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研基础)
项目实施条件分析(建设、生产、技术)-可研与评估05

5.1 建设条件分析
5.1.2 场(厂)址选择
2.项目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
(4)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分布、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素 质、劳动力费用等。劳动力因素与生产成本、劳动效率、产 品质量密切相关,会影响项目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投资者的信 心。 (5)社会和政策因素
5.1 建设条件分析
5.1 建设条件分析
5.1.2 场(厂)址选择
3.场(厂)址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和地区规划的要求。 (2)符合城市(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重视节约用地和 合理用地,充分利用荒地、劣地,不占基本农田或尽量少占 基本农田。 (3)有可供选择利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存放场地、污水排 放口及纳污水体或收纳处置污水的场所(如西北干旱地区采 用蒸发塘方案),有省市规定的危险废弃物处置场所。 (4)有丰富可靠(或靠近)的原料供应市场和产品销售 (或靠近)市场,减少运输环节;有充足的水源和电源。
5.1 建设条件分析
5.1.2 场(厂)址选择
5.项目选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基本原则 符合各级规划的要求 满足项目生产经营要求 节约的原则(成本、土地) 安全的原则 环保的原则
5.1 建设条件分析
5.项目选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2)注意事项
(1)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规和规定。
5.1 建设条件分析
5.1.2 场(厂)址选择
3.场(厂)址方案选择的基本要求
(8)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依托的基础设施和方便的 生活服务设施。 (9)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防洪防涝、防 潮、防台风、防地质灾害、防震等条件。 (10)环境良好,且应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工程 建设和生产运营不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

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目录1.总则2.热负荷与机炉选择3.建厂条件4.工艺设计5.热力网6.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附件1.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附件2.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计算方法附件3.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方法附件4.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1、总则1.1为使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充分体现小型、地方、节能的特点,符合节约能源、以热定电、集中供热、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的原则,贯彻选择最优方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1.2本规定适用于单机容量为12MW及以下供热机组的区域性热电厂和自备热电站。
中低压凝汽式电厂改造为热电厂的工程,可参照本规定。
1.3城市供热规划是编制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上报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将经上级批准的城市供热规划一并报送。
1.4区域性热电厂的供热范围要适中合理。
蒸汽网的供热半径为3-5公里,热水网的供热半径宜控制在10公里以内。
在合理的供热半径内只能建一个热电厂。
不得在已建成的或计划建设的区域热电厂的范围内,再建自备热电站或锅炉房(调峰锅炉房及少量高参数锅炉房除外)。
1.5项目实施时应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优先利用老凝汽式电厂的供热潜力和改造成为热电厂、充分利用区域内已建成的供热网络。
1.6热电厂(站)的最终规模,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予以明确。
小型节能热电厂(站)的最终规模宜控制在四机六炉的水平。
1.7当热负荷较大,热电厂(站)兼供工业与非采暖用热时,对供热范围、供热介质、供热参数、供热方式等应结合机组选型、热力网设计进行综合的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居民采暖供热应优先选择热负荷密度较大的地区。
1.8为确保热电厂(站)有良好的运行条件和经济效益,设计时热化系数一般宜控制在0.5-0.8之间。
当热电厂(站)以供热采暖热负荷为主时取较低值,以供工业用汽为主时取较高值。
《新能源发电技术》论文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论文新能源风力发电论文学生姓名王**学号801010111所属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班级电气化14-2日期2013. 11页脚内容0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新能源风力发电摘要: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耗尽时间表的日益临近,风能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能源领域最具商业推广前景的项目之一,目前在国内外发展迅速。
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类别,具有蕴藏量巨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等特点,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不断持续的能源紧张中,不少人想到了新能源利用。
利用洁净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保理念的体现。
