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天疱疮
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胸腺瘤患者一例的手术配合

3 小 结
诊 学 杂 志 ,0 4 4 1) 1 3 —9 8 2 0 , ( 1 :9 71 3 .
[ ] 永 军 , 照 英 . 管 癌 颈 部 吻 合 术 后 特 殊 型 瘘 的 护 理 [] 中 国 2江 孟 食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4 4 4 :2 —2. 2 0 , ( ) 6 76 8
[ ] 榕 艳 .内镜 下 经 皮 胃造 瘘 术 在 球 麻 痹 患 者 的 应 用 及 护 理 [] 3童 J.
保 证 了 足够 的营 养 液 输 注 , 又使 胃液 吸 引 出 来 , 而 使 胃液 不 从 向 食 管反 流 , 食 管 旷 置后 , 没 有任 何 刺 激 下 自行 愈 合 。术 使 在
日配 制 ,防止 污 染 。 注 意 调 节 注 食 的 速 度 和 食 物 的温 度 , 食
物温 度在 3 ~ 4 。 发 生 腹 泻 时及 时 寻 找原 因 , 时 处水 或 温 开 水 冲 管 , 止堵 塞 发 生 。 防
值 得 推 广应 用 。
关 键 词 : 皮 内镜 下 胃 造 口术 ; 肠 造瘘 术 ; 道 内 营养 ; 理 经 小 肠 护
中图 分 类 号 : 7. R4 3 6 文献标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 9 9 (0 7 1 B 0 1 2 1 0 ~ 9 3 2 0 ) 2 一0 7 一O
副 肿 瘤 性 天 疱 疮 ( a a e pa t e hg s P P 是 一 p r n o l i p mp iu , N ) sc
副肿瘤性天疱疮

副肿瘤性天疱疮
戴溱;杨林;毛舒和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6(5)3
【摘要】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与肿瘤相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点是黏膜糜烂和多形皮损,病理表现多样.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发病机制、伴发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185-封三)
【作者】戴溱;杨林;毛舒和
【作者单位】天津长征医院,天津,300120;天津长征医院,天津,300120;天津长征医院,天津,3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副肿瘤性天疱疮误诊为增殖型天疱疮1例 [J], 宋海祯;陈华全;黄莺
2.16例副肿瘤性天疱疮/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 周娜;彭琳一;曾跃平;吴庆军;张奉春;白春梅
3.伴发Castleman病和阻塞性支气管炎的落叶天疱疮型副肿瘤性天疱疮 [J], 陈喜雪;朱学骏;天谷雅行;西川武二
4.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上皮异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免疫病理机制:
对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再评价 [J], 陈连军
5.多源肿瘤伴发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J], 臧运书;宁小丽;盖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PICC导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PICC导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李丽;陈飞娟;韩琳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8(016)009
【摘要】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于1990年由Anhalt等[1]正式提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生于皮肤黏膜的大疱性皮肤病,PNP多伴随潜在良性或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可见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主要好发于口腔、外阴黏膜等部位[2 3]。
我院肿瘤外科于2017年3月收治1例食管癌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周围有较为密集的脓疱与糜烂面,为预防病人因皮损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我科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对病人PICC管路进行强化维护,同时将中药涂抹应用于维护中,经过3周(24 d)的维护,病人未发生继发性感染,且PICC穿刺点周围皮肤皮损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146-1147)
【作者】李丽;陈飞娟;韩琳
【作者单位】721046,陕西中医药大学;721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721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5
【相关文献】
1.1例副肿瘤天疱疮病人置入PICC的护理
2.1例副肿瘤天疱疮病人置入PICC的护理
3.16例副肿瘤性天疱疮/副肿瘤性自身免疫多器官综合征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4.1例伴发Castleman瘤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的手术管理
5.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上皮异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免疫病理机制:对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再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副肿瘤性天疱疮

呈 多器 官 损 害 。最 常见 的症 状 为难 治 性 口腔炎 , 口 腔 及 口唇黏 膜 糜 烂 、 疡 、 溃 出血 。Jl oy等阎 发现 9% 0 P P病 人 有 口腔 溃 疡 ,5 N 4 %病人 首 诊 仅 表 现 为 口腔 糜 烂 , 而 出现 典 型皮 损 。 口腔 黏 膜 的损 害可 仅 表 继
副 肿瘤性 天疱 疮 ( a no l t e hg sP P p r epa ip mp i , N ) a sc u
由于 P P有 多种 皮肤 黏膜 表现 ,天疱 疮样 皮损 只是 N 其 中表现之一 , 还有呼吸 系统的受 累 ,gyn等 而且 Nae 提 出 了 “ 肿瘤 性 自身 免疫 性 多器官 综 合 征 (aa 副 pr-
样 。对其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 、 发病机制 、 伴发肿瘤 、 诊断 、 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 综述 。
关键词 : 天疱疮 , 副肿瘤性 ; 自身免疫性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 7 8 6 R 5.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0 0 (0 6 0 — 15 0 17 - 7 9 20 ) 3 0 8 — 3
坏死 或 角化 不 良的角 质形 成细 胞 。基底 细胞 层 上棘
见 。现 在 P P已被 越来 越 多的 医生所 认识 并研 究 。 N
1 临床 表现 P P好 发 于 中 青年 , N 男女 均 可 罹 患 。 临床 表 现
刺 松解 也较 多见 , 但不 像 经典 天疱 疮 具有 标 志性 , 部 分 患者 水疱 出现 在真 表皮 交界 处 , 而类似 类 天疱疮 ,
皮肤科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诊治常规

