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中职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水稻插秧机的典型故障及排除》微课教学设计

中职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水稻插秧机的典型故障及排除》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内 容
时间
一、片头
(30秒以内)
内容: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学习《农业设备应用与维修》系列课程,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水稻插秧机的典型故障与排除方法。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12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水稻插秧机的主要部件介绍(录播)
主要包含2部分
(1)发动机的起动与停止
(2)插秧机的移动与行走
30秒
第二部分内容:水稻插秧机典型故障及排除方法介绍(录播)
水稻插秧机典型故障主要是由秧苗、田块以及机器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出现缺秧
(2)出现浮秧、插秧不齐
(3)在插秧作业中发出很大的咔咔声
(4)插秧机机体升降缓慢
(5)插秧部完全不工作
(6)插秧机无法插秧、插秧状态欠佳
(7)发动机启动困难
(8)变速手柄无法切实切换到其他档位
90秒
第三部分内容:典型故障排除方法展示(现场视频)
现场展示部分故障排除过程
48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
好的,以上就是水稻插秧机典型故障及排除方法课程内容,感谢同学们的观看,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一节微课学习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所学内容具有逻辑联系,只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学科
农业设备应用与维修
教龄
36年
微课名称
水稻插秧机的典型故障及排除
视长度
11分35秒
录制时间
知识点来源
中职二年级《农业设备应用与维修》项目四 2.水稻插秧机的典型故障与排除方法

全自动智能插秧机的设计

全自动智能插秧机的设计

全自动智能插秧机的设计摘要:水稻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的一种主要农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粮食的来源之一。

但因受各种观念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仍是以人工播种为主,尤其是地形狭小、地势高低不平的的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普及率不高,这也导致我国水稻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对农业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造成限制。

本文针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问题,在简要分析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并且阐述全自动智能插秧机在这种问题下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水稻种植机械化小型1.研究背景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他们的国家人口基数较小,人口的数量较少,所以导致劳动费用高,人工种植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

而且由于文化传统和地域的不同,一些国家受地理因素影响,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地相对分散,不能大规模的用机械进行操作,所以他们国家的关于水稻种植方面的小型设备也是较少。

但是每个国家对水稻的需求量都很高,所以一个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高的全自动智能插秧机更会有很大的市场可以推广。

如今政府对于水稻种植设备方面的市场发展情况,设备技术水平,市场供需情况以及未来几年影响市场走向的因素来看,以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远远不足。

在当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就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而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早期种植水稻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随着近几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种植水稻的方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水稻播种机受限于我国错综复杂的地形,在推广和普及等方面还不如人意,种植生产效率仍然较低。

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大部分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缺口,急需高水平的自动化农业机械来补足。

以此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并促进农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国内市场对水稻种植这方面的很不完善。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

水稻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稻种植方法逐渐向机械化发展。

2Z-430水稻插秧机产品培训

2Z-430水稻插秧机产品培训

2、插植部分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调整横移送拨叉 1.调整插秧离合器拉线
2Z-430
苗箱不能 横移送齿轮啮合不 左右移动 良 插秧离合 1.拉线没有调整好 器连接后 2.株距调节手柄不 不能插秧 在挡位上 插植臂与取苗器中 插植部停 有异物、有异常负 止且有异 荷、安全离合器动 响 作 支架内部 链条张紧装置松动 有异响
保持水深在052cm各行取苗量不一致爪的安装位置不对1调整插植臂2z430秧苗不能很好的定2插秧深度太浅留秧苗1调整更换秧爪2插秧深度加深3秧块的土用水打湿4清理秧爪给秧苗时都要小心操作2调整更换压苗器取苗调节手柄向少的方向调4调整压苗器使之与苗箱平行2z4302z4304机器的清理与洗涤
水稻插秧机技术培训班
2Z-430
注:1 .水过深,插秧时会冲倒先插的邻近秧苗。
2 .没有水时,秧爪可能带回秧苗。 3 .踩在秧田上的脚印会很快消失的田地或 者脚印完全留在秧田上的田地是无法完成干净利 索的插秧。 适用市场:1)国内生产水稻地区
2)东南亚等生产水稻地区
七.使用注意事项
1.机器启动时 1) 启动前变速手柄置于「中立」位置,切断主离合器。 2) 在安全地启动机器(机器突然启动时会发生意外事 故)。 3) 运转时将主变速手柄在「中立」位置,液压手柄在 「固定」位置后在平坦的地方进行。 2 .机器行走时 l) 因为该机器不适用于「道路交通法」,所以不能在 公路上行走。需要时请装在货车上运输,以免发生交通 事故。 2) 苗箱停靠在中间位置、划印器折叠、机器上升后再 行走(行走时严禁运转插植部)。 3) 转弯时行走速度要缓慢,低速开动,慢慢操纵主离 合器,以免发生翻车事故。 4) 在平坦的地方停止作业或停放机器,此时液压手柄 置于「下降」位置。

