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姓名:谷莉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学生:谷莉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
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和黄芩酶等。
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
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1.抗过敏作用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
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
黄芩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研究进展摘要: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大宗主特产药材,可以采用显微、薄层、高效液相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鉴别。
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评价方法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脉冲极谱法、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黄芩主要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鉴别;成分;质量评价;药效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性寒、味苦,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痛肿疮疖等症。
黄芩用途很广,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剧增。
目前,对于黄芩的研究也较广泛,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植物及鉴别研究黄芩在我国的分布较广,野生黄芩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地。
黄芩的结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报道,杨氏等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1]。
都氏等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黄芩进行了黄芩苷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定量分析,提出了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应以木栓层韧皮部与木部面积之比大、无枯心者质量为佳[2]。
徐氏等利用红外光谱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栽培、野生黄芩和粘毛黄芩,识别正确率超过了97%[3]。
徐氏等借助于红外指纹图谱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区分和鉴别黄芩的产区[4]。
苏氏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分类,发现甘肃黄芩、粘毛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相对较小,而滇黄芩、丽江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较大[5]。
谢氏等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黄芩及其混伪品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新方法[6]。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常昊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 cute llaria—baical ensis Georg 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1.1 黄酮及其苷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黄芩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黄芩草。
它的学名是Scutellaria baicalensis,属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
黄芩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
它的草本部分被用作传统中草药,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黄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值得关注的是黄芩素和黄酮。
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黄芩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应答来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黄芩素还具有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对多种肿瘤具有抗肿瘤活性。
黄芩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用途。
首先,黄芩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其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症状,并促进炎症的消散。
其次,黄芩还可以用于抗菌,特别是对于感冒、咽喉炎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黄芩还可以用于治疗肝炎,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此外,黄芩还被用于治疗肿瘤,因为黄芩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放化疗的疗效。
最后,黄芩还可以用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因为它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黄芩应该谨慎使用在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身上,因为它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黄芩应该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抗癫痫药物,因为它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
此外,黄芩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黄芩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避免超过推荐剂量或时间。
总的来说,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的化学成分黄芩素和黄酮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及预防各种炎症性疾病、感染、肝炎和肿瘤。
然而,在使用黄芩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以避免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摘要】黄芩是一种在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
本文对近些年来黄芩的活性成分以及药效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黄芩活性成分药效研究1 引言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名山茶根、土金茶根,英文名称Radix scutellariae,属于唇形科植物,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黄芩种类众多,据目前统计有三百多种。
黄芩属于半野生半家种的品种,目前年销售近万吨,被誉为四十种大宗药材品种之一。
黄芩以根入药并且应用很广泛,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方面均有疗效。
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一部的统计资料,66种蜜丸有45种用黄芩;64种片剂有46种用黄芩;36种水丸有25种用黄芩。
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活性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希望对黄芩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2 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目前国内外对黄芩属化学成分的研究多大五十多种,在黄芩的临床应用、药理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2.1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黄芩中含有64种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经有四十八种的具有黄酮结构的化合物从黄芩中成功分离出来,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
2.2萜类化合物迄今为止,在黄芩属二十余种植物中成功的分离提取出来一百多个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就包括黄芩。
据文献报道,目前在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二萜类化合物除了scuterepenin H均为新克罗烷双环二萜。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素和黄芩苷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两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黄芩素和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素和黄芩苷在药理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黄芩素和黄芩苷的基本化学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重点探讨了黄芩素和黄芩苷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这些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文章还关注了黄芩素和黄芩苷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黄芩素和黄芩苷的广泛临床价值,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文章对黄芩素和黄芩苷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其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更深入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黄芩素和黄芩苷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览。
二、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黄芩素,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黄芩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逐渐得到了明确和深入的理解。
黄芩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在炎症反应中,黄芩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同时,黄芩素还能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从源头上阻止炎症的发生。
这一作用机制使得黄芩素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关节炎等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芩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素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玉梅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8期
摘要: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
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
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
黄芩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化学;研究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别名腐肠(《本经》)、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等。
黄芩广泛分布黑龙江、河北、山东、四川、吉林、辽宁、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止血、泻火解毒、安胎的功效。
《本草正》记载:“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常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黄疸、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滇南本草》记载:“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神经保护、抗氧化、解热、保肝、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等生物活性。
本文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
黄芩含黄芩苷、左旋圣草素(eriodictyol)、黄芩素、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粘毛黄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baic alein)、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半枝莲种素(rivularin)、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成分。
黄芩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宋琳莉,王微等人观察河北、山西、大连等地的黄芩提取物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发现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1]。
初明,初正云等研究复方黄芩提取物对小鼠体内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Ⅳ)mRNA复制的抑制作用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的诱生作用,结论表明复方黄芩提取物具有诱生干扰素、抑制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作用[2]。
2.2 抗过敏作用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对同种或异种抗原所引起的被动过敏反应也有抑制效果。
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介质(组胺、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
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
2.3 解热作用
文献报告,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但大剂量黄芩水煎剂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
李倩楠等研究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将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于TNF-α和IL-1β的含量减少有关[3]。
2.4 降压作用
一般认为黄芩可直接扩张血管,产生降压作用。
黄芩酊剂、黄芩浸剂、黄芩煎剂等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
2.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胡秀梅采用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观察黄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NO、NOS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
2.6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黄芩黄酮Ⅱ于浓度1.0mM时,均可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黄芩素及黄芩甙20,50mg/kg灌胃,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
2.7 抗肿瘤作用
杨鹤松,高巍等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部分单体对L A795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甙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
侯华新,黎丹戎等测定黄芩黄酮A抗人肝癌细胞BEL-7402体外活性及对常用抗癌药物的体外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黄芩黄酮A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对Cis、Dox、5-FU化疗药物具有增效作用[6].
参考文献
[1]宋琳莉,王微,孟庆刚.不同来源黄芩提取物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04).
[2]初明,初正云,王丹丹.复方黄芩提取物对小鼠体内流感病毒mRNA复制和干扰素(IFN)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07(01).
[3]李倩楠,葛晓群.黄芩苷的解热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08).
[4]胡秀梅.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02).
[5]杨鹤松,高巍,邓淑华,等.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部分单体的抗肿瘤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0,17(3):16-18.
[6]侯华新,黎丹戎,秦箐,等.黄芩黄酮A对人肝癌细胞7402的抑制能力及体外增效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0,9(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