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自己的早熟马铃薯

合集下载

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作者:罗春霞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5期摘要:土豆(马铃薯)早熟品种是指出苗后60-80天内可以收获的品种,包括极早熟品种(60天)、早熟品种(70天)、中早熟品种(80天),这些品种生育期短,植株块茎形成早,膨大速度快,块茎休眠期短,具有比较好的经济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成都平原地区土豆早熟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都平原;土豆;早熟高产栽培引言成都平原地区属于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具有地势平坦、山地丘陵较少等特点,比较适合进行大范围农作物种植。

因为成都平原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条件,使得其土豆的种植方式和北方地区有非常大的差异,而现阶段土豆种植的方式、机具、管理模式等还是以北方为主,这就影响了成都平原的土豆种植进程。

而早熟马铃薯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以及鲜食性好等方面的优点,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所以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土豆早熟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广早熟马铃薯的种植区域,同时也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土豆种植的进程,对于促进成都平原农作物种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成都平原土豆种植条件介绍1.气候条件问题。

由于成都平原具有比较特殊的气候,马铃薯的成长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分布在9月—12月以及12月到来年的5月,可以分成冬薯(12月种植)以及秋薯(9月中旬种植)两种。

对于成都平原的马铃薯来说,由于其生长季比较短,所以在土豆的品种方面要选择早熟类型。

由于此种土豆的生育期比较短,植株的个体发育较弱,所以为了弥补此方面缺陷一般会采用密植的方式。

2.土壤方面问题。

成都平原的土壤主要以黏性土为主,土壤容易板结而形成土块。

在土豆收获时泥土会黏到薯块上而不容易分离,从而容易造成所得产物不容易收净,容易发生损伤,造成土豆品质变差。

所以需要对收获的气候和土壤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来保证土豆的品质。

二、土豆早熟高产栽培技术1.选择健康的品种。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刘爱军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Liu.aj@摘要:自马铃薯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其营养均衡丰富,易于种植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现在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马铃薯正成为中国很多省及自治区的经济作物和优势产业。

关键词:马铃薯育种传播退化加工1.引言马铃薯是世界广泛种植的高营养的重要农作物,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中国是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马铃薯的发展,在诸多因素中品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研究马铃薯的传播史有利于防止其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严重退化现象,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现以运用实生苗育种和由常规育种转向多途径育种,丰富了育种资源。

2.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历史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洋山芋等,属茄科茄属植物,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2.1马铃薯的起源与传播野生马铃薯分布在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几乎整个南美洲,在全世界有150多个野生种[1]。

原始人类在南美洲见到野生马铃薯可能约在1400年前,也许还要更早一些,但其由野生逐渐向栽培植物进化则约发生在公元前5000到2000年[2]。

栽培马铃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根据各种资料记载,在白种人到达以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到发现美洲以后,栽培马铃薯才从南美洲大陆引种到那里[3]。

马铃薯因两次偶然机会而引入欧洲。

首先是1570年左右引入西班牙,其次是略晚引入英格兰,马铃薯是从这两个地方几乎扩散到世界各地,从西班牙引进的马铃薯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和亚洲一些地方[4]。

可以确认,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时期,马铃薯已经从秘鲁沿海河谷流域的绿洲中种植,其栽培地区北到安卡什省的卡斯玛流域,南及伊卡省南部的沿海流域城市皮斯科之间的广大地区[5]。

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5 )
月2 8日停水 。为便 于 花 生机 械采 挖 , 采 收前 4 ~ 5天 滴 1次水 。 滴水 6 ~ 7小 时 , 即6 6 7米 滴水 1 0 ~ l 5米 。
农 村科 技 2 0 1 3 ( 1 2 )1 1
表 3 引进 马铃 薯 品种块 茎性 状调 查
酸钾 l 0千克 , 严格 控制 株距 , 每行 4 0株 。
6 . 生 育期 管理
分别在苗期 ( 6月 2 日) 、 现蕾 期 ( 6月 1 5日) 各 中耕 起垄 1次 , 每6 6 7米 共 追施 尿 素 2 0千 克 , 每 个 星期 六滴水 6小时 ( 下雨 天 除外 ) 。于 6月 2 0日机 械
-1 V
-0
、, t, a_.
r、 口