新型小型水稻插秧机结构设计

新型小型水稻插秧机结构设计

新型小型水稻插秧机结构设计1.外壳结构:外壳采用轻质铝合金材料,抗压、抗拉强度高,造型可靠,表面美观,实用性强,耐腐蚀,减少颜色的脱落或褪色的问题,也可有效地降低机器运行噪音。

2.驱动系统:使用PLC控制器,具有易于操作,稳定可靠,功能强大,安全可信任,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安全运行!控制电源采用DC 24V,使用低压电源,可以有效避免非机械物理因素造成的印刷过程中的失误。

3.传输系统:采用全传动系统,电机、减速机、轴承,都是传动系统的基础组件。

齿轮采用剃耳落口齿轮磨削工艺,满足精密机械方面的要求。

4.抓取系统:首先采用机械结构抓取床秧苗,然后秧苗抓取牙瓣将秧苗抓取,将秧苗放入插秧模具内;再使用凹槽内注水模块,完成秧苗湿化,其次将湿化的秧苗抓取到插秧模具,实现水稻插秧。

5.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是小型水稻插秧机的核心,负责对整机的控制。

它具有可靠性强,多步技术,程序易改动,能够满足插秧的自动控制要求,可以让用户更好的使用设备。

二、电路设计1.控制电路:采用PLC控制系统,由高压、中低压、开关技术组成,其中具有传感器、控制器、控制电磁开关和传动系统等,控制器用来控制传动系统,完成水稻插秧任务。

2.传动电路:调节高压(220V)调节开关,改变水稻插秧机的作业时间,改变插秧步进步进比,使插秧速度可以更好的适应水稻插秧机的运行环境。

3.液压电路:使用液压电磁换向阀控制液阀,实现水稻插秧机的启动、停止和反转等功能,确保水稻插秧机在各种运行环境下实现最佳性能。

4.加热电路:采用高压石英加热电热元件,UV辐射和热风吹打功能,保证秧苗发芽、生根、茁壮的大量水稻的插秧。

总之,小型水稻插秧机的设计重点是希望机器运行安全可靠,市场投入最小,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投入的技术成本低,并且还可以安全而可靠的完成水稻插秧的功能。

农业机械(教案)之播种机械与栽植机械四

农业机械(教案)之播种机械与栽植机械四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图5-18 苗箱延伸板图5-19 取苗方法在秧箱上没有秧苗时,务必将苗箱移到左或者右侧,再补给秧苗。

秧苗不到秧苗补给位置线之前,就应给予补给。

若在超过补给位置时补给,会减少穴株数。

(图5-20)补给秧苗时,注意剩余苗与补给苗面对齐。

(图5-21)补给秧苗时,不必把苗箱左右侧移动。

图5-20 补给秧苗图5-21 补给秧苗时,注意剩余苗与补给苗对齐(三)划印器的使用方法为了保持插秧直线度而使用划印器。

使用方法是:检查插秧离合器手柄和液压操作手柄是否分别在“连接”和“下降”位置上。

摆动下次插秧一侧的划印器杆,使划印器伸开,在表土上边划印边插秧。

划印器所划出的线是下次插秧一侧的机体中心,转行插秧时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线。

