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CT扫描法构建数字岩心的分辨率选取研究

基于CT扫描法构建数字岩心的分辨率选取研究

三维扫描时, 选择一个合适的扫描分辨率是至关重
要 的 。现拟 通过 调整 不 同 的 C T扫 描 技术 分 辨 率 分 别构 建 三 维 数 字 岩 心 , 并 提 取 相 应 的 孔 隙 网 络 模
x射线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 ( 即衰减系数) , 反而言
之, 通过 测量 物质对 x射 线 的吸 收 系数 可 以判 定物
第1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2月







பைடு நூலகம்
Vo 1 . 1 3 No . 4 F e b .2 01 3
1 6 7 1 —1 8 1 5 f 2 0 1 3 ) 0 4 — 1 0 4 9 — 0 4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o e - 。
2 0 1 2年l 0 月 8日 收到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1 1 0 7 2 2 6 8 ) 、 教 育
部科学技术研 究重 大项 目( 3 1 1 0 0 9 ) 、 山东省 自然 科 学基 金 ( Z R 2 0 1 1 E E Q o 0 2 )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自主创新科 研计划
( 1 1 C X 0 4 0 2 2 A ) 、 高等学校学科 创新引智 计划 ( B 0 8 0 2 8 ) 高等
学校博 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2 0 1 2 0 1 3 3 1 2 0 0 1 7 ) 资助 第 一作 者简介 : 王晨晨 ( 1 9 8 6 一) , 男,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油气 田开 发专业 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 : 油气微观 渗流理论 与应用。E . m a i l :

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

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

注 :本 文 为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编 号 4 1 6 9 0 1 3 4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创 新 群 体 项 目 (编 号 4 1 8 2 1 0 0 2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编 号 4 1 7 〇2 1 5 5 ) 和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编 号 2 0 1 6 Z X 0 5 0 3 4 0 0 2 - 0 0 3 ) 资 助 成 果 。 收 稿 日 期 :2 0 1 9 - 0 2 - 2 8 ; 改 回 日 期 :2 0 1 9 - 0 5 - 0 6 ; 网 络 发 表 日 期 :2 0 1 9 - 0 5 - 3 0 ; 责 任 编 委 :邱 楠 生 ;责 任 编 辑 :周 健 。 作 者 简 介 :苟 启 洋 ,男 ,1 9 9 4 年 生 。硕 士 研 究 生 ,矿 产 普 查 与 勘 探 专 业 。E r a ail:g 〇U qiya n g l 0 0 3 @ 1 6 3 . C〇m 。通 讯 作 者 :徐 尚 ,男 ,1 9 8 5 年 生 。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成 藏 机 理 和 非 常 规 油 气 地 质 方 面 的 研 究 ,E m ail:x u Sh a n g 0 2 2 2 @ 1 6 3 .
关 键词 :页 岩 ;微 米 C T ;微 裂 缝 表 征 ;孔 隙 保 存 ;焦 石 坝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干酪根及黏土颗粒 表面 、以游离态赋存于孔隙及微裂缝中,是一种典型 的 自 生 自 储 、连 续 分 布 的 非 常 规 天 然 气 (C u r t i s , 2002;H a o et al. , 2013;Z o u C a i n e n g et al. , 2019)。微裂缝通常指张开度小于50p m 的裂缝,需 借 助 电 子 显 微 镜 、扫 描 电 镜 等 方 法 识 别 (G u o X u s h e n g et al. , 2016;L i u W e i b i n g et al. , 2018) 〇 相 关 研 究 表 明 ,微 裂 缝 可 以 提 高 页 岩 气 (主要为游离 气 ) 储 集 空 间 ,增 加 页 岩 储 层 压 裂 的 有 效 性 ,改善页 岩 气 藏 品 质 (D o n g D a z h o n g et al. , 2〇18 )。然 而 , 微 裂 缝 过 于 发 育 则 会 破 坏 页 岩 储 层 保 存 条 件 ,造成 大量页岩气散失(D i n g W e n l o n g et al. , 2012; G u o X u s h e n g e t a l . ,2016)。因 此 ,研 究 页岩储层微裂 缝发育特征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ct扫描实验流程