皮肤科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诊治常规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伴随肿瘤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疾病,此概念由Anhalt等根据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检查等特点于1990年首次提出,以潜在的肿瘤和皮肤黏膜严重溃烂为主要特点,伴有呼吸等多系统损害。
儿童PNP较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副肿瘤性天疱疮经常与纵隔的B淋巴瘤(Castleman瘤)有关,B淋巴细胞的增生产生一系列针对表皮和基底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已经发现针对桥粒斑蛋白1、包斑蛋白、周斑蛋白、桥粒斑蛋白2和桥粒核心糖蛋白3的自身抗体。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严重和广泛的口唇和口腔糜烂,全身皮损广泛且具多形性,常见有融合性红斑,伴水疱、糜烂和结痂,在掌跖或曾出过水疱的部位可见到扁平苔藓样皮损,据报道患者多出现呼吸系统损害,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国外的统计显示20% PNP患儿合并有肺部损害,而且预后差,最终进展为呼吸衰竭。
【组织病理】水疱性损害显示基底细胞上棘层松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内有坏死角质形成细胞。
坏死角质形成细胞为PNP的重要组织学表现,有时可见整个表皮。
苔藓样损害表现为在真皮乳头有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偶伴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损害周围组织示IgG和C3沿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沉积。
【诊断与鉴别诊断】1993年Camisa等对1990年Anhalt等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提出以下诊断依据。
1.主要标准①多形性皮肤黏膜损害;②内脏肿瘤;③典型血清免疫沉淀试验。
2.次要标准①以大鼠膀胱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②损害周围组织直接荧光试验示IgG和C3沿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沉积;③至少1个受累部位组织活检示棘层松解改变。
符合以上3条主要标准或2条主要标准加至少2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
发病初期须与Stevens-John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非手术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药等效果欠佳,手术切除能使良性肿瘤患儿好转或痊愈,但恶性肿瘤患儿的预后仍然很差。
7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分析

腹膜后肿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的手术中管理

7 4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 1 2月第 l 0 0年 O卷第 1 Lnn nMo enCii ugr,e . 0 0 V 1 0N . 期 iga dr l c i Sre F b 2 1 , o. o1 n sn y 1
・
临 床 护 理 ・
腹 膜 后 肿 瘤 并 发 副 肿 瘤 性 天 疱 疮 一 例 的 手术 中管 理
查 体 : 育 正 常 , 胖 。 全 身 皮 肤 散 在 出 血 点 , 斑 及 发 偏 瘀
水 泡。 、 、 面 、 头 颈 颜 躯干及上肢 几乎无完 整皮肤存 在 , l E腔 粘膜 、 糜烂 。 口受 限( E度仅一 指) WB 32 x 0 / 舌 张 张l 。 C 1 . 1 4
L、 RBC 4.9X1 / 6 0一 L、HGB 1 5 gL、P T 1 9X 0 L凝 血 3 / L 6 1 /
漠。 对此 , 我们 耐心 向其 解释手术 治疗 的重要 性和必要 性 , 告 知患者术 中配合要 求 .重点介 绍术 中麻醉配合 要求 、 体
位 安 置 、 中 皮 肤 护 理 方 法 及 手 术 主 要 步 骤 , 增 强 患 者 术 以
除。
3 结 果
和胸腺 瘤, 期诊 断 、 期手 术 切 除肿 瘤可 能会 改 善 临床 早 早
症状并 引起抗体 滴度 的下 降。2 0 年 1 0 8 月9日, 院对 1 我 例副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健康宣教