(图5-22)讲解课程内容类比讲解学生提问学生列举图5-22 划印器(四)侧对行器的使用方法为保持均匀的行距而使用侧对行器。

插秧时把侧浮板前上方的侧对行器对准已插好秧的秧苗行。

并调整好行距。

(五)田埂周围插秧方法一是插秧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按第一方案的路线进行插秧作业。

二是第一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它三边田埂留有4、8行宽的余地,按第2方案路线作业。

图5-24 田埂周围插秧方法示意图(六)插秧作业前应确认的事项一是弄清稻田形状,确定插秧方向。

二是最初四行是插下一行的基准,应特别注意操作,确保插秧直线性。

三是插秧作业开始前,检查下列事项:(七)转向换行当插秧机在田块中每次直行一行插秧作业结束后,按以下要领转向换行;对比讲解图示讲解课本P64课堂作业。

插秧机升降系统的设计

插秧机升降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插秧机的升降系统的设计小组成员: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一、插秧机升降系统设计的意义及目的 (1)1、插秧机升降系统设计的意义 (1)2、插秧机升降系统设计的目的 (1)二、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1)1、方案一:通过机械转动进行升降 (1)2、方案二:利用链条和链轮进行升降 (2)3、方案三:利用齿条和齿轮进行升降 (2)4、方案的选择 (3)三、液压控制设计 (3)1、绘制液压回路 (3)2、选择液压阀型号 (4)3、绘制总示意图 (5)4、电磁换向阀的控制 (5)四、尺寸设计及校核 (6)1、总体安装尺寸设计 (6)2、机械部分具体尺寸设计与校核 (7)2.1 机械尺寸设计 (7)2.2 尺寸校核 (7)2.2.1 弯曲应力校核 (7)2.2.2 强度校核 (8)3、液压缸部分设计与校核 (8)3.1 液压缸尺寸计算 (8)3.1.1计算活塞杆受力 (8)3.1.2 初选系统压力 (9)3.1.3 液压缸尺寸设计 (10)3.2 液压缸活塞杆行程计算 (12)3.3 液压缸材料和精度的选择 (13)3.3.1 缸筒材料 (13)3.3.2 活塞材料 (13)3.3.3 活塞杆材料 (14)3.3.4 导向套、密封、防尘 (14)插秧机升降系统的设计3.4 液压缸尺寸校核 (14)3.4.1缸筒壁厚δ (14)3.4.2活塞杆强度和稳定性 (15)五、感悟和体会 (16)参考文献 (17)插秧机升降系统的设计第 1 页插秧机升降系统的设计一、插秧机升降系统设计的意义及目的1、插秧机升降系统设计的意义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在我国比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依靠人力和手扶式插秧机来进行插秧已不再符合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便出现了高速插秧机,升降系统在整个插秧机的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直接影响插秧的质量和插秧机的工作效率,所以,在设计插秧机时,要对其升降系统进行相关的设计。

水稻插秧机的工作原理

水稻插秧机的工作原理

水稻插秧机的工作原理
水稻插秧机的エ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

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水稻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カ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カ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图2)。

水稻插秧机
1、秧箱
秧箱的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

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

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2、分插秧机构
分插秧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エ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

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次循环动作。

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
1。

浅析水稻机插秧技术与推广

浅析水稻机插秧技术与推广

浅析水稻机插秧技术与推广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插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机插秧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一种代表,具有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节约种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中。

本文将从机插秧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推广情况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机插秧技术的原理机插秧技术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完成水稻插秧作业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准备:在机插秧前,需要对水田进行整地和耙地处理,确保土壤松软、平整,便于机械进行插秧作业。

2. 秧苗处理:将水稻种子进行播种、育秧,并培育成一定规格、适合插秧的水稻秧苗。

对秧苗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插秧时的良好生长状态。

3. 机械作业:选择适合的插秧机械设备,将培育好的水稻秧苗安装在机械设备上,通过机械设备的行走和动作,完成水稻插秧作业。

机插秧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1. 提高作业效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插秧作业,作业速度快、效率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插秧作业,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益。

2. 节约劳动力: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而机插秧技术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资源,使农业生产更加轻松高效。

3. 提高插秧质量:机械设备能够保证插秧的深度、间距和均匀性,提高了插秧的质量,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4. 节约种子:机插秧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插秧规格和密度,精确投放秧苗,减少了种子的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