早 熟 马 铃 薯 品 种 比较 试 验
罗正 乾 。 倪 萌。 吴 燕。 朱荣 贵 。 杨茹 薇 。 冯怀 章
( 国家马铃 薯 产业技 术 体 系鸟 鲁木 齐综合 试验 站 , 乌鲁 木 齐
8 3 0 0 1 2 )
近年 来 .随着种 植 结 构调 整 及满 足 鲜食 市场 的
风, 昼 夜 温 差 大 。多 年 平 均气 温 8 c I = , 年 日照 时 间 达 2 5 0 0 — 3 5 0 0小 时 ,平 均 降水 量 为 1 5 0毫 米 左右 . 空
气干 燥 。无 霜期 1 6 0天左 右 。试 验地 前 茬作 物 为 籽
需求 , 早熟 马铃 薯 在新 疆 的种植 比例稳 步上 升 。 但 种 植 的早熟 品 种单 一 .不 能 满足 市 场 和种 植 户 的多 样 化 需 求 。为丰 富我 区早 熟 马铃薯 品种 , 提 供 给种 植户 多 种 选择 ,我 站 引进 了 6个早 熟 马 铃薯 品种 进行 比 较试验 , 以筛 选 出适合 新疆 种植 的早熟 品 种 。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摘要:马铃薯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粮食、饲料等多用途作物,我国各省都有种植,其产量比例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常年保持在3%左右,占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也是维持在4% ~5% [1]。

目前,中国发展马铃薯的生产潜力极大。

二零一五年,国家举办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会议确定了将积极推进优质马铃薯的主粮化的重要策略,将马铃薯与小麦、水稻、玉米并称为全国四大主粮作物。

马铃薯的主粮化是国家在经济转型发展新的常态背景下积极推进平衡粮食战略的重大选择,对全国粮食安全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主粮化,马铃薯种植,粮食安全马铃薯是茄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马铃薯中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所含的矿物元素也较别的作物更加丰富,氨基酸组成齐全,含多种维生素。

在食品工业历史上马铃薯可用于生产如酒精、淀粉、面粉等产品,因此我国马铃薯产业技术的研究发展对于中国及整个世界经济的中长期粮食有效供应和保障国家和地方粮食供给安全有极重要意义。

据《中国农业年鉴》数据,2014年,我国的马铃薯生产种植规模为约556万hm2,鲜薯产量达到9551.5万吨,面积比例和马铃薯产量比重均约占全世界产量的1/4[2]。

1我国马铃薯种植现状1.1种植区域划分马铃薯种植的产区已经遍及全国,并针对不同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特色发展出了各自适应的种植模式。

李志勤等以栽培类型为基础,结合生物学特性以及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把中国的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区划分为了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个特色优势区域。

北方一作区包括北方7省及河北省、辽宁省、陕西省、山西省的北部,该马铃薯种植区的栽培面积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0%左右,是中国马铃薯的一个主要产区。

该种植区域的日照十分充足,昼夜垂直温差相当大,适于马铃薯早熟生育。

本区马铃薯几乎一年有一熟,品种类型以中熟种为主。

西南混作区是中国的第二大马铃薯生产区,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北方一作区,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9%。

沿黄高扬程灌区菜用型无公害马铃薯早熟栽培技术

沿黄高扬程灌区菜用型无公害马铃薯早熟栽培技术

接接触 ,以免酌伤种薯 ;④看苗巧施追肥 ,追肥要 早 要 巧 ,一般 分 2 进 行 ,即 在齐 苗 和现 蕾期 追施 次
马铃 薯专用 肥 5 1 g ~ 5k 。
求 ,并且播种后块茎产生的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 ,
因此要 为块茎 生长创 造 疏松 的土 壤环境 。深 耕可 疏
3 品种选 择
维普资讯
沿黄高扬程灌区菜用型无公害 马铃薯早熟栽培技术— —李谋智
中图 分 类号 :¥ 3 ; ¥ 1 52 38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 6 5 20 )4 0 4 — 3 6 2 33 (0 7 0 — 2 5 0
沿黄 高扬程灌 区菜用型 无公 害马铃 Nhomakorabea 早熟栽 培技术
面光洁 ,商品性优 良,颇受市场青睐 , 产品通过绿
色食 品认 证 ,年 种植 面积 达 2万 h m ,已成 为 白银 沿黄 高扬 程灌 区农业新 的经济增 长点 。
1 整 地
马铃薯是 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比其它作物
的根 部 呼 吸 作 用 强 ,对 土 壤 的 通 气 性 有 较 高 的要
优 良品种 是 高产优 质 的关键 。马铃薯 由于病毒 性 退化 是影 响高产 的重要 因素 ,因此生产 上应 选用 优 良品种 的脱 毒种 薯 。通过 茎尖 组织 培养 的脱 毒薯
松土壤 ,提高蓄水 、保水能力 ,为马铃薯根系和匍 匐 茎 、块 茎 的生 长提供 良好 的生 长环境 ,是 马铃 薯
效益不显著。随着优 良菜用型早熟脱毒种薯的推广
应 用 ,起 垄 、覆 膜 、收 获 等 种 植 机 械 化 程度 的提
高 ,以及种植技术的 日 臻完善 ,使菜用型马铃薯栽 培 向机 械化 、规 范 化 、集 约 化 、规 模 化 方 向发 展 。

