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酮碘消毒液的毒性研究_张紫虹

合集下载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菅玉霞;李莉;王晓龙;高凤祥;王雪;郭文;胡发文【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年(卷),期】2022(49)3【摘要】为了解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等4种常用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7.0±1.0)℃,盐度24~26,pH 8.0~8.2的条件下,进行了4种药物对全长(5.61±0.07)cm,体质量(1.65±0.06)g的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结果显示: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幼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7.12、3.69、4541.93、6.94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6.77、3.23、3724.95、6.57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7.97、3.14、3368.59、6.45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8.67、3.09、3261.90、6.37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25.40、0.74、760.64、1.77 mg/L。

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属中毒药物,甲醛和氟苯尼考属低毒药物。

【总页数】7页(P143-149)【作者】菅玉霞;李莉;王晓龙;高凤祥;王雪;郭文;胡发文【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相关文献】1.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2.四氯乙烯对黄姑鱼幼鱼和三疣梭子蟹的急性毒性3.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4.5种常用消毒剂对黄颡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5.几种常见水产药品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碘伏毒理研究综述

碘伏毒理研究综述

碘伏毒理研究综述
柳占彪;胡巧玲
【期刊名称】《中国兽药杂志》
【年(卷),期】2007(41)7
【摘要】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强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具有高效、广谱、贮存稳定、毒性低等特点.小鼠的LD50大于5 000 mg/kg·BW,属于实际无毒.蓄积系数均大于5,为弱蓄积作用.慢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 000 mg/kg.碘伏无致突变作用.过敏反应很少见,出现口腔粘膜瘙痒、肿胀和灼痛感,并伴有头痛、头昏,嗜睡等症状.碘伏有效浓度为5%时对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阴道粘膜有极轻刺激性.有效浓度大于2.5%时,对角膜上皮产生明显损伤作用,用1.5%有效浓度注入前房即可产生内皮毒性作用.有效浓度小于1.0 %时对角膜上皮和内皮无毒性.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柳占彪;胡巧玲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93;临河市第九中学,内蒙古临河,0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1.66
【相关文献】
1.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综述 [J], 董姗姗;章嫡妮;张振华;于赐刚;刘燕;王长永
2.毒死蜱生态毒理与风险研究综述 [J], 苏冠勇;张效伟;韦斯;于红霞
3.ED治疗新药阿伐那非药理毒理研究综述 [J], 刘为中;何广卫;崔进
4.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综述 [J], 刘敏[1];武化民[2];李秀峰[1];谢慧敏[1]
5.碘伏消毒液毒理学试验研究 [J], 张杰;李立;孟光;王海玉;张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方聚维酮碘片对大鼠口腔给药的长期毒性研究_朱玉云

复方聚维酮碘片对大鼠口腔给药的长期毒性研究_朱玉云

复方聚维酮碘片对大鼠口腔给药的长期毒性研究朱玉云1,韩继冉1,刘洪爱2,赵晓民1,聂恒环1,高允生1(1.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2.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 271000)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聚维酮碘片(CPI)口腔给药对大鼠的长期毒性。

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4和4.0mg·kg-1·d-1CPI口腔给药组,连续给药30d。

结果 口腔给予CPI组大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GPT、GOT、TP、BUN、C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复方聚维酮碘片长期口腔给药对大鼠没有明显毒性。

关键词:复方聚维酮碘;慢性毒性;大鼠中图分类号:R9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115(2001)02-0081-04Chronic toxicity in the intraoral administration of compoundpovidone iodine on ratsZ H U Y u-yun1,HA N JI-ran1,LIU H ong-ai2,Z H AO Xiao-min1,NIE Heng-huan1,G AO Yun-sheng1(1.Taishan M edical College,Taian271000,China;2.Tais han Sanatorium of S handong Province,Taian27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ronic toxicity in the intraoral of administration of compound povidone iodine (CPI)on rats.M ethod:60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3groups(n=20).Two g roups were respectively ad-ministered intraorally with0.4o r4.0mg·kg-1·d-1.The control animals were intraorally given5.0mg·ml-1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 se0.1ml·d-1.Results:30d later,the body weights,organ coefficients,blood routne and biochemical indexes(G PT,GOT,TP,BUN,Cr)in CPI treated groups had no signific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hronic intraoral administration with CPI does not result in obvious toxicity on rats.Key words:compound povidone ioding;chronic toxicity;rats 复方聚维酮碘片(Compound povidone iodine, CPI)是由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I)和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S)组成的含化片,用于口腔和咽部的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治疗。

含氯含碘及戊二醛类高效消毒剂毒性探讨

含氯含碘及戊二醛类高效消毒剂毒性探讨

含氯含碘及戊二醛类高效消毒剂毒性探讨
吴蕙岭;傅剑云;卢少华;夏勇
【期刊名称】《实用预防医学》
【年(卷),期】1999(6)2
【摘要】目的探讨高效消毒剂的毒性作用。

方法选择某品牌的三种消毒剂,参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实验。

结果①某品牌消毒片(含氯)小鼠经口LD50为2228mg/kg,属低毒类,戊二醛和复合碘为实际无毒类;②消毒片和戊二醛一次皮肤刺激、复合碘一次眼刺激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均无明显刺激性;③三种消毒剂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均为阴性,致突变性检测结果为非染色体断裂剂。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消毒剂;毒性;致突变性;药理
【作者】吴蕙岭;傅剑云;卢少华;夏勇
【作者单位】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毒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7
【相关文献】
1.含氯代烃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处理方法探讨 [J], 贺启环
2.含洁尔灭类消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探讨 [J], 邢亚非;张健;黄波;沈莉莉
3.含0.5%亚硝酸钠的高效消毒剂戊二醛溶液的稳定性实验 [J], 林辉;林锵锵
4.市场抽检九种含碘消毒剂消毒性能观察 [J], 张亚增;张亚尼;宋晖;张福娥
5.碘量法测定含氯和含碘消毒剂的有关技术问题 [J], 魏青;徐秀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力碘(碘伏1号)稳定性的实验考察