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提高作业效率、节约劳动力、保证插秧质量、节约种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目前,我国的机插秧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水稻插秧作业。

在一些水稻主产区,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多次组织开展机插秧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通过现场示范、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机插秧技术,并鼓励其购置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插秧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插秧机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

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

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

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 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取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

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

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

因此,又称移箱机构。

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方案甲: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评价:本机构采用连杆机构,利用油缸作为主动件,来实现秧爪的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但是需要额外的液压油路。

结论:方案甲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符合设计要求,故分插机构选用方案甲。

2)送秧机构的方案设计方案A:评价:采用凸轮机构,通过凸轮的回转运动,实现从动件(秧箱)的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本机构结构简单,传力小,传动准确,运动灵活。

但凸轮廓线的设计较复杂。

方案B:评价:此系统以电动机为驱动元件,通过PLC控制系统,来控制齿轮的转动,从而影响齿条的运动,使齿条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平稳,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可靠。

但此方案需要PLC控制设备,成本较高。

结论:方案A采用凸轮机构,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成本较低,故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3)方案设计的确定综上所述,考虑到插秧机的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送秧机构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以及自身所学知识,本设计的分插机构选择方案甲,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

如图:运动仿真图:4.机构尺寸的设计1)送秧机构在设计要求中,电动机的转速为2600r/min。

由于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 = 26 ,故皮带轮与齿轮1 的转速为100r/min 。

在设计要求中,插秧频率为120次/min ,故齿轮2 的转速为120r/min,即齿轮1与齿轮2 的传动比为5:6 。

两齿轮的设计如下:齿轮1 与齿轮2 之间的中心距为99 mm 。

齿轮传动如图:连杆机构:杆AB为曲柄,杆CD为摇杆,BE与连杆BC 固结。

本设计的要求中,点E的轨迹如图1中所示。

假设AB长为10mm,BC长为30mm,CD长为20mm,AD长为30mm,BE长为55mm ,以A 为原点,AD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10 *cosθ1 + 30 *cosθ2 = 30 + 20 *cosθ3,10 *sinθ1 + 30* sinθ2 = 20* sinθ3,得,θ2 = 2* arctan ﹛2*sinθ1 —[16 —( 2*cosθ1 +1) ²]½﹜/ (4 * cosθ1 —11)点E的轨迹方程如下:x = 10 *cosθ1 + 55*cos(θ2+θ)y = 10* sinθ1 + 55 *sin(θ2+θ)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改变角θ的大小(θ的值依次取10°,15°,20°,25°,30°,35°,40°,45°,50°),来获得点E的9个轨迹图。

在MATLAB 编译器中输入以下语言:for i=1:9theta1=0:pi/100:2*pi;theta2=2*atan((2*sin(theta1)-sqrt(16-(2*cos(theta1)+1).^2))./(4*cos(t heta1)-11));x=10*cos(theta1)+55*cos((i-1)*3.75*pi/180+pi/12+theta2);y=10*sin(theta1)+55*sin((i-1)*3.75*pi/180+pi/12+theta2); subplot(3,3,i);plot(x,y);end得出轨迹图:(第一行,θ的值依次为10°,15°,20°,第二行,θ的值依次为25°,30°,35°,第三行,θ的值依次为40°,45°,50°。

)经过比较这9个轨迹图,发现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中的轨迹与图1中的轨迹近似,故选择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

考虑到设计要求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间,而通过观察此轨迹图,发现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略小于40)与点D的x坐标(等于30)之差小于10mm且大于5mm,所以需改进方案尺寸:将各杆的长度增加一倍,即AB = 20 mm ,BC = 60 mm ,CD = 40 mm ,AD = 60 mm ,BE= 110 mm ,θ= 30°在此情况下,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与点D的x坐标之差必大于10mm且小于20mm,即方案可以满足插秧深度在10~25mm 之间的要求。