土豆品种中薯5号

土豆品种中薯5号

土豆品种---中薯5号
土豆也叫洋芋,洋芋也叫土豆,土豆是洋名,洋芋是土名,其实都是一回事都叫马铃薯,随着时间的改变,土豆也在不断改变,品种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是几十个品种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品种由于不适合市场被淘汰了,而今天要给您介绍的品种又是什么品种呢?它叫中薯5号。

中薯5号它的丰产性,比中薯3号还要高,在坝上我们的繁种基地,小规模的能达到8000斤,在坝上水肥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能达到8000斤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品种。

这种中薯5号土豆是一种高产的品种,表面很光滑,肉质是鲜黄,和普通的土豆比它的个头也大出许多,但是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却和普通的土豆没什么两样喜欢阴凉的气候,你看它绿油油的叶子,长势很旺盛吧,再看看它们健壮的体格,好像很少生病,确实这种土豆抗病性比较强,还有什么特点呢?
这个中薯5号属于早熟鲜食的品种,水分的含量比较多,比较脆一点一般适应的市场在城市郊区,在蔬菜淡季马铃薯当蔬菜用。

是的,这种中薯5号属于早熟的品种,明年一月份你就可以种下这种土豆,到4月份你就可以有收成了,这时候即可以抢到市场,同时价钱也可以卖的高一些,不过有些问题你可要注意。

首先在选择品种的时候,你要弄清楚你在什么位置,应
该选择早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另外一个就是你选择品种,要看你种出来是做什么用的是鲜食的话就要种早熟品种,有的根据市场的效益来,要是说是为了给加工厂作原料用的,就要选择一些加工的品种。

根据需要选择品种这是很关键的,同时在销售上您也应该多动动脑子,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卖出自己的特点,不要你种这个品种的土豆我也跟着你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互相压价,谁都挣不了钱,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自己的利益。

冬种马铃薯品种推荐

冬种马铃薯品种推荐

中薯3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

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67天左右。

块茎椭圆形,薯皮、薯肉均为黄色,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单株结薯5.6个。

抗花叶病毒病,不抗晚疫病。

每667平方米产量1700公斤左右,蒸食品质优,适宜湖南省作春秋两季种植。

中薯12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

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70天左右。

结薯集中,块茎椭圆形,表皮光滑,芽眼浅,薯皮、薯肉黄色。

抗马铃薯X 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 病毒病,中度感晚疫病。

每667平方米产量1800公斤左右。

中薯13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

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72天左右。

结薯集中,块茎扁长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

植株高抗马铃薯X 病毒病,抗马铃薯Y 病毒病,中感晚疫病。

每667平方米产量1700公斤左右。

费乌瑞它由荷兰引入。

又名荷兰薯、荷兰7号、荷兰15号、鲁引1号和津引8号等。

极早熟鲜食品种,生育期60天左右。

块茎长椭圆形,薯皮淡黄色,薯肉鲜黄色,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芽眼数少而浅,结薯集中,块茎膨大较快。

块茎休眠期短,较耐贮藏。

蒸食品质较好,也适宜炸片和炸条加工。

易感晚疫病,块茎轻感环腐病和青枯病、抗Y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

每667平方米产量1700公斤左右,高产可达3000公斤。

湘马铃薯1号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选育。

早熟,生育期60天左右。

块茎长椭圆形,表皮光滑,芽眼浅而少,薯皮、薯肉均为黄色。

结薯集中,单株结薯6个~8个,单薯重150克左右。

品质好,适作鲜薯食用。

春季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每667平方米产薯2000公斤左右。

早大白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选育。

极早熟,生育期60天左右。

单株结薯3个~5个,薯块扁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

对病毒病耐性较强,较抗环腐病和疮痂病,感晚疫病。

适宜早熟栽培,每667平方米产量2000公斤左右。

中薯2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

极早熟。

块茎近圆形,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块茎大,单株结薯4个~6个,每667平方米产量1500公斤~2000公斤,高产可达3500公斤。