05
康复护理:介绍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康复护理方法,包括皮肤护理、饮 食调理等。
02
预防措施: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 触有害物质等。
04
心理调适:强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供心理 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06
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皮肤病进 行鉴别,如湿疹、银屑病等
副肿瘤性天疱 疮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糖皮质激素:用 于控制炎症和缓
解症状
免疫抑制剂:用 于控制免疫反应,
减少皮肤损伤
生物制剂:用于 调节免疫功能,
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减轻 压力、保持乐观等
护理要点
01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02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物质、紫外线等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04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 01 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寻求心理支持: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 02 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健康教育方式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等,介绍副肿瘤性 天疱疮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
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讲解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识
网络宣传:利用社交媒体、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布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相关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活动,宣传副肿瘤性天疱疮的 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
我国PNP患者主要伴发Castleman肿瘤(80%以 上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自1999年诊断了我国首 例PNP患者后,至2004年已收治了12例PNP患者, Castleman瘤有9例(75%),国内文献共报告了14 例,也以Castleman瘤为主。 1993年1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 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腹膜后Castleman病 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 PNP。
特征:不同类型的低密度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内见小结节状强化,另可见多发裂隙 状及小片状稍低密度影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见多发小片状低密度影
原因
不同类型的低密度灶,包括点状、片状、不规则 状、裂隙样或囊状等,且部分低密度灶(尤其裂隙 样、片状或不规则状)呈现延迟强化的特征。
张仪 李甘地 刘卫平,castleman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12月第34卷第12期
病理
病理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
透明血管型约占80%~90%,浆细胞型约占8 %~10%,混合型罕见。
透明血管型
浆细胞型
许建芳 胡锡琪 周燕南 宿 杰,Castleman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 杂志 2002 Aug,18(4)
CT表现
Castleman病的 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透明血管型具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包括:(1)沿 中轴淋巴链分布的边缘不规则或模糊的孤立巨大 的软组织肿物;(2)增强CT呈显著持续强化特征, 内部多有多形状非坏死性低密度影和特征性分支 状钙化影;(3)病灶周围多由高强化的子灶和扩张 的滋养血管影。 浆细胞型由于血管成分较少,强化常不显著,诊 断较为困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
汤坚强,杨尹默,熊焰, 万远廉,朱学骏,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20例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09年11月第47卷第22期
预后
PNP所伴发的castleman病能产生致病性的自身抗体。在 肿瘤切除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滴度逐渐下降,一般在 6~9周内消失。患者的皮疹在切除肿瘤后6~11周逐渐消 退,黏膜损害也随之得到改善。早期切除肿瘤可以大大改 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的PNP患者合并有BO,患者预后差,常死于呼吸功能 衰竭。死亡率很高(国外报告79%~90%),Nikolskaia等 总结28例Castleman病合并P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 最后死于BO,可见呼吸系统受累可能是影响Castleman病 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流行病学
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 库1984.01/2008.05发表的文章,以Castleman病和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202篇文章, 737例CD. 结果:737例患者中男女比1:1.01。平均年龄 40.4岁,74%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 局灶型471例,发病部位最多在纵隔190(40.3%),其 次是腹部118例(25.1%,其中发生在腹膜后36例),颈 部100例(21.3%),63例(13.3%)发生于腋窝、腹股沟 等浅表淋巴结或盆腔、咽部等位置.
刘炜炜 葛春林 陈旭春 李建华 任 玲 李 璇 王坤,1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肿瘤临床,2010年第37卷第20期
临床表现
MCD表现为累及外周淋巴结的多部位淋巴结肿大, 是一种全身性的淋巴结病,常伴有多器官、多系 统的异常,常表现有副肿瘤综合征如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膜增 生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淀粉样变性、闭塞性细 支气管炎、淋巴样间质性肺炎血管炎干燥综合征 皮肤改变等 。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盗汗、乏力、恶心呕吐、体 重下降、周身水肿、胸腹水及皮肤改变等。
王京, 李静, 朱学骏,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路径与发病机理,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 年12月第16卷16期
