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_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矿山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2)常见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主要鉴定特征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4)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及描述方法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2.课程难点: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3.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方法,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22学时)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3 地壳的物质组成1.3 地质作用概述2.矿物(2学时)2.1 矿物的形态2.2 矿物的物理性质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3.岩石(6学时)3.1 岩浆岩3.2 沉积岩3.3 变质岩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4.3 我国地史简述5.地质构造(4学时)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5.3 褶皱构造5.4 断裂构造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5.7 大地构造简介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4学时)6.1 地形图简介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实验教学(10学时)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2学时)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2学时)实验五岩浆岩实验六沉积岩实验七变质岩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6学时)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 (2学时)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2学时)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2学时)四、教材与参考书教材1. 徐九华、谢玉玲、李建平、李克庆编,《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4版参考书1.Plummer C.C, McGeary D. and Carlson H. D.编,《Physical Geology》,WCB/McGraw-Hill, 1999年,第8版2.Thompson R.and Turk,B.C 编,《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logy》(2nd edition), (ISBN:0 - 03- 024345 - 3)3.Kent C. Condie, 1989,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第3版)2.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3.陶世龙等编,《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4.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2版5. 徐开礼等编,《构造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4年, 第2版6.路风香等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2002年,第1版7.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 地质出版社, 2001年, 第3版8.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版。
《煤油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煤油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090020总学时及其分配:总课时56;其中授课44学时,实验12学时。
学分数:3.5适用专业:采矿工程(煤层气工程)任课学院、系部:煤层气教研室一、课程简介煤地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内容,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煤油气生成、聚集的基本原理以及分布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和了解煤的形成、组成、性质,煤在透射光,反射光下的特征及镜下观察描述,熟悉煤质评价指标,煤的分类以及成煤过程和聚煤规律,熟悉油气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学会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及油气藏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掌握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了解非常规油气的概念及气藏的形成条件及特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煤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2、使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绪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了解能源的种类、国内外需求现状,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产形势及地理分布以及21世纪能源发展趋势;了解煤、油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从事为我国煤田、煤层气地质工作的兴趣。
【教学内容】1、能源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煤油气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3、21世纪能源发展趋势;4、煤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方向。
【重点难点】能源的种类、世界煤油气资源的储产形势、地理分布,21世纪能源发展趋势以及煤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方向。
第一部分煤地质学第一章煤的形成(建议学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煤的形成及成因类型、成煤作用及阶段、成煤原始植物的有机组成、煤形成的必要条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演化与聚煤的关系。
【教学内容】1、人类对煤的认识过程;2、煤的形成及成因类型;3、成煤原始物质;4、成煤作用。
【重点难点】煤的成因类型、成煤物质的有机组成、沼泽的形成条件及类型,成煤作用的阶段,成煤的必要条件。
煤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矿井地质课程设计2008/07/10 20:30第一章前言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为了让我们同学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学院组织了第20周的课程设计。
我作为地质工程05-3班第①小组的小组长,我们组的课程设计制图工作具2008.7.7(星期一)早上7:30左右,大家都来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室,看书的看书、讨论的讨论、分配任务分配任务……场面是很热烈。
不一会赵老师到了,老师看我们班很齐就先在我们班讲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作为组长的我更是认真听赵老师指导。
赵老师大概15~20min就讲完了,老师问我们可有问题问,考虑到我们19周考试还没来得及看书,老师说上午大家先看书熟悉熟悉书的内容。
大部分人都到图书馆去看书了(图书馆安静些)。
我就留在教室了。
看了一上午的书,下午我就着手画图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所画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已经初具模型了。