2006年国审马铃薯品种

2006年国审马铃薯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6001品种名称:中薯7号(区试代号:中蔬9309-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种来源:中薯2号×冀张薯4号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特征特性: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期64天。

株型半直立,生长势强,株高50厘米,叶深绿色,茎紫色,花冠紫红色,块茎圆形,淡黄皮、乳白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商品薯率61.7%。

接种鉴定:中抗轻花叶病毒病,高抗重花叶病毒病,轻度至中度感晚疫病。

块茎品质:鲜薯维生素C含量32.8毫克/100克,淀粉含量13.2%,干物质含量18.8%,还原糖含量0.20%,粗蛋白含量2.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原二作组块茎亩产分别为1653公斤和1528公斤,分别比对照东农303减产8.2%和增产26.1%,两年平均亩产1591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5.5%;南方冬作组块茎亩产分别为1702公斤和1437公斤,分别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6.5%和65.2%,两年平均亩产1570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34.6%。

2005年早熟中原二作组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902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1.中原二作区春季1月初~3月中下旬播种,5~6月下旬收获,秋季8月上中旬~9月上旬播种,播前用5~8毫克/升赤霉素水溶液浸泡5~10分钟后用湿润沙土覆盖催芽,10月下旬~12月初收获;春季地膜覆盖可适当早播。

南方冬作区10~12月份播种。

2.适当稀植,平播播种行距60~7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密度4000~4500株。

留种田为提高繁殖系数,每亩密度可增至6000~6500株。

3.选择土质疏松、灌排方便地块播种,忌连作,禁止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

留种田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

施足基肥,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及时培土中耕,促使早发棵早结薯,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溉,收获前一周停灌,以利收获贮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了自己的早熟马铃薯
作者: 秦志伟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8年第2期

殊不知,早熟马铃薯价格是晚熟马铃薯的2~3倍,这对于具有市场竞争意识的种植者来
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早熟品种缺乏且“洋化”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
究员金黎平及其团队用20多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早熟品种国土化。

笔者获悉,由金黎平主持完成的“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了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了解,该项目成果不仅实现了早熟品种国土化,还促进了马
铃薯行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目前全国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8500万亩左右,而上
述项目推动我国早熟马铃薯种植已达4000万亩,“保持这个种植面积就差不多了。”金黎平告
诉笔者。

丰富种质资源 创新育种技术
相比于晚熟马铃薯,早熟马铃薯育种难度更大。据介绍,我国早熟马铃薯主产区分布在
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的二作区,以及北方一季作区的早熟栽培区。其
中,中原二作区和西南二季作区春作周期短,生产易受病毒病危害,需要抗病毒病早熟品种;
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二作区的苗期常遭冻害侵袭,晚疫病危害严重,需要抗晚疫病耐寒早熟品种。

“跟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马铃薯育种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金黎平笑着说。
然而,因出口创汇和早春蔬菜市场对早熟马铃薯需求大,我国马铃薯生产主栽品种以东
农303和国外引进品种费乌瑞它为主,其抗病性差、适应性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长期
以来我国早熟马铃薯种质资源匮乏、传统育种技术落后、无性繁殖导致种薯易感病毒退化等问
题。

金黎平清楚地记得,1991年立项时,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4300万亩左右,其中只有15%
是早熟马铃薯。当时全国只有800余份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缺乏是早熟马铃薯育成品种较少的
重要原因之一。

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收集、保存更多的种质资源便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
“经过23年的努力,从国内外引进并保存、系统评价了222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建立了低温
保存库。”金黎平说。

在此基础上,金黎平团队筛选出62份早熟、优质、多抗的突破性种质材料,率先利用分
子标记技术结合表型鉴定分析了103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构建217个审定品种的
分子指纹图谱和619个审定品种特征特性数据库。

同时,金黎平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开发了早熟性、圆薯形、耐寒性、青枯病抗性和病毒抗
性辅助选择分子标记6个,筛选准确率达94.9%。创建了马铃薯茎枝菌液共培养法青枯病抗性
鉴定技术、苗期离体叶片耐寒性鉴定技术。