强力碘(碘伏1号)稳定性的实验考察

强力碘(碘伏1号)稳定性的实验考察
王长虹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017)002
【摘要】本文探讨强力碘在玻璃瓶中的稳定性,用经典恒温加速试验进行了动力学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强力碘的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室温(25℃)下的反应速度常数K=2.3075×10-6h-1;有效期t0.9=5.29年。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王长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11
【相关文献】
1.强力碘一次性消毒密封瓶盖效果的实验研究 [J], 张美娟;苗红;肖振兴
2.减少2%碘酊中化钾用量对碘稳定性考察 [J], 王珉
3.碘淀粉显色稳定性实验探究 [J], 张小林;戴兴德
4.碘络醚的稳定性实验 [J], 姚文莉;冯淑珍;王青;陈前进
5.强力宁与维生素C配伍稳定性实验研究 [J], 刘印国;陈欣;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测定聚维酮碘

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测定聚维酮碘

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测定聚维酮碘冯俊贤;孙晓丽;李家栋;苏洪茹;刘元昀;杨新华【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4(050)001【总页数】2页(P114-115)【作者】冯俊贤;孙晓丽;李家栋;苏洪茹;刘元昀;杨新华【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5聚维酮碘(PVPI)是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复合物,又称强力碘、碘伏等。

聚维酮碘克服了单质碘的腐蚀性、过敏性的缺点,安全性高,无毒、无刺激、稳定性强、不致敏,且水溶性好,作用缓和而持久,具有广谱杀菌作用,是卫生部唯一进入国家药典的食碘消毒药,被称作“温和性碘”,其溶液、软膏、栓剂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聚维酮碘不仅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外用消毒杀菌剂,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外科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我国药典规定聚维酮碘中有效碘含量的测定方法为硫代硫酸钠电位滴定法[1]。

经典电位滴定法需要记录十几组甚至更多的滴定数据,且在滴定终点前后多要求以较小的等体积间隔进行滴定,结果处理采用二阶微分计算法或一阶微分作图法,试验过程和数据处理均较复杂。

两点电位滴定法应用于聚维酮碘含量的测定,效果满意[2],但两点电位滴定法需要预先估计滴定终点,以便在终点前适当位置记录两组滴定数据,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

本工作在两点电位滴定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3],该法不需预知滴定终点,只需在滴定过程中以大致相等的电位间隔记录有限几组数据,利用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计算公式即可快速判断滴定终点。

1 方法原理文献[3]讨论了等电位间隔-电位滴定法的原理,电位滴定的化学计量点(Ve)可由两点试验数据确定:式(1)为确定电位滴定化学计量点的两点法计算公式,可适用于常见反应类型。