岩石ct扫描实验流程

岩石ct扫描实验流程英文回答:Rock CT Scanning Experimental Procedure.Materials:Rock sample.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er.Computer.Image analysis software.Procedure:1. Prepare the rock sample. The rock sample should be cut and trimmed to fit into the CT scanner. The sample should also be free of any foreign materials, such as dirtor dust.2. Mount the rock sample in the CT scanner. The rock sample should be mounted in the CT scanner in a way that ensures that the entire sample is visible to the X-ray beam.3. Set the CT scanner parameters. The CT scanner parameters, such as the X-ray voltage and current, shouldbe se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ock sample being scanned.4. Acquire the CT scan data. The CT scanner willacquire a series of X-ray images of the rock sample. These images will be used to reconstruct a 3D model of the rock sample.5. Reconstruct the 3D model. The CT scan data will be reconstructed into a 3D model of the rock sample usingimage analysis software.6. Analyze the 3D model. The 3D model of the rock sample can be analyzed to determine its internal structure, porosity, and other properties.中文回答:岩石CT扫描实验流程。

CT扫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岩心试验中的应用

CT扫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岩心试验中的应用

CT扫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岩心试验中的应用梁亚宁;张士诚;叶银珠;韩秀玲;段鹏辉【摘要】Computed Tomography (CT), by which the internal change of core scan can be observed, is used more often in carbonate core test. On the basis of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cores CT scanning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ly demonst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en conducts gas core test based on given test method and steps, finally does core analysis in terms of CT scanning steps from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CT number of dry core; second is core porosity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last is CT scanning of 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mechanical tes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ghter the core, the more the CT number; the core porosity from analysis of CT test is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 measured value; the core gives birth to diversified fractures under a certain force.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from the results, CT scanning can diagnose the coMPact degree of cores, determine core porosity and meanwhile observe core fracture change after the core fractured, which supplies references to the study of low-permeability core fracture extension.%CT扫描技术能够观测到岩心内部的结构变化情况,在碳酸盐岩岩心试验应用较多.以低渗透砂岩岩心为基础进行CT扫描分析,首先分析CT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对某区块气层岩心进行试验,最后按照CT扫描步骤进行扫描分析,并从3个方面对岩心进行分析:干岩心的CT数、岩心的孔隙度及分布特征、力学试验前后的CT扫描.由试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岩心越致密,其CT数值相对就越大;CT试验分析的岩心孔隙度值同测量值非常接近;岩心在受力条件下破裂,其裂纹呈现多样化特点.试验结果认为,CT扫描能够判断岩心的致密程度,并且能够确定岩心的孔隙度值,同时能够观察岩心破裂后的裂缝变化情况,便于低渗透岩心裂缝扩展的研究.【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CT技术;低渗透;岩心;裂缝【作者】梁亚宁;张士诚;叶银珠;韩秀玲;段鹏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超低渗透油藏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CT扫描技术在石油工业特别是岩石研究方面应用已经很长时间[1-7],其特有的三维立体画面便于更加清楚地认识岩心内部的结构[8]。

工业ct 孔隙率

工业ct 孔隙率

工业ct 孔隙率工业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孔隙率是工业CT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描述物体内部的孔隙或空隙占据的比例。

本文将从工业CT的原理、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业CT的原理工业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或γ射线对物体进行断层扫描的技术。

它利用物体对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通过检测射线的衰减情况来获取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具体来说,工业CT将射线通过物体,通过不同方向的扫描得到一系列的二维投影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算法将这些投影图像重建成三维模型,从而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可视化。

二、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孔隙率是指物体内部孔隙或空隙占据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工业CT中,孔隙率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孔隙率(%)=(孔隙体积/总体积)× 100%其中,孔隙体积是指物体内部的孔隙或空隙的总体积,总体积是指整个物体的体积。

三、工业CT孔隙率的应用领域1. 材料科学:工业CT可以对材料的孔隙结构进行非破坏性检测,评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孔隙率的大小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密切相关,通过测量孔隙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可靠性。

2. 岩石物理学:工业CT可以对地下岩石中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岩石的渗流特性和储层容量。

这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3. 高分子材料:工业CT可以用于研究高分子材料中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布,帮助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

4. 3D打印:工业CT可以检测3D打印制品中的孔隙和缺陷,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四、工业CT孔隙率的优势1. 非破坏性检测:工业CT可以对物体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不需要对物体进行破坏性的取样或试验。

2. 三维可视化:工业CT可以将物体的内部结构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直观清晰。

3. 高分辨率:工业CT可以实现对微小孔隙的检测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技术PPT课件