洁净能源指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这都是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特别是风能技术最为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发展能源。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
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
关键词:风能资源分布,清洁能源,风力发电页脚内容1一、发展新能源的背景1、风能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除水能外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发展风力发电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风能资源中国风能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发展潜力巨大。
据最新风能资源普查初步统计成果, 中国陆上离地 10m 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 43. 5 亿 kW, 居世界第 1 位。
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为2.5亿kW, 技术可开发面积约20万km²,此外,还有潜在技术可开发量约7900万kW。
另外,海上10m高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7.5亿kW。
04(LCC技术)LCC低阶煤转化提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49卷第5期2011年10月化肥设计Chemical Fertilizer DesignOct.2011LCC低阶煤转化提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陈钢,黄学群(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摘要:介绍了在美国LFC技术基础上开发的LCC低阶煤转化提质技术的研发过程和应用进展;阐述了LCC技术的工艺方案、工艺流程、技术特点以及主要设备、产品性质和用途;总结了1000t/d LCC示范装置的试运行效果;分析了LCC低阶煤转化提质技术的工程应用前景。
关键词:低阶煤;褐煤;转化;干燥;热解;提质中图分类号:TQ5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901(2011)05-0007-05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Upgrading Technology of LCC Low-rank Coal ConversionCHEN Gang,HUANG Xue-qun(China Wuhuan Engineering Company Ltd.,Wuhan Hubei430223China)Abstract:Author ha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for LCC low-rank coal conversion up-grad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on basis of the American LFC technology;has described the process scheme,process flow,technical features and its main equipment,product property and usage of the LCC technology;has summarized the trial operation effect for the LCC demonstration plant with a capacity of1000t/d;has analyze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LCC low valence coal conversion up-grad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low valence coal;lignite;conversion;drying;hot decompositionLCC(Low-rank Coal Conversion)低阶煤转化提质技术是一种煤炭轻度热解工艺技术,主要过程分为3步:①干燥,去除低阶煤(如褐煤)中的大部分水分;②轻度热解,去除剩余水分和一部分挥发分,使褐煤改质成为物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优质固体燃料———PMC(Process Middle Coke),同时在轻度热解的过程中还可副产部分液体燃料———PCT (Process Coal Tar);③精制,对干燥热解后的固体产物进行稳定钝化处理,降低其活性。
生物质碳气电联产项目可研报告

生物质炭气液电热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4月长春生物质炭气液电热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审核:编写:2015年4月长春目录1 总论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概况 (2)2 市场预测 (3)2.1 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3)2.2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3)2.3 产品价格分析 (4)2.4 市场风险分析 (4)3 建设规模 (5)4 厂址选择 (5)4.1 厂址所在地区现状 (6)4.2 厂址建设条件 (6)5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6)5.1 技术方案 (6)5.2 主要设备方案 (9)5.3 工程方案 (11)6 燃料供应 (11)6.1 燃料来源 (11)6.2 燃料消耗量 (11)6.3 生物质资源收购区域、储存 (12)6.4 燃料运输 (12)6.5 启动及点火燃料 (13)7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13)7.1 全厂总体规划及厂区总平面规划 (13)7.2 交通运输 (14)7.3公用辅助工程 (14)8 资源利用 (19)8.1 合理利用能源与节能效果 (19)8.2 节约资源 (19)8.3 节约用地 (19)8.4 节约用水 (19)8.5 节电措施 (19)8.6 节约原材料 (19)9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19)9.1 环保执行标准 (20)9.2 防治措施 (20)9.3 水土保持 (20)9.4 公众参与及意见 (20)10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20)10.1 