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

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第18卷第2期2023年4月V ol.18,No.2Apr.2023㊀㊀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ZR1467300)㊀㊀第一作者:易欣源(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理论与技术,E -mail:********************.cn ㊀㊀*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DOI:10.7524/AJE.1673-5897.20220916002易欣源,曲鑫璐,龙昕,等.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23,18(2):97-110Yi X Y ,Qu X L,Long X,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properties,transformation and toxicity of typica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 water [J].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2023,18(2):97-110(in Chinese)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易欣源1,曲鑫璐1,龙昕1,张立尖3,徐斌1,2,唐玉霖1,2,*1.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水利部长三角城镇供水节水及水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上海200082收稿日期:2022-09-16㊀㊀录用日期:2022-10-16摘要:消毒副产物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形成的产物,饮用水新国标(GB 5749 2022)更加关注消毒副产物指标,将三卤甲烷等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㊂本文总结分析了水质标准中重要的消毒副产物和新兴消毒副产物在化学及毒理方面的研究与进展,重点阐明了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途径,梳理了化学结构与其毒性之间的关系㊂关键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毒性作用;转化文章编号:1673-5897(2023)2-097-14㊀㊀中图分类号:X171.5㊀㊀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Properties ,Transformation and Toxicity of Typica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 WaterYi Xinyuan 1,2,Qu Xinlu 1,Long Xin 1,Zhang Lijian 3,Xu Bin 1,2,Tang Yulin 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Key Laboratory of Water Supply,Water Saving and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for Tow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Shanghai 200092,China3.Shanghai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0082,ChinaReceived 16September 2022㊀㊀accepted 16October 2022Abstract :Disinfection byproduct is a kind of toxic matter produced during the disinfection treatment of drinking water.The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GB 5749 2022)raises more attention to indicat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adjusts six indicat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including trihalomethanes,from unconventional in -dicators to conventional indicators.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research advances on typica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In addition,the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re analyz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structure and toxicology is sorted out.Keywords :drinking water;disinfection byproducts;toxicity;transformation98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㊀㊀饮用水消毒是指灭活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工艺过程,该工艺极大减少了包括伤寒和霍乱在内各种水传染病的传播,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1]㊂常见的消毒方式包括氯气㊁氯胺㊁二氧化氯㊁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等㊂随着技术水平提高,新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不断出现[1]㊂然而,在降低生物风险的同时,消毒剂常与水中某些物质反应,产生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并引发公共健康问题㊂因此,饮用水中DBPs受到广泛关注㊂1974年,Rook J.J.首先发现氯气消毒中存在的次氯酸和次溴酸会与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发生反应,产生4种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这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DBPs 的概念㊂此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现饮用水中氯仿对小鼠具有致癌作用[2],THMs还可能会危害动物生殖健康,DBPs毒性研究成为热点㊂另一类典型DBPs卤代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也被证明具有毒性和致癌性㊂这2类DBPs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㊁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和中国卫生部纳入到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中[3]㊂随着DBPs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兴DBPs被鉴别出来㊂从1974年起,众多种类的DBPs被逐渐发现,如图1所示㊂1984年亚氯酸盐被发现,1986年卤乙腈(haloacetonitrile,HANs)被检出,1989年卤乙酸(haloacetic acid,HAAs)被检出,之后又发现了芳香族㊁醛类㊁卤代硝基甲烷(halonitromethanes,HNMs)㊁卤代酮(haloketones, HKs)㊁卤代呋喃酮和亚硝胺(N-nitrosamines,NAs)等DBPs,1993年溴化DBPs被发现,如溴酸盐(BrO-3),从2003年开始,碘化DBPs开始受到关注㊂目前,关于DBPs的毒性研究工作仍在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图1㊀消毒副产物(DBPs)历史回顾[4]Fig.1㊀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4]第2期易欣源等: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99㊀还会有更多新兴DBPs 被检出㊂关于饮用水DBPs ,我们课题组已有相关的研究和梳理[4]㊂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研究主要包含:(1)DBPs 前体物分析[5-7];(2)消毒方式对DBPs 的影响;(3)DBPs 的检测与分析方法[8-9];(4)DBPs 毒性机制与识别[10-11];(5)DBPs 的控制等㊂其中,已有从DB -Ps 的检测方法㊁来源和控制三方面进行总结的综述文章[4,11-12]㊂DBPs 作为有潜在危害的一大类化合物,其性质由化学结构决定㊂目前,仍然缺乏从副产物化学特性出发,梳理其化学组成㊁生物毒性和生成转化的研究㊂本文从DBPs 的化学特性出发,综述国内㊁外饮用水中已有限定标准和典型新兴DBPs 的研究㊂重点解析典型DBPs 的毒性效应和潜在危害;分析其化学组成㊁生成规律和转化路径;并梳理和总结其主要的前体物㊂在此基础上,对饮用水中DBPs 