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
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科学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在各个领域,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种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还拥有独特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然而,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并不简单,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制备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基体材料。
基体材料通常是一种具有高性能的陶瓷材料,如氧化铝、氮化硅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是制备复合材料的理想选择。
在选择基体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其与纳米材料的相容性和界面相互作用。
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很小的尺寸,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管和纳米片等。
纳米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与基体材料的相容性以及目标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在第三步中,将纳米材料与基体材料进行混合。
这一步通常使用球磨、热处理等方法,将纳米材料均匀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以获得良好的结构和性能。
在第四步中,进行材料的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挤压、注射成型和压制等。
这些方法能够将混合好的材料转化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成型后的材料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烧结过程,以提高其密实度和力学性能。
最后一步是对成型后的材料进行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和化学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材料的增强效果。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表面修饰、离子注入和等离子体辅助沉积等。
综上所述,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它需要经过基体材料选择、纳米材料选择、混合、成型和表面处理等多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的要求,以保证最终材料的性能达到预期。
只有不断提高制备技术和改进工艺,才能推动高性能陶瓷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综述

浅论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董超2009107219金属材料工程摘要本文主要对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对当今陶瓷复合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希望对陶瓷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Al2O3陶瓷复合材料和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然后对整个陶瓷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新的时期陶瓷复合材料主要向功能、多功能、机敏、智能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方向发展;目前复合材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和新的设计和制备方法问题。
关键词:Al2O3陶瓷复合材料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应用前景1. 前言以粉体为原料,通过成型和烧结等所制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品统称为陶瓷。
陶瓷的种类繁多,根据陶瓷的化学组成、性能特点、用途等不同,可将陶瓷分为普通陶瓷和特殊陶瓷两大类。
而在许多重要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特殊陶瓷是主要研究对象。
陶瓷复合材料是特殊陶瓷的一种。
在高技术领域内,对结构材料要求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和高韧性的特点。
陶瓷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耐磨性好、硬度高、以及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好等特点。
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脆性大。
近年来,通过往陶瓷中加入或生成颗粒、晶须、纤维等增强材料,使陶瓷的韧性大大地改善,而且强度及模量也有一定提高。
因此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并对陶瓷复合材料近年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2.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型陶瓷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不断出现,形成了新兴的先进无机材料领域和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日益苛刻,先进复合材料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其研究和发展。