应遵循的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 (20)10.2 劳动安全部分 (20)10.3 防护措施 (20)10.4 职业卫生部分 (20)10.5 综合评价 (20)1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20)11.1 机构设置和定员原则 (21)11.2 组织机构设置 (21)11.3 人员配备 (21)12 工程项目实施的条件和轮廓进度 (21)12.1 工程项目实施的条件 (21)12.2 工程项目实施的轮廓进度 (22)13 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22)13.1 投资估算 (22)13.2 经济评价 (26)14 经济与社会影响分析 (28)14.1 经济影响分析 (28)14.2 社会影响分析 (29)15 结论及建议 (30)15.1 结论 (30)15.2 建议 (31)1 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吉林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质炭气液电热能源综合利用项目。
水源热泵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源热泵可行性研究报告水源热泵可研性报告2012年01月12日星期四一、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空调的舒适性、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更加舒适和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要求,现介绍近年来在空调领域兴起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水源热泵是一种高效节能、经济环保、安全稳定、冷暖两用、运行灵活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它利用地表水(江、河、湖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又可用取之不尽的海水等,借助热泵系统,既能制冷、又能制热,是一种高效建筑节能技术。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地生存与发展,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头等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以环保和节能为特征的绿色建筑和与之相应地空调系统应运而生。
而热泵系统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中央空调系统之一。
水源热泵具有节能、经济、运行可靠等特点。
目前,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展。
水源热泵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冷热源,如利用地球表面(土壤)或浅层水源(如地下浅层水、河水、湖泊和海水等),或者人工再生水源(工业废水、废气等),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二、发展近况国外水源热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瑞士的一个专利,而真正意义的商业应用也只有近几十年的历史。
如美国,到目前为止已安装了40万台,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年节约能源费用达4.2亿美元。
美国的水源热泵主要采用盘管深埋技术,与美国不同,中、北欧如瑞典、奥地利、德国等国家主要利用浅层地热资源,采用地下土壤埋盘管,用于室内地板辐射供热装置中。
我国的水源热泵刚刚起步,发展前景看好。
在辽宁地区目前已经有数十个示范工程。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熟悉水源热泵,并深感兴趣。
主要是因为常规能源的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有较好的热泵科研与应用基础。
三、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可研报告所需资料

可研报告所需资料可研报告所需资料可研报告所需资料篇一:编制可研报告所需基础资料清单编制可研报告所需基础资料清单一、项目名称二、建设单位及其基本情况介绍三、项目选址1、具体地址2、项目选址四周概况、社会、人口、经济、环境、交通状况等3、项目所在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四、项目建设内容概况1、建设具体内容及规模(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2、项目工程设计方案及说明3、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清单(名称、数量、单价、规格、来源等)4、生产原辅材料(名称、年用量、单价、产地等)5、生产能源消耗:年用水量(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年用电量(所需装机容量)、煤、气等6、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7、项目施工条件及进度安排8、项目运行期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机构、人数等)五、财务方面1、项目总投资金额2、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如:政府资助、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3、资金使用计划4、项目收益估算及来源(此项为投资生产型项目)六、相关文件1、可研报告委托书2、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环保局、规划局)3、政府主管部门关于项目立项的批文(经贸局、计委、发改委)4、土地征用的有关批文/土地使用证(国土局或相关部门)5、项目用水、用电、用气等的批复、协议和证明6、其他相关资料七、相关图件1、项目地理位置图2、项目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图3、项目主要土建工程平面设计图4、其他相关图件篇二:各类可研、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资料清单一.路网建设工程项目所需资料清单1、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大环境、规划用地面积、建设内容及规模、道路建设标准、拆迁面积及补偿措施);2、项目业主情况简介(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发展业绩、机构设置等);3、项目选址意见书及地质勘探资料;4、项目总平面规划布置图(规划设计说明);5、道路走向图、道路横、截面图;6、建设用地现状或附图说明;7、项目建设所处的区域位置图;8、相应的交通监控设备购置清单(含购置与安装费用数据);9、项目建设进度安排与机构定员;10、资金筹措方式;11、项目贷款与偿还计划表;12、如需作经济评价时应提供的基础资料。