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充分发现和全面认识DBPs 提供参考㊂1㊀主要消毒副产物种类与限值(Principal kinds of DBPs )㊀㊀DBPs 种类繁多,图2显示了主要DBPs 的研究情况[4]㊂THMs ㊁HAAs ㊁BrO -3㊁HANs ㊁芳香族DBPs ㊁NAs ㊁HNMs ㊁亚氯酸盐㊁氯酸盐和醛类等为重点关注的典型DBPs ㊂饮用水中被检出的DBPs 已受到广泛重视㊂我国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2022)中对卤乙烷㊁HAAs ㊁BrO -3㊁HANs ㊁NAs ㊁HNMs ㊁芳香族化合物㊁亚氯酸盐㊁氯酸盐和三氯乙醛等主要DBPs 的含量制定了浓度限值,提高了部分DBPs 前体物的要求㊂各DBPs 在饮用水中限值如表1所示㊂目前,另一些新兴DBPs 由于其具有更高的毒性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3-14],如HKs [15]㊁HNMs [16-17]㊁NAs [18-19]㊁HANs [20-21]和卤代乙酰胺(haloacetamides,HAcAms)[22-23]等㊂这些DBPs 虽未被列入中国饮用水标准,但由于其高风险,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对其最大浓度进行限定㊂WHO 在2022年3月颁布的Guideline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Fourth Edition Incorporat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Addenda 设定饮用水中N -亚硝基二甲胺(N -nitrosodimethylamine,NDMA )的浓度限值为0.0001mg ㊃L -1,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DCAN)和二溴乙腈(dibromoacetonitrile,DBAN)的推荐值为0.07mg ㊃L -1和0.02mg ㊃L -1[24];美国将亚硝胺㊁卤代酮㊁卤代醛㊁二氯乙腈和二溴乙腈㊁溴化硝基甲烷均纳入条例规定的范畴内[25]㊂2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2022)内消毒副产物(DBPs in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GB 5749 2022))2.1㊀三卤甲烷2.1.1㊀三卤甲烷及其毒性THMs 是最早发现的DBPs ,由1个H 原子和3个卤原子包围中心的碳原子形成㊂4种最常见的三图2㊀1974 2018年各种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分布情况[4]Fig.2㊀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DBPs from 1974to 2018[4]100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卤甲烷为氯仿(CHCl3)㊁一溴二氯甲烷(CHCl2Br)㊁一氯二溴甲烷(CHClBr2)和溴仿(CHBr3)[26]㊂接触THMs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暴露于THMs会增加患膀胱癌㊁直肠癌和结肠癌等风险[27]㊂THMs毒性强弱受中心碳原子周围的3个卤原子的种类影响,大部分溴化或碘化的卤代甲烷比其氯代副产物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28],应该受到特别关注㊂2.1.2㊀生成及转化THMs主要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产生,由卤原子取代碳原子上的氢形成的卤代甲烷㊂以卤原子与甲基酮类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为例,反应机理为:氯或溴的吸电子效应使ClCH2-完全形成三卤甲基酮的结构,碱对酮的加成后C C键断裂,分离出去的碳负离子在3个卤原子的吸电子效应下保持相对稳定,最终生成三卤甲烷[1]㊂饮用水中THMs具有种类繁多的前体物,主要是NOM[29]㊂NOM是一类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其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等性质与THMs的生成量密切相关㊂分子量<1000Da的溶解性有机物有较高的THMs生成潜能[30]㊂高氧碳比的多环芳烃化合物㊁多酚化合物㊁富含氧官能团的酚和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等以及含有 OH㊁ S 和 NH2等给电子官能团的化合物更易在氯化过程中生成THMs[9]㊂因此,从结构上看,不饱和键或给电子官能团会消耗卤素,从而生成THMs㊂根据THMs的生成机制,可以通过优化消毒方式和工艺条件,有效降低THMs的生成㊂2.2㊀卤代乙酸2.2.1㊀卤代乙酸及其毒性HAAs是由卤原子在乙酸的甲基上发生取代而形成,其极性高且挥发性小㊂HAAs在高于23ħ的温度下会分解,生成THMs[31]㊂HAAs紫外光光降解度会随着卤化度及卤素的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如三卤乙酸(TXAA)>二卤代乙酸(DXAA)>单卤代乙酸(MXAA)㊂氯代乙酸的致癌潜力与取代的氯原子数有关,研究表明,一氯乙酸对小鼠无致癌性,但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会增加小鼠肝肿瘤的患病率[32]㊂研究发现,一氯乙酸㊁一溴乙酸㊁二溴乙酸和三溴乙酸等4种卤代乙酸均具有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其中一溴乙酸毒性最强,二溴乙酸会对小鼠的胸腺和脾脏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33]㊂另一项研究评估了氯代㊁溴代和碘代乙酸的体外致癌性,碘代乙酸对人膀胱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34]㊂HAAs能够与人体内雄激素表1㊀生活饮用水标准内主要DBPs及新兴DBPs种类与限值Table1㊀DBPs in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emerging DBPs,and their limits消毒副产物类别Group name消毒副产物Compound name限值/(mg㊃L-1)Limit/(mg㊃L-1)卤代甲烷Halomethanes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一氯二溴甲烷Chlorodibromomethane二氯一溴甲烷Dichloromonobromomethane三溴甲烷Tribromomethane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0.060.10.060.10.020.002卤乙酸Haloacetic acid 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0.050.1芳香族卤代烃Aromatic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2,4,6-三氯酚2,4,6-trichlorophenol0.0090.2含氧卤化物Oxygen-containing halide 亚氯酸盐Chlorite氯酸盐Chlorate溴酸盐Bromate0.70.70.01醛类Aldehydes三氯乙醛Trichloroacetaldehyde0.1新兴消毒副产物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N-亚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0.0001[24]卤代乙腈Haloacetonitrile0.07[24](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0.02[24](二溴乙腈Dibromoacetonitrile)第2期易欣源等: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101㊀受体结合,改变基因转录,当体内的修复机制无法修复其造成的改变时,人的内分泌系统将受到干扰[35]㊂2.2.2㊀生成及转化HAAs的生成与消毒方式㊁工艺条件及原水水质密切相关㊂HAAs通常在氯气㊁氯胺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产生,氯气消毒最易生成㊂当采用预臭氧工艺时,氯化消毒还会使HAAs的形成潜力进一步增加,且其形成潜力与氯投加量和pH值有关[36]㊂在消毒过程中,游离氯会与前体物发生亲电子加成反应,随着氯投加量的升高,反应从取代反应变为氧化反应,而HAAs主要是通过氧化形成,因此有效氯浓度越高,HAAs的生成潜能越大㊂HAAs的前体物主要来源于腐殖酸㊁富里酸等腐殖类有机物,以及亲水酸㊁聚糖㊁氨基酸㊁蛋白质和烃类化合物等非腐殖类有机物㊂不同组成和结构的前体物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质,HAAs的生成潜能主要来自于疏水性组分,其中疏水中性物质占较大比例㊂水中含有溴离子时,氯消毒会生成比氯化HAAs毒性更强的溴化HAAs,溴离子浓度和亲水性有机物比例越高,生成溴化HAAs水平越高[37]㊂当原水含有碘化有机物时,存在生成碘化HAAs的风险,因其高毒性而备受关注㊂2.3㊀溴酸盐2.3.1㊀溴酸盐及其毒性溴酸盐是由1个溴原子与3个氧原子组成的具有三角锥形结构的化合物,其氧化活性被认为是毒性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38]㊂BrO-3会造成细胞DNA的氧化损伤,对动物和人类具有潜在的致癌性[38]㊂BrO-3对肝细胞具有遗传毒性,在肾脏中会引起氧化损伤和染色体突变等问题[39]㊂2.3.2㊀生成及转化BrO-3一般在含有溴化物的原水,臭氧消毒过程中产生,当溴化物浓度超过50μg㊃L-1时,在臭氧或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下形成BrO-3[40]㊂由图3可知, Br-先被氧化为HOBr,再进一步反应生成BrO-2和BrOBrO㊃,BrO-2再被氧化为BrO-3㊂与羟基自由基的反应中,Br-先转化为BrBrO㊃,再分别生成HOBr 