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合集下载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方言•一.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而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也正是因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不断的相互融合才使中国文化更显得异彩纷呈,更加的有魅力!中国如要按方言区划分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粤方言;闽方言。

每一种方言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自然对东北文化以及东北方言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想就此介绍一下关于东北文化与东北方言的情况,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文化,了解东北方言,了解东北人,也更加的了解熟知中国文化!•二.关键词•中国文化东北文化东北方言多元文化交流•融合语言•三.正文•东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

而东北方言又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于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深受俄、日、韩的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

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别具一格的特色。

例如:例如:喜欢————稀罕漂亮————带劲•角落————旮旯地方————嘎哒•我们————俺们棉花————鸟火儿•全部————整个浪儿脏—————埋汰•怎么办————咋整非常(或特别)————贼•拖鞋————鞋趿拉差不多—————————够呛•特————————个掰难看——————磕碜•摔倒————卡了膝盖——————啵了盖儿•快点儿————麻溜地白搭——————抓瞎•马虎————稀里马哈口水————————哈拉子•痒————刺挠可能——————备不住•硬币————钢镚儿聊天——————唠嗑•收拾————捣齿(读降调)生气了————急眼了•特别多————老鼻子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方言独具特色的一面。

东北方言文化

东北方言文化
方言文化是被我们认可的一种文化,虽不及 普通话那样具有大众化,但是方言却体现着 我们的风土人情,我们的恋乡情结。
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那嘎哒,那个地方。
稀罕, 喜欢 , 干哈,干啥) 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贼,扯犊子) 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埋汰,整个浪儿)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方言的历史成因是
常用东北方言知多少?
1皮儿片 2魂儿画儿 3破马张飞 4墨 迹 5点儿高 6扒瞎 7削你 8老报子 9毛愣三光 10打狼 11白唬 12得意 13得瑟 14整个浪儿 15稀罕 16才 刚: 17,哈拉子 18老鼻子了 19 得劲 20向着 21鼓秋 22瞎掰
名著东北方言版
东北小两口炕头对话 丫蛋:哎,内谁! -小伙:噶哈? -丫蛋:你去把外屋地的灰搓子倒了! -
东北方言文化
孙亮
D:\我的文档\桌面\0001.土豆网-致橡树东北话 版.f4v
名家看东北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 : 方言的自身 . 一种独 立的文学 , 自己发达 , 永远存在祈愿东北方 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 , 继续 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 , 为 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 让民族语言、 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
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 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 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多元民族文化
吃——饮食文化 穿——服饰文化 住——建筑文化 行——用具文化
东北方言发展和影响
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 ,小品演员赵本山就 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 年到现在赵本山小 品一直登上央视春晚。《卖拐》获得 2001 年 “ 最喜欢的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 小品类一等奖。还有《卖车》,《小 崔说事》《不差钱》《火炬手》等等、、、每一个小品都深 受全国人们欢迎,而且近几年来他的小品一直都是压轴好戏。 同时近几年来东北乡村剧情的电视剧也在全国热播《刘老根》 《马大帅》《乡村爱情》,尽管里面有许多方言,但是由于 东北方言容易听懂,里面的故事情节搞笑真实的缘故,许多 非东北人也是很喜欢看。东北艺人小沈阳,宋丹丹,庞龙等 等也深受全国的人民欢迎。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地方,包括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其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民俗语汇是指在特定群体中广泛应用的语言词汇。

在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人喜欢用直接、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著棺材板了”这个短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已经死了。

这个短语用词简练,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坚韧与乐观。

东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艰苦,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烙饼”这个词在东北地区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体硬朗、顽强不屈。

这个词语的使用既反映了东北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又传递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还反映了东北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东北人民喜欢吃烤肉,他们常常用“吃糊涂肉”这个词来形容一顿丰盛的烤肉大餐。

这个词语不仅反映了东北人对美食的热爱,也传递了他们喜欢和亲友一起聚餐的家庭观念。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坚韧与乐观的精神态度、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通过研究和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说明本文可以随意使用,但是必需满足下列前提: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手发布的版本的真切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大,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肯定不敢贸然代表囫囵东北地区来说话。

但是我们也分享着大多数的个性。

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状况,我发觉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解没有无数了解(固然了,这是十分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学问,也可以避开不当心触碰这些小棘手。

为了便利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解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一般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假如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解甚至小棘手。

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会,引起不快。

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

我自己发现的有下面这些。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至少在北京,很多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

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

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十分不雅的含义。

干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

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惟独如下义项:1.干活,劳作,工作。

例句:就这点儿家务活了,抓紧干完得了。

2.弄,做。

例句:小张,干什么呢?3.揍,殴打。

这个义项最简单误解。

例句:偷钱还不承认?今日非找几个哥们干你不行!4.意义宽泛的动词,具有剧烈的动作性,表示某行为对目标产生了严峻的,破坏性的,富有动作性的效果。

例句1:车撞树上了,挡风玻璃干稀碎,俩前轮全干瘪了。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碰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方言和文化作文