1.2万KW微风发电场项目可研报告

1.2万KW微风发电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0二四年四月目录一、项目概念二、项目背景三、需求预测与拟建项目规模四、能源资源及项目优势情况五、项目建设的条件六、建设方案七、环境保护与安全八、组织机构九、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十、项目综合开发十一、投资估算与财务效益综合评价十二、风险及对策十三、结论与建议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1.2万KW微风发电场2、项目性质:新建3、建设地点:4、建设规模:1.2万KW5、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人民币6、项目建设单位:有限公司7、项目负责人:二、项目背景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本项目公司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源[2007]2174号文件》精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发、建设、运营及管理的法人。
■公司名称:有限公司■公司住所:■项目管理:■成立时间:20 年月日■公司性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本公司为全球首创研发和生产碳中和绿色装备的企业,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中国专利新颖的环保能源产品,成为中国大型高效垂直轴微风发电系列产品的最大供应商之一,不断满足人们对环保能源产品的需求。
公司成立一年来,以开发、生产系列环保能源为立足之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能源产品。
2、专利技术公司自主专利的大型高效垂直轴微风发电机采用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设计原理,运转无需对风装置,结构简单,适应风源广;大功率设计,解决传统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发电功率低、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巧妙地将风车叶片设计为磁吸式门中门,大大增强强风来临时的抵抗力;与拉件式组合设计一起,在提升风机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建造、运维成本;风机设计高达五十米,常年拥有3米/秒的稳定风源,同时风速只需达到3米/秒即可正常发电,大大提高发电效率。
3、项目建设规模及必要性1)、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万kw,微风发电专用技术制造的微风发电机功率1200kw共10台/套,占用面积40亩,实际使用面积约15亩,年发电量约为8760万kwh(微风风力发电场可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用电需求,装机容量从1200kw到24万kw不等,本可研报告以装机总容量为1.2万kw为示例编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余热利用分析报告
第一章工业热能现状及利用率 1.1余热能源现状 当前,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主要问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标主要依靠工业领域。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左右。除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外,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源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至少50%的工业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广泛存在于工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又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近年来成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 工业余热来源于各种工业炉窑热能动力装置、热能利用设备、余 热利用装置和各种有反应热产生的化工过程等。目前,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合理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可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工业余热按其能量形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可燃性余热、载热性余热和有压性余热。 1)可燃性余热 可燃性余热是指能用工艺装置排放出来的、具有化学热值和物理显热,还可作燃料利用的可燃物,即排放的可燃废气、废液、废料等,如放散的高炉气、焦炉气、转炉气、油田伴生气、炼油气、矿井瓦斯、炭黑尾气、纸浆黑液、甘蔗渣、木屑、可燃垃圾等。 2)载热性余热 常见的大多数余热是载热性余热,它包括排出的废气和产品、物料、废物、工质等所带走的高温热以及化学反应热等,如锅炉与窑炉的烟道气,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的排气,焦炭、钢铁铸件、水泥、炉渣的高温显热,凝结水、冷却水、放散热风等带走的显热,以及排放的废气潜热等。 3)有压性余热 有压性余热通常又叫余压(能),它是指排气排水等有压液体的能量。另外,因为工业余热的温度是衡量其质量(品位)的重要标尺,而其温度的高低亦影响了余热回收利用的方式,所以余热也通常按温度高低分为:高温余热,T≥650℃;中温余热,230 ℃≤T<650℃;低温余热,T<230℃。 余热资源来源广泛、温度范围广、存在形式多样.从利用角度看,余热资源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点:由于工艺生产过程中存在周期性、间断性或生产波动,导致余热量不稳定;余热介质性质恶劣,如烟气中含尘量大或含有腐蚀性物质;余热利用装置受场地等固有条件限制。