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大,能满足某些对材料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摘要: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合金化、溶液法、化学合成法等。
随后,本文详细探讨了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化学性能等。
最后,本文对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颗粒;复合陶瓷材料;制备;性能研究1. 引言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子等领域。
纳米颗粒引入烧结陶瓷材料中,可以有效改善其力学性能、耐磨性、高温性能等方面的性能。
2.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2.1 机械合金化法机械合金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设备,将纳米颗粒与陶瓷粉末进行混合研磨,使纳米颗粒与陶瓷粉末充分混合并形成复合材料。
2.2 溶液法溶液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溶剂热、水热、溶胶-凝胶等不同的溶液过程,使纳米颗粒在陶瓷矩阵中均匀分布,形成复合材料。
2.3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制备高纯度和纳米颗粒尺寸可控的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使纳米颗粒与陶瓷基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3. 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3.1 力学性能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断裂韧性等方面的力学性能。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可以评估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3.2 热学性能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热学性能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使材料的热导率、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得到提高。
通过热学性能测试,可以评估纳米颗粒增强复合陶瓷材料的热学性能。
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材料,它通过将陶瓷颗粒或纤维与聚合物基体进行复合,从而综合了陶瓷材料的硬度、高温性能和耐磨性以及聚合物材料的韧性和加工性能优点。
这种复合材料不仅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还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行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由于陶瓷的高硬度和聚合物的高韧性结合,使得复合材料既具备了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又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和韧性,在受力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吸收能量,从而提高了材料的整体性能。
这使得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成为制造复杂结构件和要求高强度、高韧性的零部件的理想选择。
其次,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
陶瓷颗粒或纤维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得材料在高温、高速摩擦等恶劣环境下表现出色,大大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
这种特性使得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制动系统零部件、引擎零部件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复合材料来提高性能。
此外,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导电性能。
对于一些需要在腐蚀介质中使用的零部件来说,使用这种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地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同时,一些需要导电性能的零部件也可以借助添加导电陶瓷颗粒来实现,为电子行业、通讯行业等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综合来看,陶瓷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材料工程领域的进步,相信这种复合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瓷基复合材料

2)裂纹偏转和裂纹桥联增韧
裂纹偏转是一种裂纹尖端效应, 是指裂纹扩展过程中当裂纹遇上 偏转元(如增强相、界面等)时 所发生的倾斜和偏转。 裂纹桥 联是一种裂纹尾部效应。它发生 在裂纹尖端,靠桥联元(剂)连 接裂纹的两个表面并提供一个使 裂纹面相互靠近的应力,即闭合 应力,这样导致强度因子随裂纹 扩展而增加。裂纹桥联可能穿晶 破坏,也有可能出现互锁现象, 即裂纹绕过桥联元沿晶发展(裂 纹偏转)并形成摩擦桥(图3)。 裂纹桥联增韧值与桥联元(剂) 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图8 裂纹偏转增韧原理 a:裂纹倾斜偏转;b:裂纹扭转偏转; c:增强剂长径比对裂纹扭转偏转的影响。
(2)脱粘