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技术PPT课件
孔隙和喉道的连通性
孔隙和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白色部分:岩石颗粒
黑色部分:孔隙(粗:孔隙,细:喉道)
-3-
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技术
提纲
一、引言 二、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 三、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四、孔隙结构参数的应用
-4-
孔隙结构分析方法
铸体薄片法
直接观测法
荧光显示剂注入法

扫描电镜法
孔隙

激光共聚焦
结构

聚焦离子束
可视 化

CT扫描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方 法
间接测定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半渗透隔板法
孔隙 结构 特征
离心法
参数

压汞法
-8-
激光共聚焦
孔隙结构分析—数字岩心法
聚焦离子束 CT扫描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激光共聚焦
向岩石孔隙中灌注掺合萤光物质的环氧树脂,荧光被照相设备检测并 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获取孔隙结构信息。在平面上对样品逐点或逐 线扫描,得到2D图像。在纵向上以一定的间距扫描出不同轴位置的2D 图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还原样品的三维空间状态。能提供亚微米 级的分辨率,可以识别微孔、微缝,观察孔隙内流体赋存状态。
-9-
激光共聚焦
孔隙结构分析—数字岩心法
聚焦离子束 CT扫描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离子束

成像平面
切片方向
52O倾角
黑色:干酪根 红色:干酪根孔隙 灰色:基质矿物
Barrnet页岩3D SEM体视图
(高:5 μm ,宽:5 μm ,深:2.5 μm)
孔隙分布柱状图
聚焦离子束
(氩离子研磨技术与SEM相结合)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张雁(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油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

因此,对其详细地研究,探寻各种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准确确定注水开发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介绍了实验上和理论上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及进展,并且对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用纳米科技关键仪器-扫描探针显微镜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扫描探针显微术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着油气藏产能的差异分布。

不同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气性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客观地确定这些参数,是很多石油学家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

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不仅对油气储量,而且对油气井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都有影响。

详细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有助于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储层的渗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影响,因此,确定储层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及分布对了解剩余油形成机理,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孔隙结构是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的总和。

孔隙反映了岩石对流体的储集能力,而喉道的形状、大小、孔喉比则控制了孔隙对流体的储集和渗透能力。

由于不同沉积相的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砂体的粒度、分选、组成以及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加之后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原始孔隙改造强烈,因此,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复杂多样性。

尤其对于孔渗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储层而言,详细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在开发后期的油气挖潜工作中,有助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设计提高采收率方案。

ct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

ct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

CT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1. CT实验的基本原理CT(Computed Tomography)是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影像技术,通过测量被测物体对射线的吸收能力,得到被测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CT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X射线源CT实验中使用的X射线源是通过电子束轰击金属靶产生的。

电子流在金属靶上的碰撞会产生X射线,这些X射线准直后通过被测物体,进而被相应的探测器接收。

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X射线经过物质时,会发生衰减。

不同材料对X射线的衰减程度不同,这是CT实验能够获取被测物体内部结构信息的基础。

常见的物质在不同能量的X射线下的吸收系数值已被广泛研究并记录下来,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射线的衰减情况来推断被测物质的存在。

1.3 探测器CT实验中使用的探测器主要包括离子室和闪烁体。

离子室可以通过测量被测物体吸收X射线后形成的离子电荷来获取信息,而闪烁体则通过X射线与闪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光信号来获取信息。

1.4 数据采集与重建CT实验中通过多个角度的投影测量来获取被测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这些投影数据经过计算和重建算法,可以得到被测物体内部的不同密度区域的分布情况。

2. CT实验的工程应用CT实验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医学领域,CT实验在工程领域也有许多应用:2.1 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CT实验可以用于对材料内部的缺陷进行检测和分析,例如金属部件中的裂纹、孔洞等。

同时,CT还能够实现对材料的密度分布进行测量,从而得到材料的密度分布情况,为材料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2 工程结构检测与评估CT实验可以对工程结构的内部情况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例如建筑物中的混凝土结构、飞机中的复合材料结构等。

通过CT实验,可以获取结构内部的缺陷信息,为结构评估和安全性分析提供依据。

2.3 环境与地质研究CT实验在环境与地质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中外能源 SIN0一GL0BAL ENERGY 2011年 第16卷 