7.8(星期二)今天到教室有点晚,对昨天画的图继续完成,中午吃饭时间又琢磨了下,下午又修改了下,我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就大功告成了,给赵老师看了-通过(兴奋……)。
接下来我开始画钻孔预想剖面图了,经过我一下午的设计图形已经有了雏形。
晚上又画到7:30左右,图已经基本完工,只剩岩性描述没写了和给赵老师审核了。
7.9(星期三)图已经画完,今天就轻松多了。
早上来到教室帮同学们画画图、处理数据、讨论些问题……。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自己的图画完了,可我们小组成员还没完工,下午我还是早早的来到了画图室帮帮忙。
7.10(星期四)我们组的张苗苗同学想用AutoCAD画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可她AutoCAD的知识有点淡忘了,要我给她帮忙,做为组长当然义不容辞。
我们忙了一早上,终于把图画好了。
我们小组所有的图都画好了,课程设计的制图阶段就告一段落了。
下午我把论文也写好了。
课程设计完成就只等赵老师检查了通过了。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煤矿地质学 课件

三、地表面特征 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km2 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 亿 陆地1.495亿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 陆地 亿 29.2%;海洋面积为 ;海洋面积为3.61亿km2 ,占 亿 地球表面积的70.8%。海陆面积之比为 地球表面积的 。 2.5:1。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陆地多集中在北半球, 陆地多集中在北半球,占全球陆地总面积 的67.5%,而南半球仅为 ,而南半球仅为32.5%。陆地 。 上最高处----珠穆朗玛峰(8844.43m), 珠穆朗玛峰( 上最高处 珠穆朗玛峰 ), 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陆地最低点为死海,达-397m。地球最 。 低处----马利亚纳海沟 马利亚纳海沟11033m),最大 ),最大 低处 马利亚纳海沟 ), 高差为20km。 高差为 。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外圈层 根据组成外圈层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可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 组成外圈层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 根据组成外圈层物质的性质状态不同,可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包围地球的大气所组成的一个圈层叫大气圈。 (一)大气圈:包围地球的大气所组成的一个圈层叫大气圈。 它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其上界可达1800km或更高的高 它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 其上界可达 1800km或更高的高 地球表面大气稠密,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 空。地球表面大气稠密,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 水圈: (二)水圈:地球的水圈是在原始大气圈的成分中有了大量的水蒸 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集在海洋, 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集在海洋,另一部分分布在陆 地上的河流、湖泊、孔隙和土壤中。 地上的河流、湖泊、孔隙和土壤中。大气下层和生物体内也有水 这些水分包围着地球形成连续的封闭圈 连续的封闭圈。 分。这些水分包围着地球形成连续的封闭圈。 水圈的总质量为166. 亿吨,海洋水体占水圈总水量96. 水圈的总质量为166.4亿吨,海洋水体占水圈总水量96.5%。 海洋水体中已测出近 60种元素 其主要元素成分是: 种元素, 海洋水体中已测出 近 60 种元素 , 其主要元素成分是 : O 、 H 、 Cl、 Cl、 Na、Mg、S六中元素。海洋水的平均盐度为35‰。 Na、Mg、 六中元素。海洋水的平均盐度为 ‰ 平均盐度为35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引言:矿石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产生的矿石及其相关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和矿石资源的生成规律等问题。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矿石学教学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床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1.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矿石学,使学生了解矿石和矿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矿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深入了解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并掌握常见的矿石勘查和评价方法。
2. 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和矿物学基础,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质知识和矿石学理论解决矿床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矿石学概论a. 矿石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矿石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c. 矿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矿石的分类和特征a. 矿石的分类方法和原则b. 基本矿石分类的特征和例子3. 矿物与矿石a. 矿物的定义和特征b. 矿物分类及其与矿石的关系c. 常见矿物对矿石形成的约束4. 矿石的形成与演化a. 矿石形成的条件和机制b. 矿石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因素c. 矿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5. 矿床的分类与成因a. 矿床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 主要矿床类型的特征和成因c. 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6. 矿石勘查和评价a. 矿石勘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流程b. 矿石资源评价的概念和主要指标c. 优选矿石勘查区域的方法和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和现场考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矿石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矿石学教程》2. 参考资料:a. 《矿石与矿床学》b. 《矿石学基础》c. 《地质学基础》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矿石学概论2. 第二周:矿石的分类和特征3. 第三周:矿物与矿石4. 第四周:矿石的形成与演化5. 第五周:矿床的分类与成因6. 第六周:矿石勘查和评价7. 第七周:复习和总结结语:通过本矿石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矿石学学习计划,使他们对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地质学专业概览》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地质学专业新生导航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使新生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我校地质学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层面主干课程的设置概况及主要讲授内容等,同时系统介绍了解当前地质调查研究的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对地质学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2.设计思路:地质学专业对大学新生是既陌生又神秘,为使新生入学之后尽快了解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什么的?在大学都学习那些课程和需要掌握那些知识?野外实习都到哪里去?创新创业教育都做些什么?