复合材料在纤维脱粘后产生了新的表面, 因此需要能量。尽管单位面积的表面能 很小,但所有脱粘纤维总的表面能则很 大。假设纤维脱粘能等于由于应力释放 引起的纤维上的应变释放能,则每根纤 维的脱粘能量Qp为: Qp=( d2 fu2 l c)/48Ef 其中d:纤维直径;l c:纤维临界长度; fu:纤维拉伸强度; Ef :纤维弹性模量。 考虑纤维体积 Vf = ( d2/4)l , 最大脱粘能Qp =( fu2 l cVf)/ 12 Ef ; 因此,纤维体积比大、l c大(即界面 强度弱,因l c 与界面应力成反比),通 过纤维脱粘达到的增韧效果最大。
图3
裂纹偏转机理
(2)延性颗粒增韧
在脆性陶瓷基体中加入第二相延性颗粒能明
显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其增韧机理包括由 于裂纹尖端形成的塑性变形区导致裂纹尖端 屏蔽以及由延性颗粒形成的延性裂纹桥。当 基体与延性颗粒的和E值相等时,利用延性 裂纹桥可达最佳增韧效果。但当和E值相差 足够大时,裂纹发生偏转绕过金属颗粒,增 韧效果较差。
图1
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在陶瓷基体中加入强化相,以提高材料性能的复合材料。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研究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
一、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 真空浸渍法真空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纳米颗粒悬浮在有机溶剂中,利用真空浸渍将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陶瓷基体上,然后通过热处理使纳米颗粒与基体结合成复合材料。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纳米颗粒溶解在溶胶中,然后通过凝胶化、干燥和热处理等步骤使纳米颗粒与陶瓷基体结合成复合材料。
二、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1. 机械性能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
纳米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裂纹扩展,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和抗冲击性能。
2. 热稳定性纳米颗粒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使得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强度和硬度。
3. 导电性能纳米颗粒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
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能,使得复合材料在电子器件等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 生物相容性纳米颗粒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使得复合材料在人工骨骼、修复组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结论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本文重点研究了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制备方法和纳米颗粒的选择,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纳米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将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陶瓷基体和其他添加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它具有陶瓷的高温稳定性、硬度和耐磨性,并融合了其他材料的特性,如金属的导电性、塑料的韧性和纤维增强材料的强度。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
最早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是在纳米
级陶瓷颗粒中添加金属、碳纤维等材料,以提高其韧度和抗断裂性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复合材料和制备方法被开发出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
目前,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应用于发动机喷嘴、热障涂层等高温部件,具有出色的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在汽车工业中,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发动机零部件、刹车片等耐磨部件,提高其耐久性和性能。
此外,陶瓷基复合材料还在电子、光学、医疗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制备用于高频电子器件的介质材料,具有低介电损耗和高绝缘性能。
在光学领域,陶瓷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高精度光学元件,如反射镜和透镜,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和耐磨性。
未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提高材料性能和制备工艺的改进上。
随着纳米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更高性能的添加材料引入陶瓷基复合材料中,有望进一步提高
其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耐磨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49)

不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铝合金—固态、液态、原位生长、喷射成型法 颗粒 晶须 短纤维 镁合金—液态法 钛合金—固态、液态法、原位生长法 高温合金—原位生长法 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冶金、原位生长法