方言和文化作文

方言和文化作文咱今儿个就唠唠方言和文化这档子事儿。

方言啊,那可真是个奇妙的存在。

就拿俺们东北那旮旯来说吧,这东北方言一出口,那是满满的喜剧效果。

“你瞅啥?”“瞅你咋地!”这简单的两句对话,外地人一听,可能觉得这是要干仗呢,其实啊,在东北这可能就是朋友之间的一种调侃。

东北方言里带着一股豪爽劲儿,像“唠唠嗑”,一个“唠”字,就把那种轻松聊天的感觉给带出来了。

而且东北话里的词儿可形象了,“波棱盖儿卡马路牙子上秃噜皮了”,这要是用普通话说就是“膝盖在路边石上擦破皮了”,可就没那股子生动劲儿了。

这东北方言背后啊,是东北人那种热情、直爽、乐观的文化性格。

东北的大冬天,外面冰天雪地的,大家在屋里围着火炉,嗑着瓜子,用东北方言唠着家长里短,这就是东北的生活文化。

再说说四川方言。

四川话那调调就像火锅里的辣椒一样,热辣辣的。

“巴适得板”,这四个字就把四川人对生活的一种惬意、满足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川方言里有好多叠词,像“瓜兮兮”“脏兮兮”,听起来特别有韵律感。

这和四川悠闲的茶馆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四川的茶馆里,人们坐在竹椅子上,喝着盖碗茶,摆龙门阵(聊天),一口四川话那是说得眉飞色舞。

四川的方言文化还体现在它的戏曲——川剧里头呢。

川剧里那些独特的唱腔和念白,要是少了四川方言的韵味,那可就失色不少了。

咱可不能小看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啥的。

比如说在一些古老的村落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的方言里,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和用词呢。

像吴方言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而且方言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纽带。

在家族里,长辈用方言给晚辈讲故事、传授生活经验,那是一种亲情的传递,也是家族文化的延续。

可是啊,现在这社会,普通话推广得越来越厉害,这是好事儿,方便大家交流嘛。

但是呢,有些地方的方言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好多小孩从小就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了。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普通话是树干,方言是树枝树叶,要是树枝树叶都没了,这棵树也不完整了呀。

试析从文化传播角度探析东北方言(一)

试析从文化传播角度探析东北方言(一)

试析从文化传播角度探析东北方言(一)论文关键词:东北方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接受论文摘要: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吸引众多表演艺术家将它作为表演语言。

东北人的迁移和流动也促进方言交流与沟通。

东北方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认可。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是我国7种地域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简洁,开放,生动,响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

在中国,这种方言广泛用于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评书,二人转。

这样的表演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东北方言。

越来越多的非东北人开始熟悉并接受东北方言,使东北方言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大范围的“东北方言热”。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不只是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种娱乐,信仰和偏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方言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1东北方言东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种官话方言。

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面积为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人口1.06亿,占全国的8.4%。

历史上,的汉语主要来自与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的影响;形成。

东北方言内涵丰富,最具活力和亲和力,并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

“刮鼻子刮脸”的北风,风趣地表明北风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脸很疼。

即使是悲伤的哭泣,也说成“抹眼掉泪”、“掉金豆子”、“挤猫尿”、“漏粉儿”,说得轻松俏皮,满不在乎。

贬义词“的色”,用在直白训斥别人做错事情时,可以理解为“瞎逞能”。

“的”发四声,“色”轻声。

举例: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在东北话中,“贼”可意为“特别”。

例如:他功夫,贼厉害。

2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媒介东北方言主要通过跨区域人口流动,小品,歌曲,电影,电视剧,二人转及互联网等媒介在全国广泛传播。

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东北农民大量短期或长期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引言:从特征性语义内容看,东北方言里蕴含着面向现代的文化根底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利用国图、上图等图书馆的纸质书和数字资源中的相关资料,对东北方言特征性语义内容(包括方言特征词以及特有短语和熟语)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梳理。

做这些,我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力求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上的根底。

经过先打运动战后打阵地战的持续努力,我领略了很多未曾预料的风景,对东北方言有了系统的新认识。

我清楚的认识到,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不是零散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定的文化体系。

不论从全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东北的角度看,这个体系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全国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很有特点。

从根源上看,这个体系从中国内部生成,但不是扎根于古代社会,而是主要形成于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有这样的根源,决定了其在整体上是面向现代的一种姿态。

不扎根于古代社会,就没有那么多包袱,人的观念就不致于总在包袱里转来转去。

面向现代,则蕴蓄着活力。

在东北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具有一定的纲领地位。

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它集中了最近几百年里积淀下的鲜活的生活经验的主要部分,为东北人的立身处世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遵循。

茫茫大地上哪里有坐标?什么都难以辨认时,之前走过的路就是最基本的参照。

其二,它直接反映了东北社会里最深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过去几百年中,东北社会形成的新形态首先是突破封禁政策后“闯”出来的,而“闯”出的新境界和开辟的新生活大多在语言中留下了印记)在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整体深度时,它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线索。