谢谢
伴副肿瘤性天疱疮的Castleman病的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将肿瘤切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LCD呈良性病程,手术完全切除可治愈
MCD大多具有侵袭性,与淋巴瘤同属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因此治疗可 选择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目前推荐多药联合化疗,但尚无尚无确切 的治疗方案,并针对不同个体给予相应处理(如激素、化疗、抗病毒等)
Castleman病伴副肿瘤性天疱疮
张祖福
女性,42岁。 主因“口腔糜烂2年,CT发现腹膜后占位半月余” 入院。 现病史:2年前口腔糜烂,伴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 疹,当地医院取下唇粘膜活检病理提示“扁平苔 藓”,予以环磷酰胺及甲强龙治疗,症状未缓解, 半月前就诊我院皮肤科行腹部CT提示腹膜后占位, 考虑Castleman病。 查体:口唇糜烂,全身多处散在褐色斑。
多中心型266例,发病部位在多个位置,多个淋巴结同时 或依次发病,其发病的主要部位与局灶型相似.
刘宁,邱法波,李奉达,Castleman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 10月28日
临床表现
LCD局限于单部位的淋巴结,很少有全身症状, 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少数因肿瘤巨大而出现 压迫性症状,Castleman病本身可不造成患 者的自觉不适,但当发生在PNP患者,临床 上出现特有的症状与体征。
结论:伴发Castleman病的PNP患者发病机制是肿瘤
直接分泌抗体引起皮肤黏膜的免疫损伤。
王亮春 卜定方 陈喜雪 朱学骏,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机制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月第37期第1卷
Castleman病
1956年由Castleman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名血管 滤泡性淋巴组织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 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情况分为 局灶型(localize Castleman disease,LCD)和多 中心型(multicentric disease,MCD)。 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近年的病因和发病机 制研究多集中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感染、抗原呈递 细胞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调节异常等方面。
王仁,贵霍萌, 王丹丹等,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分析,中华放射学杂 志2010年11月第44卷第11期
特征:钙化
王仁贵 那佳 宾怀有等,局限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4月第36卷第4期
原因
伴钙化的病灶,其中央区增生的小血管管壁增 厚和管腔变窄,并有明显的玻璃样变性、大面积 硬化和纤维化等退行性改变,钙质沉积则在此病 理基础上发生;并沿小血管的走行呈阶段性分布, 部分钙化灶融合成较大的钙斑。 文献报道Castleman病合并钙化发生率为5%~ 20.8%。
刘炜炜,葛春林,Castleman病,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年 8月第 17卷第 8期 余国杰,王书杰,师杰,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1、严重的口腔黏膜糜烂将导致患者长期进食困难,患者 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质下降,伴电解质紊乱及低白蛋白血症 ,因此术前应给予输液、补充电解质及肠外营养支持,可 适当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2、要控制好皮肤损害,尤其要确保麻醉及手术切口皮肤 的完整性,大面积的皮损反映了患者血中有高滴度的自身 抗体,可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中和致病自 身抗体,防止发生阻塞性支气管炎(BO)。 术前、术中及 术后各静脉免疫球蛋白滴注20克,对严重病例可试用血浆 透析降低血液中的自身抗体滴度。
下腹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内见小灶状低密度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内见灶状、条状低密 度区
延迟期仍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原因
在动态或多期增强扫描时呈现动脉期、门脉期和 延迟3期均明显或显著强化的早进晚出特征,强化 程度与邻近大动脉基本同步。
肿瘤显著强化的机理与透明血管型病灶内淋巴滤 泡之间丰富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增生和周边较多 的供血滋养动脉密切相关。瘤灶内极少发生坏死 的原因可能与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良好,以及淋 巴滤泡组织本身不易坏死的特性有关。
辅助检查: 腹部CT增强:腹膜后左肾静脉起始部后方、下腔 静脉左侧、腹主动脉右侧可见5.4*4.0*7.7cm肿物,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内可见多处小片状低密 度区,边界清楚。
皮肤科相关检查:
入院诊断: 腹膜后肿物:Castleman病? 副肿瘤性天疱疮
问题:Castleman病与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关系, 治疗及预后?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
是一种伴发肿瘤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国 外报道PNP伴发的肿瘤主要为淋巴细胞增生性肿 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Castleman病、胸腺 瘤、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等。还可伴发非淋巴细胞增生性肿 瘤,包括:黏膜和皮肤的鳞状细胞癌,肠、前列 腺、胰腺和乳腺的腺癌,炎性肌纤维瘤,脂肪肉 瘤,炎性纤维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
PNP与其他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天疱疮、多形性 红斑、侵蚀性或糜烂性扁平苔癣以及急性红斑狼 疮等表现相似,所以临床上常误诊。
临床表现:
口腔及口唇粘膜糜烂、溃疡、出血。 皮肤损害广泛,呈多形性 ,常见为融合性红斑,伴水疱、 糜烂和结痂。
粘膜损害 ,可累及支气管、食道、肠道和外阴等粘膜。 20%PNP患者合并有肺部损害,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由于支气管上皮严重炎症,支气管壁破坏、重建、纤维化, 引起支气管腔狭窄,导致呼吸功能明显下降,最终呼吸衰 竭。
李 丽,朱学骏,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7月第31卷第7 期
诊断
主要标准包括:1、多形性皮肤、黏膜损害;2、 内脏肿瘤;3、典型血清免疫沉淀试验。 次要标准包括:1、以大鼠膀胱为底物的阳性间接 免疫荧光试验阳性;2、损害周围组织直接免疫荧 光显示IgG和C3沿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沉淀;3、 至少一个部位组织活检示棘层松解改变。 符合3条主要标准,或2条主要标准加至少2条次 要标准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