1. 固相法:粉末冶金法 纳米增强体+基体金属粉
封装 除气 热等静压
冷等静压
烧结
热挤压 机加工
第七章 纳米复合材料
7.1 复合纳米材料的分类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
按基体种类分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晶内型 晶间型
按复合方式分
晶内-晶间混合型 纳米-纳米型
7.3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
分类:根据弥散相的不同和基体尺寸可分为晶内型、 晶界型、晶内/晶界混合型、纳米/纳米型。
a 晶内型
微米晶粒的潜在纳米化效应
亚晶界或微裂纹的存在时晶体晶粒处于一种潜在分化 状态,即“纳米化效应”。 纳米颗粒对基体晶粒形状的影响 对某些纳米复合陶瓷,纳米颗粒的存在促使基体晶粒 呈细长的棒状生长,可使裂纹偏转和裂纹桥接机理发挥作 用,增加裂纹路径,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材料韧性。
四、纳米复合陶瓷的作用机制
钛比任何其它的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此外, 钛在中温时比铝合金能更好地保持其强度。 对飞机结构来说,当速度从亚音速提高到超音速时, 钛比铝合金显示出了更大的优越性。随着速度的进一步加 快,还需要改变飞机的结构设计,采用更细长的机冀和其 它冀型,为此需要高刚度的材料,而纤维增强钛恰可满足 这种对材料刚度的要求。
热等静压、超塑性成型 / 扩散结合、模压。 2)液态法:液态浸渗、真空压铸、反压铸造、 半固态铸造。 3)喷射成型法:等离子喷涂成型、喷射成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的问题
• 脆性是陶瓷材料难以克服的缺点,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 瓷可以具有和塑料一样的韧性。在制备纳米陶瓷中还存在 以下问题:纳米陶瓷粉体的尺寸、形貌和粒径分布的控制, 团聚体的控制和分散,块体的形态缺陷、粗糙度以及成分 的控制等等。 • 虽然纳米陶瓷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是 纳米陶瓷的制备已经较为成熟,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纳米陶瓷的制备将更加完善,使纳 米陶瓷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从而使纳米陶瓷的优良特 性得以造福人类。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主要弥散于基体晶粒 内或晶粒间,其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室温力学性能,如纳米 复合陶瓷能使其基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高2~5倍,而且 可改善高温力学性能,如硬度、强度、抗蠕变性及其抗疲 劳破坏性能。
一 高强度、高韧性
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均比未加增强体的基 体材料要高,这些性能的改善,有利于抗热、抗震等
(亦称纳米复相陶瓷)
小组成员:张凯华 季玮炜 刘方宁 李可可 吴银坤
定义:是指通过有效的分散、复合而使异相纳米颗粒均匀
弥散地保留在基体陶瓷结构之中的一类材料。
分类:根据弥散相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晶内型、晶界型、
晶内/晶界混合型。
制备工艺:
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与一般的颗粒分散型陶 瓷基复合材料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的第二相和基体的 原料粉末粒径均是纳米级的。
热学-力学性能的改善。此外,弥散相与氮化物、碳
化物、硼化物陶瓷基是直接结合的,这对于改善复合 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极为有利。
二 良好的抗蠕变性
增强体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和抗疲劳性。
三 超塑性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类似于金属的加工性和超塑性。
陶瓷具有超塑性应该具有两个条件:
较小的粒径 较快的扩散途径(增强的晶格、晶界扩散能力)
四 原位生成法
工艺:首先将基体粉末分散于含有可生成纳米相组分的先驱体溶液中, 经干燥、浓缩、成型坯件,最后在热处理或挠结过程生成纳米相粒子, 成为纳米陶瓷复合材料。
优点:纳米相在基体中分布均匀 纳米粒子不存在团聚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纳米颗粒复合陶瓷的强韧化机制
在纳米级陶瓷基体中引入纳米相可以抑制晶体晶粒的异常长大, 使组织结构均匀化,这无疑有利于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但纳米复合 陶瓷的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如此之大,必然有新的增韧强化机理存在, 与下面几个过程有关。
机械粉碎法 固相法 固相反应法
纳米陶瓷 粉体的制 备技术
液相法
沉淀法 水热法 溶胶-凝胶法 水解法
气相法——激光气相合成
固相法:是指纳米粉体是由固相原料制得。
液相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上采用的制备纳米陶瓷粉体 的方法,与气相法相比,液相法具有设备简单、无需真空 等苛刻物理条件、易放大等优点,同时又比固相法制得的 粉体纯净、团聚少,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因此很有发 展前途。
电磁学性能
• 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在结构上,特别是在磁结构上有很大 差别,因此在磁性方面会有其独特的性能: 第一 电阻和电导 纳米非晶氮化硅(粒径大约15nm)的电 导比常规非晶氮化硅高; 第二 介电特性 纳米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对颗粒尺 寸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电场频率对介电行为有极强的影响; 第三压电效应 经研究表明,未经退火和烧结的纳米非晶 氮化硅块体具有强的压电效应。
强韧化机制
1、内晶型 结构的形成
强韧化机制
2、残余应力引 起裂纹偏转或裂 纹被钉扎