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 马文国,刘傲雄 (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 要随着主力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新发现油田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已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已经成为填补油田 产量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度同样不小,尤其在低渗透油田油层实际孔隙结构发育方面的 研究较少.缺乏微观尺度的描述成果。利用SkyScanl172微焦点X射线计算机层析(CT)扫描仪,对天然岩心进行扫 描,并进行 维重构和定量精细分析,通过对低渗透进行的成像实验,对直径2.0mm的岩心样品进行了微尺寸测 量,在不损害样品内部结构的同时,扫描重构了岩心的孔隙结构,并结合室内流体实验,对不同压力下岩心样品 L 隙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空间分辨率能够达到0.81a,m。实验结果表明:压力下降对岩心 L隙结构等参数的影响 较压力上升更为明显。利用CT扫描技术,能够对低渗透岩心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并且三维重构技术能够 对岩心内部 L隙结构进行无损研究。 关键词cT扫描低渗透岩心无损检测孔隙内部结构三维重构定量分析 

1前言 CT技术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 学、药物开发和制造业、合成工业、医学研究、地质 学、动植物学、建筑材料、造纸业等研究领域。国外 在研究多孔介质结构方面已有2O多年的历史,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精度远远高于实际天 然岩心的孔隙尺度【ll 。随着技术进步,CT图像质量 有了质的飞跃.国外研究者已实现空间分辨率达到 301xmts1。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的空间分辨率已经达到 几个微米【41。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和生产中低孔、 低渗油田比例不断增加,对低渗透岩石的微观孔隙 结构研究的任务越发紧迫。恒速压汞实验结果表 明,储集层渗流能力不能仅依靠气测渗透率来表 征,主流喉道半径是表征储集层渗流能力的重要参 数[5】。本文利用微焦点x射线计算机层析(CT),对岩 石样品进行无损扫描,空间分辨率达到1 m以下, 能直观地对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2实验仪器及步骤 2.1实验仪器 比利时SkyScan公司生产的1172 micro—CT微 焦点计算机扫描仪,分辨率为1.0lxm以下.最大射 线电压为100kV。扫描样品的高度限制为70.0mm。 单个样品或一系列较小样品均可。恒温箱、驱油泵、 

中间容器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2.2实验步骤 ①天然岩心洗油,测岩心渗透率;②样品岩心 在45qC条件下恒温12h;③在恒定围压20MPa下, 逐渐增加(降低)岩 t2,流体(氮气)压力;④CT扫描,测 量不同压力稳定条件下的岩心孔隙结构参数。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岩心参数随孔隙流体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为研究随孔隙内流体压力上升.岩心孔隙结构 的变化规律,对完成了压力敏感实验的岩心进行 CT扫描。在恒定围压条件下,随孑L隙内流体平均压 力在原始压力条件下逐渐上升,对不同渗透率级别 的岩心进行孔隙流体压力敏感性实验。原始压力条 件下CT扫描图片和最高压力条件下CT结构扫描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 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持。项目编号:201IZX05009。 作者简介:马文国,讲师,博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东北石油 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提高采收率 技术和油气田开发及岩心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 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5009—0041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 采收率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634020)“低渗透 油层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 E—mail:mawenguol 1O@163.eom 第7期 马文国等.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 ·55· 图片见图1,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结果见表1。 

(a)流体压力为8.035MPa (b)流体压力为16.045MPa 图1不同流体压力下岩心图片 为研究随着孔隙内流体压力的下降而导致的 岩心结构参数的变化.对上述进行降低孔隙流体压 力的岩心进行CT结构扫描,扫描图片见图2,孔隙 结构分析结果见表1。 对于渗透率大于2.5X10 m 的样品岩心,在 恒定围压条件下,岩心孔隙结构随着地层孔隙内流 体压力在原始压力条件下逐渐下降的CT结构扫描 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对表1数据和CT扫描图片f见图1、图21 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孔隙中的流体压力在 原始压力基础上逐渐上升。岩心结构参数变化不 大;但是,随着孔隙流体压力从原始压力开始下降, 孔隙半径下降较大,孔隙度和平均配位数均有降 低,但变化不大。 实验结果表明,压力下降对岩心孔隙结构等参 数的影响较压力上升更为明显。 

表1岩心孔喉参数和孔隙流体压力关系 孔隙流体 岩心14—1(0.45x10 iJ,m2) 岩心8—1(4.46 ̄10 m2) 岩心14—3(10:46 ̄10 la,m ) 压力/MPa 孔隙度.% 孔隙直径/Ixm 平均配位数 孔隙度.% 孔隙直径/I. ̄m 平均配位数 孔隙度.% 孔隙直 ̄/p,m 平均配位数 压 8035 l5.2 3.28 2.13 16.4 1.62 2.6l 14.29 3.28 2_8 

