按照画家的创作意图,利用水彩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段,通过形体、色彩、光影等进行形象的描绘。
水彩画颜料直接用水稀释,颜料中加入的水越多,颜色就会越浅,其透明性也就越高。
用水调和颜料,可浓、可淡、可干、可湿。
通过水与色的巧妙配合,或泼洒、或点染、或浸润,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创造出千姿百态、韵味无穷的画面。
水彩画的“韵”,既指水色交融的“节奏韵律”,也指因画面形神妙达所产生的“气韵”、“神韵”及带给欣赏者的无穷“韵味”。
“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代表着一种超逸洒脱的精神境界和回味无穷的审美情趣,是一种理想美。
范温《潜溪诗眼》曰:“韵者,美之极。
”六朝时期,“韵”指的是人物的风度气韵,又可解释为音乐的节奏韵律。
后来,韵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领域,通常指一种以抒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导、生动自然、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之有神韵者: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在“六法”之首。
韵之极,更体现在审美欣赏时能引发欣赏者无尽的遐思与想象,即所谓“有深远无穷之昧”才可称作“韵”。
水彩画的“韵”,离不开水彩画的重要媒介——水。
水的轻盈、透明和流动性,色彩的透明感,使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章法体势更容易产生一种音乐的节奏韵律美,故水彩画又有“小夜曲”之称。
这种韵律美,或通过线条的粗细、构图的疏密来表现,或通过干湿交融、色彩浓淡来达到。
同时,水彩画所产生的“韵”,不仅仅包含节奏之韵,更为重要的是水的不确定性及水色交融后在画纸上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多样性,让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趣味。
这种审美趣味徘徊在有形、无形、有势、无势、似与不似、生与灭、轻与重、隐与露的状态之中,使画面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方面取得某种联系,从而进入一种“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审美境界。
自有水彩画以来,特别是自英国水彩画问世之后,水彩画家追求的正是这一审美境界。
从透纳的《暴风雨》、惠斯勒的《夜曲》到吴冠中、古元等大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悟出这其中的奥秘。
这种独特的审美韵味,正是由水彩的特点和优势带来的。
水的运用在画家的手中并不十分温顺,哪怕是最为熟练地掌握了水彩技法的大师,也不可能像油画家那样可以精确地控制每一笔和每一色的浓、淡、深、浅。
因为水彩画在干与湿的过程中会相互产生预料不到的变化,画家只能探其规律,用其规律,却无法百分之百地控制它。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水彩的特点。
画家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作画中通过水的流动来发现和捕捉下意识过程中出现的美,这种美不是有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这种自然美所产生的不可言状的韵味和风格,恰与中国画不谋而合。
水彩画家的任务之一,包括在有意地表现某一物体时,还要发现由于水的关系无意中产生的自然肌理美的规律,从自然美中寻找必然美的规律。
(二)、纸、笔效果水之韵,色之美,都要在纸上表现出来。
纸质特点与画面肌理也是表现水彩画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水彩纸一般具有吸水、爽快、通透、松软的特性,同时又因产地和种类的不同而具有细微的区别。
吸水性能有强弱之分,纸质纹理有粗细之别,此外,纸面光滑度也有不同,凡此种种不同特性都会使纸上的水和色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可以运用水彩纸粗面的网纹肌理,纸面上的水渍,以及水渍浸染化开后所形成的干爽的水痕边缘等等,来表现大千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
同时,还可根据纸质的特点,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法处理,形成新的肌理效果,表达变幻多样的形式与风格。
常用的特殊技法有:揉纸法、刮纸法、纸拓法、洒盐法、喷水法、涂蜡法、调油滴油法、遮挡法、对印法、拼贴法、砂纸擦法、弹色法、破色法、沉淀法、吸洗法、留白法等等(详见后面的有关章节)。
还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水彩纸的特性和作用,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
水彩画运用水和颜色表现物象,还离不开笔的巧妙运用。
水彩画的用笔相当灵活,涂、染、扫、揉、拖、擦、摆、点、勾等不拘一格,既可强调“写”,也可强调“塑”。
同样的用笔方法,由于笔的含水含色量的多少,运笔速度的快慢,落笔时的用力幅度等变化,也都会在画面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笔触在画纸上运动所产生的笔痕韵味,充分体现作画者的性情个性,也是绘画风格的突出表现。
奔放、洒脱的笔触显示出性情的豪迈与潇洒,严谨、准确的用笔反映出细腻、朴实的性格特点……所谓“画如其人”,这在水彩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是水彩画独特艺术魅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二节水彩画发展简史水彩画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还没有创造出语言和文字以前,原始人就用水彩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水彩画的早期阶段,其表现手法非常简单,它只需用水调配可溶性颜料就可作画。
古代人利用兽血、赤铁矿以及植物的花茎色液在山洞、木器、砾石、陶器器皿上进行的绘画,都可列入水彩画的范畴。
早在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于Memphie时期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