1.2余热现状 见附件 第二章储热技术的发展及储热材料分类 2.1储热材料的分类 目前,主要有三种储热方式,包括显热储热、潜热储热(也称为相变储热)和热化学反应储热。 2.1.1显热储热 是利用材料所固有的热容进行的热量储存形式。 目前主要应用的显热储热材料有硅质、镁质耐火砖,三氧化二铁、铸钢铸铁、水、导热油、沙石等热容较大的物质,其中,水的比热大,成本低,主要用于低温储热;导热油、硝酸盐的沸点比较高,可用于太阳能中温储热。 这种蓄热方式原理简单、技术较成熟、材料来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热动等热能储存与转化领域。但这类材料储能密度低、不适宜工作在较高温度环境中。 2.1.2热化学反应储热 是利用可逆化学反应,通过热能与化学热的转化来进行储能的。 目前已经研究过70多种热化学反应,但很理想的反应体系并不多。典型的热化学反应储能体系有无机氢氧化物分解,氨的分解、碳酸化合物分解、甲烷-二氧化碳催化重整、铵盐热分解、有机物的氢化和脱氢反应等。热化学反应储能的主要优点是蓄热量大,使用的温度范围比较宽,不需要绝缘的储热罐,而且如果反应过程能用催化剂或反应物控制,可长期储存热量,特别适用于太阳能热发电中的太阳热能储存。但该技术实现化学反应系统与储热系统的结合还处于研究阶段,距离规模应用尚远。 2.1.3相变储热 是利用相变材料在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大量潜热而进行的。通常按照相变形式和相变温度的不同,相变储热材料可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相变形式的不同,相变材料可分为固-固相变、固-液相变、固-气相变和液-气相变。其中固-气相变和液-气相变两种形式,虽有很大的相变潜热,但由于相变过程中大量气体的存在,使材料体积变化较大,难以实际应用。固-固相变、固-液相变是研究和实际中采用较多的相变类型。然而,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开发时间相对较短,大量的研究工作还没深入开展,因此其应用范围没有固-液相变材料宽广。 按照相变温度范围的不同,相变材料又分为高温、中温、低温相 变储热材料。各温度范围间并没有明显清晰的界限,常发生较大范围的重叠,但因实际应用时需要储存的热源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这种按相变温度分类的方法更实用。一般的,把相变温度为120℃和400℃作为低、中、高温相变储热材料的温度节点。 低温相变储热——相变温度在120℃以下,此类材料在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空调制冷、太阳能低温热利用及供暖空调系统,尤其以热水应用的最为广泛。这类相变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水合盐、有机物和高分子等。在此应用温度范围内的蓄热技术基本成熟。 中温相变储热——相变温度范围为120~400℃。中温相变储热材料的效率相对较低,体积和质量相对庞大,适合大规模应用,主要针对地面民用领域,经常作为其他设备或应用场合的加热源,可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移动蓄热等相关领域。这类材料有硝酸盐、硫酸盐和碱类。另外,通过将2种或2种以上无机或有机类相变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复合也是制备中温相变储热材料的一种可行途径。 高温相变储热——相变温度在400℃以上,主要应用于小功率电站、太阳能发电、工业余热回收等方面,一般分为3类:盐与复合盐、金属与合金和高温复合相变材料。
2.2相变储热技术的发展 相变储能是材料科学与能源科学的交又学科,相变储能技术是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用于满足人们在工程和产 品的技术经济要求而又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它在电力系统调峰、航空航天、太阳能利用、余热回收、采暖空调及家用电器工业等领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较集中地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到现在,相变材料及相变储能技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发达国家在探索高储能密度,性能稳定和具有高性能价格比的共品盐,合金和复合相变材料的研究上和相变储能技术应用上已渐成体系,少部分相变材料和技术应用已经商业化, 而且正在打进我国的市场,与此同时,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材料手册及少量的专著,从20世纪70年代未期起,我国开始对相变材料和相变储能技术展开研究,因为难度较大,所以研究工作是零散的。而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和少数高等院校进行。由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的支持,十多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仍是存在的,这种差距也表现在相变储能领域的科技文献和专著较少。 最近的两年,能源的紧张和能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间题促使人们强烈要求使用具有间歇性的太阳能,风能或廉价电力等清沽能源以及工业余热资源。与此同时,我国为了克服电力负荷峰谷差严重的现状, 在全国实行峰谷电价政策来鼓励工业和民间在采暖,制冷空调,热水供应,热风干燥及其他方面使用谷期电力,这都对相变储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挑战,人们希望具有体积小,寿命长,性能稳定和性价 比良好的相变储能装置付之实用或代持体积庞大的蓄热式电锅炉。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迅猛发展,也要求具有先进的储能技术。国民经济和市场的追切要求,激起了科技界、工业企业界研究和开发相变材料和相变储能技术的热潮。
2.3相变储能技术的原理 热能可通过物质(材料的显热或者潜热(相变热)来储存,显热储能系统在储能和释能过程是利用材料的比热容和材料的温度变化来进行的, 在不大的温变范围, 材料的比热容是基本不变的, 因此, 显热储能的最大优点是在系统有效的使用寿命周期内, 其储能和释能过程是完全可逆的, 而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技术上需要考虑的不稳定因素较少,因此,显热储存系统结构简单,运行方便, 但是, 其最重要的缺点是储能密度较小, 即单位体积所能储存的能量较少, 这就使得储能装置的体积往往过于庞大。 潜热储存, 即相变储能是利用物态转变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吸收和释放而进行的, 潜热储存比显热储存具有高得多的储能密度, 以水为例, 水在大气圧力下, 水沸腾其潜热约为2260kJ/kg,冰融化其潜热是355kJ/kg,而水在一个大气压下,从20℃加热到40℃,温差为20℃的显热仅为84kJ/kg,这就可以看出这两种储能方式效果的明显差别 。 那么, 相変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叫相变, 物质的相变通常存在以下几种相变形式: 固一气、 液一气、 固一液, 而第四种固--固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