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学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细节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学时

一、教学要点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

2、整体感知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经过福建、江西、广东,转入湖南;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市,1935年10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山界》正是红军经过老山界的时刻创作而成的。

了解完写作背景,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被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呢?并找到课文的写作特点。

---好,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记叙文。而又是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本文采取的是顺叙的方法。也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是文章脉络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现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

3、赏析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几个层次。

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发现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2段

第三部分:第33段

接下来咱们就对课文依次分析

第一段:“我们”这里这长征的红军。“三十里”是至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概括的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度,地理位置,写出了此次行动的对象,即红军部队。

第二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第2-10段

第二层第11-22段

第三层第23-30段

第四层第33段

详解第二部分

第一层(2-11)写了行军难,山间巧遇农家,访瑶民。意在表现军民关系和谐。

第二段中“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为什会“走不动”呢?

---“走不动”是因为路程艰难道路崎岖,队伍被堵住了。

“等了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都体现了红军所面临行路难的困惑。

“红星”“纵队”是指当时中央一级机关人员在长征中编成两个纵队,分别为“红章”纵队和“红星”纵队。作者是在红章”纵队。

“恰好”说明了当时红军喜出望外的喜庆。这时给人留下了一丝悬念,红军遇到的房子里面住的什么人呢?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待红军呢?

在第三段开头就做了交代,“这是一家瑶民”

第五段中写到“请到里面坐”说明瑶民善良的性格。”

在课文的第三段里一处写着“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男人听说有队伍就躲起来了是因为担心会被抓去当兵。男人为了躲避就躲起来了。”,但在第五段一处写着“照着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把两处联系起来,你是怎样理解的?

--”照着习惯“说明军阀长期欺侮瑶民,看出了军阀政府留下的恶劣影响。“照着我们一路

上的经验”则显示了红军政治工作从事群众工作的的好作风。两处联系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鲜明地突出了红军的本质。

除了这些对比的写法,我们发现课文对细节刻画的也很成功。找出文章中哪些词语表现出瑶民妇女的情感变化,并理解他的感情变化说明了什么?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瑶民情感的词语,从“惊惶”到“哭起来”,再到“道歉”,最后是“欢喜”。她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军,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本文记叙的是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用很长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这样做是在于说明红军意在解放受苦受难的百姓;还说明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第七段中的“汉人”指当时汉族的地主恶霸。第七段写出了瑶族妇女对红军这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的美好期盼,以及相信红军,被红军谈话感动。

第八段中“仅有的一点米”“木头架成的一个灶”,说明瑶民家里的经济十分困难。但却把“仅有的一点米”拿出来给红军部队,说明瑶民的善良以及对红军的真诚。“他对我们道歉”,“道歉”再次体现了瑶民对红军队伍态度的转变。“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红军战士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帮助瑶民母女,反映了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军民关系。

第二层(11-22)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之”字拐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12段中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好,讨论到这里。这样写形象的写出了星光与火把交相辉映的自然奇观,简洁地反映了山路的曲折,高大、陡峭,有烘托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崎岖难走和红军坚强意志,点名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讨论〕“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第24段中“无论如何”写出任务紧,任务重和红军攀登雷公岩的决心和意志。

第25段中有一段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九十度”“只有一尺多宽”,这说明山路陡峭,险峻。“很多马匹脚骨都摔断了”,侧面衬托山路之陡。第28段“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体现了红军吃饭难,物质条件拮据,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了。“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则体现了红军完全,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29段“职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不知道疲倦”女医务人员的不怕困难不怕辛苦,虽是女同志,但内心却无比强大,说明红军战士确实是一直坚不可摧的队伍。“机关枪声很密、、、、正跟敌人开火”说明红军行军过程中出镜非常艰难。“远远地、、、、显显身手呢?”

[思考]“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有什么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