3、微米晶粒的 潜在纳米化
强韧化机制
4、纳米化效应 有利于穿晶断裂 的诱发
强韧化机制
5、纳米颗粒对 基体晶粒形状的 影响
6、纳米颗粒对 耐高温性能的改 善
总之,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至今仍不十 分清楚,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理念,但上述几方面的 实验结果和机理的初步探讨,对纳米复合强韧化理 论上的完善和材料研制是有益的。
力学性能
关于纳米级复相陶瓷的研究都表明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纳米 分散相进行复合,能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极大改善,其 中最突出的作用有三点: 第一,大大提高断裂强度; 第二,大大提高断裂韧性; 第三,大大提高耐高温性能。 • 同时,纳米复合也能提高材料的硬度 、弹性模量,并对热 膨胀系数 、导热系数,抗热震性产生影响。
纳米陶瓷的应用领域
一 二
三 四
硬性防护和软性保护材料 耐高温材料
生物材料、临床应用材料 以陶瓷粉末为吸收剂的吸收材料
五
压电材料
纳米陶瓷晶体结构上没有对称中心,具有压电效应
六
信息材料
纳米功能陶瓷除了可降低产品的成本,满足电子元件小型化的 需要外,还可减少连接的距离,将会提高对环境的稳定性
七
清洁材料
光学性能
• 纳米材料在结构上与常规材料有很大差别,突出表现在小 尺寸颗粒和庞大体积分数的界面,界面原子排列和键的组 态的无规则性较大,使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出现一些与常 规材料不同的新现象: 第一 红外吸收 对纳米材料红外吸收的研究表明,红外 吸收谱中出现蓝移和宽化; 第二 荧光现象 用紫外光激发掺Cr和Fe的纳米相A12O3时, 在可见光范围观察到新的荧光现象; 第三 光致发光 退火温度低于673K时,纳米非晶氮化硅 块体在紫外光到可见光范围的发光现象与常规非晶氮化硅 不同,出现6个分立的发光带。
搅动球磨亦称高能球磨。 它利用内壁不带齿的搅动 球磨机进行粒子粉碎与混 料。
气流粉碎的缺点是由于物料 与气流充分接触,粉碎后物 料吸附的气体较多,增加了 粉末使用前排除吸附气体的 工序
机械混合分散法的不足:
不能保证两相组分分散的均匀性,特别是球磨本身不能避免纳米粒 子的团聚。 在球磨之后的干燥过程中,还由于已分散粒子的团聚和沉降会进一 步造成不均匀性。
改善的方法:
在机械混合分散的基础上辅以大功率超声波振动以破坏粒子间的 团聚; 调整体系的PH值使基体和纳米相粉末分散后的悬浮颗粒的双电层 结构具有静电稳定性 使用适当的分散剂(也称助磨剂)。
二 复合粉末法
复合粉末法是通过化学、物理过程直接制取基体与纳米相均匀分散 (混合)的复合粉末,再将复合粉末热压烧结制备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 一种方法。制备复合粉末的方法有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纳米易洁陶瓷”
展望
• 纵观纳米陶瓷的发展历史,对高纯度、高均匀性和化学组成精 确的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和应用开发研究是纳米技术研究的一 个长久课题,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获取优质纳米陶瓷粉体, 仍然是当今各国科学家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 。未来纳米陶瓷发 展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纳米陶瓷粉体新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的研究与开发; 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制备技术; • (2)纳米粉体形成纳米陶瓷的反应机理研究; • (3)智能化敏感陶瓷元件计算机用光纤陶瓷材料、计算机硬 盘和高稳定性陶瓷电容器; • (4)研究纳米粉体对环境的污染机理,做好应用过程中的环 境保护; • (5)加速纳米粉体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进程。
图l展示不同系统的 陶瓷中,引入一定 量的纳米相后,陶 瓷的断裂强度、耐 高温性能的提高。
热学性能
• 纳米陶瓷材料的结构与常规材料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颗 粒组元细小到纳米数量级,界面组元大幅度增加,主要在 以下三个方面对材料的热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 比热 纳米材料的界面结构中原子分布比较混乱, 与常规材料相比,界面体积分数较大,因而纳米材料熵对 比热的贡献比常规材料大得多; 第二 热膨胀 纳米非晶氮化硅热膨胀系数比常规晶态 Si3N4高1~26倍; 第三 导热或超绝热 绝热材料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实验研 究与工业实验的中间阶段。由于气孔尺寸小到纳米级,主 要产生如下纳米效应。
机械混合分散法
复合粉末法
液相分散包裹法
原位生长法
一 机械混合分散法
先分别制备基体粉末和纳米相粉末,然后将它们进行混合球磨。球磨 是一种机械粉碎方法,同时能将基体原料粉末与纳米相原料粉末混合。 通常有滚动球磨、振动球磨、搅动(高能)球磨和气流粉碎等。
振动球磨利用高 频振动产生的球 对球的冲击来粉 碎粒子与混料 。
• 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转变 为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反应, 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纳米粒子的方法。
• 优点:容易控制气氛,所得的纳米陶瓷粉体纯度高、团聚 较少,烧结性能也往往较好 • 缺点:设备昂贵、产量较低、不易普及。
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按照纳米粒子的 分散或形成方式
三 液相分散包裹法
将纳米粉末分 散于基体溶液
超声振动、分散 剂及调整pH
调整工艺参 数
无析晶、沉淀 、团聚、沉降
使体系冻结、 凝胶或聚合
破坏粉末团聚
热处理
均匀分散的复 合粉末
优点:
液态下分散、无团聚、沉降,故均匀性可以保证; 基体组分均匀分散在纳米颗粒周围。热处理过程 中成核、长大,有可能形成具有“内晶型”结构 雏形的包团结构的复合粉末。 制备高性能纳米级复相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