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形象评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李鸿章

——对“东方俾斯麦”李鸿章的评述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曾在央视播出,引起过巨大争议的历史剧《走向共和》,该剧就是在李鸿章的一顿不算奢华、但称得上精致的午餐中拉开了帷幕,展现了中国近代中国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保国保民、求新求强之路。其中,与以往的传统史学观差异最大的地方便是李鸿章这一人物的形象,在《走向共和》中一反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汉奸、卖国贼的形象的李鸿章形象,而是着墨于人臣李鸿章忠君爱国、戮力从公的一面,他为了办洋务、求自强、御外辱的一面。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而又背负了如此之多骂名的耄耋老者呢,他是软弱、自私、为保一己私利而牺牲全国的利益的大汉奸,还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于乱世的一位民族英雄呢?

德国人柯纳德曾将李鸿章称作“东方俾斯麦”,可见其历史影响之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位“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的进身之路。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生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李家世代耕读传家,所以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自幼聪慧,又先后拜当时的名士伯仿仙和徐子苓为师专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初次会试落榜后又拜在曾国藩的门下,“讲求义理之学”,并多次受到曾国藩“才可大用”的夸赞。

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回乡办理团练,并奉曾国藩之命招募和组建了“淮军”,他“谋定后动,料敌入神”,在围剿参与太平天国,又消除了捻军对清王朝的威胁。至此,李鸿章开始进入清王朝统治的核心集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环饲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在这场运动中又以“淮军”为基础筹建了北洋水师。这就联系到在《走向共和》剧中李鸿章为了北洋水师而处处作难而又四处求款的情节,对外他要以“扬我天威”的姿态,维护没落的封建王朝,对内又要面对来自朝廷内部的猜疑和来自部署的懈怠,不得已而卖官筹款,又杀同乡亲信来整肃军纪。不过,毕竟历史要按着其特有的规律发展,没落的封建统治不论是谁如何费尽心力去维护也无法挡得住帝国列强资本主义的疯狂。黄海上的隆隆炮声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面东日方伊藤博文的强硬态度,日军逼近上海关的战略态势,万般悲苦,李鸿章签下了中日《马关条约》。自此,李鸿章背负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汉奸恶名,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我们观李鸿章一生,他都是在为满清统治而操劳,遇到问题时他又甘为朝廷“背黑锅”。作为人臣得他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为主忧、为国愁,孜孜不倦的寻找一条使清朝海清何晏、雄踞东方的道路;而且他不计名利,甚至可以说是甘受恶名,甚至出现了诸如“宰相合肥天下瘦”“李二先生是汉奸”等等说法。

基于以上了解,所以我对于李鸿章的观点可以归于以下几点:首先,李鸿章通习经史、重经世之学,堪称大儒,他师从名家,二十五岁高中进士,科场少年

得意一生办实务,又重经世致用之学。第二,他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他是在甲午海战中指挥失败了,但是,在当时的满清王朝的种种状况下,有谁能够不失败么?如果不是他的“铁血”手段,清王朝很可能会更早退出历史舞台,也许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就是太平天国了;没有没有北洋水师甲午堪当一战,很可能日本早几年就进入中国了,而且进入中国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日本了。第三,他维护的终究是一个没落制度下的没落王朝,我们可以通俗地称其为“站错队”。所以这才有了梁启超先生的这段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中国终究会走向共和,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左右。我们又何必对于一个政治家求全责备,甚至大加贬损,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下他具有他的“雄才大略”。我们更宜于记住“后浪更磅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