2)送秧机构从动件(秧箱)运动线图的设计,采用摆线运动修正等速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曲线(从动件无柔性冲击,运行平稳),如下所示:从动件的运动线图分为6个阶段,各阶段运动方程式如下:1) 0≤ψ≤φ1 (秧箱做加速运动)S = S1[ψ/φ1—sin(πψ/φ1)/π]v = S1ω[1 —cos(πψ/φ1)] /φ1a = πS1ω²sin(πψ/φ1) /φ1²2) φ1<ψ<φ2 (秧箱做匀速运动)S = S1 + (S2 - S1)( ψ-φ1)/( φ2 -φ1)v = 2 S1ω/φ1a = 03) φ2≤ψ<π(秧箱做减速运动)S = S1﹛(ψ-φ2)/ φ1—sin [π(ψ-φ2+φ1)/φ1 ]/π﹜+ S2v = S1ω﹛1 —cos [π(ψ-φ2+φ1)/φ1 ] ﹜/φ1a = πS1ω²sin [π(ψ-φ2+φ1)/φ1 ] /φ1²4)π≤ψ≤π+φ1 (秧箱做加速运动)S = S1﹛(2φ1+φ2—ψ)/φ1—sin [π(3φ1+φ2-ψ)/φ1 ]/π﹜v = S1ω﹛[cos [π(ψ—φ2—φ1)/φ1] —1 ﹜/φ1a = —πS1ω²sin [π(ψ—φ2—φ1)/φ1 ] /φ1²5)π+φ1<ψ<π+φ2 (秧箱做匀速运动)S = S1 + (S2 - S1)( 2φ2 +φ1 - ψ)/( φ2 -φ1)v = —2 S1ω/φ1a = 06)π+φ2 ≤ψ≤2π(秧箱做减速运动)S = S1﹛(2φ2 + 2φ1 —ψ)/ φ1—sin [π(2φ2 + 2φ1 —ψ)/φ1 ]/π﹜v = S1ω﹛cos [π(ψ+ 2φ1)/φ1] —1﹜/φ1a = πS1ω²sin [π(ψ- 2φ2 -φ1)/φ1 ] /φ1²设计要求“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即取秧宽度/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 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已知,周期大小为0.5 s 。

设取秧宽度为10 mm ,则v = 2×S1×ω/φ1 = 20mm/s ,即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为20mm/s 。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φ1,φ2,S1,S2的值,且满足2 * S1 * ω/φ1 = 20 mm/s 。

φ1,S1应尽量小些,以减小从动件从启动达到稳定速度所经过的时间和位移。

取φ1 = π/6,φ2 = 5π/6 ,S1 = 10 mm ,S2 = 110 mm ,将φ1,φ2,S1,S2 的值代入行程S 的表达式,得S = 60ψ/π- 10sin(6ψ)/π, ( 0 ≤ψ≤π/6 )S = 150ψ/π- 15, ( π/6 <ψ<5π/6 ) S = 60ψ/π- 10sin(6ψ)/π+ 60,(5π/6 ≤ψ<π)S = 70 - 60ψ/π+ 10sin(6ψ)/π, ( π≤ψ≤7π/6 )S = 285 - 150ψ/π, ( 7π/6 <ψ<11π/6 )S = 120 - 60ψ/π+ 10sin(6ψ)/π. ( 11π/6 ≤ψ≤2π)由2 * S1 * ω/φ1 = 20mm/s,S1 = 10 mm,φ1 = π/6,得ω=π/6 rad/s,即凸轮转速为 5 r/min 。

根据已求出的从动件的行程S的表达式,则对心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方程式为可写:X =(r b + S)* sinψY =(r b + S)* cosψ(r b为凸轮基圆的半径值)取r b = 20 mm,滚子半径为10 mm,在制作运动仿真过程中,得到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如下图所示:凸轮机构的运动仿真图:5. 心得体会:本课程设计考察了我们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来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

由此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远不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应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在对水稻插秧机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尽管对现实生活中的水稻插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资料对其工作的描述仍不够详细和清晰。

我们未能对水稻插秧机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完全清楚,比如秧箱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

这是设计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设计尺寸的部分是其中最难的步骤,我们只能在做出一个自我感觉合理的尺寸假设的前提下,继续以后的设计,而且应用了一个之前我们完全陌生的软件MATLA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