其中,茎枝菌液共培养法青枯病抗性鉴定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技术耗时短、
场地少,成本低、通量高,尤其是鉴定时间比灌根法缩短了17天;离体叶片电解质渗漏法苗期
耐寒性鉴定技术与田间霜冻法鉴定结果极显著相关,且条件易控、通量高。
此外,应用温室加代繁育杂交组合后代实生薯、优良无性系在高原基地繁种防止退化和
中高代无性系跨区多年多点评价等措施,结合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鉴定技术,建立了高效早熟
育种技术体系。

综合应用上述技术等,“育成了以抗旱广适中薯3号和丰产抗晚疫病中薯5号为代表的
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早熟优质多抗新品种。”金黎平说。

品种优势明显 创新脱毒技术
中薯3号是金黎平带领团队经过11年选育而成的品种,1994年通过北京审定、2004年
通过广西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到2011年陆续通过贵州、湖南、福建、广东和湖北等
省审定,覆盖13个省份。

抗旱稳产是中薯3号一大特点。根据团队两年的旱地试验结果显示∶0.5亩大区试验平
均比国外品种费乌瑞它增产21.8%,100亩大面积示范比国外品种增产29.5%,适应性广,是目
前通过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最广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

金黎平向笔者介绍,该品种马铃薯薯块卵圆形,浅黄色皮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齐,国
家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39.9%。

据悉,中薯3号于1997年被引入贵州后成为主推品种,2010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品
种。2011年后,一直为国家区试中原和中南两个早熟组的对照品种。作为亲本已育成了8个审
定新品种。

据统计,金黎平团队共育成了21个中薯系列国审新品种。其中,中薯10号、中薯11号
和中薯16号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油炸食品加工专用新品种,中薯5号填补了早熟品种抗晚疫
病的空白,中薯3号和中薯5号是两个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内自主育成早熟品种,
中薯18号和中薯20号广适耐逆丰产,显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与国审早熟品种东农303和国外引进大面积种植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相比,育成的新品
种丰产性和综合抗性优势明显,普遍增产15%以上,适宜区域更广。”金黎平说。

为什么有些马铃薯越种越小、越种越差?“这是由于种薯感染了病毒。”金黎平解释道。
据介绍,早熟品种无性繁殖导致的种薯易感病毒退化,影响了新品种推广。金黎平带领团队创
新了病毒快速脱除技术,使成苗时间减半,成苗率提高3倍,病毒脱除率提高1倍以上。

同时,新技术使组培光调控减少一半能耗,试管薯同步发育技术使单株结薯数从0.8粒
提高到1.5粒。据悉,项目建立了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5项标准,获1件
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育成品种的特性,项目集成了北方一作中薯3号密植保墒、中原春作中薯5号高垄
覆膜、西南混作中薯5号与玉米间套作、中原秋作中薯3号和中薯5号秸秆覆盖降温等技术,
增产9%~27%。

促进产业发展 助力精准扶贫
截至目前,金黎平团队育成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在24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应用
7868.5万亩。仅中薯3号、中薯5号就推广了7498.9万亩,新增产值155.95亿元。其中2014
年至2016年推广4024.9万亩,约占全国早熟面积的1/3。
众所周知,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据统计,我国592个国家级贫
困县中549个是马铃薯主产县,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0%以上分布在贫困地区。发展马铃薯产
业,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还对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扶贫产业的
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1997年至今,金黎平团队针对贵州乌蒙山区、宁夏西海固地区、山西吕梁山区和内蒙
古乌兰察布地区等地的科技扶贫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显著。

贵州毕节地区位于乌蒙山腹地,是国务院设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里
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然而,当地存在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
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不健全和区域规划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影响
了农民和企业的种植效益。

从1997年开始,团队在毕节地区建立了马铃薯原种快繁中心,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开
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2012年,金黎平受聘担任毕节市农业产业体系科技
顾问,并带领团队上山下乡调研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金黎平介绍,经过对调研结果的细致总结和分析,依据当地马铃薯生产特有的自然条件、
栽培模式、品种结构和种植者知识结构,协助毕节市和第一大主产县威宁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
展规划。

经过多年发展,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毕节市现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
产市之一。据统计,2000年至2016年,毕节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33万亩跃升到520万亩,
鲜薯总产量从242万吨跃升到718万吨,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比达65%。

同时,毕节地区品种结构和种植栽培模式得到优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
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以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在科技扶贫的主战场,金黎平团队把文章写在
了大地上,把成果写在了农民的账本上,把奉献留在了祖国的贫困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