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水彩画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主要是通过英国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取得辉煌成就,使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真正登上艺术殿堂,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人们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
事实上,欧洲在中古时代的4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水彩画的雏形。
那时的经本、书籍中所装饰的插图,是先用钢笔(鹅翎笔)勾画精致的线条,然后用清水浸颜料,敷以深浅不一的单色。
如德国画家丢勒(Albreck Dürer) 所画的《风景》、《小野兔》等画幅,细致、生动,表现出冷静的设计性,至今仍不失为佳作。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开拓原料的产品市场,为了殖民扩张的需要,地质学和制图学的产生,透视学、色彩学原理的完善,使水彩画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军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水彩画也随之受到极大的重视,进而演化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
在英国,用来描绘乡土风物、地理形势的“地形画”,进一步推进了水彩画色彩技巧的发展。
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的保罗.桑德比(Paul Sand- by,1725-1809),在绘制大量的地形画过程中,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表现,并在颜料制造和绘画方法方面,作了不断尝试。
他把从纪录性为目的的地形画,推向表现自然的欣赏性风景画。
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实的光色效果,显示了水彩画表现阳光和空气的能力,将色彩与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8世纪后期,汤姆斯吉尔丁( Thomas Girtin,1775-1802)力图改革并摆脱早期的铅笔淡彩(1-3种极单调的蓝、紫、褐灰色),变为以灰色打底,然后大胆着色,或者完全改变打底色的方法,分别用不同色彩将各种景物直接画在纸上,使淡彩画发展成为多彩的富有诗意的风景画,成为开创现代水彩风景画新纪元的画家。
此后,理查德.波宁顿(Richard R.Bonington,1801-1828)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之趋向成熟。
他少年时期,随家移居巴黎,其作品大受法国同行赞赏,并多次获奖,成为法国水彩画的启蒙者。
与此同时,威廉.透纳(William Tumer,1775-1851) 使英国水彩画达到繁荣的顶峰。
他既以油画著称,又是水彩画史上的巨匠。
他在色彩与空气表现技巧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和革新,他的画解除了线条与淡彩的束缚,使水彩走入色彩表现的新境界,形成异常独特的风格,成为水彩画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他所绘的大量海景作品,用透明的色块将物体与结构融于光色的波动之中,大气弥漫,若隐若现,十分动人。
透纳还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从迪卡尔看维也纳》,表现了薄雾笼罩中顷刻即逝的光影弥漫的神奇效果。
《廷尾湖风景》、《达得利堡河上的货船》等名作,光色烁动,神奇动人,早已被公认为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琛夺目的明珠。
另一位以故乡风光为创作题材的田园画家约翰.康斯泰布尔(John Consta- ble,1776-1837),以一种非常纯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独特风格描绘大自然。
他的水彩画清新淡雅,平实真切,反映出他对光和影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他的纯真朴实的风格对后世艺术家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英国水彩画,几经沿革,由钢笔淡彩发展成多彩风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大胆追求自然光色,从而创造出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代。
技法日趋成熟,水彩画特性更为明显,名家辈出,享誉世界,19世纪中期,达到了可与油画相媲美的水平,终于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
同期或稍后,还有许多杰出的水彩画家,都对英国水彩画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约翰.塞尔.科特曼(John Sell COMan,1782-1842) 带有装饰味又透明轻快的画风,彼得.特.温特(Peter De Wint,1781-1849)细腻而抒情的风格,威廉.布莱克(Rfillian Blake,1757-1827)画中耐人寻味的情趣,以及后来的约翰.萨金特(John S.Sargent,1856-1925)温馨感人的画幅……他们都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先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画家塞尚(P.Cezanne,1839-1906)的绘画表现手法则对后世影响极深。
他认为自然不只是表面的,而有它的深度。
他在水彩画上的留白,表现了白色本身机能上的感觉,他的分面笔触,高度概括又准确肯定,具有深刻的推理,给予后世水彩画家许多启发。
20世纪上半叶,俄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作的第一幅水彩抽象画,纯粹抒发心灵意象。
他以薄薄的奶黄色涂底,用轻灵笔触勾画出不规则的色彩与形状。
画面上,弯弯曲曲的线条,丰富多样的色彩,不停地跳动、碰撞,仿佛组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曲。
由此,开启了抽象绘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