大致可以说,由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构成的文化体系就是东北最基本的文化家底儿。

这个体系,基本是由人们普遍知其名而不解其实的闯关东历史现象所造就的。

几百年间,几千万人,选择同一个方向,开辟出新的家园,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东北全区域的深度融合与稳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这样的实践,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的一部分就凝结在日常语言中形成方言特征性内容了。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北人豪放、直率、幽默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赫哲、鄂温克、鄂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喇忽”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现象语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那嘎哒”、农村称呼老夫妇“老姑姆俩”、“干哈”、“罕”都是误而形成的。

4.东北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有“非常”和“特别”的思。

“犊子”在东方言里是贬义词,近“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摘要]:语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东北方言对探讨东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文化;起源;特点;发展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载体,是社会的产物。

它既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更是说明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1]。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蕴涵着语言最鲜活的部分。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方言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各地方言对研究各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相对很接近,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

而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

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理解了。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不同有关,也有东北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有关。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其以声母差异最明显,其次是声调,而韵母的差异则较小。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大多富有规律且易于掌握,个别差异是由于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规律可寻[3]。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开放、简洁、生动,粗犷豪放且幽默风趣,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

东北方言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研究东北方言对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东北方言起源看东北地区文化
东北方言一部分是由关内人口迁入带入,受关内地区语言风格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在东北的历史上,它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在1920年至1930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达到了600多万人,这些移民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难民。

这些关内的移民带来的方言与东北地区的本土方言相互融合,形成了复杂、独特的东北方言。

受此影响,大量的东北方言来自东北以南即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区的方言。

如东北方言中的撒丫子,即普通话中的放开脚步跑就来自北京方言。

除了关内人口迁入对东北方言产生的巨大影响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地区方言的起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诸多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方言,对东北方言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东北是满语诞生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地方。

随着满人和汉人的不断接触,满语和汉语也不断趋向融合。

在现代的
东北方言中,依然保留着部分满语词语。

比如哈尔滨一词就是来自满语,为“晒网厂”之意。

少数民族人民与汉人的不断融合发展,使得东北方言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自古以来,不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北的地域,与韩国、俄罗斯等地相接。

自19世纪末起,中东铁路的建设和营运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尤其是给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的哈尔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哈尔滨陆续出现了老巴夺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圣尼古拉教堂等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不断渗透进来。

慢慢地,无论是铁路员工还是店铺里的伙计,都能说上几句俄语,一些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哈尔滨人的口语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二、从东北方言的特点看东北地区文化
东北方言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如粗犷豪放、自由积极、生动幽默等。

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相互映衬。

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说成“咋整”,“很好玩”被东北人说成“贼好玩”,“许多,很多”被东北人说成“老鼻子了”。

这些词语无一不显示出东北文化中粗犷大气的一面。

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乐观进取、自信的人生观。

东北人将“种地”说成“顺垄沟找豆包”,把“赶车”说成“大拢套子一把捏”,把“放牧”说成“一只也是赶,两只也是放”,面对挑战时则会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积极上进的词语,字里行间透露出东北人不畏困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两个特点,东北方言由于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生动幽默,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比如用“支黄瓜架”形容两个人打交手仗,相持不下,用“蘸糖葫芦”形容一个人掉进了泥里,成了泥人[4]。

东北方言的这些特点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已经提到,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且漫长,气候恶劣,大风大雪、大山大林和大漠莽林是东北特有的风景。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就包括东北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气质。

三、从东北方言的发展看东北地区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东北方言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一些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一些较适宜的词汇则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

现在的东北方言与最初的方言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人对东北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方言词汇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或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取代。

如方言中的“布拉吉”已经被连衣裙取代。

另外,东北二人转是东北人民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在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中有一些“脏话”和迷信的词语,如“聚魂”“搬竿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不再被使用了[5]。

在一些方言词汇消失的同时,有一些方言词语反而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一般来说,方言只是在某一个地区使用,但是在东北方言中,一些词语却走出了方言区,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如“忽悠”本是典型的东北词语,但近年来,“忽悠”一词的词义不断发生变化,应用场合也不断改变,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和深刻。

以前由于方言之间不能彼此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使得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变得十分困难,这种状况对经济发展和建设是很不利的。

如今,语言一体化成为普遍趋势,东北方言在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不断影响下,正朝着语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东北文化也朝着文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受到人口迁移、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正朝着语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东北方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对东北方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东北方言反过来也在潜移默化的反映着东北文化的变化。

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映衬,都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四、小结
东北方言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方言之一,它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即对东北文化的研究,东北方言的特点呈现出东北文化的特点,东北方言的发展也预示着东北文化前进的方向。

在未来,需要对语言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从语言出发,探求文化发展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东北话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盛春丽,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6,25(6):74-77.
[4]杨丽娜.从东北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8,27(3):89-90.
[5]冯常荣.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J].东北史地,2008:73-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