大学毕业后都去做什么?这都是本导航课程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述为主,辅以名家讲坛、高年级学生交流、课堂讨论和观看视频材料等,同时设置1-2次野外地质现场讨论,以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爱好。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新生入学后的专业导航课程,为后续的专业教学层面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 1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新生了解什么是地质学,掌握地质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我校地质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2015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层面主干课程的设置概况及主要讲授内容等,对当前地质调查研究的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增加学生对地质学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三、学习要求(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野外现场讨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质现象,积极参加讨论。
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学计划(2015年版),教务处,2016年2、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教务处五、进度安排- 2 -- 3 -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D: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书面报告抄袭他人等,均属造假行为。
煤矿教学大纲

煤矿教学大纲煤矿教学大纲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问题。
为了确保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煤矿教学大纲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煤矿教学大纲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首先,煤矿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煤矿工作环境复杂,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如瓦斯爆炸、矿井塌陷等。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煤矿工作人员才能够正确应对这些风险,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而煤矿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得培训过程更加科学和有效。
其次,煤矿教学大纲的内容应涵盖多个方面。
首先,应包括煤矿工作的基本知识,如煤矿地质学、矿井通风学、矿井安全管理等。
这些知识是煤矿工作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专业知识。
其次,应包括煤矿作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煤矿作业涉及到各种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才能够保证作业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此外,还应包括应急处理和事故救援等方面的内容。
煤矿作业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演练,煤矿工作人员才能够做到应对自如,保障自身的安全。
最后,煤矿教学大纲的实施方法也需要得到重视。
首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理论讲授、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学员的参与度。
其次,应注重培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煤矿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操作和实地演练,使得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对于学习不理想的学员进行个别辅导和培训。
综上所述,煤矿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确保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可以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矿山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
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史基本知识
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
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
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
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
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以及地下水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掌握含水层、涌水层以及地下水的分类;掌握矿井突水的基本条件(包括矿井水的来源和矿井突水通道)以及影响涌水量大小的因素;掌握矿井水的观测及防治措施。
第八章地质信息的获取技术
包括:建井地质勘探,生产地质勘探,矿井延深,扩建地质勘探,老区找煤及矿井地质勘探手段及其应用。
了解地质勘探手段、煤田地质勘探以及生产地质勘探的内容。
第九章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钻探工程地质编录、井巷工程地质编录)
综合地质编录(井田地形地质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岩、煤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第十章地质报告及地质说明书
包括:煤炭地质勘查阶段及地质报告、煤炭地质勘查阶段、地质报告类型、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使用、矿建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矿井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煤矿地质勘查分类及地质说明书(煤矿地质勘查分类、地质说明
书的类型与基本要求、各类地质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了解地质报告的类型以及主要内容;掌握地质说明书的类型及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煤炭储量矿井储量管理
包括: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三量管理,煤炭损失量的统计与分析,矿井储量表的编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矿井储量的分类和特点;矿井三量管理以及储量动态管理。
第十二章煤矿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
包括:煤矿生产活动与环境地质、煤矿环境工程地质灾害(岩层移动、地面沉陷、山体开裂、边坡失稳、采矿诱发地震)、煤矿环境污染因素及特点(
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粉尘、噪声)、煤矿环境污染防治简介(煤炭洁净开采技术、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矿井水处理复用技术、塌陷矿坑回填复垦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地质专业70学时、非地质专业学时60学时,理论授课62~52学时,实验实训8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
五、实践教学
煤矿地质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4~2周(140~70学时)的生产实习,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学生5~6人一组,到集团公司所属的煤矿跟随煤矿地质工程师或技术员每天下一个井,了解矿井地质工作的内容和环节。
掌握井下地质编录、矿井地质制图、矿井地质说明书编制等矿井地质工作方法。