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

浅谈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献身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平凡生活的真善美的一种提炼,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灵情感互动的反应。

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生活的积累,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看问题的深刻程度。

艺术家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一,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的时代,他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艺术家们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无不打上人类所在的社会和环境的烙印,一方面,艺术凸显了和表现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但另一方面社会也无时不在地影响着艺术的流变和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存在于发展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反映,这只是一种哲学反映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艺术若是离开了其所存在的社会,那么艺术也就等于是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得以维持生命的源泉和根脉。

所以,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社会生活,在人类历史发扎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使得艺术家地理起来,艺术家的作用体现为借助其艺术手段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对每个人都发生影响,人们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是要产生反应,表现出来就是各种情感。

暑假通过艺术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中必然包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态度,或歌颂,或赞美,或鞭挞,或批评。

艺术与生活融合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融合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艺术与生活,是两个看似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领域。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抒发,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而生活则是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首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艺术则给予了我们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

比如,当我们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以通过欣赏音乐、阅读文学作品或者欣赏艺术品来放松心情,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艺术给予我们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滋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坚强和乐观。

其次,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而艺术则是对这种美的再现和提炼。

比如,一首优美的诗歌、一幅绚丽的油画、一段动人的音乐,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通过艺术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一种创造的力量。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情感表达出来,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普通工作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多感受生活,让艺术与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谢谢大家!。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话题。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是生活的点缀,更是生活的精髓。


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是如何影响生活的。

艺术以其独特的
表现形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
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它们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艺术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

而生活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艺术。

艺术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代表作品。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成为了艺术
作品的灵感来源。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也源自于艺术家对生活
的观察和体验。

因此,艺术作品往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
感,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共鸣。

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生活也为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有了生活,艺术才如此丰富多彩。

让我们珍惜艺术,让我们热爱生活。

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艺术的源泉。

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美好,让我们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愿艺术与生活永远相伴,让我们的人生因此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

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

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

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

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

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

艺术与生活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艺术与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生活,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两者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艺术给予了我们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压力和烦恼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

无论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或者阅读一篇优美的诗歌,都能让我们暂时远离现实的喧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艺术也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艺术给予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寄托。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生活对艺术的影响。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艺术家们往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生活中的美好风景、人物故事、社会现象,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素材。

正是因为生活的丰富多彩,艺术才能够有着无穷的创作灵感。

同时,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村的田园牧歌,艺术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艺术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生活滋养了艺术的创作。

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艺术与生活才能够共同构建出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珍惜艺术,感受生活,让艺术与生活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现在可见的中国人对艺术的思考的第一个立论是言志说,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后《庄子》《荀子》中都有类似的提法,对于“志”,一般的解释是人内心的思想、志向等,而对言志说阐发的比较全面的是《毛诗序》,《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西论艺术的深刻差异,音乐是表现性强的艺术,从音乐切入论艺术,正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重抒情的特点,而柏拉图在探讨艺术的本质的时候,是从绘画切入的,也就是他的那个著名的“三种床”的观点,绘画艺术是再现性强的艺术,从绘画切入论艺术,显示出西方模仿说将理论重心放在外部现实的特点。其次,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是不可分的,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考查言志说的“志”,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抒发内心的“情思、感想、怀念、欲慕”,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怨”。其二,这种思想、志向又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个体的情感,而是一种伦理情感,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认为诗歌要发挥教化作用。诗言志说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漫长的历程中都得到发展,强调诗歌抒发内心的一面,在魏晋之际发展为缘情说,比起言志说,更加偏重主体和内心,而从中唐开始,在佛教思想的参与下,发展出一股尚意的思潮,对艺术的思考更加内在化,心灵化,绘画这种再现性强的艺术,中国美学这里,也以写意为主要论题,到了明代王阳明那里,这种向内转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心外无物,完成了自我内心世界的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的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一直存在,强调“文以载道”的艺术观,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白居易就强调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因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而备受推崇的。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作者:张艺茹来源:《教育》2017年第04期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体现着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设计的一端是本土文化,而另一端则连着国际潮流,终极目的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美感,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形式展示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呈现出多元化相交织的状态。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因此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源于生活”的命题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又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

艺术设计不断地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它是以实践的方式成为主题活动的条件和要素,让设计传承文化的内涵、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让消费和使用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是文化在鲜活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创新。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常常会使人身心疲惫,回到家里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得以放松,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在宿舍的床铺上,还是在自己的卧室里,都需要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地方,而这时家具的设计以及摆放就应该从减压的基础上开始设计。

现在家具很多都采用色调单一或者是轻快的颜色,因为颜色同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

例如,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激情,紫色代表高贵、绿色代表热情等。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设计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品,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承载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设计是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以功能与美观为目的,理性的研究和量化各种关系之间的适合度,用“以道制术,以术举道”来指导设计工作。