和BrOBrO㊃,BrOBrO㊃最终转化为BrO-2和BrO-3,其中HOBr是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与最终BrO-3的生成量密切相关㊂当水中含有Cl-和SO2-4时,BrO-3的生成会受到明显抑制,而HCO-3的存在则会促进BrO-3的生成[41]㊂原水水质和运行因素都会影响BrO-3的生成㊂图3㊀溴酸盐生成机理[41]Fig.3㊀Bromate formation mechanism[41] 2.4㊀醛类消毒副产物2.4.1㊀醛类消毒副产物及其毒性醛类DBPs结构中含有一个醛基,此外,卤代醛类DBPs中与C原子相连的H原子被卤原子所取代,使得醛类DBPs具有毒性㊂甲醛和三氯乙醛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2项水质指标㊂甲醛会损害细胞DNA,具有遗传毒性,对人体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存在危害,而且具有致癌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定为1A类致癌物㊂三氯乙醛属于卤代醛类DB-Ps,会对DNA产生损伤,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㊂2.4.2㊀生成及转化甲醛主要在臭氧消毒过程中产生㊂水中的不饱和有机物,如腐殖酸㊁疏水酸性和亲水中性有机污染物,在臭氧作用下形成羰基化合物和含氧酸类等物质,水解后不饱和键断裂,最终生成甲醛㊂含有芳香族官能团和双键的物质,也容易受到臭氧攻击而形成羰基㊂三氯乙醛主要在氯化过程中产生,一些小分子酸(苹果酸)㊁氨基酸(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等)㊁酚类化合物(间苯二酚和2,4,6-三氯酚等)和蛋白质等有机物是三氯乙醛的重要前体物,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氯代㊁脱羧和水解等反应生成[42]㊂以天冬酰胺为例,三氯乙醛的生成转化途径如图4所示㊂2.5㊀芳香族类消毒副产物2.5.1㊀芳香族类消毒副产物及其毒性五氯酚和2,4,6-三氯苯酚由于其毒性和致癌性而成为最常研究的氯酚[43],饮用水中发现的芳香族类DBPs主要包括卤代酚(HP)㊁卤代羟基苯甲醛(HBAD)和卤代羟基苯甲酸(HBAC)㊂通常芳香族DBPs含有苯基或杂环结构,这种特殊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亲电子取代反应更容易发生㊂102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图4㊀三氯乙醛生成及转化途径[42]Fig.4㊀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 pathwaysof trichloroacetaldehyde[42]㊀㊀芳香族DBPs比脂肪族DBPs具有更大的毒性,原因在于具有苯基或杂环的特殊结构使其更易发生亲电子反应,被卤原子取代,增强了毒性㊂五氯酚能够通过皮肤㊁呼吸道或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富集在体内,对人体产生危害,是一种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㊂2,4,6-三氯酚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当2,4, 6-三氯酚浓度达到4mg㊃L-1时,会显著降低鲫鱼的胚胎孵化率,浓度在0.5mg㊃L-1时也会导致幼苗存活率明显下降[44]㊂此外,2,4,6-三氯酚还具有致癌性㊁致畸性和致突变性,其所含氯原子会对生物的裂解酶造成破坏㊂长期接触被2,4,6-三氯酚和五氯酚污染的饮用水会增加消化道感染㊁哮喘和抑郁等疾病的风险[45]㊂2.5.2㊀生成及转化氯代酚一般是酚类在氯气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2,4,6-三氯酚是较为常见的一种㊂消毒过程中,次氯酸带正电的氯原子依次进攻壬基酚分子中与羟基邻位的2个碳原子,生成一氯壬基酚和二氯壬基酚,然后次氯酸中的部分羟基进攻二氯壬基酚侧链中带正电的α-C,造成碳链的断裂,带正电的氯原子再进攻苯环上的部分电荷为带负电的碳原子,生成2,4,6-三氯酚[46]㊂壬基酚和次氯酸的反应转化详细途径如图5所示㊂图5㊀壬基酚生成2,4,6-三氯苯酚的转化途径[46] Fig.5㊀Conversion pathway of nonylphenol to2,4,6-trichlorophenol[46]3㊀新兴消毒副产物(Emerging DBPs)3.1㊀亚硝胺3.1.1㊀亚硝胺及其毒性在饮用水中亚硝胺类DBPs具有很大风险㊂饮用水中检出的常见亚硝胺类DBPs包括N-二甲基亚硝胺㊁N-亚硝基二乙胺(NDEA)㊁N-亚硝基二正丁胺(NDBA)㊁N-亚硝基吗啉(NMor)㊁N-亚硝基甲基乙胺(NMEA)和N-亚硝基二苯胺(NDPhA)等[47],它们是由亚硝基的N原子与氨基中的N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这一特殊结构使得这类化合物具有强毒性㊂N-二甲基亚硝胺具有致癌性㊁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服务部将饮用水中N-二甲基亚硝胺的允许浓度控制为1ng㊃L-1[48]㊂3.1.2㊀生成及转化臭氧㊁氯㊁氯胺和二氧化氯消毒都会产生NAs[19]㊂水厂氯化过程中加入亚硝酸盐也会与二甲胺产生NAs,并随着次氯酸根增加,产率也会增加[49]㊂NDMA是最常检出的亚硝胺类DBPs,但其前体物的鉴定难度大㊂最初学者们发现二甲胺(DMA)是亚硝胺类DBPs的前体物[19]㊂但是DMA在自然水体或城市污水中的浓度很低,被认为是水体中占比很小的NDMA前体物[50]㊂含有DMA官能团的叔胺和季胺也可以产生NAs[51],包括药品[50,52]㊁个人护理品[53]㊁农药中的杀菌剂或除草剂[54]㊂水处理中添加和使用的含氨基的聚合物混凝剂[55]㊁含有氮表面基团的碳纳米管[56]和具有季胺结构的阴离子交换树脂[57]等都会在消毒处理饮用水中引入NAs前体物,导致水中NAs产生㊂前体物的不同化学结构导致NDMA生成率不同㊂例如,不同叔胺结构的氯胺消毒产生NDMA的转化率完全不同,Diuron作为前体物只能生成0.15%的NDMA,而雷尼替丁作为前体物转化率则可以达到60%[58]㊂前体物中存在给电子基团可以增加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促进与氯的反应,导致NDMA的高生成率[53]㊂现今对于各类水体中NAs 前体物的鉴别不够充分,进一步解析NAs前体物的第2期易欣源等: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103㊀化学结构非常必要㊂NDMA产生率与原水来源㊁水质及NOM密切相关㊂水体有机物中的疏水性酸组分是NDMA的主要来源,样品中272nm紫外吸收值在氧化过程中的改变值与NDMA的生成量线性相关[59]㊂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前体物的特性评估NDMA的生成率㊂消毒剂与氮含量比值,pH和溶解氧都会影响NDMA的生成㊂高氯胺比有利于产生更多的二氯胺[60],叔胺能转化成更多的NAs[53]㊂在pH=8时NDMA转化率最高,且受溶解氧的影响[50]㊂水中存在的无机氮(NO2-㊁NH4+)也会显著增加氯胺消毒过程中亚硝胺生成量[50]㊂图6显示了NDMA的生成机理,已有NDMA 的生成机理包括:(a)甲胺形成UMDH/UMDH-Cl中间体再生成NDMA;(b)自由基偶联反应㊂在氯胺消毒过程中,一氯胺与二甲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二甲基肼中间体(UDMH)或UDMH-Cl,之后被一氯胺氧化生成NDMA[61]㊂溶解氧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由基,而是发生了结合反应,在芳香环上形成了N O O㊃中间体,叔胺在生成NDMA时经过了一系列的氯化取代㊁电子转移㊁氧化及自由基偶联反应,最终生成了NDMA[62-63]㊂3.2㊀卤代乙腈3.2.1㊀卤代乙腈及其毒性HANs在与腈键相连的α碳上最多包含3个卤素,二卤代乙腈是在氯化水中形成的最丰富的HANs,其生成潜能仅次于THMs和氯代HAAs㊂饮用水中普遍存在HANs污染[45]㊂HANs是一种高度致癌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其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比卤代乙酸高1~2个数量级[64]㊂HANs会引起小鼠急性基因组DNA损伤并诱导皮肤肿瘤,其细胞毒性顺序为一溴乙腈>二溴乙腈>一氯乙腈>三氯乙腈>二氯乙腈㊂与三氯乙腈㊁一溴乙腈和二溴乙腈相比,一氯乙腈和三氯乙腈表现出更强的遗传毒性[64]㊂3.2.2㊀生成及转化目前水中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㊁蛋白质㊁氮杂环芳香族化合物和腐殖质㊁胺类㊁嘧啶㊁嘌呤及二肽都可以生成HANs[13,65]㊂且氯胺消毒会生成比氯消毒更多的卤代腈,因为氯胺提供了更多的氮源和可与醛发生加成反应的一氯胺(NH2Cl),并减少腈类物质的水解㊂溴代卤代腈也被观察到在水体消毒中生成,生成腈的量通常与水中的含氮量有关系,有研究图6㊀N-亚硝基二甲胺(NDMA)生成机理[62-63]注:(a)偏二甲肼(UDMH)形成机理;(b)自由基偶联反应㊂Fig.6㊀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formationmechanism[62-63]Note:(a)Unsymmetrical dimethylhydrazine(UDMH)formation mechanism;(b)Free radical coupling reaction.