力 10085 l5.2l 3.28 2.1 l6.4l 1.63 2.63 14.3 3.28 2.81 上 

l1.935 l5.2 3.28 2.09 16.43 1.64 2.67 14.3 3.28 2_83 升 14.075 l5.22 3.282 2.12 16.45 1.64 2.68 14.3l 3.282 2.84 16.045 15.22 3.284 2.13 16.45 1.64 2.69 14.3l 3.284 2.85 孔隙流体 岩心14—2(0.45 ̄10。 m ) 岩心31—6(5.02 ̄10。 m ) 岩心49—7—1(15.30 ̄10。 m2) 压力/MPa L隙度.% 孔隙直径/Ia,m 平均配位数 孔隙度.% 孔隙直- ̄/p,m 平均配位数 孔隙度.% 孔隙直径/Ia,m 平均配位数 

压 8.035 15.2l 1.5 2.21 16.4 1.75 2.51 21.Ol 3.34 2.7 力 7 14.99 1.28 2.2l 16.37 1.75 2.46 21 3.2 2.64 下 6.075 14.95 1.38 2.13 16.34 1.75 2.43 21.O1 3.16 2.6l 降 5095 14.94 1.22 2.1 16.33 1.75 2.31 21 3 2.56 

3.995 14.91 1.04 2.O8 16.32 1.75 2.28 2l 2.82 2.54 2.o9 14.9 0.84 2.02 16_32 1.75 2.24 21 2.62 2.53 

(a)流体压力为8.035MPa (b)流体压力为2.09MPa 图2不同流体压力下岩心图片 3.2 CT扫描对岩石孔隙三维重构应用 通过CT扫描设备获取样品结构信息后,进行 了二维孔隙信息的识别和测量,获取了孔隙结构尺 寸信息(见图3和图4)。同时,为了对比岩心内部不 同位置的孔隙结构,直接进行二维空间结构识别, 

识别图像见图l和图2。为了从三维空间了解岩石 的发育规律和变化.进行了岩石样品的三维空间结 构重构,包括岩石整体重构和岩心骨架重构。三维 模型直观地反映了岩石的发育状况,为孔隙空间发 育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工具。 

岩心孔道连通状况识别界面 56·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2011年 第l6卷 

图4扫描材料孔隙结构分析界面 l结论 ①随着孑L隙内流体压力从原始压力开始增 加,岩心结构参数变化不大;但随着孔隙流体压力 原始压力开始下降,岩心参数变化较大;压力下 

降对岩心孔隙参数影响较压力上升影响明显。 ②CT扫描技术在不损坏样品内部结构的条 件下,进行二维截面和三维空间发育重构,定量无 损分析岩心等样品 

参考文献: [1】曹绪龙,李玉彬,孙焕泉,等.利用体积CT法研究聚合物驱中 流体饱和度分布fJ1.石油学报,2003,24(2):65—68. 【2】GRAG A,KOVSCEK A R.CT scan and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dunng waterflooding[C].SPE 35737,1996:695-710. 【3】COLES.Pore level imaging of fluid transport using synchrotron X—ray microtomography[J].JPSE,1998(19):53-63. [4】李玉彬,李向良,高岩.用微焦点x—cT成象研究岩石微观特 【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7(4):50—51. 【5】熊伟,雷群,刘先贵,等.低渗透油藏拟启动压力梯度….石油 勘探与开发,2009,36(2):232—235. f编辑刘燕) 

The Study of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Rocks by CT Scanning Technology 

Ma Wenguo,Liu Aoxiong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ing Oil and Gas Recove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main oil fields aye turning poorer year by year and the development lf newly discovered oilfields ay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proven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the low perme— tbility oilfield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fiHing the output gap.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low per- neability oilfields is hard too,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f actual pore structure development is less in the low )ermeability reservoirs lacking of description results on microscopic size.SkyScanl 172 microfocus X——ray con- rated tomography(CT)scanner is applied to natural core scanning,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luantitative fine analysis.By the low permeability imaging experiments,core samples with diameter of 2.0mm Lre measured on micro——size and pore structure are scanned and reconstructed without damage for the internal tructure of the core.Combined with the indoor fluid experiments,the changes rules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he core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ye analyzed,and the spatial resolution can be up to 08txm.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