当我们的产品来到商品世界的时候,这种情景比起人类在原始社会混沌的状态还要寒碜得多。

例如:就像人们如果不包装,别人就会觉得不雅观,但还是能区分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

但是当产品离开了包装就会连它最基本最自然属性都很难以去保证。

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者:刘美英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5期摘要:艺术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命题。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总体上概括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无论是从艺术的起源,抑或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或是艺术作品的题材都能看到生活的痕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论证了此命题。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6-01一、艺术源于生活首先,艺术的本质在于服务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即可窥见一斑。

艺术起源有诸多说法,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

艺术的起源是由多元化的方面所影响的。

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

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

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

这时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阶层的分化,艺术逐渐产生了分离,出现了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宫廷艺术。

士的崛起,文人艺术应运而生。

艺术便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

民间艺术却始终保持艺术的本质功能。

智力革命之后,人类逐渐意识到自我和时空。

同时萌生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有限性的畏惧。

远古人在同化于主体与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积极的解决方式——创作鬼神观念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类在相信神秘力量的同时创造了诸多模仿宇宙空间秩序的鬼神的艺术形象以及一系列的祭祀礼仪活动。

于是,艺术在劳动中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其次,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艺术同样源于生活。

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德国诗人歌德认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歌德这句话,把“艺术家”换成“人”也同样成立,应该说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都是被创造者,同时又是创造者,哪怕它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

既然说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更偏向于心理体验,就像他们所说的“精神食粮”。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

艺术生活自然源泉
一、艺术与生活的发展变化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原始祖先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状况下也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关系大体经历了合-分-合三个阶段的辩证发展。

原始时期到当今艺术的渗入艺术与生活表现为直接融合的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换,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 [1] ,人体实际上是交往媒介,人通过自己与外界交往的运动,将自己内在的社会本质力量转化到与之交往的对象身上,在对象身上看到自身,并使对象与自己认可或认同。

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必须以自由的精神交往为前提,是内在自然的表现,而不是迫于外在的需要。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认文艺作品的倾向往,但要求文艺家们“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

这种表现应当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和现实的。

在关于创作方法的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批评了另一种宣传式的文艺作品,这类作品明白地表露出政治倾向而缺乏文艺作品应有的特点。

它们不仅妨碍接受者对文艺交往形态的本质认识,也使接受者对宣传内容反感。

生产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孕育艺术的主要方面。

在原始阶段,艺术是人类生活直接相融合的,并没有完全独立。

它融合在生产劳动、征战搏杀、巫术祭祀等活动中,甚至融合在极为平常的饮食等。

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专门从事“准艺术”活动的人产生了,这样有了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家,这种分工的结果,便是使精神产品从物质产品中分化出来,艺术具有了独立自主的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产生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及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艺术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闲暇时间的增多尤为艺术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大大拓展了艺术创造与表现的空间,艺术更加普及广泛地渗入人类的生活各个领域,这将是一个艺术更加生活化,而生活更加艺术化的时代
二、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生活在艺术家而言,艺术和生活应该是两条平行线,而不是交叉的两
条直线。

在哲学命题有过客和归人的言论。

过客就像是艺术与生活这两条交叉的直线,而归人则是艺术与生活这两条平行的直线。

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并论,在艺术家的眼中是两条线的形象化;而在大众化的人们眼中,则是生活的艺术化,这时候的艺术成了一个名词,能够让生活形象而且生动起来的可模仿的有具体特征的形式,这时艺术在生活中就显得高雅起来,就有了一种超乎平常的超越性,这也形成了艺术存在一种过客的特性,同时也令艺术存在了更为广阔的与生活并在的存在空间。

有些艺术存在了一种神性理念,如一些绘画方面的艺术珍品。

她们在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探索中有过叩问,从而使人类有了对原始的割舍,使人类对艺术的认知区别了人类的现实。

有些艺术和生活格格不入,这些艺术形象在生活中无法存活,只能标榜于另类,像这种艺术在艺术层次上不会有很高的成就,更不会有很高的欣赏性。

但是正是这些艺术层次的存在,人类对艺术的追问和质疑,在生活中就会昭显追求和唾弃,就会因为艺术的层次而出现人类对时尚和庸俗、先进和堕落、正义和邪恶、善良和奸诈、美与丑、爱与恨等等这些在生活中希望得到诠释的文学或者哲学或者科学命题的选择。

艺术在存在意识上人类最能得到认可的当然是文学艺术,而不是那些绘画和音乐所可以相提并论的。

生活不完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

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

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

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

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
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愈来愈进入多元化状态,艺术真实的标准也进入了多元化时期。

艺术真实的终极目的是生活,是客观世界,这一点可以肯定,但对生活与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轻易认定这一类艺术品具有艺术真实,而那一件艺术品缺乏艺术真实。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应当具体评价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艺术真实,而无须争论哪种艺术模式更接近艺术真实。

参考文献
[1]刘茵茵,公众艺术及模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陆贵山,艺术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安徽文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