指出胶体类含量多的水体容易生成更多的腈[66]㊂目前普遍认为,腈的生成途径主要包含以下2种:(1)醛途径[13,67];(2)脱羧途径[13,68],如图7所示㊂在醛途径过程中,醛发生亲电加成后生成氯氨基醇,之后缓慢地分解生成氯亚胺,其可以迅速失去HCl 生成腈[67]㊂在脱羧途径中,氨基酸先发生氯代反应生成二氯代氨基酸,再发生脱HCl,形成胺基羧酸盐中间体,继续发生协同脱羧作用,脱去Cl-和CO2生成腈[36]㊂这个反应过程会与生成亚胺和醛形成竞争反应[36];但也有研究指出氯胺会先脱CO2,产生亚胺,之后再脱去HCl形成相应的卤代腈,且氯代氨基酸的分解是限速步骤[68]㊂反应的过程受pH和Cl/N比影响㊂pH越高,生成腈的含量越高[68]㊂高pH有助于氯酸根以HClO的形式存在,有助于氯代胺的氯代反应㊂低pH时,次氯酸盐会加强腈的水解,降低卤代腈的转化率[68]㊂高Cl/N比则有助于氨基酸物质形成二氯104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代物质[13]㊂该反应与生成醛的反应同时存在并互相竞争,在低Cl/N的情况下,氨基酸消毒主要产物为卤代醛和氯亚胺,而在高Cl/N的情况下生成产物以腈和氯胺为主[69]㊂3.3㊀卤代硝基甲烷3.3.1㊀卤代硝基甲烷及其毒性HNMs是指含有一个硝基,α碳上的H原子被卤素取代的一类化合物㊂饮用水中常见的4种HNMs包括二氯硝基甲烷(dichloronitromethane,DC-NM)㊁二溴硝基甲烷(dibromonitromethane,DBNM)㊁三氯硝基甲烷(trichloronitromethane,TCNM)和三溴硝基甲烷(tribromonitromethane,TBNM)㊂HNMs通常在使用臭氧-氯气㊁氯气或氯胺处理的水中被检测到,含量一般在10μg㊃L-1以下,主要由消毒剂氧化和卤素原子取代形成[12,70]㊂US EPA 关于HNMs的浓度调查结果显示,HNMs的浓度介于0.1~5μg㊃L-1之间,其中TCNM的浓度水平较高[71]㊂中国的70多个自来水厂中也都检测到TC-NM的存在[64]㊂HNMs的α碳上连接的硝基使其有更高的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㊂此外,HNMs毒性强弱还与卤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关,例如,溴代硝基甲烷的毒性高于氯代硝基甲烷㊂有研究调查了9种卤代硝基甲烷的诱变能力,包括一氯硝基甲烷㊁二氯硝基甲烷㊁三氯硝基甲烷㊁一溴硝基甲烷㊁二溴硝基甲烷㊁三溴硝基甲烷㊁溴氯硝基甲烷㊁一溴二氯硝基甲烷和二溴一氯硝基甲烷,结果均可在沙门氏菌中致突变[72]㊂3.3.2㊀生成及转化HNMs的前体物包括天然水体中的硝基甲烷㊁氨基酸㊁氨基糖㊁硝基酚㊁藻类有机物(AOM)及无机硝酸盐污染物等[73]㊂苏氨酸和色氨酸的TCNM形成势最高,甘氨酸也能形成大量HNMs[57]㊂不同氨基酸生成HNMs潜能不同,可能是由氨基酸的R基团引起的㊂TCNM作为最常检测到也是含量最高的一种HNMs,对于其生成途径,第一种解释是含有胺基的物质,发生氯代后,氯胺基被氧化生成硝基烷,之后甲烷基发生氯代反应生成硝基甲烷,如图8所示[74]㊂同时,TCNM的生成途径还包括:(1)亚硝酸盐和次氯酸通过2步反应分别生成硝化产物ClNO2和N2O4,氯化反应后苯环裂解,形成TCNM;(2)UV 作为预处理使亚硝酸盐与硝酸盐分解产生NO㊁NO㊃和ONOOH等,与NOM发生硝化反应后再进行氯化反应生成TCNM[75]㊂影响氯化过程中HNMs形成的因素包括溶解有机氮㊁溴化物㊁亚硝酸盐和溶解有机碳浓度[76]㊂另外,在亚硝酸盐存在的情况下,TCNM的生成量与前体物的芳香性以及苯环上羟基的位置和数量有关,且腐殖质比非腐殖质更易形成TCNM[77]㊂同时, pH也会影响TCNM的生成量,学者指出氯胺在酸性条件下更易水解生成自由氯,而水解生成的自由氯对TCNM及其他HNMs的生成起到了促进作用[78]㊂图7㊀卤乙腈生成机理:脱羧途径与醛途径[13,67]Fig.7㊀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aloacetonitrile:Decarboxylation pathway and aldehyde pathway[13,67]图8㊀三氯硝基甲烷生成的卤代㊁氧化和脱羧过程[74]Fig.8㊀Halogenation,oxidation and decarboxylation process of trichloronitromethane[74]第2期易欣源等: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㊁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105㊀4㊀消毒副产物毒理学方法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toxicological methods of DBPs)㊀㊀近年来,对DBPs毒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毒性测试及非实验手段,非实验手段中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简称构效关系;quantila-tive structure-activily relationship,QSAR)是毒性预测研究中的热点㊂4.1㊀毒性测试消毒副产物的毒性测试,最早选用一些细菌作为模式生物,如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79-80]㊂主要的测试实验有Ames变异反应突变实验㊁SOS显色反应和单细胞凝胶溶胶电泳等㊂这些方法首先测试细菌暴露于DBPs中的基因突变及DNA损伤,然后针对哺乳动物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或外推㊂CHO(Chi-nese hamster ovary)细胞是评价细胞毒性最常用的一种细胞[81],此外,Hep G2(human hepatoma cells)细胞也可用于评价芳香族DBPs的细胞毒性[81-82]㊂表2归纳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2022)内主要消毒副产物及新兴消毒副产物的毒性特征㊂尽管这些检测手段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各类DBPs的毒性,但是其实验过程相对复杂,检测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㊂4.2㊀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兴化合物合成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检测难度㊂利用非实验手段预测消毒副产物毒性,QSAR模型是其中的研究重点㊂在DBPs毒性预测的研究中,QSAR借助数学方法建立DBPs分子结构与毒性之间的量化模型,通过对已知毒性的DBPs建立模型,找到其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预测未知DBPs的毒性或对DBPs的毒性机制进行研究㊂Hansch等于1962年提表2㊀生活饮用水标准内主要DBPs及新兴DBPs毒性Table2㊀Toxicity summary of DBPs in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emerging DBPs消毒副产物类别Group name消毒副产物Compound name*半数致死浓度值(LC50)/(mol㊃L-1)*The 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LC50)/(mol㊃L-1)毒性特征General toxicity参考文献References卤代甲烷Halomethanes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一氯二溴甲烷Chlorodibromomethane二氯一溴甲烷Dichloromonobromomethane三溴甲烷Tribromomethane9.62ˑ10-35.36ˑ10-31.15ˑ10-23.96ˑ10-3致癌㊁细胞毒性㊁遗传毒性㊁生殖异常㊁出生缺陷㊁肾㊁肝损伤㊁神经系统损伤Carcinogenic,cytotoxic,genotoxic,repro-ductive anomalies,birth defects,kidneyand liver damage,nervous system damage[83-84]卤乙酸Haloacetic acid氯乙酸Chloroacetic acid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8.1ˑ10-47.3ˑ10-32.4ˑ10-3致癌㊁生殖异常㊁生长迟缓㊁遗传毒性㊁细胞毒性㊁脾㊁肝㊁肾损害Carcinogenic,reproductive anomalies,growth retardation,genotoxic,cytotoxic,spleen,liver and kidney damage[83,85]芳香族卤代烃Aromatic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2,4,6-三氯酚2,4,6-trichlorophenol2.44ˑ10-4细胞毒性,发育异常,内分泌紊乱和生长抑制Cytotoxic,developmental anomalies,endocrine disruptive and growth inhibition[83,86-87]醛类Aldehydes三氯乙醛Trichloroacetaldehyde1.163ˑ10-3突变㊁肾损害㊁细胞毒性Mutagenic,nephrotoxic,cytotoxic[83,88]新兴消毒副产物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二氯乙腈Dichloroacetonitrile二溴乙腈Bromoacetonitrile5.73ˑ10-53.21ˑ10-6细胞毒性㊁基因毒性㊁发育毒性Cytotoxic,genotoxic,developmental toxicity[83,89]注:*LC50代表暴露时间为72h,CHO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㊂Note:*LC50values included that inducing a cell density of50%as compared to the concurrent negative controls by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bioas-say with the exposure time of72h.。

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及其毒性研究

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及其毒性研究

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及其毒性研究
杨美玲;张紫虹;胡永成;杨国光;王冰姝;谢晋卿
【期刊名称】《首都食品与医药》
【年(卷),期】2008(25)2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及其毒性。

方法利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空气消毒试验,以及动物实验法来展开研究。

结果采用过氧乙酸
165mg/L和过氧化氢475mg/L复合消毒液,对于悬液当中的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杀对数分别可达到5.00与7.50;过氧乙酸4125mg/L和过氧化氢11900mg/L复合消毒液对人工污染的白色葡萄球菌灭除率可达到
100%;1050mg/kg的小鼠在观察期间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毒副作用低。

结论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对于细菌繁殖体及其芽孢均可达到十分良好的灭杀效果,同时毒副作用小,刺激性低。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杨美玲;张紫虹;胡永成;杨国光;王冰姝;谢晋卿
【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7.2
【相关文献】
1.IMUNELL V80消毒液与过氧乙酸空气消毒效果分析 [J], 张古英;郑清芬;王建军
2.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及其毒性研究 [J], 杨美玲;张紫虹;胡永成;杨国
光;王冰姝;谢晋卿
3.过氧乙酸与84消毒液对医院环境中HBsAg污染物品消毒效果的观察 [J], 黄民主;关岚
4.Fe2+-邻苯二胺显色光度法测定过氧乙酸消毒液中过氧乙酸 [J], 董娜;张爱菊;白莹;张小林
5.过氧乙酸消毒液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J], 刘建高;姜朴;陈贵秋;朱应凯;汪亚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张紫虹(1968-),女,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毒理检验研究。

=卫生与毒理>聚维酮碘消毒液的毒性研究张紫虹,杨美玲,胡永成,谭建斌,李志(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 510300)

[摘要] 目的:研究聚维酮碘消毒液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动物试验观察其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微核试验及刺激性毒性结果。结果:聚维酮碘消毒液对大鼠和小鼠急性经口LD50均大于5000mg/kg#BW,属实际无毒级;原液对新西兰家兔多次完整皮肤、破损皮肤无刺激,其4倍稀释液对新西兰家兔的眼无刺激、多次阴道粘膜极轻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未发现该受试样品对体细胞有诱变作用;亚急性毒性试验,给药量在1000mg/kg#BW以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对大鼠的体重、脏体系数、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聚维酮碘消毒液毒性较低,对皮肤、粘膜刺激小,在使用浓度下毒理学是安全的。[关键词] 聚维酮碘;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微核试验;刺激性[中图分类号] R1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8685(2008)08-1641-03

ToxicityofpovidoneiodinedisinfectionsolutionZhangZi-hong,YangMei-ling,HuYong-cheng,TanJian-bin,LiZhi(Guangdong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Guangzhou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evaluatethetoxicologicalsafetyofpovidoneiodinedisinfectionsolution1Methods:Accordingtothetechnicalstandardfordisinfection,theacuteoraltoxicitytest,thesubacutetoxicitytest,themicronucleustest,andtheacuteeyeanddermalirritationtestwereperformed1Results:TheLD50ofpovidoneiodinedisinfectionsolutionforbothratsandmiceweremorethan5000mg/kg#BW1Intheeyeanddermalirritationtests,thestocksolutionshowednoirritationoneyes,intactskinsanddamagedskinsofrabbits1Lowirritationwasobservedinregularvaginalmucosatest1Theresultofthemousebonemarrowpo-lychromaticerythrocytes(PCE)micronucleustestwasnegative1Compareedwiththecontrolgroup,thebodyweight,organcoeff-icientandlaboratoryexaminationsindifferentdosagegroups(<1000mg/kg#BW)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1Noobviouspathologicalchangesofvariousorganswereobservedinthetestedanimals1Conclusion:Thepovidoneiodinedisinfectionsolutioningivendosagesistoxicologicallysafe1[Keywords] Povidoneiodine;Acutetoxicity;Micronucleustest;Irritation

聚维酮碘消毒液主要有效成份为聚维酮碘(Providone-Iodine,PVP-I,碘伏),含有效碘015%。PVP-I是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近几年作为消毒剂被临床各科室广泛应用。有关PVP-I的报道,主要是临床应用方面,对毒性研究方面,国外主要集中在细胞毒素的作用[1]。我们对PVP-I消毒液(含有效碘015%)急性毒性、皮肤黏膜刺激、微核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1 材料11111 受试物 聚维酮碘消毒液,某公司提供。11112 实验动物 SPF级NIH小鼠和SD种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06-0015)提供;新西兰家兔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03-0002)提供。11113 样品处理 用纯净水配制成试验所需浓度。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受试物为原液,眼刺激试验、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受试物为样品稀释4倍。11114 动物实验室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03-0011。112 试验方法11211 急性经口毒性(LD50)、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微核试验具体检验方法见5消毒技术规范6(2002年版)中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2]。11212 亚急性毒性试验。SPF级SD健康大白鼠80只,体重160~180g。设10010、30010、100010mg/kg#BW剂量和阴性对照组四个试验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按110ml/100g#BW灌胃,样品组给予各剂量受试物,阴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纯净水,连续30d。每鼠保证有充足饮水和饲料供应,自由饮食。每日观察记录动物生理体征,每周称量并记录动物体重。观察指标包括:(1)大鼠一般生理体征、外观、行为、大小便、皮毛等;(2)体重、脏体系数;(3)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

1641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8月第18卷第8期 ChineseJournalofHealthLaboratoryTechnology,Aug2008;Vol18 No8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肌酐和尿素氮等。上述指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和雅培37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试剂由仪器生产商供应;(4)肝脏、肾脏、甲状腺、胃及小肠等器官的大体解剖和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11213 统计处理:数据用SPSS1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1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染毒后,连续观察14d,未观察到中毒表现及死亡,观察期满处死动物进行尸体解剖,肉眼观察,未发现异常的组织或脏器。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5000mg/kg#BW。212 微核试验500~5000mg/kg#BW剂量,各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微核细胞率的增加无显著性意义,也无剂量-反应关系,未发现该受试样品对体细胞有诱变作用。213 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观察期内,受试新西兰家兔破损皮肤未见红斑、水肿等异常反应,最高刺激指数为010。214 多次皮肤刺激试验观察期内,受试新西兰家兔皮肤未见红斑、水肿,也未发现其它症状,刺激指数为010。215 眼刺激试验受试新西兰家兔的眼刺激反应评分:角膜损害、虹膜损害、结膜充血、结膜水肿最高平均积分均为0;72h眼睛刺激反应完全恢复。216 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受试组与对照组新西兰家兔局部阴道组织肉眼观察可见轻微充血,未见水肿;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阴道粘膜刺激指数为4189。217 亚急性毒性试验21711 血常规指标 从表1可见,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淋巴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5),但波动在本实验室历史参考值范围(淋巴细胞数:75101~93142%)内。其余各剂量组血常规指标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5)。实验结果显示受试物亚急性毒性试验血常规无异常。21712 血生化指标 从表2可见,血生化指标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5),结果显示该受试物亚急性毒性试验生化指标无异常。

表1 聚维酮碘消毒液亚急性毒性试验终期血常规指标(n=10,x?s)剂量(mg/kg#bw)红细胞数(1012/L)血红蛋白(g/L)白细胞数(109/L)血小板(109/L)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

雄性07117?012814911?5131318?21578118?791582121?310710178?21205160?11201129?01380114?01131007114?011914913?2181217?21080411?1291780127?116711132?01796157?11571165?01520120?01113007121?014514716?6161212?21872812?911975182?4126*15137?41147100?11631161?01460121?012010007102?013114410?5101116?11870613?1261576193?513214196?41126129?11401161?01310121?0116雌性07109?012914517?419915?11083113?961180112?210711166?11806117?11251190?01390116?01121006199?012914314?511816?11390019?1981878197?417813124?31505159?11442102?01640119?01133007112?012714417?217814?11387914?1271378135?4153*13146?41006119?11531190?01540110?010510007104?012014317?514812?11486010?1081576164?310814101?31316163?11002144?01760126?0121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105

表2 聚维酮碘消毒液亚急性毒性试验终期血清生化指标(n=10,x?s)剂量(mg/kg#bw)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蛋白(g/L)白蛋白(g/L)肌酐(Lmol/L)尿素氮(mmol/L)葡萄糖(mmol/L)总胆固醇(mmol/L)

雄性03813?71518418?45106516?2113312?1144614?4146196?11404190?01711164?01181003416?21314610?22196514?1193311?1124711?2186170?11015114?01821167?01243003811?71217513?43176317?1173119?1104614?1196133?01745104?01851156?013010003713?51814813?20146319?2143213?1124511?1125159?01644184?01461152?0116雌性03018?21718714?22147511?4103814?2125216?3116172?01835138?01671185?01281003313?61520211?66127317?3133713?2125318?3116167?01956130?11332107?01353002917?21517617?35127318?2193713?1165314?2166158?01956103?01822110?013910003114?31718817?24157214?3143617?1175212?3126134?01555194?01462115?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